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方高职院校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与责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西部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的龙头作用,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网络化培训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示范高职 专业调整 网络化培训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是一所中西部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服务功能是地方高职院校的责任。几年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国家示范高职的龙头作用,多形式、多渠道服务“三农”,有效推进了区域新农村建设。
一、“三个联动”助推区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区域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三个联动”。一是办学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办学拓展了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模式,切实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继续教育、转岗教育相互沟通,协调有序的发展道路。为孝感及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输出机电、汽车、医学、建筑、信息、商务等行业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
结构调整升级联动。学校按照“应势而立、适需而调、效益整合”的原则围绕孝感市制造业、汽车业、建筑业、医疗卫生业、旅游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热点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先后对11个专业进行方向调整,初步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体系。针对区域内没有农业高职的实际,申报并开设了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纸浆制作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等四个涉农专业。三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区域就业转型联动。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新增了职业素质、基础能力、求职创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将实践技能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就业从“统一安排”、“双向选择”向“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转型,从重视毕业生就业率量的提高向就业质量提升转变。
(二)政校行企携手合作,中职高职系统培养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探讨目前在政校行企互动合作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与孝南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孝感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孝感市卫生局、孝感市物流局等签订了“校政”合作协议,与孝感市建筑协会、孝感市旅游局等签订了“校行”合作协议。学校坚持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统筹解决“用工难”、“就业难”,合力推进工业化、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共赢发展,形成了以“政府推动、平台带动、机制驱动、区域联动”为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高度重视中高职衔接研究,全面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同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内容、教学质量评价等相互衔接沟通。提出了中高衔接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建设方案(规划)。要求公共基础课程(通用课程)设置体现素质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更多地体现专业学科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学科发展和专业(专业群)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能力;实验实训课程设置主要服务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构建了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
(三)积极打造职教集团,突出专业品牌建设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和经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申请组建了湖北护理职教集团,区域内所有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部分村卫生所加入职教集团。学校以护理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为区域培养了大批优秀护理人才。
学校以质量工程为平台,不断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共建成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5个,校级重点专业6个,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电工电子技术3个专业进入教育部首批教学资源库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建筑工程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3个专业纳入湖北省新兴(支柱)产业基地计划项目,建筑工程管理、药学2个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发展项目顺利推进,通过教育部中期验收。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区域实用人才
(一)修改完善专业标准,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学校对专业教学进行管理的一套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学校按照科学性、发展性、可实施性、规范性的原则,对所有专业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典型工作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并为行动领域,再按照教学论重构学习领域,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学校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双证书课程和模块课程等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践了“三融四层多维”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三融”,即将文化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层”,即学校层面探索出反映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概念模式,专业层面探索实践了彰显专业特色、符合专业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层面形成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层面创新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各专业以“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为特质,探索实践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收到明显成效。
(二)“二支三送”扶贫开发,健全“三农”服务网络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支教、支农服务和“三下乡”活动,先后覆盖全市3县3市,11个乡镇19个村。服务到乡镇、到村到户,共提供扶贫开发资金50多万元。学校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学历教育做优,非学历教育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做优学历教育,提高就业稳定率。通过“2+1”学制,促进农村适龄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双证”互通,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就业率和稳定率。加强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科、教”结合,构建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全方位服务“三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上挂、横联、下辐射”服务网络,实行部门、职校、劳动者三级联动机制,多层次、多渠道为社会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加强多功能一体化模式建设,推广“教学、生产劳动、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一体化模式,不断完善“四个中心”功能,把职业教育做为将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更好的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发展能力
