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朋友问我,去朝鲜的感受是什么,我会说,朝鲜是中国人难得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三十年来我们取得了什么,也照出了三十年来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见到的朝鲜士兵
上午9:30许,我们排队通过了晖春的圈河口岸。离境之前,中国边防检查站的武警,为托管手机的旅客开具证明。按照朝方的规定,旅客是不能携带手机入境的。走出中国边检站,眼前就是宽阔蜿蜒的图们江。江水是深深的墨绿色,仿佛在两岸青山之间静静地沉睡。跨江大桥的钢梁,刷着两种不同颜色的防锈漆;在那中点的地方,就是中朝两国的分界线。
往返于两国边境检查站的摆渡车跨上了大桥,驶过静悄悄的江面,停在了朝鲜一侧的桥头。车门打开,走上一名朝鲜人民军边防战士。他身着的料子军服是我们所说的“马裤呢”的颜色,军帽比我军的大出一圈,在这一顶名副其实的“大盖帽”下面,是一张红扑扑的农家青年的脸庞。这是我所见到的第一个朝鲜的军人。他蹬上我们的大轿车,负责任地用手点数着车厢中的人数。不知为什么,比起记忆深处里,许许多多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中所见到的人民军将士,眼前这个年轻人,显得如此陌生。
与中国圈河口岸相对的朝鲜口岸,英文名称叫做“WONJING”,译作汉语,是“元汀”,或者“园丁”。口岸休息室的一面墙,被几十张彩色照片和中文的说明布置成一面墙报。照片上是广场上盛大的庆典、节日的礼花、阅兵式上的方阵、手持冲锋枪接受检阅的人民军战士,当然,在最醒目的位置,是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国防委员会主席金正日。站在他旁边的,应当是国防部长吴振宇。岁月将勋章在他军礼服上不断累积,已经从胸前挂到了腰际。照片下面都是用计算机打出、剪下来贴到墙上的说明文字,将一些主题词送入眼帘:“太阳节”、“95诞辰”、“在20世纪里打倒了两个帝国主义”。等候过关的时候,我坐在休息室里翻看中文的朝鲜画报。一位11岁的朝鲜女孩儿叫郑时京,她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这位品学兼优的孩子,刻苦地练习小提琴,为的是实现一个心底的愿望:有一天为敬爱的领袖演奏,让这位为朝鲜人民日夜操劳的领导者在音乐中缓解疲劳。
比起宽敞的中国圈河口岸,朝鲜的园丁口岸是一个小楼房,我们排队过关,窗口后面,北朝鲜的海关人员使用电脑查验过关人员的证件。检查行李的x光机上,英文标着一种我不熟悉的品牌。
进关之后,我们排队手执证件,经过了又一道岗哨的查验,朝鲜的导游小金,和一位漂亮的姑娘、实习导游小洪已在对面等候我们。在关口转弯处停着几辆银灰色的小轿车,这是服务于来往中朝两国的商务客的出租车。同行的团友说,这都是80年代的日本车。直到第二天回到口岸,除在琵琶岛旅游区又看到这样的出租车之外,在城市的街道上我好象再没有见到过出租车。
我听到的志愿军英雄故事
小金来自平壤,是一位毕业于外贸专业的大学生。他说在夏季里为了应付很多中国游客进入罗津地区,他被临时派到这边担任导游。他用相当流利的汉语对大家说,请多多关照一个经验不多的他。与他同来的是小洪,一位漂亮的姑娘。据小金介绍说她毕业于英语专业,辅修汉语仅仅三四个月,来到这条线路实习。
小金告诉我们,在朝鲜境内只可以在指定的地点拍照,不能拍军人、军事设施,拍照领袖像的时候一定要照全,不能照半张脸。
碍于拍照的规定,我只能仔细地看,并且在脑子里把见到的图景试着作一种描述,以便后来可以形象地转达友人。从园丁口岸到罗津市,52公里的山路,都是土路。进口的日本旅行车走在这样的路上也是挺颠簸的,有些像三十年前在乡下时乘坐大拖拉机的感觉。窗外是青山绿野,偶尔遇到的溪流湍急而清澈。有时候在山转弯的地方可以见到成片的农宅汇成的村庄,朝鲜的民居比起中国的民居,显得屋顶更大,从远处看去,田野中的村庄直如一群撑了大雨伞的人们蹲在玉米地里相互说着悄悄话。
