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公司一直都使用宽体辊道窑生产800mm×800mm规格的微粉抛光砖,其产品的合格率较高。但最近转产为600mm×1200mm的大规格产品后,在靠窑道中间的两个角的部位出现了崩角、掉角缺陷,其主要特征如下:
(1)该缺角断裂口呈光滑状态且呈半圆形,截断面的中间部分有时存在少许的粗糙面;
(2)产品在加工刮平时,较易断裂;
(3)烧成后产品的厚度约13.5mm,比800mm×800mm的产品厚2mm左右;
(4)烧成周期在65~67min左右;
(5)急冷温度控制在580~600℃,缓冷温度在530℃;
(6)压力控制方面,急冷段呈正压,缓冷中后段呈负压控制。
该窑炉在生产800mm×800mm产品时,烧成周期保持在50min也不会发现掉角,以及断裂问题。最后相关技术员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其缺陷的原因,其分析结果如下。
(1)据了解同行业其它陶瓷生产厂家也曾经出现掉角现象,一般都是在靠窑墙两边的产品出现掉角,而笔者公司的产品却出现在靠窑炉中间的两个角出现掉角,靠窑墙边的角却很正常。因此,存在差异。
(2)以往靠窑墙边出现缺掉角主要原因有:急冷温度过低、呈负压操作、保温棉没塞好、漏风进去造成冷热不均所造成。
(3)将急冷段温度由600℃上升到630℃时,缺角现象明显减少,但是又出现较多的热风裂现象,在抛光、刮平过程中,断裂较多。
(4)通过加大缓冷段正压力,造成窑炉烧成区正压力较大,无法正常生产。
(5)当升高急冷温度出现热断裂现象后,试验将急冷温度降低至560℃时,发现缺掉角砖更多。通过上述逐项排查对比发现,主要是坯体在经过急冷段后进入缓冷区间时,石英发生晶型转换(573℃),但由于局部降温速率过快,导致其缺陷的出现。因此,其解决方法如下。
(1)保持缓冷段的前段有微正压,避免冷风进入。
(2)稳定急冷温度在580℃。
(3)提高缓冷间温度,将缓冷区间打开的换热管冷风口用石棉塞上一部分,确保坯体出窑后无缺掉角现象。
(4)将缓冷区的第一组换热闸板开启5公分,使之降低缓冷中后段的温度,解决坯体热裂问题。
(潘雄)
探讨喷墨技术的成熟对国内外建陶格局的影响
问:目前市面上到处都在销售喷墨产品,请问彭总喷墨技术的成熟对国内外建陶的格局会有哪些影响?
答:一年前大家还在疑惑国产喷墨机是否成熟,国内企业是否能生产墨水,喷墨打印是否会成为建陶印花的主流。而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惊讶地发现,除了欧洲等已成熟应用喷墨技术外,全球最大的陶瓷大国中国和第二大国印度的喷墨机也在激增。中国由2012年年初的200台左右迅速增加至500台以上,印度由一年前的60~70台增加至200台左右。这种增速。大大超过了前几年超洁亮设备和干法磨边设备。这场喷墨机迅猛增长的革命对建筑陶瓷的格局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其主要影响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国内地砖生产布局将重新洗牌,广东抛光砖唯我独尊的市场态势将打破。喷墨技术的成熟,助推了全抛砖市场的爆炸式增长,使全抛砖生产线的数量迅速增长,仅山东产区就多了几十条。同时这种情况压缩了技术变格上已经黔驴技穷的渗花砖和微粉砖的市场空间,喷墨全抛产品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占据着建陶终端市场的大小展厅,深深地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眼球。
第二:由于釉面砖的原材料及技术难点不同微粉砖、渗花砖等产品,它在全国范围内都较容易实施,甚至在山东等地区比广东更有成本优势。因此,笔者认为这将让地砖生产布局重新洗牌,广东所占比例会减少,而山东、江西等产区所占比例会迅速的提升。
第三:墙砖的同质化将十分严重。因为瓷片生产工艺,配方等本来就十分接近。在喷墨机流行之前,受制于大规格瓷片的印花难度大、技术要求较高、辊筒投入成本大等因素。一直以来,有实力的企业的产品比实力较差的企业在产品规格、花色品种、表面效果上等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广东企业,一般比外省企业的优胜。但现今只要上了喷墨机,其花色、品种开发的成本几乎没有,一天打一百个版都不是问题,产品的表面效果也难于区别。各处展厅摆的产品几乎一样,就像广东的抛光砖,只看表面难分辨品牌。因此,可以预料,瓷片质量将打破过往的规则,如果不是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大厂、小厂,大品牌、小品牌的质量水平会快速接近。这将会影响生产线的全国布局。就地生产销售将更趋明显,远距离跨区销售优势难以打造。
第四:对出口格局的影响。基于以上的原因,国内墙地砖在喷墨机迅速成为印花主流后,花色品种、产品规格等都会快速再跃升一个台阶,而且生产布局更趋合理。但是接着下来,随着国外喷墨机也在迅速普及,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也可能受到影响。例如,抛光砖的出口,由于中国做布料产品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抛光砖出口一直具有很的强优势。但如果全抛代替了部分抛光砖,国外比较容易掌握这种技术,必然会考虑增加生产线替代从中国进口同类产品。笔者近期从印度考察看到,尽管前几年印度上了几十条抛光线,也有几十台复杂的布料设备,但由于其难于掌握,真正能用好的甚少。但是,现在已上喷墨做全抛的工厂,其产品已经与中国的无异,甚至质量有的比中国一般的还高。因此,印度完全可以减少从中国进口同类产品了。这种情况相信在东南亚等陶瓷生产能力较强的地区也会发生。所以,地城优势比技术优势更明显。如何重新打造中国建陶产品优势,这也值得我们国内同行三思。
