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指导儿童阅读的过程中,该如何寻找到童话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捕捉教材中的“真善美”,让它陪伴、影响、启迪孩子的一生呢?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品读“美”——享受多彩灵动的诗性语言
童话语言或婉转优美或形象生动,总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诗意多彩的语言,启发学生揣摩、品读童话的美。如笔者在讲授《陶罐与铁罐》的过程中,指导孩子们紧紧抓住关键词“奚落”“恼怒”“傲慢”“谦虚”等进行细细揣摩,在阅读中比较体会问号、感叹号、句号等标点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引导孩子们逐渐领悟语言文学的魅力。
二、感悟“美”——拨动音韵和谐的童心情弦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童话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根“情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带进童话的幻想世界里去,启发学生想象、感悟美。可以说,童话给了儿童一片梦想的天空,为童年打开一扇神奇的窗,让孩子们对世界充满想象和幻想。
三、体验“美”——营造五彩斑斓的想象空间
童话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荡气回肠或悠远细腻的感情,总是能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一旦孩子动了真情,他们仿佛要跟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抓住这个契合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情境表演,适当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积极性,用情感体验加深对童话文本的理解。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小女孩划着了第一根火柴仿佛坐在温暖的火炉边时,作者没让她说话,只是描写当时的情景,很感人。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这刹那间的温暖,老师可以启发孩子想象,这个时候小女孩可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这样的补白,使已经创设的情境更真切、更感人。同样,在小女孩第四次划着了火柴,仿佛见到奶奶时,让孩子们进一步想象:“现在,假如你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会怎样情不自禁地叫起來,急切乞求奶奶把你带走。”孩子们都动情了,他们深情地喊着“奶奶”,童稚的眸子里饱含泪水。课文的表情朗读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只有深入了童话世界,孩子才能体验到童话角色的喜怒哀乐。
四、升华“美”——以美引真、以美促善
童话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作品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在那个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奇妙境界中,引领孩子发现真善美,辨别假恶丑,让思维得到强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性格得到锤炼,健康地成长着。阿拉伯神话中的阿里巴巴曾经用“芝麻开门”的咒语开启了通向财宝的神秘大门,笔者相信教师也能用童话故事这根神奇的魔棒敲开小学生审美、感悟美的大门,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体验“美”——在活动中感受,加深对美的体验
在中国,“游戏精神”一词最早出现于“五四”时期,饶上达在《童话小说在儿童用书中之位置》论述童话价值时说:“童话能满足儿童游戏精神的欲望,有时更可以做他们的模仿游戏、化妆游戏的资料。”童话有时就是一种“表演游戏”,这与以“游戏”为主的教育理念十分契合。因为它非常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擅于模仿的特点,能让学生的全身器官(眼、耳、口、手、脚)都参与到操练中去。
在童话教学中,可以给孩子们表演的时间,像《美丽的小路》《陶罐和铁罐》《小熊住山洞》《巨人的花园》《纸船和风筝》《小马过河》等都很适合表演。穿插跳、唱、说等多种形式,这比单纯的讲故事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在表演中孩子情绪高涨,情感得到了真实流露,不但对培养其活泼、开朗、勇敢、大方、自信的性格有积极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丰富舞台经验。同时,师生一起创作剧本和道具,一方面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团体合作意识的形成。当然,最直接的好处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犹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田。
只有培养学生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内部动机。在童话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形成以童话教育为特点的兴趣小组培训制度,建立定期的童话手抄报、童话壁、童话黑板报、童话艺术窗的月评制度,建立高、中、低年级童话系列兴趣小组成果交流制度。
另外,童话课堂教学中优良教学效果的获得,是以教师童话素养的丰厚、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完善为基础的,要从以下途径提升教师童话素养:大量阅读童话作品;自学或参加培训;关注与童话有关的文学评论;教师之间开展广泛交流。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岭县新安镇中心校)
一、品读“美”——享受多彩灵动的诗性语言
童话语言或婉转优美或形象生动,总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诗意多彩的语言,启发学生揣摩、品读童话的美。如笔者在讲授《陶罐与铁罐》的过程中,指导孩子们紧紧抓住关键词“奚落”“恼怒”“傲慢”“谦虚”等进行细细揣摩,在阅读中比较体会问号、感叹号、句号等标点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引导孩子们逐渐领悟语言文学的魅力。
二、感悟“美”——拨动音韵和谐的童心情弦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童话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根“情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带进童话的幻想世界里去,启发学生想象、感悟美。可以说,童话给了儿童一片梦想的天空,为童年打开一扇神奇的窗,让孩子们对世界充满想象和幻想。
三、体验“美”——营造五彩斑斓的想象空间
童话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荡气回肠或悠远细腻的感情,总是能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一旦孩子动了真情,他们仿佛要跟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抓住这个契合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情境表演,适当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积极性,用情感体验加深对童话文本的理解。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小女孩划着了第一根火柴仿佛坐在温暖的火炉边时,作者没让她说话,只是描写当时的情景,很感人。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这刹那间的温暖,老师可以启发孩子想象,这个时候小女孩可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这样的补白,使已经创设的情境更真切、更感人。同样,在小女孩第四次划着了火柴,仿佛见到奶奶时,让孩子们进一步想象:“现在,假如你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会怎样情不自禁地叫起來,急切乞求奶奶把你带走。”孩子们都动情了,他们深情地喊着“奶奶”,童稚的眸子里饱含泪水。课文的表情朗读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只有深入了童话世界,孩子才能体验到童话角色的喜怒哀乐。
四、升华“美”——以美引真、以美促善
童话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作品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在那个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奇妙境界中,引领孩子发现真善美,辨别假恶丑,让思维得到强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性格得到锤炼,健康地成长着。阿拉伯神话中的阿里巴巴曾经用“芝麻开门”的咒语开启了通向财宝的神秘大门,笔者相信教师也能用童话故事这根神奇的魔棒敲开小学生审美、感悟美的大门,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体验“美”——在活动中感受,加深对美的体验
在中国,“游戏精神”一词最早出现于“五四”时期,饶上达在《童话小说在儿童用书中之位置》论述童话价值时说:“童话能满足儿童游戏精神的欲望,有时更可以做他们的模仿游戏、化妆游戏的资料。”童话有时就是一种“表演游戏”,这与以“游戏”为主的教育理念十分契合。因为它非常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擅于模仿的特点,能让学生的全身器官(眼、耳、口、手、脚)都参与到操练中去。
在童话教学中,可以给孩子们表演的时间,像《美丽的小路》《陶罐和铁罐》《小熊住山洞》《巨人的花园》《纸船和风筝》《小马过河》等都很适合表演。穿插跳、唱、说等多种形式,这比单纯的讲故事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在表演中孩子情绪高涨,情感得到了真实流露,不但对培养其活泼、开朗、勇敢、大方、自信的性格有积极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丰富舞台经验。同时,师生一起创作剧本和道具,一方面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团体合作意识的形成。当然,最直接的好处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犹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田。
只有培养学生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内部动机。在童话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形成以童话教育为特点的兴趣小组培训制度,建立定期的童话手抄报、童话壁、童话黑板报、童话艺术窗的月评制度,建立高、中、低年级童话系列兴趣小组成果交流制度。
另外,童话课堂教学中优良教学效果的获得,是以教师童话素养的丰厚、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完善为基础的,要从以下途径提升教师童话素养:大量阅读童话作品;自学或参加培训;关注与童话有关的文学评论;教师之间开展广泛交流。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岭县新安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