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拟从生本的、情境的、体验的、合作的、愉悦的角度来阐释我对数学生命课堂的认识,以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和提升。
关键词:生命课堂;体验;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9-078-01
一、生命课堂是“生本”的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种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第二,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二、生命课堂是“情境”的课堂
生命总是和环境联在一起,关心生命就是着意改善生态环境。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布朗、科林斯等学者认为,认识是以情境为基础的。由于忽视了认知的情境性,传统教育阻碍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数学教育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学校数学的知识。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独立的解题,学生的差异和资源就会逐渐显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生成的有用资源和问题资源,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课堂。
三、生命课堂应是“体验”的课堂
“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内省体察,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识、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1.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能促进学生发展。当学生自觉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不得不提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2.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
四、生命课堂应是“合作”的课堂
就小学阶段而言,“合作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愿合作”与“能合作”上。即:学生有合作的意愿,不抵制合作,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并扮演积极地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与人相处,怎样妥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与质量等。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在预习中合作交流——质疑问题;
(2)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3)在练习中合作交流——拓宽思路;
(4)在评价中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五、生命课堂是“愉悦”的课堂
愉悦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给儿童以幸福的童年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成为教学过程的追求。愉悦来源于心理的满足,来源于创造的成功,来源于个体为群体的接纳。
1.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巧妙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定向的认识活跃状态,以积极地姿态来摄取新的知识。
2.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
3.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情感发展来看,随着学习在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学习兴趣、学习成败相联系的情感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他们害怕学业上的失败、害怕检测不合格、害怕比不上同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反应的正面强化,既对学生认识评价全面及时,又使之情感激励,达到鼓舞士气,继续努力的效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4.满足学生“依念”、“被爱”的心理需求。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基本社会需求是怕家长老师指责、怕同学讥笑、怕没有好朋友同他玩耍。他们十分崇敬教师、热爱老师,也喜欢取悦教师,以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种爱是非常单纯、纯洁的。数学课堂要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学习的严格要求要融入每一个爱的行为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关键词:生命课堂;体验;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9-078-01
一、生命课堂是“生本”的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种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第二,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二、生命课堂是“情境”的课堂
生命总是和环境联在一起,关心生命就是着意改善生态环境。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布朗、科林斯等学者认为,认识是以情境为基础的。由于忽视了认知的情境性,传统教育阻碍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数学教育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学校数学的知识。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独立的解题,学生的差异和资源就会逐渐显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生成的有用资源和问题资源,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课堂。
三、生命课堂应是“体验”的课堂
“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内省体察,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识、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1.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能促进学生发展。当学生自觉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不得不提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2.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
四、生命课堂应是“合作”的课堂
就小学阶段而言,“合作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愿合作”与“能合作”上。即:学生有合作的意愿,不抵制合作,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并扮演积极地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与人相处,怎样妥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与质量等。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在预习中合作交流——质疑问题;
(2)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3)在练习中合作交流——拓宽思路;
(4)在评价中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五、生命课堂是“愉悦”的课堂
愉悦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给儿童以幸福的童年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成为教学过程的追求。愉悦来源于心理的满足,来源于创造的成功,来源于个体为群体的接纳。
1.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巧妙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定向的认识活跃状态,以积极地姿态来摄取新的知识。
2.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
3.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情感发展来看,随着学习在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学习兴趣、学习成败相联系的情感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他们害怕学业上的失败、害怕检测不合格、害怕比不上同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反应的正面强化,既对学生认识评价全面及时,又使之情感激励,达到鼓舞士气,继续努力的效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4.满足学生“依念”、“被爱”的心理需求。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基本社会需求是怕家长老师指责、怕同学讥笑、怕没有好朋友同他玩耍。他们十分崇敬教师、热爱老师,也喜欢取悦教师,以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种爱是非常单纯、纯洁的。数学课堂要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学习的严格要求要融入每一个爱的行为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