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苏州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tJoh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地人到苏州,有时间的话应该去平江路走走,因为那里有一种至美,叫做古典。
  沿观前街往东,穿大儒巷,就进了平江路。如果说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那么平江路就是这座城市的记忆:白墙、灰砖、栗色门窗、半掩的宅门,构成了一幅水乡生活画。
  平江路是古城历史、经济、文化的载体:这里的水埠拱桥、石路牌坊,园林式的布局,吴侬软语,无不吸引着你。
  在宋、元年间,苏州城亦称为平江城。在老苏州人的心目中,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平江路虽和古城一样经历了千年沧桑,但仍然保持了旧时的面貌。把现在的平江路和宋代《平江图》对照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八百年来平江路没有太大的变化,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完整的一角。
  要欣赏平江路的美,最好是在下着小雨的午后。这里的雨最缠绵,淅淅沥沥,如丝线雨帘,把整条路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中。听着那丝雨的旋律,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脑子里灌满了才子佳人的缠绵故事,耳朵里叮当响着丝竹、琵琶声。细雨中,隔着长满苔藓的高墙,从偶然伸出墙头的老树枝丫间,说不定还可以碰到那个从戴望舒的《雨巷》中走出来的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苏州的雨说来就来,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刻转换成平江河中的涟漪,雨中的平江路成了一幅游客手里欣赏的水墨画。细雨过后,平江路变得更加柔情和清幽。
  一条是平江河,一条是平江路,相互照应着。这样的景致并非如现时的许多仿古建筑那样堆砌于一夜之间,而是已历经数百年之久。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已经倒流。小桥悠悠,流水涟漪,枕河民居的倒影时隐时现,河岸两侧,则有依依垂柳。河道、石桥、小巷和屋舍共同形成了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和富有节奏韵律变化的视觉空间。桥是体现平江河风情的重要景观,又是古城的历史见证。曾任苏州太守的白居易写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在桥上,别样风景尽收眼底;在桥外,桥又成了风景中的极致。线条柔和轻飘,临流掩映,风姿绰约的桥呀,你又把我的魂儿勾走了。
  平江路上的民居是苏州民居的典范。一座座粉墙黛瓦的苏式住宅鳞次栉比,是一幅着色的水墨画。黑白是主色调,黑色的砖瓦和白色的围墙,年久失修的黑瓦上生出了白色的印子,白墙皮脱落后又露出了泛黑的青砖。瓦的青黑,墙的粉白,于是在瞬间被集中突出勾勒。外墙潮湿斑驳,黑白之间有着悠悠岁月的纹理。
  


  清晨,平江路在晨雾中醒来。一路行去,你可以听见洗漱声、开门声、门轴转动吱吱扭扭声,再加上不知谁家听不很清的吴侬软语声。白天,平江路出奇地宁静,静得可以听到鸟翅掠过的声音,间或也可听到寂静深处传来一两声旧货郎悠长的叫卖声,游人至此,心境悠然而自得。一到黄昏,评弹就成了平江路上的背景音乐。饭,要慢慢地吃;酒,要细细地喝,到酒微酣、耳微热时,摇头晃脑唱上几句,真正是自我陶醉。这时候下班的人推着自行车一路走来,从这家饭桌听到那家饭桌,能一点儿不拉地听完整整一回书。夜色阑珊,平江路愈发显得恬静、柔媚而娇慵。不时有从沿街屋子低低流淌出昆曲委婉的古典韵律。平江路,它没有上海里弄那么洋气,也没有北京胡同那么规矩,更多的是随意自然的平民风采。
  


  平江路弥散的是静谧、幽雅、深藏不露的书卷之气。它狭长绵延,纵深逶迤,破瓦残壁,幽兰吐香。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在功成名就后,总喜欢躲在这里,觅一安静的小筑作为终老的归依,并与这片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有钮家巷的潘世恩故居、南石子街的潘祖荫故居、悬桥巷的洪钧故居和顾颉刚故居、大新桥巷的郭绍虞故居等。另外,近代也有多位名人在这里的街巷中或任职、或治学、或创业、或寓居、或游历,留下了丰富的足迹,如李鸿章、刘铭传、杨荫榆、钱穆、叶圣陶、顾廷龙、吴逸梅,等等。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图书馆)
其他文献
拨浪鼓是近代的一种儿童玩具,属于鼓类。但其样式与一般的鼓略有不同,它那两面蒙有皮革的圆形鼓身中间竖贯有一长柄,鼓身两侧各固定有一短绳,绳端系缀小珠,当转摇竖柄时,鼓身两侧的绳珠便反复甩动击打鼓面而发出声响,颇有情趣。因此拨浪鼓常常成为母亲哄逗婴幼儿的用具或儿童自娱自乐的玩具。  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据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的华夏社会彩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鼓,在商代殷墟甲骨卜辞中更是多见“鼓
期刊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形态史诗。在北方,蒙古、藏、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先民,多以草原游牧为生,草场与畜群的争夺、部落之间的争斗与战争连绵不断,使得他们的史诗多为歌颂征战英雄的英雄史诗。而在南方,彝、纳西、哈尼、傣、拉祜、阿昌、苗、壮、瑶等民族的先民,多居于高山深谷或群山环抱、密林环绕的丘陵平坝地区,多从事定居的农耕生活,民族历史的主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史诗多为歌颂祖先文化英雄的神
