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症一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症的临床表现、产前特点、诊断标准及分级、治疗及近期预后等,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报道1例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近5年来已报道的15例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症的报道有增多趋势。产前表现:有13/16例是自然发生的,有3/16例是发生在激光治疗术后的。16例均无羊水量差异。超声多普勒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MCA-PSV)在供血胎大于1.5 MoM的有11/16例,3/16例未测;在受血胎小于1.0 MoM的有10/16例,3/16例未测。有胎儿水肿的有6/16例。宫内干预:未治疗的9/16例,宫内输血的4/16例,胎儿镜下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的4/16例,脐带阻塞选择性灭胎的2/16例,1/16例受血儿给予宫内血液稀释治疗。生后表现:贫血儿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95 g/L,多血质儿为208 g/L,胎胎间血红蛋白差异大于80 g/L的有10/16例,2/16例小于80 g/L(宫内激光治疗后)。5/16例胎胎间网织红细胞比率大于1.7,1/16例小于1.7(宫内激光治疗后),8/16例未提供网织红细胞比率(使用的是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10/16例胎盘彩色染料灌注有直径小于1 mm的动静脉吻合支存在,2/16例胎盘无残存的血管吻合支(宫内激光治疗后),2/16例未提供胎盘灌注结果。生后治疗:9/16例供血儿有贫血表现,其中有6/16例予输血治疗;6/16例受血儿有高黏滞血症表现,给予部分换血治疗。11/16例新生儿期神经发育正常,1/16例双胎颅脑超声持续脑室周围白质高回声,本例随访至纠正胎龄3个月时神经发育正常,继续随访中。

结论

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症是胎胎输血综合征的一个特殊类型: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产前无明显羊水量差异,出生体重相差不大,但血红蛋白相差明显且网织红细胞比率增高。对于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产前除胎儿生长经线及羊水量测定外,应常规监测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以便筛查出需要宫内干预的病例,以期减少死亡率及改善预后。生后认真评估治疗,并需长期随访其运动及智能发育情况。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价鼻空肠置管和空肠营养治疗在儿童急性胰腺炎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至2012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和外科住院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或者急性轻症胰腺炎但经口喂养不耐受,进行STONGkid营养风险筛查,存在高度营养风险,需要进行营养干预者22例,男9例,女13例,其中急性重症胰腺炎13例,急性轻症胰腺炎9例。年龄5~15岁,平均(9.1±2.8)岁。对所有的入选患儿通过人体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床边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在八一儿童医院NICU内采取机械通气下肌松剂麻醉后,床边进行激光治疗的103例RO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3例严重ROP患儿共199只眼接受了激光治疗(随访最短5个月),其中Ⅰ区病变39例76只眼(38.2%),Ⅱ区病变64例123只眼(61
目的研究一例儿童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其LKB1基因突变。方法收集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分别留取家系成员外周血,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DNA测序分别检测LKB1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同时采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筛查验证突变位点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位点对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具有典型的皮肤黏膜黑斑、多发胃肠道错构瘤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的关系,提高对其影像学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外科收治NEC患儿211例,对其影像学进行总结,分析患儿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表现及手术的关系。结果211例中,腹部X线平片无明显变化的40例(19.0%),腹部X线平片动态好转的47例(22.3%),腹部X线平片动态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住院期间的生长发育状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出院的VLBWI的住院资料,根据出生体重,分为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组(n=63)]和非IUGR组(n=120),非IUGR组又根据其出院时是否发展为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而分为EUGR组(n=71)和非EUGR
目的探讨食物过敏(FA)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及结肠黏膜P物质(SP)异常表达在FA幼鼠内脏痛觉高敏形成中作用。方法3周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FA组和对照组(NS组),各10只。FA组通过卵白蛋白(OVA)低剂量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高剂量灌胃激发建立幼鼠OVA-FA模型;检测血清OVA-IgE含量、观察肠黏膜病理改变及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幼鼠FA模型评价。通过观察两组幼鼠在不同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