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本位”作文教学实践摒弃传统习作教学中的“师本意识”“成人标准”,突出“儿童属性”;重视以儿童为主体,即以儿童的生活作为习作源泉;在习作题材上,体现童真、童心、童趣;在表现方式上,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一、回归儿童的生活原点,挖掘习作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生活也是有情趣的,等待我们去发现与尝试。在生活中引导儿童追求真、善、美、爱,就可以避免学生作文语言成品化、结构模式化、内容虚构化、情感虚假化。
1.发现美——寄情青山绿水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就应引领孩子走向大自然,在绿水青山之间唤醒孩子对美的寻求的意识,切实感受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的生气与灵气。在春天里欣赏小草碧绿,领略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在夏天里赏荷花,听鸣蝉,体会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境;在秋天硕果累累的果园体验收获的喜悦,在菊园赏菊,品味“秋菊能傲霜”的品质……让学生感受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感受大自然不同的美,积累美的习作素材。
2.感受爱——关注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更是习作素材的大宝库。如,可以“邵帅为母献骨髓”事件为引子,启发学生关注社会,细心感受身边的爱,以“爱”为主题进行习作,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有困苦,有挑战,也充满爱;也可关注“关于低碳”的相关报道,围绕“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这些主题进行习作训练;还可以“温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为例,感受总理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领略总理深厚的古文学功底,唤醒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举办“尊师爱校”模拟记者招待会,要求被采访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恰当运用一些古诗词、名言;等等。教师关注社会,及时地提供时事材料作为学生习作素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习作能力、思辨力。
3.体会真——关注生活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是丰富了学习语文的信息量,拓宽了儿童学习语文的途径。电视、网络、电影等渗透现代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学习语文的资源。如对于手机短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品评短信,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初步鉴赏能力、道德分辨力;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喜欢的短信,践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如有的学生收集了假日的祝福短信,有的收集家校短信,还有的收集了同学短信,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我以“我最喜欢的一条短信”为题,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立足儿童的认知特点,迁移习作方法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小学新课标资源库》一书指出:“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下面以三年级、四年级为例,谈谈习作方法的迁移。
1.仿词语运用。在学习完课文《吹泡泡》后,让学生玩游戏,写游戏过程。学习课文准确运用词语的方法,突出动作描写,懂得把内容写仔细,写真实。
2.仿修辞手法。学习《海上的风》的写法,仿写比喻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
3.仿联想。学习《山雀》一文进行联想的习作训练,仔细观察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4.仿结构。《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范文,学生从课文中可以学到许多写作方法,如排比、比喻、夸张、总分写法、动态静态描写法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文本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习作中,赋予个性化表达,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三、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增强习作趣味
教师可以根据儿童认知、心理等个性特点,创设合理的言语实践情境,增强习作教学趣味。
1.做一做,写一写。“做中学”能加深儿童的体验,唤醒儿童习作热情。如元宵节到了,教师让学生学做汤圆,赏花灯,参加猜谜游园活动,再以“做汤圆、赏花灯、话团圆”等为题目,引导学生写出情趣。
2.演一演,写一写。儿童是出色的演员,在习作教学中,创设多种情景,如成语表演、自编自演课本剧、生活主题情境表演、即兴表演等为孩子提供多方位的表演空间和机会,让孩子们用心表演,用眼睛观察,在不同情境中加深内心的情感体会,从而写出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3.玩一玩,写一写。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会玩才会写”是我和孩子们在作文教学中的口号。引导学生去玩,让学生在玩中增长智慧,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学生爱玩的溜溜球,爱滑的跷跷板,爱做的手工,爱玩的游戏……无一不是习作的好素材。
责任编辑 黄日暧
一、回归儿童的生活原点,挖掘习作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生活也是有情趣的,等待我们去发现与尝试。在生活中引导儿童追求真、善、美、爱,就可以避免学生作文语言成品化、结构模式化、内容虚构化、情感虚假化。
1.发现美——寄情青山绿水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就应引领孩子走向大自然,在绿水青山之间唤醒孩子对美的寻求的意识,切实感受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的生气与灵气。在春天里欣赏小草碧绿,领略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在夏天里赏荷花,听鸣蝉,体会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境;在秋天硕果累累的果园体验收获的喜悦,在菊园赏菊,品味“秋菊能傲霜”的品质……让学生感受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感受大自然不同的美,积累美的习作素材。
2.感受爱——关注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更是习作素材的大宝库。如,可以“邵帅为母献骨髓”事件为引子,启发学生关注社会,细心感受身边的爱,以“爱”为主题进行习作,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有困苦,有挑战,也充满爱;也可关注“关于低碳”的相关报道,围绕“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这些主题进行习作训练;还可以“温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为例,感受总理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领略总理深厚的古文学功底,唤醒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举办“尊师爱校”模拟记者招待会,要求被采访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恰当运用一些古诗词、名言;等等。教师关注社会,及时地提供时事材料作为学生习作素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习作能力、思辨力。
3.体会真——关注生活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是丰富了学习语文的信息量,拓宽了儿童学习语文的途径。电视、网络、电影等渗透现代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学习语文的资源。如对于手机短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品评短信,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初步鉴赏能力、道德分辨力;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喜欢的短信,践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如有的学生收集了假日的祝福短信,有的收集家校短信,还有的收集了同学短信,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我以“我最喜欢的一条短信”为题,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立足儿童的认知特点,迁移习作方法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小学新课标资源库》一书指出:“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下面以三年级、四年级为例,谈谈习作方法的迁移。
1.仿词语运用。在学习完课文《吹泡泡》后,让学生玩游戏,写游戏过程。学习课文准确运用词语的方法,突出动作描写,懂得把内容写仔细,写真实。
2.仿修辞手法。学习《海上的风》的写法,仿写比喻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
3.仿联想。学习《山雀》一文进行联想的习作训练,仔细观察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4.仿结构。《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范文,学生从课文中可以学到许多写作方法,如排比、比喻、夸张、总分写法、动态静态描写法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文本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习作中,赋予个性化表达,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三、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增强习作趣味
教师可以根据儿童认知、心理等个性特点,创设合理的言语实践情境,增强习作教学趣味。
1.做一做,写一写。“做中学”能加深儿童的体验,唤醒儿童习作热情。如元宵节到了,教师让学生学做汤圆,赏花灯,参加猜谜游园活动,再以“做汤圆、赏花灯、话团圆”等为题目,引导学生写出情趣。
2.演一演,写一写。儿童是出色的演员,在习作教学中,创设多种情景,如成语表演、自编自演课本剧、生活主题情境表演、即兴表演等为孩子提供多方位的表演空间和机会,让孩子们用心表演,用眼睛观察,在不同情境中加深内心的情感体会,从而写出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3.玩一玩,写一写。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会玩才会写”是我和孩子们在作文教学中的口号。引导学生去玩,让学生在玩中增长智慧,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学生爱玩的溜溜球,爱滑的跷跷板,爱做的手工,爱玩的游戏……无一不是习作的好素材。
责任编辑 黄日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