小金以一曲深沉的“阿里郎”开始,向我们介绍了朝鲜的历史风俗。原来“阿里郎”是一个在地主家打长工的青年,他与相爱的姑娘为逃离地主儿子的纠缠而远走他乡。但不幸当里郎外出时姑娘又被地主的儿子在深山中找到,里郎回家惊异之下愤而离家,姑娘则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刚烈的民族因而被称作是阿里郎民族。今天,6000多万朝鲜族人分布在全世界,其中3000万在韩国、2000万在朝鲜,另有1000万分布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世界各地。窗外不尽的松树和玉米地之间,常会蜿蜒出土路小径,那是郭沫若牧羊哀话中典型的场景。这是一个松树的国度,一个刚强坚韧的国度。
在平壤有一座中朝友谊纪念碑,小金接着说。纪念碑以1025块石头砌成,象征着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出兵朝鲜。那里有志愿军烈士的名单,其中有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名字。小金讲述着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罗盛教跳入冰水中救朝鲜少年,那些我们早已融入血液的志愿军烈士们的英雄故事。我的喉咙一阵阵地发疼,终于按捺不住让泪水夺眶而出。我说不清这泪水后面的感受,实在是太复杂、太深重了。
小金骄傲地告诉我们,在朝鲜实行“三大免费”,就是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免费,人民没有后顾之忧。这一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在餐桌上有团友说朝鲜人民的幸福指数可能并不低。小金说朝鲜是社会主义,而中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颇有智慧地说中国是计划生育、市场经济,朝鲜是计划经济、市场生育。在朝鲜,如果一个妇女生了八个孩子,就被授予英雄母亲的称号。
比起小金,小洪显得少言寡语。她只是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手执麦克风客气而得体地向大家表示自己中文不好、业务不熟,之后便没有向全体团员说过话了。她在大家的掌声中唱了一首中文歌,是志愿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们一团人多是四五十岁的人,一个人将这支战歌唱到了底。
中午1点左右,我们到了一个旅游定点餐厅。这里的饭菜水平就是国内旅行社的“团餐”水平。荤素搭配、米饭不限量、餐后还有几片西瓜。我看了看,每张桌都有剩菜,说明质量完全按国内标准。而且其中多数的原料应当是来自国内。除了一碗酱汤之外,我们尝不到朝鲜人民的饮食了。
我在朝鲜的第一个观光点
午饭后我们进入了罗津——先锋市,这是一座位于朝鲜东海之滨,豆满江三角洲的城市。是1991年在联合国开发署和中俄等国共同促进图们江黄金三角洲开发的背景下,从咸镜北道划出的经济贸易区,是朝鲜的对外开放城市。
罗津与先锋,是被一个半岛隔开的两个海湾,拥有罗津港、先锋港。半岛狭长的顶端是一个半渔半耕的小村庄,名叫海洋洞。在1954年,金日成主席曾经视察这里,在旅游图上,这里标明为“海 洋革命事迹地”。据小金说,金主席来到村里,鼓励村民说,这里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可以一边在山下耕作一边下海捕鱼。金主席的教导极大地鼓舞了村民,他们把家乡建设得分外美丽。
