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雅古名“沙雁州”,最早见于《新唐书·西域传》“唐之突骑驰沙雁州”,明代始有“沙雅”一名。沙雅东邻尉犁、且末,南望民丰、于田。西连阿拉尔、阿克苏,北接新和、库车。沙雅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北缘,塔里木河由西向东从县域偏北部横穿而过。发源天山南坡,由木扎特河、克孜尔河等6条支流汇合而成的渭干河在沙雅汇入塔里木河,两大生命线交汇的绿洲腹地最终造就了渠堤如织、阡陌相连的景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沙雅丰富的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存在着息息相通的历史性呼应。如今漫步沙雅民俗风情街,可以欣赏到“一杆旗”、“塔什罕”小刀和“卡拉库尔”胎羔皮帽等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些部带有浓郁的沙雅文明特征。
有生命的沙雅小刀
谈到沙雅小刀,就不能不追溯一番小刀的历史。有人说,一把小刀的历史就是沙雅县的文明史,此言虽然有些夸张,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沙雅小刀的历史之久远。
在许多人看来,制作刀具离不开铁。沙雅属于龟兹古国故地,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龟兹出产的铁便足够西域三十六国使用。有了充足的铁的资源,其他事情铁匠便可以完成了。
让沙雅县小刀制作技术流传下来的是一名叫托乎提的铁匠。19世纪中期,托乎提将打铁技术传授给长子塔力甫,后来塔力甫又将小刀制作技术传授给儿子塔西汗(塔什罕)。塔西汗将各种制刀工艺进行改造,并且在刀柄材料上进行了大胆尝试,由此便诞生了沙雅县最著名的小刀品牌“塔什罕”。塔西汗一生中培养了1000多名徒弟,这些徒弟要么沿用塔什罕品牌,要么自立门户开创品牌,到20世纪初,沙雅县制作小刀的家庭作坊已经遍布全县。
塔西汗的许多后人至今依然固守着这门手艺。沙雅县“小刀一条街”上分布着十几家小刀店,我随意走进一家小刀店,没有想到店老板罗合曼·忙苏尔竟然是塔西汗的后人。他告诉我,“小刀一条街”上的店铺都有各自的小刀制作作坊,有些店铺除了自己制作之外,还从民间收购小作坊的小刀,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销售。
沙雅手工小刀历来以做工精细、造型美观、刀刃锋利,具有很好的观赏、收藏、装饰及使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沙雅小刀高档的装饰材料极为珍贵,是以自然脱落的野生动物的角或者骨头镶嵌宝石制成,图案鲜艳、独具匠心。每一把小刀都体现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的审美观,凝结着他们的智慧。
沙雅过去制作的小刀注重的是实用性,也就是刀刃好坏是最主要的。几十年前,最好的刀刃材料就是各种汽车的钢板,刀匠们将钢板切割开、锻造、淬火,掌握好火候就能做出最坚硬、锋利的刀刃。现在,小刀的实用性基本已经被观赏性取代,只要有需要,广州等地的刀刃加工厂可以批量提供各种硬度的刀刃,而小刀的刀柄恰恰无法批量生产,完全属于沙雅小刀匠个人的施展空间。好的刀柄不仅要实用,而且要具有美感。
沙雅县英买力镇阿合墩村在当地有着“小刀村”的称号。据说,这个村子一半以上的家庭从事手工小刀制作,沙雅县著名的“三星”“一杆旗”“塔什罕”等小刀品牌都是从这个村子走出来的。
我来到小刀村时,正赶上麦收时节,走进沿街的几户村民家,要么大门紧锁,要么院门敞开,屋里却找不到人。这几家农户的院子里都有一个打铁的炉子,炉子旁摆着一些制作小刀的配件。当然,从住房和庭院的情况来看,村民的经济收入显然是不错的。
我们站在村里的公路上,正在踌躇之际,路边树荫里走出一个青年村民。他告诉我们,这个季节村里没有谁家制作小刀。现在只有英买力镇几个小刀作坊在做刀子。于是,我们来到英买力镇一个叫毛尔吐地·塔什的小刀作坊。
毛尔吐地·塔什年龄不大,但他的手艺却非常了得,目前,他已经是三个徒弟的师傅了。毛尔吐地·塔什以为我们是买刀的客人,放下手里的活,从一个木箱里拿出一个用报纸包裹着的纸包,打开纸包,一字排开的十来把精美的小刀立即吸引了我。毛尔吐地·塔什做的刀子多数是折叠刀,最大的刀子刀刃长12厘米,最短的刀刃长4厘米。
他告诉我。现在的小刀刀刃是批量加工的,他们只要将刀柄做好,然后与刀柄安装焊接起来,一把刀就完成了。一个熟练的刀匠,一天可以做7把刀。以前,一个最优秀的工匠一天只能做5把刀,刀子越大越好做。毛尔吐地·塔什和徒弟们做的小刀,一部分在当地销售,一部分则被沙雅县某小刀品牌收购,经过重新包装之后成为高档品牌小刀。
