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合法性探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985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定模糊,且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发生了误读。我国现有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既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暴露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在渐进式地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过程中,政府既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一个务必准确定位的角色。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目标也是多重而复杂的,其中农民的利益是一切问题的起点也是归宿,所以改革应以保证农民意思自治为核心,以实现公平交易为准绳,伴随而生的是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与城市化的推进。
  关键词: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思自治
  中图分类号:F301.3;DF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2-0006-06
  一、现行法中有关宅基地使用权
  制度的规定
  在我国现行立法体系中,对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规制见诸于《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虽诸多法律法规对宅基地使用权制度都作了规定,但总体来看,法律的规定模糊、抽象,而且在诸多法律规定内部存在着相互矛盾、冲突的地方。概括来说,对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规制主要有5个要点:
  1.现行法中所指的宅基地是专指农村宅基地,而未包括事实上存在的城市居民的宅基地,即城市居民私有房屋所占的国有土地[1]。
  2.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农户可以申请无偿使用一定面积标准下的宅基地,且遵循一户一宅的原则。符合条件的农户具体需要满足3个条件:第一,属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成员,可见宅基地使用权具有明显的身份性;第二申请主体是以户为单位;第三,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且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一户一宅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一户享有申请一次宅基地的权利,而不是限制一户只有一处住宅,其他住宅占用范围内的宅基地是基于继承、赠与、有偿转让等流转方式取得则在所不问,否则就是法律对私有财产权的侵犯。法律如是规定即可以认为是对集体内成员基于身份而衍生出的财产权的保障[2],也可以认为是对农民居住权等基本生存权利的保障。
  3.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即一户只有一次申请权,当处分房屋时,房屋所占范围内的宅基地也随之转移。一并处分权利的行为,使原宅基地使用权人在丧失基于集体内成员身份无偿取得的宅基地的同时,也丧失了申请权。既然是权利当然允许有权者放弃权利的行使,却不可随意的剥夺仅有一次的权利。
  4.担保法规定农村宅基地不得抵押,即不得将之作为融资的抵押物,但是并未禁止将宅基地上的住房抵押。农村宅基地归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农户享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从权利归属的角度来看,限制宅基地的抵押是基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考虑。但是对以宅基地上的住房抵押的,在实现抵押权时,住宅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宅基地使用权一并转移的现象必然发生,否则将出现房权、地权的分离,因而如此规定实为虚设。
  5.农村村民的住房经本集体的同意可以出售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成员,且受让人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农户,不得出售给城镇居民。显然如此严格的约束条件并不利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形成,市场的参与者不仅被严格的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而且有权参与流转市场的农户必须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严格的限制下,真正符合条件且愿意参与到这种市场的买方寥寥无几。
  综上所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明显的身份性与城乡差异性,二是取得的无偿性,三是具有强烈的社会保障性功能,四是严格的政府管制性。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参与主体、方式及程序都是受到了严格限制的。现行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以极为特定的方式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进行流转。这样的制度设置在计划体制下和社会转型期,使农民获得了大体公平的住宅用地保障,实现了农民居者有其屋;形成严格的申请审批程序,制止了农地的乱占滥用;使管理大体有序有效,维护了农村稳定[3]。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格局的变化,这一制度与客观实践需求的差距不断扩大,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桎梏,以至于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突破上述规定的农村宅基地流转行为。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与
  现行法律规定的冲突 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以两种情形存在:
  1.在民间自发形成的广泛的隐性流转。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民间流转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局部性。流转发生的地域主要出现在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2)行为具有分散性,是房主分散的个人交易行为,交易对象也往往是分散的个体,有可能是外来人员,也有本村人,外来人员中既有村外农民也有城镇居民。(3)权利转让具有不完全性。流转形式主要是农户房屋买卖、出租及抵押等,由于农民一般不会轻易放弃对于宅基地的控制,所以最普遍的流转方式还是房屋出租,买卖房屋的现象虽有所发生,但往往也不是全部卖出。(4)具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近几年,在北京、重庆、成都等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商品房对社会公开销售的情况(即小产权房买卖),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发展到现在,小产权房现象已漫延至小乡镇。
