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在2015年12月的中旬,连续的冷空气南下,让北方诸多城市都在喜迎蓝天白云,但是,长三角地区却被雾霾攻陷。从15日白天开始,江淮东部、江南东北部、黄淮东部、东北地区中东部等地有轻到中度霾,局地重度霾,并伴有中到重度污染。而台湾媒体一篇提醒当地居民“不要开北窗,以免受北方雾霾影响”的报道在网络上疯传,成了雾霾南下颇有搞笑意味的注脚。国家环保部“适时”通报了11月份空气质量最差的十个城市,东北与华北依然牢牢盘踞“十强”,不同的只是位次的变换。更具国际性的背景是,12月8日的巴黎气候谈判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直接被外籍媒体问及北京的空气污染红色预警。
2010年,雾霾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五年过后,中国的雾霾形势难言好转。面对雾霾,公众的心态从恐慌、愤慨、呼吁逐步转向无奈、平静,当雾霾天里“晒口罩”,雾霾过后“晒蓝天”变成冬日里微信朋友圈循环往复的“风景”,究竟是我们已经认清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是已经对只闻政策不见成效的雾霾治理失去了信心?
悄然而来的进步
12月16日,山东省环保厅公布11月份全省大气质量的监测情况,其中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项主要监测指标都有明显改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平均为15天,同比增加了2.8天;重污染天数为3.8天,同比减少了0.5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7.13,同比改善19%。但是,这样数据上的成绩,并没有给普通百姓带来多少感官上的改善。在省会城市济南,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依然是长达九天的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其中黄色预警一度被升级为橙色预警,而这次预警时间之长,为两年多来的首次。
面对依然严峻的雾霾形势,山东省环保厅大气污染防治处的工作人员始终忙碌在监督与监察的路上,但是,雾霾治理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单凭一城一地的努力所能解决。2015年,部门联动、地区联动成为进一步推动山东雾霾治理工作的重点。11月,济南、淄博、泰安等七个市长联合签署《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书》,山东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正式启动,根据该机制,如有大范围空气重污染来袭,7个市将同时启动应急减排措施。相关立法步伐也在加快,山东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先后两次公开征集意见,相比于一稿,二稿不仅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增加了省际联防联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错峰上下班等内容。
成绩的显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今年1~10月,山东全省PM2.5同比下降11.5%,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是反映到真实的天气状况中很难察觉,民众接触到的的更多的依然是雾霾治理存在的各种问题。
纠结的雾霾数据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是:雾霾的排放途径究竟有哪些?我们的治理重点究竟在哪里?燃煤、扬尘、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等,他们各自所占的比例有多少?
但是,面对这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却难以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2014年,北京市和国务院不同部门对PM2.5源解析的结果公布了截然不同的几套数据。以公众最为关注的汽车尾气排放一项为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PM2.5化学组成中,汽车尾气及垃圾焚烧仅占4%。而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机动车排放对北京雾霾的“贡献”占到22.2%。中科院研究结果与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令人大跌眼镜。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沈建华对雾霾的各种解析技术做过研究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各种源解析技术都有其缺陷,解析结果都有可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往往不能排除有多种解”的情况。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扬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是雾霾的几大主要来源,数据带来的争论只是其所占比例的不同。不久前,环保护公布了已完成的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源解析工作,其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是燃煤,天津市、上海市、宁波市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
标准不一的预警机制
随着公众对雾霾关注和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入,政府的雾霾预警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作为规划出行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尴尬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雾霾的预警标准并不统一。
12月7日,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第一个空气重度污染红色预警,但是几乎在同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却是霾橙色预警信号。两者中一个是气象方面的预警,一个是污染方面的预警,存在差异,两个预警发布的主体单位不同,且参考的指标等也不一样。但是,缺乏深度认知的公众看到的只是自相矛盾的预警级别。
不同部门的不同参考标准带来不同的预警级别,而不同地区之间的预警预案也存在较大差异。以北京、天津两地,以及济南两城为例,北京市预警启动的门槛比其它三个城市低。例如,启动橙色预警的标准方面,天津、廊坊和济南的标准较为一致,当预测连续3天(含)以上发生严重污染天气时(300﹤AQI﹤500)。而北京市启动橙色预警的标准为预测空气重污染(AQI在200以上)将持续3天(72小时),如果预测持续3天以上,就要启动红色预警。
在山东,山东省气象台与济南市应急部门的预警标准也存在差异。能见度小于2公里,PM2. 5>150微克/立方米但<250微克/立方米或者能见度<5公里,但PM2. 5>250微克/立方米<500微克/立方米,山东省气象台都会发布霾橙色预警。而按照《济南市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规定,当预测连续3天(含)以上发生严重污染天气时(300 艰难推进的联动治霾
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公开批评“有人治污靠狠话”,对雾霾的治理缺乏理性的认知、科学的规划。
文章指出:一座城市空气质量好坏,与当地产业结构、排污情况关系密切,也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关。空气是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而流动的。一座城市哪怕把“自扫门前雪”的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周边地区大气污浊的话,该城市也不能“独善其身”,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其空气质量甚至比那些治污不力的地区更糟糕。
无法“独善其身”是中国各地区治理雾霾面对的最大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早在一年多以前,受雾霾影响最为严重的华北地区就提出了六省市联动的协同治理机制,试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同治理雾霾。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提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最有效的联动出现在在2014年11月份,APEC会议在北京举办期间,“APEC蓝”不仅醉倒了北京人,也醉倒了全国人。据媒体的报道显示,会议期间,仅河北省的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廊坊五市,工厂停产和限产就超过一半,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火电等高排放行业。但是,“APEC蓝”很快成为“稍纵即逝的美好”,雾霾卷土重来,停工限产、交通管制、临时放假这些应急举措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就连习总书记都将“APEC蓝”总结为“人努力,天帮忙”。
联动工作确实在推进中,京津冀三地环保行政部门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共同应对区域空气重污染的通知》,但是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六省市的治理工作深入采访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依然是:用力不一,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
2010年,雾霾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五年过后,中国的雾霾形势难言好转。面对雾霾,公众的心态从恐慌、愤慨、呼吁逐步转向无奈、平静,当雾霾天里“晒口罩”,雾霾过后“晒蓝天”变成冬日里微信朋友圈循环往复的“风景”,究竟是我们已经认清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是已经对只闻政策不见成效的雾霾治理失去了信心?
