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未来的艺术家,重要的是启发幼儿的想象和培养其创造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美术活动;教学目的;道德情操;幼儿素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4-0132-01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从内容美到形式美的美术作品,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对美术产生兴趣,教给幼儿美术方面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去发展幼儿智力和创造才能。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环境。增强审美情感的体验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在其学习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学习动机,只有在教师调动幼儿的情趣之后,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思路进行操作。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充满感情色彩的审美环境,以引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形成精神上的兴奋。这样,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反之,如果教师总是闭门造车,要求幼儿机械地临摹范画,令他们缺乏日常生活的体验,则美术活动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也便激不起幼儿的兴趣。例如,要求幼儿画太阳,就应该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们亲身体验夏天和冬天的太阳有什么不同,观察和欣赏早晨、中午、傍晚的太阳的变化。这样,他们再画出来的太阳就不是一红圆周围画几条光线这样一种模式了。
二、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体验
教师如果要幼儿表现”美丽的公园”这一活动,那么,在他们的头脑中必须有”美丽的公园”这种表象,这个表象的存在,就是教师要带领他们去公园亲身的体验,这样他们在头脑中才会形成”美丽的公园”的表象。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幼儿的兴趣,就应带领幼儿嬉戏于丰富的自然美景中,引导他们欣赏鸟飞蝶舞、柳暗花明、小桥流水、红梅白雪;怪石奇峰,聆听鸟语蛙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带领幼儿徜徉于优美的生活环境中,引导他们观赏整洁美观的室内布置、新颖多变的橱窗设计、丰富多采的节日装饰,生动有趣的玩具,引导他们参观展览馆、电影院、街道、商店等幼儿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师还须多与幼儿谈论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情况及小伙伴,让他们回忆生活中有趣的事以丰富幼儿的创作题材,加深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师要提供丰富多彩的工具和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具有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幼儿的美术活动主要有绘画和手工两大类。绘画的工具材料有:油画棒,水彩笔,棉签,水粉笔,水彩颜料,宣纸,水墨,毛笔,印章等比较常用的。手工包括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工具材料主要有橡皮泥,泥工板,浆糊,剪刀,色纸,布头,纸盒,蛋壳,花瓣,米粒等。无论何种工具材料,都必须能让幼儿凭想像进行操作。例如,各种树叶,可供幼儿欣赏,又可供幼儿粘贴,剪贴,撕贴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和形象。
四、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指导。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所进行的探索、创造,远比一幅作品的意义要大的多。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注意让幼儿独自探索,同时,教师本身对美术活动要具有浓厚的兴趣。带着极大的热情同幼儿一起参加美术活动。要多用提问,暗示,创设情景等方法,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引起他们的想像。例如,教师要求幼儿用圆形组合成各种形象时,教师要在活动室里多放一些由圆形组合成的玩具及物品,墙壁上多布置一些由圆形组成的各种形象。让幼儿在这种情景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后,再去创造作品。这样,就会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五、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评价作品时,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例如,在纸盒造型活动中,能力差的幼儿只要制作出简单的造型即可,而能力强的则要求他们能独立地做出像卡车,轮船等组合起来的,较为复杂的作品。在评价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评价每位幼儿的作品,肯定点滴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对能力差的幼儿要有的放矢,用建议、商量的口吻提出作品不是的地方,使他们逐步由冷淡到热情,由被动变主动,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激起他们对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启发幼儿相互评价作品,进而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培养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通过美术活动,可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善于和勇于帮助同伴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愉快。这些品质,正是创造个性的性格特征。
总之,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未来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启发幼儿的想象和培养其创造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美术活动;教学目的;道德情操;幼儿素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4-0132-01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从内容美到形式美的美术作品,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对美术产生兴趣,教给幼儿美术方面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去发展幼儿智力和创造才能。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环境。增强审美情感的体验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在其学习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学习动机,只有在教师调动幼儿的情趣之后,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思路进行操作。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充满感情色彩的审美环境,以引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形成精神上的兴奋。这样,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反之,如果教师总是闭门造车,要求幼儿机械地临摹范画,令他们缺乏日常生活的体验,则美术活动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也便激不起幼儿的兴趣。例如,要求幼儿画太阳,就应该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们亲身体验夏天和冬天的太阳有什么不同,观察和欣赏早晨、中午、傍晚的太阳的变化。这样,他们再画出来的太阳就不是一红圆周围画几条光线这样一种模式了。
二、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体验
教师如果要幼儿表现”美丽的公园”这一活动,那么,在他们的头脑中必须有”美丽的公园”这种表象,这个表象的存在,就是教师要带领他们去公园亲身的体验,这样他们在头脑中才会形成”美丽的公园”的表象。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幼儿的兴趣,就应带领幼儿嬉戏于丰富的自然美景中,引导他们欣赏鸟飞蝶舞、柳暗花明、小桥流水、红梅白雪;怪石奇峰,聆听鸟语蛙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带领幼儿徜徉于优美的生活环境中,引导他们观赏整洁美观的室内布置、新颖多变的橱窗设计、丰富多采的节日装饰,生动有趣的玩具,引导他们参观展览馆、电影院、街道、商店等幼儿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师还须多与幼儿谈论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情况及小伙伴,让他们回忆生活中有趣的事以丰富幼儿的创作题材,加深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师要提供丰富多彩的工具和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具有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幼儿的美术活动主要有绘画和手工两大类。绘画的工具材料有:油画棒,水彩笔,棉签,水粉笔,水彩颜料,宣纸,水墨,毛笔,印章等比较常用的。手工包括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工具材料主要有橡皮泥,泥工板,浆糊,剪刀,色纸,布头,纸盒,蛋壳,花瓣,米粒等。无论何种工具材料,都必须能让幼儿凭想像进行操作。例如,各种树叶,可供幼儿欣赏,又可供幼儿粘贴,剪贴,撕贴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和形象。
四、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指导。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所进行的探索、创造,远比一幅作品的意义要大的多。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注意让幼儿独自探索,同时,教师本身对美术活动要具有浓厚的兴趣。带着极大的热情同幼儿一起参加美术活动。要多用提问,暗示,创设情景等方法,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引起他们的想像。例如,教师要求幼儿用圆形组合成各种形象时,教师要在活动室里多放一些由圆形组合成的玩具及物品,墙壁上多布置一些由圆形组成的各种形象。让幼儿在这种情景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后,再去创造作品。这样,就会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五、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评价作品时,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例如,在纸盒造型活动中,能力差的幼儿只要制作出简单的造型即可,而能力强的则要求他们能独立地做出像卡车,轮船等组合起来的,较为复杂的作品。在评价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评价每位幼儿的作品,肯定点滴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对能力差的幼儿要有的放矢,用建议、商量的口吻提出作品不是的地方,使他们逐步由冷淡到热情,由被动变主动,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激起他们对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启发幼儿相互评价作品,进而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培养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通过美术活动,可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善于和勇于帮助同伴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愉快。这些品质,正是创造个性的性格特征。
总之,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未来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启发幼儿的想象和培养其创造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