今天,村民们都住在了结构简洁的两层高小楼房中,村子里还保留了几栋传统的农宅,供人参观。在当年金主席视察时走进的一家农户,门前有一个红地金字的说明,我看不懂朝文,但其中以阿拉伯数字标出的“43”和“1954”两个数字,经问过导游,知道“43”是1954年的“主体年”,看来主体年恰与中国的民国纪年相同。主体年是指金日成主席诞生年,主体,是指主体思想。小金告诉我们,主体思想是讲人是世间万物的主人,社会主义一切应当以人为出发点,动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游客们拥到门前向门内探望,在院子里合影留念。我也凑过去,看到屋内窗明几净,不很宽敞的空间内整齐地摆着沙发、缝纫机,收音机和暖水瓶。正面的墙上是金日成将军、金正淑将军和金正日总书记的照片。
海洋村里到处是头戴小红帽的中国游客,我向着村子的纵深走了一段路,拍下了一个少女头顶盆子的背影。
村中的妇女们在一口清泉旁洗衣服,她们用的是棒槌。泉水异常的清凉,不少游客在这里饮水。妇女们身后向着海边方向,可以见到将村庄与海岸隔开的铁丝网。
我对罗津的印象:一个真正的田园城市
进入罗津市区之前,窗外闪过一个化工厂。小金告诉我们这个厂叫胜利化工厂,是许多年前由俄罗斯投资的炼油厂。进口中俄伊等国的石油。由于朝鲜拒绝了俄国所提出的朝鲜不能答应的条件,因而撤走了专家。但是聪明智慧的朝鲜工程技术人员经过研究掌握了这些设备的操作方法。但是,“由于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小金说,化工厂还是停产了。小金说到罗津市的招商引资、说到朝鲜的经济建设时,不时会提到这一句话。
此后在罗津,我没有见到工业企业。在罗津港口,我见到不多的几行集装箱,码头上的吊车没有作业,驾驶员操作者吊车空转,似乎在打发时间。
从乡村走进城市没有明显的界限。
城市的街道两侧是农田,人们一步就从街道迈上了田埂;街道两侧也就没有柏墙一类的城市绿化;街道是砂石路,没有快慢车道的标志,两侧是以明沟来排泻雨水。城市没有广告,但处处是以混凝土或是钢板制成的标语;据小金说全朝鲜只有韩国在南浦投资的汽车厂有一面广告牌;城市中没有店铺相连的街市,也没有宽大气派的行政广场,可以说在罗津感觉不到有行政中心或是商业中心的存在;剧院前的广场可能是全城市最大的公共空间,大约几千平米;城市不同的街口地段,有不同内容的巨幅油画,成为醒目的结点。城市中很少汽车,但是我也见到了一辆奔驰320,人们更多是步行和骑自行车。小金告诉我们罗津有公共汽车,但只在上下班的时候开行。我想,罗津可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田园城市。
我看到的朝鲜农贸市场
如同在美国旅游一样,中国的游客是被安排在一条特制的观光通道中,与当地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一点在朝鲜显得更加,突出。例如我们所下榻的琵琶旅馆,曾经是朝鲜领导人夏季里避暑的度假地。住在这里,我们只有远远地眺望大海,或者在前后排的别墅间散步。在通向外界的路口,会有胸别像章的年轻人礼貌地提示到此止步。
因此要感谢朝鲜有关方面,在罗津给我们安排了到农贸市场购买海鲜的节目。在这里我们仿佛是暂时走下了专为游客安排的旅游传送带,近距离地感受朝鲜人民的日常生活。
农贸市场坐落在一条主要街道的背后,沿着街道摆着三行供交易的物产,两侧靠墙,一行居中。市民和游客们在由此形成的两条通道中走过、选购。与中国的农贸市场比较,是人多货少。例如卖粮食的摊位上,两行粮食的后面挤坐着三排的卖主,她们拥挤在一起、企盼着客人来光顾自己的粮袋。凡成交的时候,收钱的都不是货物的主人,而是另外一位,她统一收钱并将交易记录在一个帐本上,可能是要统一做一种结算。看来农贸市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这些大妈大嫂们大概是将自家的余粮通过集体组织统一拿出来卖,而不是作为纯粹的私人行为或者一个专业的粮食商贩来卖粮。
朝鲜的海鲜很便宜,我们买毛蟹,三元一只,海胆两元一只。如果多买还可以打折。这些海鲜在我们傍晚用餐的时候,餐馆收一点费用帮我们加工。在市场上也有不少国内没有见过的物品,例如有一种煮熟的墨鱼,肚子圆鼓鼓的,填满了米饭,所露出的须子象是一个胖娃娃头上一缕流海。一位朝鲜妇女蹲下来选购这样的墨鱼饭团,随即捧起一个就吃了起来。