悄然而来的进步
12月16日,山东省环保厅公布11月份全省大气质量的监测情况,其中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项主要监测指标都有明显改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平均为15天,同比增加了2.8天;重污染天数为3.8天,同比减少了0.5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7.13,同比改善19%。但是,这样数据上的成绩,并没有给普通百姓带来多少感官上的改善。在省会城市济南,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依然是长达九天的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其中黄色预警一度被升级为橙色预警,而这次预警时间之长,为两年多来的首次。
面对依然严峻的雾霾形势,山东省环保厅大气污染防治处的工作人员始终忙碌在监督与监察的路上,但是,雾霾治理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单凭一城一地的努力所能解决。2015年,部门联动、地区联动成为进一步推动山东雾霾治理工作的重点。11月,济南、淄博、泰安等七个市长联合签署《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书》,山东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正式启动,根据该机制,如有大范围空气重污染来袭,7个市将同时启动应急减排措施。相关立法步伐也在加快,山东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先后两次公开征集意见,相比于一稿,二稿不仅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增加了省际联防联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错峰上下班等内容。
成绩的显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今年1~10月,山东全省PM2.5同比下降11.5%,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是反映到真实的天气状况中很难察觉,民众接触到的的更多的依然是雾霾治理存在的各种问题。
纠结的雾霾数据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是:雾霾的排放途径究竟有哪些?我们的治理重点究竟在哪里?燃煤、扬尘、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等,他们各自所占的比例有多少?
但是,面对这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却难以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2014年,北京市和国务院不同部门对PM2.5源解析的结果公布了截然不同的几套数据。以公众最为关注的汽车尾气排放一项为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PM2.5化学组成中,汽车尾气及垃圾焚烧仅占4%。而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机动车排放对北京雾霾的“贡献”占到22.2%。中科院研究结果与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令人大跌眼镜。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沈建华对雾霾的各种解析技术做过研究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各种源解析技术都有其缺陷,解析结果都有可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往往不能排除有多种解”的情况。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扬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是雾霾的几大主要来源,数据带来的争论只是其所占比例的不同。不久前,环保护公布了已完成的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源解析工作,其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是燃煤,天津市、上海市、宁波市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
标准不一的预警机制
随着公众对雾霾关注和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入,政府的雾霾预警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作为规划出行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尴尬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雾霾的预警标准并不统一。
12月7日,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第一个空气重度污染红色预警,但是几乎在同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却是霾橙色预警信号。两者中一个是气象方面的预警,一个是污染方面的预警,存在差异,两个预警发布的主体单位不同,且参考的指标等也不一样。但是,缺乏深度认知的公众看到的只是自相矛盾的预警级别。
不同部门的不同参考标准带来不同的预警级别,而不同地区之间的预警预案也存在较大差异。以北京、天津两地,以及济南两城为例,北京市预警启动的门槛比其它三个城市低。例如,启动橙色预警的标准方面,天津、廊坊和济南的标准较为一致,当预测连续3天(含)以上发生严重污染天气时(300﹤AQI﹤500)。而北京市启动橙色预警的标准为预测空气重污染(AQI在200以上)将持续3天(72小时),如果预测持续3天以上,就要启动红色预警。
在山东,山东省气象台与济南市应急部门的预警标准也存在差异。能见度小于2公里,PM2. 5>150微克/立方米但<250微克/立方米或者能见度<5公里,但PM2. 5>250微克/立方米<500微克/立方米,山东省气象台都会发布霾橙色预警。而按照《济南市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规定,当预测连续3天(含)以上发生严重污染天气时(300
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公开批评“有人治污靠狠话”,对雾霾的治理缺乏理性的认知、科学的规划。
文章指出:一座城市空气质量好坏,与当地产业结构、排污情况关系密切,也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关。空气是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而流动的。一座城市哪怕把“自扫门前雪”的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周边地区大气污浊的话,该城市也不能“独善其身”,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其空气质量甚至比那些治污不力的地区更糟糕。
无法“独善其身”是中国各地区治理雾霾面对的最大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早在一年多以前,受雾霾影响最为严重的华北地区就提出了六省市联动的协同治理机制,试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同治理雾霾。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提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最有效的联动出现在在2014年11月份,APEC会议在北京举办期间,“APEC蓝”不仅醉倒了北京人,也醉倒了全国人。据媒体的报道显示,会议期间,仅河北省的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廊坊五市,工厂停产和限产就超过一半,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火电等高排放行业。但是,“APEC蓝”很快成为“稍纵即逝的美好”,雾霾卷土重来,停工限产、交通管制、临时放假这些应急举措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就连习总书记都将“APEC蓝”总结为“人努力,天帮忙”。
联动工作确实在推进中,京津冀三地环保行政部门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共同应对区域空气重污染的通知》,但是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六省市的治理工作深入采访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依然是:用力不一,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