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暗流:抽象架构之第五讲漩涡形是抽象架构的最终形态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di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具象绘画中,漩涡的意义多用于初步识别绘画中出现的小漩涡。从一个点可以引出漩涡形,除了引出漩涡形的点;在画面上,还有更多的例外情况可以讨论,这一章节就是讨论漩涡与绘画平面之间的例外关系。这会把漩涡的意义引向更深化的存在,甚至可以说以漩涡形为内核去让各个时期的绘画附着在这个主旨上去理解各个时期的绘画,至此我似乎找到了令我无比兴奋理解整部绘画史的入口。
  绘画平面,亦可称为绘画基面(picture plane),是绘画的承载体,人类施加再高深的绘画魔法也在这个实实在在的基面上,其实长期以来我们对绘画基面的认识并不算深刻,经常以基面过于基本为由不去做过多商讨,其实关于绘画发展的一切都会一次次地回归到绘画基面再重新生发才会有新的方向。
  再进一步,例如在绘画基面上画两笔深浅不同的铅笔痕迹,那么这两笔痕迹就会给人提供一个介于深浅之间的感受上的空间维度,这时候就已经产生画面空间(picture box),画面空间有薄有厚,不同的痕迹不同的方向都会产生不同的画面空间的厚度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画面空间与之前谈到的绘画空间感在概念上非常不一样,画面空间指非写实的绘画中制造的前后层次的画面空间,这里的空间并不是完全源于人感受上的空间,多半指的是绘画手法,机理层次等逻辑上的空间。而空间感一般是指写实绘画中运用的制造幻觉的,空间感的主旨是在墙上打开足以乱真的窗户。区别好这两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绘画空间的讨论了。
  不同的绘画类型画面空间上的厚度是有区别的,这些不同对于绘画的本质来说是巨大的,厚度的差别并不是衡量画家能力的标准,用不同的画面空间上的厚度来表达,都能够达到完美与和谐,在乎画面空间的好的画家胜在逻辑,并非厚度上更厚。画面空间也存在于接近所有时期的绘画中,画面空间并非只有专属于抽象或者具象。
  体会到画面空间之后再谈漩涡形与画面空间的关系,比照很多不同时期的绘画,我发现从印象派之后,画家逐渐开始把漩涡安排在画面之外,不直接出现在绘画基面中了,这标志着绘画开始走向单方面的强调某种方向和趋势,开始打破和对抗古典主义时期建立的周全和谐的漩涡形构图原则,不出现在绘画基面范围内而是在画面旁边,漩涡形从画外部波及到画面内部的方式。有如,将画布平放置于平静的水面上,投石子落入水面产生了涟漪(比喻成漩涡形)波及到画面,石子并没有直接砸到画布上,这个时候绘画会在呈现出可察觉的放射形波纹的影响下,逐渐递减强度。随着投入水面的石子增多,以及画布的位置变化,就有了很多变化的组合方式,画面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有变化中的简化趋势,越来越简化和单纯。去掉表象的具象和写实,单独看框架,在我理解,现代主义作品也是以漩涡形为框架的,是漩涡形变体或者是漩涡形引导的一个局部,到了极少主义作品表现的内容就可以理解为整个漩涡引导中的一个小小的像素点、小局部。关于印象派开端的现代主义到极少主义会在下面的章节详细解说,总之以漩涡形的方式可以解读所有的绘画。
  长达五个章节的对抽象架构的解读,以漩涡形来扩散至抽象架构的最终表达,抽象架构中讲解到的所有元素,都是以漩涡形和漩涡形变体来统一起来。
  以漩涡形与画面基面之间关系的变化来解读各个时期的绘画都可以找到切入方式,看似变幻莫测的死结般的构图和抽象架构,我们用漩涡形介入的方式可以一步步地解开。
其他文献
2014年,艺术家隋建国和王晖共同为今日美术馆“未来馆”设计了第一版方案,最新的规划已经完全推翻了这一版的设计,而“未来馆”的最终形态也需等到今年9月份项目启动后才会对外公布。  联通不同节点间的管道都是透明的,在其中行走可以体验到一种飞檐走壁的感觉,而完全联通的管道设计,让所有参观者的都可以自由选择入口和自己设定的路线。  在悬空的行走中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看展览之外,还可以进入到艺术家真实的创作
期刊
双年展终于尘埃落定,有空喘口气,看看白云飘过湛蓝的天空。  做展览过程虽然历尽艰辛,无尽的琐碎,意外,常常想要逃离,觉得自己的耐心和意志力都要被消耗光了。常常陷入怀疑,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置身于一堆麻烦之中,艺术这件事值得如此倾尽全力吗?但是,在展览最终呈现的一刹那,那些作品散发的力量,每个参观者脸上散发的惊喜表情,默默留下的只言片语,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参与搭建了一个能量场。其中的作品和面对的人,都充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关于“未来”你怎样理解?  凯伦·史密斯:我觉得当我们提到“未来”,其实不是说未来一定是某种样子,或者说会发生什么,而是有我们一个主观的意愿或期望在其中。  那么我觉得“未来”对于我来说可能是一个无法精密预测的事情,有很多不确定性存在。  最重要的不是“未来”这个概念,而是在我们迎接未来时,要敢于面临未来,包括面临未来的好与坏。  东方艺术·大家: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示环境,与你曾经