韭菜细细的叶子,提示我这才是已经久违的原生态的韭菜。市场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水果和蔬菜,像香蕉和菠萝、西红柿,其漂亮的样子显然是来自中国。市场中有一条街是装饰材料,其中有来自中国的瓷砖。看来朝鲜家庭的内装修也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
朝鲜市民的服装颜色偏深,深棕、深蓝、深灰,而且多是一种涤卡面料,挺括而光滑。式样有西服便装,也有金正日装。基本上没有见到身着民族服装的朝鲜人,以头顶罐子或是包裹的也极少。讲究一些的男人会着一身套装、提一件公文包,或者踏一辆自行车。朝鲜的妇女多数都烫发,看得出来她们中有不少人修剪过眉毛、使用化妆品。但是如同中国一样,女性的肤色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因田野劳作而显得粗糙,也有的会白净细腻,但是我没有看到因营养不良而造成的菜色。无论男女,胸前都有一枚像章,那是一面飘着金日成主席头像的红旗。
人群中会不时走过人民军的官兵,他们的服装与边境线上的国防军人差不多,都是深色的“马裤呢”。在桶式的军帽上,不同的帽饰提示着他们不同的军阶。他们大步在街上走,如同行军。仔细想一想,今天在中国的城市里,除非执勤,军人特别是官兵一道在街上步行的场面,已经不多见了。
农贸市场的外围是一个存放着几十上百辆两轮手推车的场所,看来不少人是以这种车将粮食、蔬菜推来的。购物的人们则多是骑自行车或是步行而来,我所见到的自行车多不是中国制造。不少人脚穿雨鞋。这是因为即使在城市中,许多的街道小巷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步行的人们往往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囊,身体前倾向前大步走,这种行路的姿势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我见到的朝鲜士兵
上午9:30许,我们排队通过了晖春的圈河口岸。离境之前,中国边防检查站的武警,为托管手机的旅客开具证明。按照朝方的规定,旅客是不能携带手机入境的。走出中国边检站,眼前就是宽阔蜿蜒的图们江。江水是深深的墨绿色,仿佛在两岸青山之间静静地沉睡。跨江大桥的钢梁,刷着两种不同颜色的防锈漆;在那中点的地方,就是中朝两国的分界线。
往返于两国边境检查站的摆渡车跨上了大桥,驶过静悄悄的江面,停在了朝鲜一侧的桥头。车门打开,走上一名朝鲜人民军边防战士。他身着的料子军服是我们所说的“马裤呢”的颜色,军帽比我军的大出一圈,在这一顶名副其实的“大盖帽”下面,是一张红扑扑的农家青年的脸庞。这是我所见到的第一个朝鲜的军人。他蹬上我们的大轿车,负责任地用手点数着车厢中的人数。不知为什么,比起记忆深处里,许许多多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中所见到的人民军将士,眼前这个年轻人,显得如此陌生。
与中国圈河口岸相对的朝鲜口岸,英文名称叫做“WONJING”,译作汉语,是“元汀”,或者“园丁”。口岸休息室的一面墙,被几十张彩色照片和中文的说明布置成一面墙报。照片上是广场上盛大的庆典、节日的礼花、阅兵式上的方阵、手持冲锋枪接受检阅的人民军战士,当然,在最醒目的位置,是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国防委员会主席金正日。站在他旁边的,应当是国防部长吴振宇。岁月将勋章在他军礼服上不断累积,已经从胸前挂到了腰际。照片下面都是用计算机打出、剪下来贴到墙上的说明文字,将一些主题词送入眼帘:“太阳节”、“95诞辰”、“在20世纪里打倒了两个帝国主义”。等候过关的时候,我坐在休息室里翻看中文的朝鲜画报。一位11岁的朝鲜女孩儿叫郑时京,她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这位品学兼优的孩子,刻苦地练习小提琴,为的是实现一个心底的愿望:有一天为敬爱的领袖演奏,让这位为朝鲜人民日夜操劳的领导者在音乐中缓解疲劳。
