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苏俄翻译理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一整套理论体系,规律对应理论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规律对应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翻译实践的拓展和理论认知的突破,不断发展完善的。本文梳理了苏俄历代翻译理论家关于规律对应理论的见解,力图清晰地展示其发展历程,为规律对应理论的学习掌握和实践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苏俄 翻译理论 规律对应理论
苏俄翻译思想经过了漫长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最终在苏联建国后迈进了一个关键阶段——形成阶段。语言学家和文学家分别提出了翻译语言学理论和翻译文艺学理论,两派你来我往的激烈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苏联译坛的突出特征。经过几十年的斗争,不断完善的翻译语言学理论逐渐获得了普遍承认,成为苏俄主流翻译理论。
为翻译语言学理论的确立奠定开端的就是Я.И.列茨克尔的《论外译俄中的规律性对应单位》一文。[1]列茨克尔在文中首次提出了规律对应的概念。他写到:“翻译这门学科没有牢固的语言学基础是无法想象的。这一基础应该是语言现象的对比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固定对应的建立。而这些词汇、成语、句法和修辞等领域的对应应该构成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基础。”[2]在分析各种原文文本及其译文的基础上,列茨克尔提出了3种规律对应形式:(1)等值单位;(2)选择对应单位(即近似单位);(3)等同替代单位。
等值单位,即不取决于语境的稳定的、意义相同的对应。近似单位是从几个可能的同义词中选择一个,进行近似翻译的结果。等同替代单位是指,译者为了准确传达思想,应该摆脱原文字面,摆脱词汇对应和句子对应,从整体出发,即根据原文的内容、思想和修辞,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同替代单位之中存在一个矛盾,即规律对应应该是具体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而等同替代单位却摆脱了语言单位,从语言单位包含的思想内涵着手,寻找对应,也就是说等同替代不是语言单位的对应,而是思想内涵的对应。所以,列茨克尔在后来与巴尔胡达罗夫合著的《翻译理论讲义教程》中,将规律对应单位修正为两种:等值单位和选择对应单位(即近似单位)。[3]
列茨克尔提出的规律对应理论的正确性,首先在于它不是抽象推理的结果,而是对具体翻译实践的科学分析。大多数学者肯定了列茨克尔的理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规律对应理论。
Н.Б阿利斯托夫在《翻译基础》一书中强调,译者翻译英文作品时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探寻英语词汇在俄语中的对应单位。列茨克尔的思想在В.Н.科米萨罗夫、列茨克尔和В.И.塔尔霍夫编著的教科书《英俄翻译教程》中得到了实践,书中划分了等值单位和选择对应单位。当然,该理论也不乏批评者,比如А.Д.什维策尔С.В.秋列涅夫等。
苏俄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奠基人А.В.费奥多罗夫继承了列茨克尔的理论。他详细阐述了将词作为翻译单位来进行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他指出,人以语言为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通常使用语言的词汇中已存在的词,极少自己创造新词,即使要创造一个新词,也是以现有词的成分为基础,或者类似于已有词汇,译者也是如此,他们总是在译语词汇中选择与原文词在相互关系,以及句子,甚至更广泛语境的思想上最为对应的词。在极少数情况下,译者才需要根据已有词汇和词法学元素创造新词。
费奥多罗夫认为,原语和译语中单义词不取决于语境的绝对对应数量是极为有限的,这种对应通常只存在于一部分词之间:各类术语、表示日期意义的词、亲属名称、一些动物和日常用品名称、专有地名等。
