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初筛(利用精氨酸双水解酶筛选培养基)和复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瓜氨酸质量浓度),从杭州市勾庄地区西瓜大棚的土壤中筛选获得45株产L-瓜氨酸菌株。其中一
【基金项目】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B1402105007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初筛(利用精氨酸双水解酶筛选培养基)和复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瓜氨酸质量浓度),从杭州市勾庄地区西瓜大棚的土壤中筛选获得45株产L-瓜氨酸菌株。其中一株细菌(菌株编号11)转化L-精氨酸生产L-瓜氨酸的能力最强,产生的L-瓜氨酸浓度最高,0.344 g湿菌,在60 m L转化体系中转化一天,可将20 g/L的底物L-精氨酸转化为9.31g/L的L-瓜氨酸。对11号菌株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其他文献
采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Q-TOF-MS/MS),在正离子模式下,对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其合成中间体共8种化合物的裂解规律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显示碳青霉烯
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是一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目前,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EPA的生产藻株而被广泛关注.针对微拟球藻野生
空气过程控制是发酵生产中保证生产高效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结合生产改造实践和国内发酵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从空气压缩进气、空气预处理、空气在发酵罐中的分布利用、
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产褐藻胶裂解酶菌种Microbulbifer sp.ALW1发酵产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发酵条件如下:培养基初始pH 7.5,接种量5%,装液量50 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