期刊
轻松,是积极的力量  1954年,欧文·沃姆(Erwin Wurm)生于奥地利布鲁穆尔河畔,现工作、生活在维也纳。他是大胆的Fluxus(激浪派) 流派拥护者。该流派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但由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主义、表演艺术,这些艺术流派已经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观众注射了预防针,激浪派的出现并没有引起重大的反响。在艺术风格上,它继承了上述先锋派的思路与做法,坚定不移的将离经叛道作为艺术的方
期刊
这些关闭或被废弃的小商店,在法国的小城镇中比比皆是。这一系列由蒂博·德雷恩(Thibaut Derien)拍摄的获奖作品,展现了这些还没有完全消失的店面。照片记录的是法国,却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这样的表现手法源于德国的多塞尔多夫学派——摄影史上,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创建的摄影类型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观念艺术,类型学的研究,拓扑学的纪实文本。这对夫妇的工业构成摄影延续了40年的历史,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关于“未来”你们怎样理解?  曹雨:未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未来也可能就是今天甚至昨天。  胡庆雁:科技是在一步一步的往前推进中得以发展,而艺术不是,所以艺术的未来未必就比今天更进步。写实绘画和新媒体艺术一样都可能是未来的前卫艺术。与其说未来是进步,倒不如说未来是一种异化,只是不同于今天而已。  东方艺术·大家: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示环境,与你们曾经设想的未来一样吗?  曹雨:比我想
期刊
内容提要: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影像艺术的日益兴旺和完善,并逐步取代绘画、雕塑等传统架上艺术形态,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创作语言,艺术越来越突破了视觉感知的范畴,而向包括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内的所有感知领域发展,当代艺术应该称为“全觉艺术”(All-Sensual Arts)或“多觉艺术”(Multi-Sensual Arts)。“多觉艺术”不仅是对既定的艺术收藏制度的彻底
期刊
马可鲁·纽约往事  1954年出生于上海,1960 年随父亲移居北京,无名画会主要成员之一。1988年到达纽约,次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艺术系,随后定居于此,2006年迁回北京。  九 好动的永旭  永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从小在新疆长大,个头大而威猛,充满好奇心,明显地多动,他的画中对事物的特征把握得非常敏感,我们是在街上认识的,确切地说是在中城59街旅馆广场的那个“金三角”认识的。他的绘画
期刊
方振宁·北京时间  独立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2012年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纽约激浪派基金会(Fluxus Foundation)中国项目负责人。  没有光,就没有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态,以至于生命都不可能。光,对人类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可是,我们在讨论“光”这一概念时,则是超越一般的物理现象,而触及那些和我们的知觉和精神有关的部分,也就是说,在光的认知方面,有两种不同的光,那
期刊
短兵相接,风云变幻,最近的股市愁云密布。跌跌不休的大盘,甚至最终演化成了国家和国际做空资本之间的较量,就连收藏大鳄刘益谦最近都决定注资20亿满仓护盘救国。股市的跌宕,经济大环境的低迷,外加“腰斩”的调整期,整个艺术市场仍处于探底阶段。  中国当代艺术版块,相较于日韩和东南亚艺术在香港市场的被追捧,以及古代及近现代书画版块重回亿元时代,当代艺术市场明显在春拍中频频败退甚至离场,有种弃妇般难以言说的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