对于绝对对应以外的词,译者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根据译语词汇的词典释义确定翻译方案,而对于那些译语中缺乏的词或者意义,可以根据语境确定其含义。他认为,语言的词汇不是词的总和,而是一个可以根据语境进行选择的、各种各样的、无穷的,但并非任意的词的组合构成的系统。译者的词义选择可分为3种情况:
(1)译语中没有原语某个词(整个词或者其某个词汇意义)的词汇对应单位;(2)对应单位不是完全对应单位,即只是部分包含了一个外语词的意义;(3)译语中多个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准确传达原文一个多义词的不同意义。
在阐述这类对应时,费奥多罗夫特别强调语境对词义选择的重要性。他认为,为了避免模糊或者误解,甚至有独立意义的词也不能称为稳定独立的翻译单位。词的意义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由原文和译文的语境决定的。原文中一个词翻译为译语中一个,甚至几个词组,或者原文中一个或几个词组翻译为译语中一个词的现象并不少见。
什维策尔批评列茨克尔的规律对应过于宏观,不够明确。他对什维策尔提出的对应分类进行了细化。
什维策尔认为,等值对应单位,应该区分双向等值性和单向等值性。双向等值性是指,一种语言中的一个单位翻译为另外一种(或几种)语言时,总是对应某一个确定的单位,反之亦然,即不同语言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a=b的关系。比如,英语的League of Nations在译为俄语时,总是翻译为Лига наций,与此同时,Лига наций在译为英语时,无论语境总是译为League of Nations,League of Nations。单向等值性是指,原语中的一个单位翻译为译语时,总是对应译语中某一个确定的单位,而当译语中的这个单位翻译为原语时,却与原语中两个以上语言单位相对应。比如,英语单词betatron译入俄语时,只能翻译为бетатрон,而俄语术语бетатрон译入英语时,既可以翻译为betatron,也可以翻译为induction electron accelerator。俄语术语эхо-резонатор譯入英语时,只能翻译为echo box,而英语的这个术语却对应着俄语中最多2个术语:эхо-камера和эхо-резонатор。在谈到选择对应单位时,什维策尔详细划分了三种情况。第一,一对多,即原语中一个单位对应译语中多个单位,并且译语中这些单位之间是近义词关系。比如,英语的importance 在俄语中有三个对应单位:важность,значительность,значение,此时,语境在词义选择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原语中一个单位在译语中有多个对应单位,但是这些对应单位是绝对同义词,语境对翻译方案的确定不起任何作用。比如,英语词Grand Jury被翻译为俄语的Большое жюри或者Большой совет присяжных,两者之间既没有语义区别,也没有修辞区别。第三,原语中的一个多义单位与译语中的多个单位对应,而且后者的相互关系完全不是同义词。英语词confidence在俄语中的对应单位为доверие;конфиденциальноесообщение;уверенность;самоуверенность,сам онадеянность,仅仅在第四项意义中的两个单位之间存在同义关系,而不同的意义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同义关系。在谈及等同替代时,什维策尔与列茨克尔后来的观点一致,将其归纳为翻译技巧,而非规律对应,并提出了与之对应的四种翻译方法:无差别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具体化;概念的逻辑引申;反面着笔法;补偿法。
与什维策尔不同,Л.С.巴尔胡达罗夫高度评价了列茨克尔和费奥多罗夫提出的理论,并在自己的多部著作中实践了这一理论。比如,他在《论诗歌翻译中的词汇对应(以布宁翻译的美国诗人朗费罗德〈海华沙之歌〉为例)》中划分了以下几种对应类型:(1)完全词汇对应(也称“词典对应”);(2)部分词汇对应(译文中的对应词与原文相比,存在收缩、拓展或者偏移);(3)偏离(省略原文中的词;增添原文中缺失的词;用另外一种词汇意义的词代替原文中的词)。[6]