在刀匠看来,任何一把沙雅小刀从制作完成的那一刻起便有了生命。冷兵器时代,一把生命力顽强的好刀可以带给拥有者强大的战斗力。而狩猎过程中,一把好刀则会给持有者带来运气。佩戴一把精致的小刀无疑会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据说,一把好刀佩戴使用久了,便会凝结主人的精神气质及主人的性格特征。这种传说似乎从刀诞生起就一直没有中断。沙雅小刀最早的起始年代早已经无从考究。人们比较清楚的情况是这样的:1980年至1990年,是沙雅小刀制作工艺迅速发展的时期。进入2000年后,沙雅小刀手工制作的刀刃渐渐被内地机器加工的不锈钢刀刃取代,沙雅小刀由于刀刃实现了批量加工,小刀的年生产规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卡拉库尔胎羔皮帽的传承之路
维吾尔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艺术。其中,尤以羊羔皮帽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被人们广为称道。沙雅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秉承了传统工艺,从选料到制作都非常讲究,因而成为帽中精品,备受维吾尔族群众的青睐。
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灰色的羊羔皮帽整整挂满了一面墙,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在沙雅,我们有机会到沙雅镇制作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的手工艺人吐尼牙孜·玉素甫的家中采访。年逾九旬的吐尼牙孜·玉索甫老人正在制作皮帽子,他面色红润,手脚利索,整个人显得很精神。
“吐尼牙孜·玉素甫是目前沙雅县年龄最大的制作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的手工艺人。”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克然木·卡生木向我们介绍这位名气很大的老人。
沙雅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是以卡拉库尔羊的胎羔皮进行深加工做成的。这种帽子制作精细,颜色、质地非常讲究,展示了维吾尔族独特的风俗和服饰文化,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制作卡拉库尔胎羔皮帽是吐尼牙孜·玉素甫的家族传统,老人是这个家族中的第三代传人。
制作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工序相当复杂,仅制作所需要的工具就有18种,包括鞣革桶、棒子、梳子、剪子、圆刀、整修梳子、锥子、针、模子,还有红柳杆子、铁锤、喷水器等。需要的材料包括胎羔皮、毛毡子、棉布、皮革、金丝绒、玉米面、水、黑染料等。
吐尼牙孜·玉素甫还为我们进行了现场演示,只见老人把衣袖挽了挽,把一张泡好的黑色卡拉库尔胎羔皮反复进行揉搓。半个小时后,胎羔皮就鞣制好了。接着,他便开始裁剪,92岁的老人眼睛好得出奇,剪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帽样就剪好了。然后缝、压、烫……三个小时后,一顶漂亮的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就做好了。
“过去年轻的时候,我一年可以做1000多顶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1964年,我曾经在新疆皮革厂任技术员,带领一帮工人做了3万顶羔皮帽卖到了前苏联。现在,我年龄大了,一年最多能做500顶帽子。”吐尼牙孜·玉索甫说。现在一顶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的价格一般在100~250元左右,老人靠做帽子每年可以挣到5万元左右。
提到沙雅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就不得不提一提沙雅卡拉库尔羊。沙雅是中国卡拉库尔羊之乡,这里拥有150万亩天然草原,优良的水草养育出了优良的卡拉库尔羊。
胎羔皮亦称羔皮,尤为珍贵,多为自然流产的羊羔的皮,毛长不超过2厘米,毛细而密,有光泽,并有明显的波状花纹,皮板轻柔,鞣制后可染成多种颜色,适宜制作皮帽、皮领等。
沙雅人用胎羔皮做帽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县志记载:沙雅古代畜牧区之一的齐满村是制作沙雅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的发源地,后流行于马扎胡贾木(现红旗镇),然后到央达克协海尔一带,逐渐扩散于全县范围。15世纪以后,随着沙雅卡拉库尔胎羔皮向外出口,胎羔皮帽通过哈萨克斯坦流传于欧洲。克然木·卡生木说,沙雅胎羔皮帽样式有好几种,如白皮帽、光面皮帽、套面皮帽、西班牙式皮帽等等。皮帽是维吾尔民族特有的工艺品,也是民族服饰最显著的特征。戴帽子在维吾尔族看来象征着自尊和尊重他人。卡拉库尔胎羔皮制成的帽子戴上不仅美观,而且还能御寒。
