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七区中注聚区后续水驱单元开发现状,研究下部挖潜方向,减缓产量递减。
[关键词]七区中注聚区 后续水驱阶段 开发现状 挖潜方向
中图分类号:TU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050-01
七区中注聚区自2001年6月投入注聚开发,2002年下半年单元整体见效,含水大幅下降,到2005年5月结束注聚转为水驱开发后含水回返快。在经过快速回返阶段后,通过实施油水井调堵治理大孔道、油井扶长停井、侧钻、水井细分等措施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6年下半年含水回返趋势变缓,单元开发形势有所好转。下步主要的挖潜方向是实现后续水驱单元稳产,减缓产量递减。
1 七区中注聚区后续水驱单元开发现状
七区中注聚区自2005年5月转后续水驱开发后,开发形势表现为:液量上升、含水上升、动液面回升、水井单井注入压力下降、油井产出液浓度下降的趋势,反映出了后续水驱的开发特征。
(1)综合含水回返快,产量递减幅度大.2005年5月转后续水驱后,含水回返快,由2005年5月的85.1%上升到2005年12月的91.3%,到2006年6月上升到93.7%,2007年11月综合含水为94.3%。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含水回返趋势变缓,通过实施油水井调堵治理大孔道、油井扶长停井、侧钻、水井细分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注聚区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单元开发形势有所好转。
(2)单井注入压力下降,吸水指数增加。注水井单井注入压力由注聚时的12.2 MPa下降到目前11.3MPa,平均日注水量由注聚期的119上升到目前125m3。启动压力由注聚期的8.8下降到目前的7.1MPa,吸水指数由注聚时的23.0上升到目前的36.8m3/(d.MPa)。(3) 注水井吸水剖面逐渐趋向水驱特征.根据注聚区水井吸水剖面资料统计分析,注聚前吸水量大的均质段注聚后吸水量减少,注聚前吸水量小的均质段注聚后吸水量增加,但转后续水驱后又逐渐向注聚前的特征转变。
从以上三个主力油层的吸水(聚)剖面结果显示, 主力油层52+3、54层的吸水能力下降,而55层的吸水能力增强,可见在主力厚油层内部存在着明显的渗透性差异,转后续水驱以来,这种差异性相对增强。(4)流体性质发生明显变化。转水驱以来,由于波及体积的减少,纵向产油部位的变化造成原油性质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原油密度、粘度以及产出水矿化度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说明,转水驱以来与注聚时相比,层内波及体积明显减少。
2 潜力分析
(1)挖掘措施潜力,改善开发矛盾
随着对七区中注聚区转后续水驱开发特征的认识,对一直存在着高含水、高液量以及低液量、高含水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从井网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考虑,可对单井原层潜力不大,且井网控制程度较大的单井,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挖潜的目标转移到长期未动用的油层上。在加强对长停井、低产(效)井分析认识的基础上,优化措施结构,挖掘老井措施潜力。由于受杆管偏磨、采出液长期腐蚀以及杆管更换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七区中注聚区自2001年6月开始注聚以来躺井数一直居高不下。自2005年5月转后续水驱开发,躺井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井多伦次作业,严重影响了全队的产量运行。转后续水驱开发后,油井产液量上升,含水上升,动液面回升,油井作业上修时,针对单井生产情况合理优化生产参数,适当上提泵挂,减少因杆管偏磨和负荷重等原因造成的杆断脱、油管漏失等因素造成的躺井,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减少躺井造成的产量损失。
(2)优化产液结构,减缓产量递减。后续水驱阶段,由于注入水突破,流动系数增加,地层供液能力逐渐增强,整体含水回返速度加快,在保证地层能量稳定以及合理的采液强度的基础上,适时提液,放大生产压差,能充分发挥地下残余聚合物段塞的作用,有效控制后续水驱含水上升的速度。其次对管柱漏失、泵失效的油井及时进行检泵、防砂引效,优化产液结构,减缓产量递减。
(3)堵水调剖,提高纵向水驱波及体积的潜力。针对油层存在的非均质性,注入水易沿高渗带水窜,油层纵向水驱控制程度差异大,造成部分井区油井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幅度大。下步根据单井所处的砂体位置,以及层内的韵律沉积和渗透性差异等特点,优选重点井组通过调堵措施挖潜。
(4)精细注采调配,挖掘层间、层内潜力。在分析后续水驱含水回返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含水上升区、保钻保作业井区、作业和调参提液井区、油井作业开井后含水未恢复井区、以及低液低能量区水井进行调配挖潜,确保注采平衡,细挖层间、层内潜力。