Т.Д.热鲁在自己的一部著作中,用逐字翻译中的翻译不对应范畴来补充对应理论,把“译者的假朋友”所指的那些词汇单位归为翻译不对应(伪一致)。
И.И.列夫津和В.Ю.罗森茨韦格在《一般翻译和机器翻译基础》一书中也尝试探索规律对应的理论依据。他们提出将对应分为完全对应和不完全对应。作者根据语言单位特征的不一致性,将不完全对应分为3类:(1)意义和修辞一致的对应,即只有产生特征不一致的对应;(2)意义一致的对应,即不仅产生特征不一致,修辞特点也不一致的对应;(3)不保留意义的对应。
此外,他们认为,不仅要从结构语义或者系统的视角,而且也要从其在言语中功能的角度对不完全对应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1)条件对应(原语某一分语言的翻译单位在特定的语境中与译语的单位相对应);(2)概率对应(译语中几个原则上互相不接近的翻译方案与原语中一个翻译单位相对应,而且对于其中每一个翻译方案都无法指出能够确定其含义的合理语境,只能指出选择某一方案的某种可能性)。
З.Е.罗加诺娃进一步发展了规律对应理论,她把等值单位做了如下划分:
1、按结构:(1)简单等值单位(单个词组成的等值单位);(2)复杂等值单位(词组(成语或者自由词组)组成的等值单位);(3)宏观等值单位(由整个句子组成的等值单位);(4)超等值单位(由超过一个句子以上的成分组成的对应)。
2、按稳定性标记:(1)稳定或者绝对对应(意义相同和功能一致的稳定语言对应);(2)偶然对应或者语境对应(在特定语境中充当等值单位的语言对应)。
3、按某个等值单位使用的必须性或者非必须性标准:(1)参考对应(根据语境条件是可能的,但不是必须的语言对应)。
4、按其相互替代性:(1)同等值单位(意义和修辞功能相同的稳定或者偶然等值单位)。
列茨克尔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一书中对自己提出的对应分类进行了一些修正,提高了明确性和区别性。他构建了3种对应:(1)由于表义一致而确立的,以及语言联系传统中所积淀的(完全和部分,绝对和相对)等值单位;(2)选择对应和语境对应;(3)所有类型的翻译转换(意义的差异化、具体化、一般化,意义发展,反译,整体转换,翻译损失补偿)。第一种和其他两种之间存在原则性区别。等值对应属于语言领域,而后两者属于言语领域。
之后,Н.А.奇塔丽娜在《学会翻译》一书中对词汇对应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划分如下:(1)等值单位;(2)选择对应单位;(3)语境意义单位。
20世纪末,В.С.维诺格拉多夫也转向了规律对应理论问题。他以词汇对应的各种属性和性质作为分类的基础,进行了详细划分。
1.按照形式:(1)同条目对应,原文的一个词对应译文的一个词,词组对应词组(同等条目对应分为:同等级对应,即被对比的词汇单位属于言语的相同部分;不同等级对应,即被对比单位是言语的不同部分);(2)不同条目对应,原文的一个词对应译文的一个词组,或者相反。
2.按照范围:(1)完全对应;(2)不完全(部分)对应。
3.按照功能性质:常项对应(词汇的、稳定的、语言的、可预见的对应);偶然(语境)对应(翻译随机词,词汇对,翻译借用)。
4.按照翻译方法:直接对应;近似对应;上下义对应;描写对应(同指转换对应);功能对应;超境对应。
有学者认为,维诺格拉多夫的分类方法过于详细,而且在原文和译文词汇的对比分析中,这种分类方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困难。
И.С.阿列克谢耶娃在自己的《翻译导论》一书中描述了以下几种典型的对应情况:(1)单义对应;(2)选择对应;(3)转换(语法转换,替换,加词,减词,反面着笔,补偿,描写性翻译)。]所以,阿列克谢耶娃在自己的教科书中实际上向读者阐述了经过完善的列茨克尔分类法。
В.Д.加里宁娜是最近对翻译对应进行分类的人之一,她根据被翻译信息的充分程度将翻译对应分为:(1)完全等值单位;(2)部分等值单位。根据在语言中的功能性质分为:(1)稳定对应(不变对应);(2)语境等值单位。加里宁娜援引维诺格拉多夫,按照翻译方法提出了等值单位的第三种分类方法:(1)直接等值单位;(2)近似等值單位;(3)上下义等值单位;(4)描写等值单位(通知转换等值单位);(5)功能等值单位。[4]显而易见,加里宁娜事实上在自己的文章中重申了维诺格拉多夫和其他翻译家的观点。