比起宽敞的中国圈河口岸,朝鲜的园丁口岸是一个小楼房,我们排队过关,窗口后面,北朝鲜的海关人员使用电脑查验过关人员的证件。检查行李的x光机上,英文标着一种我不熟悉的品牌。
进关之后,我们排队手执证件,经过了又一道岗哨的查验,朝鲜的导游小金,和一位漂亮的姑娘、实习导游小洪已在对面等候我们。在关口转弯处停着几辆银灰色的小轿车,这是服务于来往中朝两国的商务客的出租车。同行的团友说,这都是80年代的日本车。直到第二天回到口岸,除在琵琶岛旅游区又看到这样的出租车之外,在城市的街道上我好象再没有见到过出租车。
我听到的志愿军英雄故事
小金来自平壤,是一位毕业于外贸专业的大学生。他说在夏季里为了应付很多中国游客进入罗津地区,他被临时派到这边担任导游。他用相当流利的汉语对大家说,请多多关照一个经验不多的他。与他同来的是小洪,一位漂亮的姑娘。据小金介绍说她毕业于英语专业,辅修汉语仅仅三四个月,来到这条线路实习。
小金告诉我们,在朝鲜境内只可以在指定的地点拍照,不能拍军人、军事设施,拍照领袖像的时候一定要照全,不能照半张脸。
碍于拍照的规定,我只能仔细地看,并且在脑子里把见到的图景试着作一种描述,以便后来可以形象地转达友人。从园丁口岸到罗津市,52公里的山路,都是土路。进口的日本旅行车走在这样的路上也是挺颠簸的,有些像三十年前在乡下时乘坐大拖拉机的感觉。窗外是青山绿野,偶尔遇到的溪流湍急而清澈。有时候在山转弯的地方可以见到成片的农宅汇成的村庄,朝鲜的民居比起中国的民居,显得屋顶更大,从远处看去,田野中的村庄直如一群撑了大雨伞的人们蹲在玉米地里相互说着悄悄话。
小金以一曲深沉的“阿里郎”开始,向我们介绍了朝鲜的历史风俗。原来“阿里郎”是一个在地主家打长工的青年,他与相爱的姑娘为逃离地主儿子的纠缠而远走他乡。但不幸当里郎外出时姑娘又被地主的儿子在深山中找到,里郎回家惊异之下愤而离家,姑娘则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刚烈的民族因而被称作是阿里郎民族。今天,6000多万朝鲜族人分布在全世界,其中3000万在韩国、2000万在朝鲜,另有1000万分布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世界各地。窗外不尽的松树和玉米地之间,常会蜿蜒出土路小径,那是郭沫若牧羊哀话中典型的场景。这是一个松树的国度,一个刚强坚韧的国度。
在平壤有一座中朝友谊纪念碑,小金接着说。纪念碑以1025块石头砌成,象征着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出兵朝鲜。那里有志愿军烈士的名单,其中有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名字。小金讲述着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罗盛教跳入冰水中救朝鲜少年,那些我们早已融入血液的志愿军烈士们的英雄故事。我的喉咙一阵阵地发疼,终于按捺不住让泪水夺眶而出。我说不清这泪水后面的感受,实在是太复杂、太深重了。
小金骄傲地告诉我们,在朝鲜实行“三大免费”,就是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免费,人民没有后顾之忧。这一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在餐桌上有团友说朝鲜人民的幸福指数可能并不低。小金说朝鲜是社会主义,而中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颇有智慧地说中国是计划生育、市场经济,朝鲜是计划经济、市场生育。在朝鲜,如果一个妇女生了八个孩子,就被授予英雄母亲的称号。