3 下步挖潜方向
(1)实施油水井调堵措施,治理大孔道
七区中注聚区在注聚期间通过堵调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但在后续水驱阶段堵调力度明显降低。下步重点是优选井区实施整体堵调。堵水井以高含水井、高产井区含水回返快产量递减幅度大的井为主;调剖井选井以低压、高含水井区及大孔道注入井为主。针对含水快速回返、水井油压较低井,在分析主要来水方向和注入剖面状况的前提下,可通过水井调剖,油井堵水,改善开发效果。
(2)完善注采井网,挖掘剩余油潜力
七区中虽然整体上储量控制程度较高,但受井网、渗透性差异及层内夹层影响,目前井网不完善区、厚油层层内顶部剩余油相对富集,为充分挖掘注聚驱后剩余油潜力,减缓产量递减。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整体井网调整。
(3)适时提液,放大生产压差,逐步实现开发良性循环
总结前期注聚区油井提液效果,针对开发现状,在保证地层能量稳定的情况下,适时提液,放大生产压差,逐步实现开发良性循环。我队油井防砂方法以绕丝高充为主,很多井防砂时间长,动液面深,油井生产反映出供液不足,今后在作业过程中,要对油井能量状况重点进行解剖,通过拔绕、改变防砂方法等进行解堵,提高油井供液能力,保持合理沉没度。其次对受产出液影响泵、管漏失的油井及时进行防砂、检泵引效,优化产液结构,延长注聚有效期。
(4)高度重视防躺井工作
针对注聚区后续水驱开发特征,加上我队高产井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抓好油井防躺井工作和扶井质量,减少躺井后造成的产量递减,降低产量运行的风险。
狠抓作业质量,重点工序做到严要求、全过程监督,杜绝不合格或低质量的作业工序,减少多伦次作业井,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努力培养长寿井。对因杆、管问题躺井上作业的每一口油井要求全部更换抽油杆或油管,减少因杆、管更换力度不够造成的连续躺井。进一步提高扶井质量,对油井生产不正常井一经发现及时取全取准各项资料,各路技术人员综合分析,制定扶井方案,提高扶井质量,把产量损失降到最低点。
(5)提高注水井管理水平,夯实稳产基础
分析认识水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注水井管理水平。从地面、井筒、地下进行分析,掌握单井生产特征,并及时取全取准各项动态资料,及对应油井的生产情况及影响状况进行了分析,改善注入状况,夯实稳产基础。
参考文献
[1] 《孤东油田开发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窦之林,曾流芳,贾俊山著.
[关键词]七区中注聚区 后续水驱阶段 开发现状 挖潜方向
中图分类号:TU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050-01
七区中注聚区自2001年6月投入注聚开发,2002年下半年单元整体见效,含水大幅下降,到2005年5月结束注聚转为水驱开发后含水回返快。在经过快速回返阶段后,通过实施油水井调堵治理大孔道、油井扶长停井、侧钻、水井细分等措施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6年下半年含水回返趋势变缓,单元开发形势有所好转。下步主要的挖潜方向是实现后续水驱单元稳产,减缓产量递减。
1 七区中注聚区后续水驱单元开发现状
七区中注聚区自2005年5月转后续水驱开发后,开发形势表现为:液量上升、含水上升、动液面回升、水井单井注入压力下降、油井产出液浓度下降的趋势,反映出了后续水驱的开发特征。
(1)综合含水回返快,产量递减幅度大.2005年5月转后续水驱后,含水回返快,由2005年5月的85.1%上升到2005年12月的91.3%,到2006年6月上升到93.7%,2007年11月综合含水为94.3%。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含水回返趋势变缓,通过实施油水井调堵治理大孔道、油井扶长停井、侧钻、水井细分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注聚区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单元开发形势有所好转。
(2)单井注入压力下降,吸水指数增加。注水井单井注入压力由注聚时的12.2 MPa下降到目前11.3MPa,平均日注水量由注聚期的119上升到目前125m3。启动压力由注聚期的8.8下降到目前的7.1MPa,吸水指数由注聚时的23.0上升到目前的36.8m3/(d.MPa)。(3) 注水井吸水剖面逐渐趋向水驱特征.根据注聚区水井吸水剖面资料统计分析,注聚前吸水量大的均质段注聚后吸水量减少,注聚前吸水量小的均质段注聚后吸水量增加,但转后续水驱后又逐渐向注聚前的特征转变。
从以上三个主力油层的吸水(聚)剖面结果显示, 主力油层52+3、54层的吸水能力下降,而55层的吸水能力增强,可见在主力厚油层内部存在着明显的渗透性差异,转后续水驱以来,这种差异性相对增强。(4)流体性质发生明显变化。转水驱以来,由于波及体积的减少,纵向产油部位的变化造成原油性质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原油密度、粘度以及产出水矿化度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说明,转水驱以来与注聚时相比,层内波及体积明显减少。