2010年版《翻译学基本概念》中翻译对应问题词条的作者扎哈罗娃根据多项标准对对应进行了分类。比如,从语言单位种类的角度,可以分为语音对应、词汇对应、语法对应。在扎哈罗娃看来,词汇对应在翻译活动使用的对应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词汇是最常见的翻译单位。正如我们指出的那样,扎哈罗娃提出了一个假设,即伙伴语言的语法体系存在对应,并且指出了它们的许多特征,也就是说,一个原语语法单位在译语语法系统中可能有多个与之对应的语法范畴或者语义结构。
Л.Л.涅柳滨赋予了规律对应理论一个形式简短而内容丰富的特征。他强调,列茨克尔的规律对应理论的创立是翻译文本(原文和译文)研究的结果。涅柳滨认为,列茨克尔理论的重大价值在于促进了对等值单位、词汇意义范围的研究;揭示了语境的意义,为译者探寻原文单位的对应单位提供了有效的词汇转换方法。与此同时,涅柳滨指出,列茨克尔的理论并没有解释翻译的整个过程,因为列茨克尔仅限于研究翻译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即仅限于原文和译文单位的研究。但是规律对应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俄罗斯翻译学的重大成就。该理论今天仍未失去其意义,而且是翻译学中直接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活动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Комиссаров В.Н.современноепереводоведение[M].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ЭТС, 2004: 213.
[2]Рецкер Я. И.,О законамерных соответствиях при переводе на родной язык[C]//вопросы теории и методики учебного перевода.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ПН РСФСР, 1950: 156.
[3]Рецкер Я. И.Теорияпереводаи переводческая практика[M].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Р.Валент,2007: 10-37.
[4]Калинина В.Д., Теория ипрактика перевода[M]. Москва:РУДН, 2008:179.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外国学院)
关键词:苏俄 翻译理论 规律对应理论
苏俄翻译思想经过了漫长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最终在苏联建国后迈进了一个关键阶段——形成阶段。语言学家和文学家分别提出了翻译语言学理论和翻译文艺学理论,两派你来我往的激烈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苏联译坛的突出特征。经过几十年的斗争,不断完善的翻译语言学理论逐渐获得了普遍承认,成为苏俄主流翻译理论。
为翻译语言学理论的确立奠定开端的就是Я.И.列茨克尔的《论外译俄中的规律性对应单位》一文。[1]列茨克尔在文中首次提出了规律对应的概念。他写到:“翻译这门学科没有牢固的语言学基础是无法想象的。这一基础应该是语言现象的对比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固定对应的建立。而这些词汇、成语、句法和修辞等领域的对应应该构成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基础。”[2]在分析各种原文文本及其译文的基础上,列茨克尔提出了3种规律对应形式:(1)等值单位;(2)选择对应单位(即近似单位);(3)等同替代单位。
等值单位,即不取决于语境的稳定的、意义相同的对应。近似单位是从几个可能的同义词中选择一个,进行近似翻译的结果。等同替代单位是指,译者为了准确传达思想,应该摆脱原文字面,摆脱词汇对应和句子对应,从整体出发,即根据原文的内容、思想和修辞,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同替代单位之中存在一个矛盾,即规律对应应该是具体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而等同替代单位却摆脱了语言单位,从语言单位包含的思想内涵着手,寻找对应,也就是说等同替代不是语言单位的对应,而是思想内涵的对应。所以,列茨克尔在后来与巴尔胡达罗夫合著的《翻译理论讲义教程》中,将规律对应单位修正为两种:等值单位和选择对应单位(即近似单位)。[3]
