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社会化、留守儿童社会化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以期能引起大家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关注,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儿童 留守儿童 社会化
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附属产物”。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留守儿童社会化工作,对促进他们全面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化
关于社会化的定义有很多,本文只列出几种典型的定义。
1.国内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1998)中指出,社会化指的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郑杭生(2002)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钟莉瑛(2006)认为:社会化指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人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人心里,使之成为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绳的过程。
2.国外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
Smelser(1991/1995):社会化是终其一生的过程,人们一出生即藉由与他人互动来接受社会化,学习人类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和角色,进而内化为本身的人格,使自己从生物人变成为社会人。Jary & Jary(1998)认为,社会化是指社会的文化传递给儿童的过程。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2003)认为,社会化是一辈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模式、价值、标准、技巧、态度和动机被塑造得符合特定社会认同的要求。
二、社会化理论简介
社会化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界将社会化大体分成三种:正向的社会化;不良的社会化和无社会化。在社会化的理论当中,主要的理论有:1.顾里(Cooley)“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个人的自我概念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估的影响。2.米德(Mead)“概括他人理论”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不是与生俱来的,以言语的沟通而与他人互动的角色学习及“意义他人”等。3.弗洛伊德(Freud)“自我理论”即人格理论,把“我”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4.艾里克森(Erikson)“社会化理论”把社会化分为八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成功与失败两个相对的特征。5.皮亚杰(Piaget)“认知理论”认为人格发展与社会化过程有四个时期:感觉动作期、直觉期、具体操作期、正式操作期。6.柯博格(Kohlberg)“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人类道德发展是由服从、喜欢被别人称赞、受他人影响到自我思考的发展。
三、留守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及个性发展是通过社会化完成的。戴维·波普诺认为,儿童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得个性与获得社会认可(即被社会认为是重要的和合适的)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陈世联认为,儿童的社会化是遵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特定社会的文化规范逐渐内化并形成特有的个性和行为特征。
儿童社会化理论的观点认为儿童的社会化取决于各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就内部力量而言,儿童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将受到个体素质、个性、情感特征、儿童独立性和依恋性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就外部力量而言,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同伴关系、学校生活、文化背景及跨文化影响、社会阶层、社会规范、网络、电视、通讯工具及其他现代传媒等。
因此,留守儿童社会化是留守儿童将社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行为范式等内化,形成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社会规范意识及个性特征,掌握人际关系的技能,担当社会角色和履行社会义务,从而形成独特自我的终其一生的过程。简言之,留守儿童社会化是留守儿童从生物人到社会人过渡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自制能力。有关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正确对待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阿伯特·班杜拉著,郭占基,周国韬等译.社会学习心理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16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U.S.A]Elgin F. Hunt, David C. Colander. Soci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ety(The Twelfth Edition)[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5]Appelbaum, R. P.,& Chambliss, W. J. Sociology.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5
【关键词】儿童 留守儿童 社会化
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附属产物”。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留守儿童社会化工作,对促进他们全面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化
关于社会化的定义有很多,本文只列出几种典型的定义。
1.国内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1998)中指出,社会化指的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郑杭生(2002)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钟莉瑛(2006)认为:社会化指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人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人心里,使之成为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绳的过程。
2.国外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
Smelser(1991/1995):社会化是终其一生的过程,人们一出生即藉由与他人互动来接受社会化,学习人类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和角色,进而内化为本身的人格,使自己从生物人变成为社会人。Jary & Jary(1998)认为,社会化是指社会的文化传递给儿童的过程。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2003)认为,社会化是一辈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模式、价值、标准、技巧、态度和动机被塑造得符合特定社会认同的要求。
二、社会化理论简介
社会化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界将社会化大体分成三种:正向的社会化;不良的社会化和无社会化。在社会化的理论当中,主要的理论有:1.顾里(Cooley)“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个人的自我概念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估的影响。2.米德(Mead)“概括他人理论”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不是与生俱来的,以言语的沟通而与他人互动的角色学习及“意义他人”等。3.弗洛伊德(Freud)“自我理论”即人格理论,把“我”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4.艾里克森(Erikson)“社会化理论”把社会化分为八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成功与失败两个相对的特征。5.皮亚杰(Piaget)“认知理论”认为人格发展与社会化过程有四个时期:感觉动作期、直觉期、具体操作期、正式操作期。6.柯博格(Kohlberg)“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人类道德发展是由服从、喜欢被别人称赞、受他人影响到自我思考的发展。
三、留守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及个性发展是通过社会化完成的。戴维·波普诺认为,儿童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得个性与获得社会认可(即被社会认为是重要的和合适的)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陈世联认为,儿童的社会化是遵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特定社会的文化规范逐渐内化并形成特有的个性和行为特征。
儿童社会化理论的观点认为儿童的社会化取决于各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就内部力量而言,儿童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将受到个体素质、个性、情感特征、儿童独立性和依恋性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就外部力量而言,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同伴关系、学校生活、文化背景及跨文化影响、社会阶层、社会规范、网络、电视、通讯工具及其他现代传媒等。
因此,留守儿童社会化是留守儿童将社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行为范式等内化,形成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社会规范意识及个性特征,掌握人际关系的技能,担当社会角色和履行社会义务,从而形成独特自我的终其一生的过程。简言之,留守儿童社会化是留守儿童从生物人到社会人过渡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自制能力。有关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正确对待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阿伯特·班杜拉著,郭占基,周国韬等译.社会学习心理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16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U.S.A]Elgin F. Hunt, David C. Colander. Soci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ety(The Twelfth Edition)[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5]Appelbaum, R. P.,& Chambliss, W. J. Sociology.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