(一)继续弘扬区域文化,全面培养职业素养
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创建一流的高职院校为已任,把文化建设作为弘扬中华传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系统工程来抓,发掘孝感丰厚的孝文化资源,弘扬中华孝文化,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组织、实践、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了“在职业技能实训中提升思想道德、在思想道德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的模式,建设了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设立了感恩文化基金,建设了20个义工项目,学生在做(义工)中学习,在学(技能)中奉献,涌现了两名“全国十大孝子”、一名“全国道德模范”、一名“中华慈孝人物”。“义工行天下”被列为湖北省文明创建十大品牌。学校按照专业化、多样化、普及化和社区化的理念打造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总量达到67个。为贯彻学校“全人教育”工作理念,强化学生社团在专业教学之外的育人功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方法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从日常行为管理入手,通过集体主义观念,以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通过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正确自我评价,了解社会需求,培养他们的“下得去”的职业精神;通过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做事细心认真的职业意识;通过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争先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敢于竞争的职业意识。学校以社会实践为主阵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纪律观念,提升爱岗敬业素质、应变能力、营销能力、合作能力、职业创造能力等。
(二)注重专业引导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专业引导教育。一是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要根据技能人才的特点,帮助学生规划合理的、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源设计。新生开学之初,由院部专业团队负责人、辅导员、楚天技能名师、企业老总、优秀毕业生等组成团队,就专业发展概况、企业用人要求以及专业学习方法等进行宣讲。帮助学生分析自己,认清职业。二是引导学生感知企业文化。通过参观企业现场、参与专业入门教育引导学生设计符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阶梯。三是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目前,湖北职院有大学生创业团队4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总人数达332人,大学生创业项目达40个,占在校学生总数2.5‰以上。学校被评委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面向区域开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近几年,学生在全国、全省技能比赛中共获奖70多项,包括全国高职技能大赛2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全国职业护士考试合格率达93.49%、助理会计师合格率达82.6%。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工返乡培训、在职职工培训等6万多人次,有效推进了区域新农村建设。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湖北“阿诗玛”扎根乡村的艺术赵家梅,“孝感市首届十佳大学生村官”严丽、曹杨等一大批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参考文献:
[1]钟健.高职高专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的现实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01).
[2]黄俐丽.高职校企合作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06).
[3]张祖明.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关键词 示范高职 专业调整 网络化培训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是一所中西部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服务功能是地方高职院校的责任。几年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国家示范高职的龙头作用,多形式、多渠道服务“三农”,有效推进了区域新农村建设。
一、“三个联动”助推区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区域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三个联动”。一是办学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办学拓展了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模式,切实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继续教育、转岗教育相互沟通,协调有序的发展道路。为孝感及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输出机电、汽车、医学、建筑、信息、商务等行业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
结构调整升级联动。学校按照“应势而立、适需而调、效益整合”的原则围绕孝感市制造业、汽车业、建筑业、医疗卫生业、旅游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热点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先后对11个专业进行方向调整,初步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体系。针对区域内没有农业高职的实际,申报并开设了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纸浆制作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等四个涉农专业。三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区域就业转型联动。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新增了职业素质、基础能力、求职创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将实践技能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就业从“统一安排”、“双向选择”向“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转型,从重视毕业生就业率量的提高向就业质量提升转变。
(二)政校行企携手合作,中职高职系统培养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探讨目前在政校行企互动合作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与孝南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孝感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孝感市卫生局、孝感市物流局等签订了“校政”合作协议,与孝感市建筑协会、孝感市旅游局等签订了“校行”合作协议。学校坚持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统筹解决“用工难”、“就业难”,合力推进工业化、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共赢发展,形成了以“政府推动、平台带动、机制驱动、区域联动”为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高度重视中高职衔接研究,全面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同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内容、教学质量评价等相互衔接沟通。提出了中高衔接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建设方案(规划)。要求公共基础课程(通用课程)设置体现素质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更多地体现专业学科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学科发展和专业(专业群)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能力;实验实训课程设置主要服务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构建了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