列茨克尔提出的规律对应理论的正确性,首先在于它不是抽象推理的结果,而是对具体翻译实践的科学分析。大多数学者肯定了列茨克尔的理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规律对应理论。
Н.Б阿利斯托夫在《翻译基础》一书中强调,译者翻译英文作品时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探寻英语词汇在俄语中的对应单位。列茨克尔的思想在В.Н.科米萨罗夫、列茨克尔和В.И.塔尔霍夫编著的教科书《英俄翻译教程》中得到了实践,书中划分了等值单位和选择对应单位。当然,该理论也不乏批评者,比如А.Д.什维策尔С.В.秋列涅夫等。
苏俄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奠基人А.В.费奥多罗夫继承了列茨克尔的理论。他详细阐述了将词作为翻译单位来进行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他指出,人以语言为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通常使用语言的词汇中已存在的词,极少自己创造新词,即使要创造一个新词,也是以现有词的成分为基础,或者类似于已有词汇,译者也是如此,他们总是在译语词汇中选择与原文词在相互关系,以及句子,甚至更广泛语境的思想上最为对应的词。在极少数情况下,译者才需要根据已有词汇和词法学元素创造新词。
费奥多罗夫认为,原语和译语中单义词不取决于语境的绝对对应数量是极为有限的,这种对应通常只存在于一部分词之间:各类术语、表示日期意义的词、亲属名称、一些动物和日常用品名称、专有地名等。
对于绝对对应以外的词,译者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根据译语词汇的词典释义确定翻译方案,而对于那些译语中缺乏的词或者意义,可以根据语境确定其含义。他认为,语言的词汇不是词的总和,而是一个可以根据语境进行选择的、各种各样的、无穷的,但并非任意的词的组合构成的系统。译者的词义选择可分为3种情况:
(1)译语中没有原语某个词(整个词或者其某个词汇意义)的词汇对应单位;(2)对应单位不是完全对应单位,即只是部分包含了一个外语词的意义;(3)译语中多个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准确传达原文一个多义词的不同意义。
在阐述这类对应时,费奥多罗夫特别强调语境对词义选择的重要性。他认为,为了避免模糊或者误解,甚至有独立意义的词也不能称为稳定独立的翻译单位。词的意义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由原文和译文的语境决定的。原文中一个词翻译为译语中一个,甚至几个词组,或者原文中一个或几个词组翻译为译语中一个词的现象并不少见。
什维策尔批评列茨克尔的规律对应过于宏观,不够明确。他对什维策尔提出的对应分类进行了细化。
什维策尔认为,等值对应单位,应该区分双向等值性和单向等值性。双向等值性是指,一种语言中的一个单位翻译为另外一种(或几种)语言时,总是对应某一个确定的单位,反之亦然,即不同语言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a=b的关系。比如,英语的League of Nations在译为俄语时,总是翻译为Лига наций,与此同时,Лига наций在译为英语时,无论语境总是译为League of Nations,League of Nations。单向等值性是指,原语中的一个单位翻译为译语时,总是对应译语中某一个确定的单位,而当译语中的这个单位翻译为原语时,却与原语中两个以上语言单位相对应。比如,英语单词betatron译入俄语时,只能翻译为бетатрон,而俄语术语бетатрон译入英语时,既可以翻译为betatron,也可以翻译为induction electron accelerator。俄语术语эхо-резонатор譯入英语时,只能翻译为echo box,而英语的这个术语却对应着俄语中最多2个术语:эхо-камера和эхо-резонатор。在谈到选择对应单位时,什维策尔详细划分了三种情况。第一,一对多,即原语中一个单位对应译语中多个单位,并且译语中这些单位之间是近义词关系。