  2.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试点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以多种形式展开,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三者:(1)20世纪90年代末,浙江温州和义乌在“集体建设用地必须转为国有以后才能进入二级市场流转”的政策框架下,实施的将集体土地先征为国有土地,再按国有土地相关规定办理土地流转的试点。(2)2005年在天津市开展的宅基地换房试点。在国家现行政策的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其土地运作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建新”“拆旧”两大方面。当一个村90%以上的村民提交申请之后,村委会与镇政府签订合同,准备实施换房。按照规定置换小城镇的新建住房后,原农村宅基地将统一复垦为耕地,原土地承包责任制并不改变,土地仍然发包给本村村民。此类试点在上海等地相继开展。(3)2008年12月,在重庆市推行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票交易,即通过宅基地置换建设用地指标方式。具体的运作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让渡使用权,将宅基地复垦并经验收合格后,将获得等面积的建设用地指标;再者,开发者通过竞标购入地票,选择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的相应耕地,拟做自身建设项目;政府运用其征地权,将开发者所选耕地征转为城镇建设用地;一旦开发者在指标落地时竞标失败,则地票转给竞标成功者;其中的地票,可以冲抵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4]。此外还有广东的“有规范的将农民手中的宅基地住房送到市场交易”,深圳的“允许宅基地产权所有者补足地价,将住房性质变更为商品房”等。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助项目(2008CX011)  作者简介:张志强(1987-),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摘要: 运用杨凌周边调研数据,对杨凌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宅基地被征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收入对数、抚养系数与社会资本对家庭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性别、财产
期刊
摘要: 种业已经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甚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中国民族种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突围?本文以粮食大省、种业大省——湖北省为例,通过对17个市州、60个县(市、区)106家种子企业、672名种子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并通过江苏、安徽、湖南三省的调研和比较分析,总结出湖北省种业在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监管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对全国种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摘 要: 湖南黄金大米事件透显出转基因研发中以农作物为轴心的生态环境恶化、科技伦理中空和文化基底崩陷的总体性伦理困境。从根本上说,它仍是现代性文化观内蕴的主体与客体、理性与人文二元对立的精神危机。转基因农作物研发困境的现代诊治须从系统文化学视角切入,直击社会的文化伦理根底,以综合观照自然、科技与人群之内在关联。哈贝马斯交往伦理对主体间公正性与平等性的突出和约纳斯责任伦理对自然与人类未来后代的推重,
期刊
摘 要: 传统农业时期,中国农村曾普遍存在农民的生产互助行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取得巨大进展,农户的农业服务需求迅猛增长,但农民合作社的生成比较困难,农户之间的非正式合作也明显减少,“农民合作难”现象突出。作者以甘肃、青海、宁夏三省的实际调研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农业产业化引起的农户农业服务需求的具体变化与农民合作基础的相应变化。研究显示:(1)农业生产多元化、农户经营规模分化、现金收入增长、农户的亲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普及和国家对农村医疗事业投入的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对陕西省687户参合农民的调研表明,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保障能力整体评价较高,总体评价为具有“较强”和“很强”的就医保障能力的合计达65.3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新农合医疗保障能力评价体系,结合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利用模糊评价法对陕西地区新农合保障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期刊
摘要:农户经济行为深嵌在村庄社会关系中。与经典的理论判断不同,土地流转与阶层分化条件下的J村呈现出“中农经济”样态。中农阶层在土地生产上互助合作,在生活方式上消遣闲暇,在社会交往上保持融洽的阶层关系与强烈的参政兴趣,整个村庄因中农阶层占主导地位及中农阶层的引导作用而表现出团结有序的面貌。中农阶层为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破败的农村社会注入活力,为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保障,有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
期刊
摘 要: 农地经营权资本化既是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农地流转机制创新及其效率增进的客观要求。论文在对农地经营权资本化发展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农地经营权资本化驱动农地规模化的内在机理,从模式诞生背景、模式主要特征、模式实践效果等层面,对比分析了以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使用权信托、农村“土地银行”等为代表的几种农地经营权资本化运作模式的特点,提出通过培育农地经
期刊
摘 要: 基于农户满意度视角,通过安徽省惠农政策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运用满意度测评方法对安徽省惠农政策实施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调查表明,整体而言,安徽省现阶段惠农政策农户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对政府惠农政策的实施表示认可。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政策认知程度低,执行手段单一,欠规范以及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户满意度。据此,提出提高基层部门政策执行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立健全执行力
期刊
摘 要: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政府垄断服务供给模式的弊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购买服务得以迅速发展。上海市在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过程中,形成了政府购买岗位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减轻了财政压力,激发了工作热情,但也存在着热情过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从理性审视绩效和加强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关键词:公共服务社会化;合同制治理;购买岗位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 基本养老保障从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转变过程,新农保推广加速了这一过程。基于浙江德清县新农保推广,分析新农保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与推进城乡全覆盖、统一城乡筹资标准与偿付水平、实现城乡衔接与异地转移、整合城乡管理资源的现状,认为德清县基本养老保障正在由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但一体化过程还没有完全消除基于身份和人群划分的制度定位,财政支撑全覆盖和提高保障水平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