2 潜力分析
(1)挖掘措施潜力,改善开发矛盾
随着对七区中注聚区转后续水驱开发特征的认识,对一直存在着高含水、高液量以及低液量、高含水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从井网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考虑,可对单井原层潜力不大,且井网控制程度较大的单井,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挖潜的目标转移到长期未动用的油层上。在加强对长停井、低产(效)井分析认识的基础上,优化措施结构,挖掘老井措施潜力。由于受杆管偏磨、采出液长期腐蚀以及杆管更换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七区中注聚区自2001年6月开始注聚以来躺井数一直居高不下。自2005年5月转后续水驱开发,躺井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井多伦次作业,严重影响了全队的产量运行。转后续水驱开发后,油井产液量上升,含水上升,动液面回升,油井作业上修时,针对单井生产情况合理优化生产参数,适当上提泵挂,减少因杆管偏磨和负荷重等原因造成的杆断脱、油管漏失等因素造成的躺井,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减少躺井造成的产量损失。
(2)优化产液结构,减缓产量递减。后续水驱阶段,由于注入水突破,流动系数增加,地层供液能力逐渐增强,整体含水回返速度加快,在保证地层能量稳定以及合理的采液强度的基础上,适时提液,放大生产压差,能充分发挥地下残余聚合物段塞的作用,有效控制后续水驱含水上升的速度。其次对管柱漏失、泵失效的油井及时进行检泵、防砂引效,优化产液结构,减缓产量递减。
(3)堵水调剖,提高纵向水驱波及体积的潜力。针对油层存在的非均质性,注入水易沿高渗带水窜,油层纵向水驱控制程度差异大,造成部分井区油井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幅度大。下步根据单井所处的砂体位置,以及层内的韵律沉积和渗透性差异等特点,优选重点井组通过调堵措施挖潜。
(4)精细注采调配,挖掘层间、层内潜力。在分析后续水驱含水回返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含水上升区、保钻保作业井区、作业和调参提液井区、油井作业开井后含水未恢复井区、以及低液低能量区水井进行调配挖潜,确保注采平衡,细挖层间、层内潜力。
3 下步挖潜方向
(1)实施油水井调堵措施,治理大孔道
七区中注聚区在注聚期间通过堵调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但在后续水驱阶段堵调力度明显降低。下步重点是优选井区实施整体堵调。堵水井以高含水井、高产井区含水回返快产量递减幅度大的井为主;调剖井选井以低压、高含水井区及大孔道注入井为主。针对含水快速回返、水井油压较低井,在分析主要来水方向和注入剖面状况的前提下,可通过水井调剖,油井堵水,改善开发效果。
(2)完善注采井网,挖掘剩余油潜力
七区中虽然整体上储量控制程度较高,但受井网、渗透性差异及层内夹层影响,目前井网不完善区、厚油层层内顶部剩余油相对富集,为充分挖掘注聚驱后剩余油潜力,减缓产量递减。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整体井网调整。
(3)适时提液,放大生产压差,逐步实现开发良性循环
总结前期注聚区油井提液效果,针对开发现状,在保证地层能量稳定的情况下,适时提液,放大生产压差,逐步实现开发良性循环。我队油井防砂方法以绕丝高充为主,很多井防砂时间长,动液面深,油井生产反映出供液不足,今后在作业过程中,要对油井能量状况重点进行解剖,通过拔绕、改变防砂方法等进行解堵,提高油井供液能力,保持合理沉没度。其次对受产出液影响泵、管漏失的油井及时进行防砂、检泵引效,优化产液结构,延长注聚有效期。
(4)高度重视防躺井工作
针对注聚区后续水驱开发特征,加上我队高产井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抓好油井防躺井工作和扶井质量,减少躺井后造成的产量递减,降低产量运行的风险。
狠抓作业质量,重点工序做到严要求、全过程监督,杜绝不合格或低质量的作业工序,减少多伦次作业井,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努力培养长寿井。对因杆、管问题躺井上作业的每一口油井要求全部更换抽油杆或油管,减少因杆、管更换力度不够造成的连续躺井。进一步提高扶井质量,对油井生产不正常井一经发现及时取全取准各项资料,各路技术人员综合分析,制定扶井方案,提高扶井质量,把产量损失降到最低点。
(5)提高注水井管理水平,夯实稳产基础
分析认识水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注水井管理水平。从地面、井筒、地下进行分析,掌握单井生产特征,并及时取全取准各项动态资料,及对应油井的生产情况及影响状况进行了分析,改善注入状况,夯实稳产基础。
参考文献
[1] 《孤东油田开发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窦之林,曾流芳,贾俊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