比如,英语的importance 在俄语中有三个对应单位:важность,значительность,значение,此时,语境在词义选择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原语中一个单位在译语中有多个对应单位,但是这些对应单位是绝对同义词,语境对翻译方案的确定不起任何作用。比如,英语词Grand Jury被翻译为俄语的Большое жюри或者Большой совет присяжных,两者之间既没有语义区别,也没有修辞区别。第三,原语中的一个多义单位与译语中的多个单位对应,而且后者的相互关系完全不是同义词。英语词confidence在俄语中的对应单位为доверие;конфиденциальноесообщение;уверенность;самоуверенность,сам онадеянность,仅仅在第四项意义中的两个单位之间存在同义关系,而不同的意义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同义关系。在谈及等同替代时,什维策尔与列茨克尔后来的观点一致,将其归纳为翻译技巧,而非规律对应,并提出了与之对应的四种翻译方法:无差别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具体化;概念的逻辑引申;反面着笔法;补偿法。
与什维策尔不同,Л.С.巴尔胡达罗夫高度评价了列茨克尔和费奥多罗夫提出的理论,并在自己的多部著作中实践了这一理论。比如,他在《论诗歌翻译中的词汇对应(以布宁翻译的美国诗人朗费罗德〈海华沙之歌〉为例)》中划分了以下几种对应类型:(1)完全词汇对应(也称“词典对应”);(2)部分词汇对应(译文中的对应词与原文相比,存在收缩、拓展或者偏移);(3)偏离(省略原文中的词;增添原文中缺失的词;用另外一种词汇意义的词代替原文中的词)。[6]
Т.Д.热鲁在自己的一部著作中,用逐字翻译中的翻译不对应范畴来补充对应理论,把“译者的假朋友”所指的那些词汇单位归为翻译不对应(伪一致)。
И.И.列夫津和В.Ю.罗森茨韦格在《一般翻译和机器翻译基础》一书中也尝试探索规律对应的理论依据。他们提出将对应分为完全对应和不完全对应。作者根据语言单位特征的不一致性,将不完全对应分为3类:(1)意义和修辞一致的对应,即只有产生特征不一致的对应;(2)意义一致的对应,即不仅产生特征不一致,修辞特点也不一致的对应;(3)不保留意义的对应。
此外,他们认为,不仅要从结构语义或者系统的视角,而且也要从其在言语中功能的角度对不完全对应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1)条件对应(原语某一分语言的翻译单位在特定的语境中与译语的单位相对应);(2)概率对应(译语中几个原则上互相不接近的翻译方案与原语中一个翻译单位相对应,而且对于其中每一个翻译方案都无法指出能够确定其含义的合理语境,只能指出选择某一方案的某种可能性)。
З.Е.罗加诺娃进一步发展了规律对应理论,她把等值单位做了如下划分:
1、按结构:(1)简单等值单位(单个词组成的等值单位);(2)复杂等值单位(词组(成语或者自由词组)组成的等值单位);(3)宏观等值单位(由整个句子组成的等值单位);(4)超等值单位(由超过一个句子以上的成分组成的对应)。
2、按稳定性标记:(1)稳定或者绝对对应(意义相同和功能一致的稳定语言对应);(2)偶然对应或者语境对应(在特定语境中充当等值单位的语言对应)。
3、按某个等值单位使用的必须性或者非必须性标准:(1)参考对应(根据语境条件是可能的,但不是必须的语言对应)。
4、按其相互替代性:(1)同等值单位(意义和修辞功能相同的稳定或者偶然等值单位)。
列茨克尔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一书中对自己提出的对应分类进行了一些修正,提高了明确性和区别性。他构建了3种对应:(1)由于表义一致而确立的,以及语言联系传统中所积淀的(完全和部分,绝对和相对)等值单位;(2)选择对应和语境对应;(3)所有类型的翻译转换(意义的差异化、具体化、一般化,意义发展,反译,整体转换,翻译损失补偿)。第一种和其他两种之间存在原则性区别。等值对应属于语言领域,而后两者属于言语领域。
之后,Н.А.奇塔丽娜在《学会翻译》一书中对词汇对应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划分如下:(1)等值单位;(2)选择对应单位;(3)语境意义单位。
20世纪末,В.С.维诺格拉多夫也转向了规律对应理论问题。他以词汇对应的各种属性和性质作为分类的基础,进行了详细划分。