比起小金,小洪显得少言寡语。她只是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手执麦克风客气而得体地向大家表示自己中文不好、业务不熟,之后便没有向全体团员说过话了。她在大家的掌声中唱了一首中文歌,是志愿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们一团人多是四五十岁的人,一个人将这支战歌唱到了底。
中午1点左右,我们到了一个旅游定点餐厅。这里的饭菜水平就是国内旅行社的“团餐”水平。荤素搭配、米饭不限量、餐后还有几片西瓜。我看了看,每张桌都有剩菜,说明质量完全按国内标准。而且其中多数的原料应当是来自国内。除了一碗酱汤之外,我们尝不到朝鲜人民的饮食了。
我在朝鲜的第一个观光点
午饭后我们进入了罗津——先锋市,这是一座位于朝鲜东海之滨,豆满江三角洲的城市。是1991年在联合国开发署和中俄等国共同促进图们江黄金三角洲开发的背景下,从咸镜北道划出的经济贸易区,是朝鲜的对外开放城市。
罗津与先锋,是被一个半岛隔开的两个海湾,拥有罗津港、先锋港。半岛狭长的顶端是一个半渔半耕的小村庄,名叫海洋洞。在1954年,金日成主席曾经视察这里,在旅游图上,这里标明为“海 洋革命事迹地”。据小金说,金主席来到村里,鼓励村民说,这里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可以一边在山下耕作一边下海捕鱼。金主席的教导极大地鼓舞了村民,他们把家乡建设得分外美丽。
今天,村民们都住在了结构简洁的两层高小楼房中,村子里还保留了几栋传统的农宅,供人参观。在当年金主席视察时走进的一家农户,门前有一个红地金字的说明,我看不懂朝文,但其中以阿拉伯数字标出的“43”和“1954”两个数字,经问过导游,知道“43”是1954年的“主体年”,看来主体年恰与中国的民国纪年相同。主体年是指金日成主席诞生年,主体,是指主体思想。小金告诉我们,主体思想是讲人是世间万物的主人,社会主义一切应当以人为出发点,动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游客们拥到门前向门内探望,在院子里合影留念。我也凑过去,看到屋内窗明几净,不很宽敞的空间内整齐地摆着沙发、缝纫机,收音机和暖水瓶。正面的墙上是金日成将军、金正淑将军和金正日总书记的照片。
海洋村里到处是头戴小红帽的中国游客,我向着村子的纵深走了一段路,拍下了一个少女头顶盆子的背影。
村中的妇女们在一口清泉旁洗衣服,她们用的是棒槌。泉水异常的清凉,不少游客在这里饮水。妇女们身后向着海边方向,可以见到将村庄与海岸隔开的铁丝网。
我对罗津的印象:一个真正的田园城市
进入罗津市区之前,窗外闪过一个化工厂。小金告诉我们这个厂叫胜利化工厂,是许多年前由俄罗斯投资的炼油厂。进口中俄伊等国的石油。由于朝鲜拒绝了俄国所提出的朝鲜不能答应的条件,因而撤走了专家。但是聪明智慧的朝鲜工程技术人员经过研究掌握了这些设备的操作方法。但是,“由于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小金说,化工厂还是停产了。小金说到罗津市的招商引资、说到朝鲜的经济建设时,不时会提到这一句话。
此后在罗津,我没有见到工业企业。在罗津港口,我见到不多的几行集装箱,码头上的吊车没有作业,驾驶员操作者吊车空转,似乎在打发时间。
从乡村走进城市没有明显的界限。
城市的街道两侧是农田,人们一步就从街道迈上了田埂;街道两侧也就没有柏墙一类的城市绿化;街道是砂石路,没有快慢车道的标志,两侧是以明沟来排泻雨水。城市没有广告,但处处是以混凝土或是钢板制成的标语;据小金说全朝鲜只有韩国在南浦投资的汽车厂有一面广告牌;城市中没有店铺相连的街市,也没有宽大气派的行政广场,可以说在罗津感觉不到有行政中心或是商业中心的存在;剧院前的广场可能是全城市最大的公共空间,大约几千平米;城市不同的街口地段,有不同内容的巨幅油画,成为醒目的结点。城市中很少汽车,但是我也见到了一辆奔驰320,人们更多是步行和骑自行车。小金告诉我们罗津有公共汽车,但只在上下班的时候开行。我想,罗津可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田园城市。