期刊
明清之际获得秀才资格的好处,学人谈了很多,如吴晗在《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中就指出可以享受免役等特权(收入《灯下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但获得秀才的投资却鲜见人研究,学人不得已涉及这个问题时,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泛泛而谈。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史料有很大关系。前者的资料在史学典籍中保存较多,研究起来不成问题;后者在史学典籍中保存较少,学人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叹。幸运的是,话本小说中保存了
期刊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这出自《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的诗句,描写了2500多年前一对夫妇晨起时的絮语。妻子说:鸡叫了。丈夫说:天还没亮呢。妻子又说:看天空中,启明星多么灿烂。丈夫答道:该去弋猎那翱翔的凫雁了。  诗中所说的“弋”,是一种古老的射猎方式。弋射又称作“缴射”、“弋”,简单地说,就是用系着绳子的箭射猎飞鸟,它是以箭矢的牵引把绳子抛射到空中,靠绳子
期刊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大名鼎鼎的义宁陈氏,其始迁祖是陈寅恪的六世祖陈腾远。  陈腾远之前,作为客家人的陈氏祖先,世居福建上杭。至于福建上杭之陈氏族源,则可追溯到中国著名的封建大家族—江州义门陈氏。  公元832年,著作佐郎陈伯宣之孙陈旺在庐山脚下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开始购田置产,并在此定居。唐僖宗时曾感其义聚一堂,御笔赠“义门陈氏”四字匾额。到了宋代,历经300多年,陈氏全族多达3900余口,当时
期刊
马克·奥利尔·斯坦因(1862~1943年),世界近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探险家。1862年11月26日,斯坦因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虽然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犹太教徒,可是为了儿子的前程,却让他专门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斯坦因的父母认为,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将为儿子开辟自由之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精心的选择的确很有远见,这对斯坦因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斯坦因10岁时就被送到德国上
期刊
一    明清以还,大批的徽州人前往各地务工经商。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长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各大商埠,但不少人仍与祖籍地缘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回乡扫墓—这是大批徽州展墓日记出现的主要背景。  著名的展墓日记《春帆纪程》,是康熙年间侨寓扬州的徽商后裔程庭所作。该书一向被认为是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备受学界关注。不过,以往人们征引的《春帆纪程》,来源有二
期刊
辜鸿铭,这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语言天才,这个英译儒经、“中学西传”的“东方文化代言人”,这个平生嫉恨“歧华”、最是反对“崇洋”的可敬老人,这个性情偏激、顽固保守的“封建遗老”,这个偏爱缠足、认为纳妾合理、蓄着一条灰白小辫的“京城一景”,敬之为怪杰也好,骂之为怪物也罢,委实是近代中国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  在同一时代的外国人眼里,他是精通近十门语言、评论东西方文明是非的著名学者,是“声高望重的
期刊
淮阳泥玩具总称“泥泥狗”,叠用两个“泥”字,是对泥玩具的爱称。淮阳有座“人祖庙”,每年从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有历时一个月的大庙会。省内省外,各地前来“朝祖进香”的人,人山人海,每天有三五万人次。“泥泥狗”是庙会上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它好看又好玩,价格便宜,“朝祖”的人们,都要买些带回去给孩子们玩。“泥泥狗”在一次庙会上卖出多少,简直无法计算。仅以1986年卖“泥泥狗”的小摊来说,三月二十日(农历
期刊
云南大理神奇秀丽,素有“风花雪月”之誉,“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不知何朝何代的文士,竟巧运神思,以如此凝练美妙之句,将大理各处的胜境奇景、精华所在倏然点出,君闻之,能不心驰神往?  我去大理已前后有三次,所历时间长短不一。下关的风是亲身感受到了,也听曾在那里长期居留的朋友作过细细的描述,因着地势之故,西来之风经由苍山峡口吹入,下关地当必经之途,一年四季都有,大小不等而已。或因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