卡拉库尔胎羔皮帽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卡拉库尔羊和胎羔皮是沙雅的特产,由于做工比较繁琐,原料较贵,制作胎羔皮帽的人不多,只限于满足本地的需求,还没有找到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此外,由于市场不景气,做帽子的师傅越来越少了,制作皮帽的手工技艺也面临无人继承的境况。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沙雅县已将制造胎羔皮帽子的师傅纳入“民间手工艺人”名录,并按新疆已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对卡拉库尔胎羔皮帽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使之发扬光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沙雅丰富的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存在着息息相通的历史性呼应。如今漫步沙雅民俗风情街,可以欣赏到“一杆旗”、“塔什罕”小刀和“卡拉库尔”胎羔皮帽等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些部带有浓郁的沙雅文明特征。
有生命的沙雅小刀
谈到沙雅小刀,就不能不追溯一番小刀的历史。有人说,一把小刀的历史就是沙雅县的文明史,此言虽然有些夸张,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沙雅小刀的历史之久远。
在许多人看来,制作刀具离不开铁。沙雅属于龟兹古国故地,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龟兹出产的铁便足够西域三十六国使用。有了充足的铁的资源,其他事情铁匠便可以完成了。
让沙雅县小刀制作技术流传下来的是一名叫托乎提的铁匠。19世纪中期,托乎提将打铁技术传授给长子塔力甫,后来塔力甫又将小刀制作技术传授给儿子塔西汗(塔什罕)。塔西汗将各种制刀工艺进行改造,并且在刀柄材料上进行了大胆尝试,由此便诞生了沙雅县最著名的小刀品牌“塔什罕”。塔西汗一生中培养了1000多名徒弟,这些徒弟要么沿用塔什罕品牌,要么自立门户开创品牌,到20世纪初,沙雅县制作小刀的家庭作坊已经遍布全县。
塔西汗的许多后人至今依然固守着这门手艺。沙雅县“小刀一条街”上分布着十几家小刀店,我随意走进一家小刀店,没有想到店老板罗合曼·忙苏尔竟然是塔西汗的后人。他告诉我,“小刀一条街”上的店铺都有各自的小刀制作作坊,有些店铺除了自己制作之外,还从民间收购小作坊的小刀,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销售。
沙雅手工小刀历来以做工精细、造型美观、刀刃锋利,具有很好的观赏、收藏、装饰及使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沙雅小刀高档的装饰材料极为珍贵,是以自然脱落的野生动物的角或者骨头镶嵌宝石制成,图案鲜艳、独具匠心。每一把小刀都体现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的审美观,凝结着他们的智慧。
沙雅过去制作的小刀注重的是实用性,也就是刀刃好坏是最主要的。几十年前,最好的刀刃材料就是各种汽车的钢板,刀匠们将钢板切割开、锻造、淬火,掌握好火候就能做出最坚硬、锋利的刀刃。现在,小刀的实用性基本已经被观赏性取代,只要有需要,广州等地的刀刃加工厂可以批量提供各种硬度的刀刃,而小刀的刀柄恰恰无法批量生产,完全属于沙雅小刀匠个人的施展空间。好的刀柄不仅要实用,而且要具有美感。
沙雅县英买力镇阿合墩村在当地有着“小刀村”的称号。据说,这个村子一半以上的家庭从事手工小刀制作,沙雅县著名的“三星”“一杆旗”“塔什罕”等小刀品牌都是从这个村子走出来的。
我来到小刀村时,正赶上麦收时节,走进沿街的几户村民家,要么大门紧锁,要么院门敞开,屋里却找不到人。这几家农户的院子里都有一个打铁的炉子,炉子旁摆着一些制作小刀的配件。当然,从住房和庭院的情况来看,村民的经济收入显然是不错的。
我们站在村里的公路上,正在踌躇之际,路边树荫里走出一个青年村民。他告诉我们,这个季节村里没有谁家制作小刀。现在只有英买力镇几个小刀作坊在做刀子。于是,我们来到英买力镇一个叫毛尔吐地·塔什的小刀作坊。