1.按照形式:(1)同条目对应,原文的一个词对应译文的一个词,词组对应词组(同等条目对应分为:同等级对应,即被对比的词汇单位属于言语的相同部分;不同等级对应,即被对比单位是言语的不同部分);(2)不同条目对应,原文的一个词对应译文的一个词组,或者相反。
2.按照范围:(1)完全对应;(2)不完全(部分)对应。
3.按照功能性质:常项对应(词汇的、稳定的、语言的、可预见的对应);偶然(语境)对应(翻译随机词,词汇对,翻译借用)。
4.按照翻译方法:直接对应;近似对应;上下义对应;描写对应(同指转换对应);功能对应;超境对应。
有学者认为,维诺格拉多夫的分类方法过于详细,而且在原文和译文词汇的对比分析中,这种分类方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困难。
И.С.阿列克谢耶娃在自己的《翻译导论》一书中描述了以下几种典型的对应情况:(1)单义对应;(2)选择对应;(3)转换(语法转换,替换,加词,减词,反面着笔,补偿,描写性翻译)。]所以,阿列克谢耶娃在自己的教科书中实际上向读者阐述了经过完善的列茨克尔分类法。
В.Д.加里宁娜是最近对翻译对应进行分类的人之一,她根据被翻译信息的充分程度将翻译对应分为:(1)完全等值单位;(2)部分等值单位。根据在语言中的功能性质分为:(1)稳定对应(不变对应);(2)语境等值单位。加里宁娜援引维诺格拉多夫,按照翻译方法提出了等值单位的第三种分类方法:(1)直接等值单位;(2)近似等值單位;(3)上下义等值单位;(4)描写等值单位(通知转换等值单位);(5)功能等值单位。[4]显而易见,加里宁娜事实上在自己的文章中重申了维诺格拉多夫和其他翻译家的观点。
2010年版《翻译学基本概念》中翻译对应问题词条的作者扎哈罗娃根据多项标准对对应进行了分类。比如,从语言单位种类的角度,可以分为语音对应、词汇对应、语法对应。在扎哈罗娃看来,词汇对应在翻译活动使用的对应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词汇是最常见的翻译单位。正如我们指出的那样,扎哈罗娃提出了一个假设,即伙伴语言的语法体系存在对应,并且指出了它们的许多特征,也就是说,一个原语语法单位在译语语法系统中可能有多个与之对应的语法范畴或者语义结构。
Л.Л.涅柳滨赋予了规律对应理论一个形式简短而内容丰富的特征。他强调,列茨克尔的规律对应理论的创立是翻译文本(原文和译文)研究的结果。涅柳滨认为,列茨克尔理论的重大价值在于促进了对等值单位、词汇意义范围的研究;揭示了语境的意义,为译者探寻原文单位的对应单位提供了有效的词汇转换方法。与此同时,涅柳滨指出,列茨克尔的理论并没有解释翻译的整个过程,因为列茨克尔仅限于研究翻译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即仅限于原文和译文单位的研究。但是规律对应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俄罗斯翻译学的重大成就。该理论今天仍未失去其意义,而且是翻译学中直接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活动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Комиссаров В.Н.современноепереводоведение[M].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ЭТС, 2004: 213.
[2]Рецкер Я. И.,О законамерных соответствиях при переводе на родной язык[C]//вопросы теории и методики учебного перевода.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ПН РСФСР, 1950: 156.
[3]Рецкер Я. И.Теорияпереводаи переводческая практика[M].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Р.Валент,2007: 10-37.
[4]Калинина В.Д., Теория ипрактика перевода[M]. Москва:РУДН, 2008:179.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外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