(三)积极打造职教集团,突出专业品牌建设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和经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申请组建了湖北护理职教集团,区域内所有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部分村卫生所加入职教集团。学校以护理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为区域培养了大批优秀护理人才。
学校以质量工程为平台,不断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共建成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5个,校级重点专业6个,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电工电子技术3个专业进入教育部首批教学资源库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建筑工程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3个专业纳入湖北省新兴(支柱)产业基地计划项目,建筑工程管理、药学2个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发展项目顺利推进,通过教育部中期验收。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区域实用人才
(一)修改完善专业标准,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学校对专业教学进行管理的一套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学校按照科学性、发展性、可实施性、规范性的原则,对所有专业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典型工作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并为行动领域,再按照教学论重构学习领域,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学校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双证书课程和模块课程等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践了“三融四层多维”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三融”,即将文化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层”,即学校层面探索出反映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概念模式,专业层面探索实践了彰显专业特色、符合专业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层面形成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层面创新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各专业以“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为特质,探索实践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收到明显成效。
(二)“二支三送”扶贫开发,健全“三农”服务网络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支教、支农服务和“三下乡”活动,先后覆盖全市3县3市,11个乡镇19个村。服务到乡镇、到村到户,共提供扶贫开发资金50多万元。学校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学历教育做优,非学历教育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做优学历教育,提高就业稳定率。通过“2+1”学制,促进农村适龄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双证”互通,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就业率和稳定率。加强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科、教”结合,构建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全方位服务“三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上挂、横联、下辐射”服务网络,实行部门、职校、劳动者三级联动机制,多层次、多渠道为社会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加强多功能一体化模式建设,推广“教学、生产劳动、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一体化模式,不断完善“四个中心”功能,把职业教育做为将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更好的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发展能力
(一)继续弘扬区域文化,全面培养职业素养
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创建一流的高职院校为已任,把文化建设作为弘扬中华传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系统工程来抓,发掘孝感丰厚的孝文化资源,弘扬中华孝文化,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组织、实践、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了“在职业技能实训中提升思想道德、在思想道德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的模式,建设了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设立了感恩文化基金,建设了20个义工项目,学生在做(义工)中学习,在学(技能)中奉献,涌现了两名“全国十大孝子”、一名“全国道德模范”、一名“中华慈孝人物”。“义工行天下”被列为湖北省文明创建十大品牌。学校按照专业化、多样化、普及化和社区化的理念打造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总量达到67个。为贯彻学校“全人教育”工作理念,强化学生社团在专业教学之外的育人功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方法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从日常行为管理入手,通过集体主义观念,以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通过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正确自我评价,了解社会需求,培养他们的“下得去”的职业精神;通过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做事细心认真的职业意识;通过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争先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敢于竞争的职业意识。学校以社会实践为主阵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纪律观念,提升爱岗敬业素质、应变能力、营销能力、合作能力、职业创造能力等。
(二)注重专业引导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专业引导教育。一是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要根据技能人才的特点,帮助学生规划合理的、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源设计。新生开学之初,由院部专业团队负责人、辅导员、楚天技能名师、企业老总、优秀毕业生等组成团队,就专业发展概况、企业用人要求以及专业学习方法等进行宣讲。帮助学生分析自己,认清职业。二是引导学生感知企业文化。通过参观企业现场、参与专业入门教育引导学生设计符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阶梯。三是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目前,湖北职院有大学生创业团队4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总人数达332人,大学生创业项目达40个,占在校学生总数2.5‰以上。学校被评委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面向区域开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近几年,学生在全国、全省技能比赛中共获奖70多项,包括全国高职技能大赛2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全国职业护士考试合格率达93.49%、助理会计师合格率达82.6%。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工返乡培训、在职职工培训等6万多人次,有效推进了区域新农村建设。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湖北“阿诗玛”扎根乡村的艺术赵家梅,“孝感市首届十佳大学生村官”严丽、曹杨等一大批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参考文献:
[1]钟健.高职高专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的现实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01).
[2]黄俐丽.高职校企合作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06).
[3]张祖明.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