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是从生态系统总体观点出发,把病虫害作为农田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综合治理,采取化学防控为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辅,适当偏重绿色防控的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水稻稻瘟病
种植抗病品种、稀植栽培、控制氮肥用量,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处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间菌源。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施用氮、磷、钾肥。药剂防治时可采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g;或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30mL;或1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克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g,对水20kg,均匀喷雾。
二、马铃薯晚疫病
1.选育抗病品种
应选用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地和选用无病种薯
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并严格实行各种防治措施,可在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
3.种薯处理
用内吸性杀菌剂浸种,如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也可用2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然后堆积并覆盖严密,闷种2h,再摊开晾干。
4.加强栽培管理
播种前精选种薯,淘汰带菌块茎。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培土可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薯块的机会。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割蔓,2周后再收取薯块,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降低薯块带菌率。
5.化学防治
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立即清除中心病株,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并进行药剂防治。每hm2使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800g,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用药量750g/hm2,叶面喷雾,喷液量450升/hm2。每隔7—10d施药一次,共施三次药,时间分别为马铃薯初花期始见病斑、马铃薯盛花期、马铃薯末花期。
三、大豆根腐病
与玉米、麦类、麻类作物轮作;选用健全抗病品种,及时翻耕,平整细耙,减少田间积水,提高土壤通透性;调整播期和播深。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铲趟。利用种衣剂处理大豆种子,每百kg大豆种子用35%多·克·福种衣剂1500mL或2.5%适乐时200mL包衣。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非激素类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加养分的茎叶吸收,补充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不足,促进发新根。
四、大豆羞萎病
1.农业防治
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調茬轮作。采取大垄栽培模式,加强田间排涝。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2.种子消毒
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min,然后冲净晾干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40%拌种双拌种。
3.田间喷药
在发病初期喷施25%咪鲜胺水乳剂250mL加43%戊唑醇悬浮剂50mL/hm2、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
五、草地螟
1.物理防治
成虫迁飞时期,利用高压汞灯、频振式杀虫灯等对其进行诱集捕杀。一般于5月末至6月末,每天晚8时至凌晨4时开灯诱杀。
2.生态控制
生态控制是改变草地螟栖息地的环境,使之不适生。重点改造荒滩、沟渠、堤坡等特殊环境。注意消灭荒地、池塘、田边、地头草地螟喜食杂草,如灰菜、猪毛菜等,以减少草地螟的落卵量。
3.挖沟、设置药剂隔离带
在未受害田或田间幼虫量未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周边挖沟,沟上宽30cm,下宽20cm,深40cm,中间立一道高60cm的地膜,纵向每隔约10m用木棍加固;或在地块周边设置4-5m宽的药带,以阻止地块外的幼虫迁入危害。
4.化学防治
在幼虫3龄前,即从卵孵化盛期后10-12d内及时进行防治为宜。宜选用低毒、击倒速度快、对作物安全且较经济的药剂。推荐使用25%氰·辛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用量30-50mL。
六、玉米螟
1.物理防治
处理秸秆及玉米根茬以减少虫源基数。或利用DT—15P型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初期开始设灯防治,杀虫灯一般设在秸秆集中地方,每隔100m设一盏,将玉米秸秆垛包围在杀虫灯的有效防治范围内。
2.生物防治
在当地玉米螟田间化蛹率达20%后推迟10d第一次放赤眼蜂,间隔10d后二次放蜂,第三次放蜂时间为第二次放蜂后10d,每次放蜂量为每亩5000头。或在4-5月玉米螟醒蛰前,用白僵菌喷粉封垛。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利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喷洒Bt乳剂,每hm2用量为1500mL,对水155kg。
3.化学防治
在玉米抽穗期利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进行喷雾,药剂可采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5%氰戊菊酯乳油225~300mL/hm2、48%毒死蜱乳油1.5~2.25升/hm2+磷酸二氢钾2.25~3kg喷雾处理。
一、水稻稻瘟病
种植抗病品种、稀植栽培、控制氮肥用量,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处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间菌源。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施用氮、磷、钾肥。药剂防治时可采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g;或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30mL;或1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克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g,对水20kg,均匀喷雾。
二、马铃薯晚疫病
1.选育抗病品种
应选用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地和选用无病种薯
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并严格实行各种防治措施,可在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
3.种薯处理
用内吸性杀菌剂浸种,如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也可用2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然后堆积并覆盖严密,闷种2h,再摊开晾干。
4.加强栽培管理
播种前精选种薯,淘汰带菌块茎。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培土可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薯块的机会。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割蔓,2周后再收取薯块,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降低薯块带菌率。
5.化学防治
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立即清除中心病株,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并进行药剂防治。每hm2使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800g,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用药量750g/hm2,叶面喷雾,喷液量450升/hm2。每隔7—10d施药一次,共施三次药,时间分别为马铃薯初花期始见病斑、马铃薯盛花期、马铃薯末花期。
三、大豆根腐病
与玉米、麦类、麻类作物轮作;选用健全抗病品种,及时翻耕,平整细耙,减少田间积水,提高土壤通透性;调整播期和播深。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铲趟。利用种衣剂处理大豆种子,每百kg大豆种子用35%多·克·福种衣剂1500mL或2.5%适乐时200mL包衣。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非激素类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加养分的茎叶吸收,补充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不足,促进发新根。
四、大豆羞萎病
1.农业防治
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調茬轮作。采取大垄栽培模式,加强田间排涝。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2.种子消毒
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min,然后冲净晾干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40%拌种双拌种。
3.田间喷药
在发病初期喷施25%咪鲜胺水乳剂250mL加43%戊唑醇悬浮剂50mL/hm2、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
五、草地螟
1.物理防治
成虫迁飞时期,利用高压汞灯、频振式杀虫灯等对其进行诱集捕杀。一般于5月末至6月末,每天晚8时至凌晨4时开灯诱杀。
2.生态控制
生态控制是改变草地螟栖息地的环境,使之不适生。重点改造荒滩、沟渠、堤坡等特殊环境。注意消灭荒地、池塘、田边、地头草地螟喜食杂草,如灰菜、猪毛菜等,以减少草地螟的落卵量。
3.挖沟、设置药剂隔离带
在未受害田或田间幼虫量未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周边挖沟,沟上宽30cm,下宽20cm,深40cm,中间立一道高60cm的地膜,纵向每隔约10m用木棍加固;或在地块周边设置4-5m宽的药带,以阻止地块外的幼虫迁入危害。
4.化学防治
在幼虫3龄前,即从卵孵化盛期后10-12d内及时进行防治为宜。宜选用低毒、击倒速度快、对作物安全且较经济的药剂。推荐使用25%氰·辛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用量30-50mL。
六、玉米螟
1.物理防治
处理秸秆及玉米根茬以减少虫源基数。或利用DT—15P型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初期开始设灯防治,杀虫灯一般设在秸秆集中地方,每隔100m设一盏,将玉米秸秆垛包围在杀虫灯的有效防治范围内。
2.生物防治
在当地玉米螟田间化蛹率达20%后推迟10d第一次放赤眼蜂,间隔10d后二次放蜂,第三次放蜂时间为第二次放蜂后10d,每次放蜂量为每亩5000头。或在4-5月玉米螟醒蛰前,用白僵菌喷粉封垛。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利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喷洒Bt乳剂,每hm2用量为1500mL,对水155kg。
3.化学防治
在玉米抽穗期利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进行喷雾,药剂可采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5%氰戊菊酯乳油225~300mL/hm2、48%毒死蜱乳油1.5~2.25升/hm2+磷酸二氢钾2.25~3kg喷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