我看到的朝鲜农贸市场
如同在美国旅游一样,中国的游客是被安排在一条特制的观光通道中,与当地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一点在朝鲜显得更加,突出。例如我们所下榻的琵琶旅馆,曾经是朝鲜领导人夏季里避暑的度假地。住在这里,我们只有远远地眺望大海,或者在前后排的别墅间散步。在通向外界的路口,会有胸别像章的年轻人礼貌地提示到此止步。
因此要感谢朝鲜有关方面,在罗津给我们安排了到农贸市场购买海鲜的节目。在这里我们仿佛是暂时走下了专为游客安排的旅游传送带,近距离地感受朝鲜人民的日常生活。
农贸市场坐落在一条主要街道的背后,沿着街道摆着三行供交易的物产,两侧靠墙,一行居中。市民和游客们在由此形成的两条通道中走过、选购。与中国的农贸市场比较,是人多货少。例如卖粮食的摊位上,两行粮食的后面挤坐着三排的卖主,她们拥挤在一起、企盼着客人来光顾自己的粮袋。凡成交的时候,收钱的都不是货物的主人,而是另外一位,她统一收钱并将交易记录在一个帐本上,可能是要统一做一种结算。看来农贸市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这些大妈大嫂们大概是将自家的余粮通过集体组织统一拿出来卖,而不是作为纯粹的私人行为或者一个专业的粮食商贩来卖粮。
朝鲜的海鲜很便宜,我们买毛蟹,三元一只,海胆两元一只。如果多买还可以打折。这些海鲜在我们傍晚用餐的时候,餐馆收一点费用帮我们加工。在市场上也有不少国内没有见过的物品,例如有一种煮熟的墨鱼,肚子圆鼓鼓的,填满了米饭,所露出的须子象是一个胖娃娃头上一缕流海。一位朝鲜妇女蹲下来选购这样的墨鱼饭团,随即捧起一个就吃了起来。
韭菜细细的叶子,提示我这才是已经久违的原生态的韭菜。市场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水果和蔬菜,像香蕉和菠萝、西红柿,其漂亮的样子显然是来自中国。市场中有一条街是装饰材料,其中有来自中国的瓷砖。看来朝鲜家庭的内装修也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
朝鲜市民的服装颜色偏深,深棕、深蓝、深灰,而且多是一种涤卡面料,挺括而光滑。式样有西服便装,也有金正日装。基本上没有见到身着民族服装的朝鲜人,以头顶罐子或是包裹的也极少。讲究一些的男人会着一身套装、提一件公文包,或者踏一辆自行车。朝鲜的妇女多数都烫发,看得出来她们中有不少人修剪过眉毛、使用化妆品。但是如同中国一样,女性的肤色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因田野劳作而显得粗糙,也有的会白净细腻,但是我没有看到因营养不良而造成的菜色。无论男女,胸前都有一枚像章,那是一面飘着金日成主席头像的红旗。
人群中会不时走过人民军的官兵,他们的服装与边境线上的国防军人差不多,都是深色的“马裤呢”。在桶式的军帽上,不同的帽饰提示着他们不同的军阶。他们大步在街上走,如同行军。仔细想一想,今天在中国的城市里,除非执勤,军人特别是官兵一道在街上步行的场面,已经不多见了。
农贸市场的外围是一个存放着几十上百辆两轮手推车的场所,看来不少人是以这种车将粮食、蔬菜推来的。购物的人们则多是骑自行车或是步行而来,我所见到的自行车多不是中国制造。不少人脚穿雨鞋。这是因为即使在城市中,许多的街道小巷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步行的人们往往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囊,身体前倾向前大步走,这种行路的姿势让我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