(彭基昌)
(1)该缺角断裂口呈光滑状态且呈半圆形,截断面的中间部分有时存在少许的粗糙面;
(2)产品在加工刮平时,较易断裂;
(3)烧成后产品的厚度约13.5mm,比800mm×800mm的产品厚2mm左右;
(4)烧成周期在65~67min左右;
(5)急冷温度控制在580~600℃,缓冷温度在530℃;
(6)压力控制方面,急冷段呈正压,缓冷中后段呈负压控制。
该窑炉在生产800mm×800mm产品时,烧成周期保持在50min也不会发现掉角,以及断裂问题。最后相关技术员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其缺陷的原因,其分析结果如下。
(1)据了解同行业其它陶瓷生产厂家也曾经出现掉角现象,一般都是在靠窑墙两边的产品出现掉角,而笔者公司的产品却出现在靠窑炉中间的两个角出现掉角,靠窑墙边的角却很正常。因此,存在差异。
(2)以往靠窑墙边出现缺掉角主要原因有:急冷温度过低、呈负压操作、保温棉没塞好、漏风进去造成冷热不均所造成。
(3)将急冷段温度由600℃上升到630℃时,缺角现象明显减少,但是又出现较多的热风裂现象,在抛光、刮平过程中,断裂较多。
(4)通过加大缓冷段正压力,造成窑炉烧成区正压力较大,无法正常生产。
(5)当升高急冷温度出现热断裂现象后,试验将急冷温度降低至560℃时,发现缺掉角砖更多。通过上述逐项排查对比发现,主要是坯体在经过急冷段后进入缓冷区间时,石英发生晶型转换(573℃),但由于局部降温速率过快,导致其缺陷的出现。因此,其解决方法如下。
(1)保持缓冷段的前段有微正压,避免冷风进入。
(2)稳定急冷温度在580℃。
(3)提高缓冷间温度,将缓冷区间打开的换热管冷风口用石棉塞上一部分,确保坯体出窑后无缺掉角现象。
(4)将缓冷区的第一组换热闸板开启5公分,使之降低缓冷中后段的温度,解决坯体热裂问题。
(潘雄)
探讨喷墨技术的成熟对国内外建陶格局的影响
问:目前市面上到处都在销售喷墨产品,请问彭总喷墨技术的成熟对国内外建陶的格局会有哪些影响?
答:一年前大家还在疑惑国产喷墨机是否成熟,国内企业是否能生产墨水,喷墨打印是否会成为建陶印花的主流。而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惊讶地发现,除了欧洲等已成熟应用喷墨技术外,全球最大的陶瓷大国中国和第二大国印度的喷墨机也在激增。中国由2012年年初的200台左右迅速增加至500台以上,印度由一年前的60~70台增加至200台左右。这种增速。大大超过了前几年超洁亮设备和干法磨边设备。这场喷墨机迅猛增长的革命对建筑陶瓷的格局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其主要影响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国内地砖生产布局将重新洗牌,广东抛光砖唯我独尊的市场态势将打破。喷墨技术的成熟,助推了全抛砖市场的爆炸式增长,使全抛砖生产线的数量迅速增长,仅山东产区就多了几十条。同时这种情况压缩了技术变格上已经黔驴技穷的渗花砖和微粉砖的市场空间,喷墨全抛产品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占据着建陶终端市场的大小展厅,深深地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眼球。
第二:由于釉面砖的原材料及技术难点不同微粉砖、渗花砖等产品,它在全国范围内都较容易实施,甚至在山东等地区比广东更有成本优势。因此,笔者认为这将让地砖生产布局重新洗牌,广东所占比例会减少,而山东、江西等产区所占比例会迅速的提升。
第三:墙砖的同质化将十分严重。因为瓷片生产工艺,配方等本来就十分接近。在喷墨机流行之前,受制于大规格瓷片的印花难度大、技术要求较高、辊筒投入成本大等因素。一直以来,有实力的企业的产品比实力较差的企业在产品规格、花色品种、表面效果上等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广东企业,一般比外省企业的优胜。但现今只要上了喷墨机,其花色、品种开发的成本几乎没有,一天打一百个版都不是问题,产品的表面效果也难于区别。各处展厅摆的产品几乎一样,就像广东的抛光砖,只看表面难分辨品牌。因此,可以预料,瓷片质量将打破过往的规则,如果不是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大厂、小厂,大品牌、小品牌的质量水平会快速接近。这将会影响生产线的全国布局。就地生产销售将更趋明显,远距离跨区销售优势难以打造。
第四:对出口格局的影响。基于以上的原因,国内墙地砖在喷墨机迅速成为印花主流后,花色品种、产品规格等都会快速再跃升一个台阶,而且生产布局更趋合理。但是接着下来,随着国外喷墨机也在迅速普及,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也可能受到影响。例如,抛光砖的出口,由于中国做布料产品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抛光砖出口一直具有很的强优势。但如果全抛代替了部分抛光砖,国外比较容易掌握这种技术,必然会考虑增加生产线替代从中国进口同类产品。笔者近期从印度考察看到,尽管前几年印度上了几十条抛光线,也有几十台复杂的布料设备,但由于其难于掌握,真正能用好的甚少。但是,现在已上喷墨做全抛的工厂,其产品已经与中国的无异,甚至质量有的比中国一般的还高。因此,印度完全可以减少从中国进口同类产品了。这种情况相信在东南亚等陶瓷生产能力较强的地区也会发生。所以,地城优势比技术优势更明显。如何重新打造中国建陶产品优势,这也值得我们国内同行三思。
(彭基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