毛尔吐地·塔什年龄不大,但他的手艺却非常了得,目前,他已经是三个徒弟的师傅了。毛尔吐地·塔什以为我们是买刀的客人,放下手里的活,从一个木箱里拿出一个用报纸包裹着的纸包,打开纸包,一字排开的十来把精美的小刀立即吸引了我。毛尔吐地·塔什做的刀子多数是折叠刀,最大的刀子刀刃长12厘米,最短的刀刃长4厘米。
他告诉我。现在的小刀刀刃是批量加工的,他们只要将刀柄做好,然后与刀柄安装焊接起来,一把刀就完成了。一个熟练的刀匠,一天可以做7把刀。以前,一个最优秀的工匠一天只能做5把刀,刀子越大越好做。毛尔吐地·塔什和徒弟们做的小刀,一部分在当地销售,一部分则被沙雅县某小刀品牌收购,经过重新包装之后成为高档品牌小刀。
在刀匠看来,任何一把沙雅小刀从制作完成的那一刻起便有了生命。冷兵器时代,一把生命力顽强的好刀可以带给拥有者强大的战斗力。而狩猎过程中,一把好刀则会给持有者带来运气。佩戴一把精致的小刀无疑会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据说,一把好刀佩戴使用久了,便会凝结主人的精神气质及主人的性格特征。这种传说似乎从刀诞生起就一直没有中断。沙雅小刀最早的起始年代早已经无从考究。人们比较清楚的情况是这样的:1980年至1990年,是沙雅小刀制作工艺迅速发展的时期。进入2000年后,沙雅小刀手工制作的刀刃渐渐被内地机器加工的不锈钢刀刃取代,沙雅小刀由于刀刃实现了批量加工,小刀的年生产规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卡拉库尔胎羔皮帽的传承之路
维吾尔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艺术。其中,尤以羊羔皮帽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被人们广为称道。沙雅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秉承了传统工艺,从选料到制作都非常讲究,因而成为帽中精品,备受维吾尔族群众的青睐。
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灰色的羊羔皮帽整整挂满了一面墙,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在沙雅,我们有机会到沙雅镇制作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的手工艺人吐尼牙孜·玉素甫的家中采访。年逾九旬的吐尼牙孜·玉索甫老人正在制作皮帽子,他面色红润,手脚利索,整个人显得很精神。
“吐尼牙孜·玉素甫是目前沙雅县年龄最大的制作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的手工艺人。”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克然木·卡生木向我们介绍这位名气很大的老人。
沙雅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是以卡拉库尔羊的胎羔皮进行深加工做成的。这种帽子制作精细,颜色、质地非常讲究,展示了维吾尔族独特的风俗和服饰文化,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制作卡拉库尔胎羔皮帽是吐尼牙孜·玉素甫的家族传统,老人是这个家族中的第三代传人。
制作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工序相当复杂,仅制作所需要的工具就有18种,包括鞣革桶、棒子、梳子、剪子、圆刀、整修梳子、锥子、针、模子,还有红柳杆子、铁锤、喷水器等。需要的材料包括胎羔皮、毛毡子、棉布、皮革、金丝绒、玉米面、水、黑染料等。
吐尼牙孜·玉素甫还为我们进行了现场演示,只见老人把衣袖挽了挽,把一张泡好的黑色卡拉库尔胎羔皮反复进行揉搓。半个小时后,胎羔皮就鞣制好了。接着,他便开始裁剪,92岁的老人眼睛好得出奇,剪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帽样就剪好了。然后缝、压、烫……三个小时后,一顶漂亮的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就做好了。
“过去年轻的时候,我一年可以做1000多顶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1964年,我曾经在新疆皮革厂任技术员,带领一帮工人做了3万顶羔皮帽卖到了前苏联。现在,我年龄大了,一年最多能做500顶帽子。”吐尼牙孜·玉索甫说。现在一顶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的价格一般在100~250元左右,老人靠做帽子每年可以挣到5万元左右。
提到沙雅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就不得不提一提沙雅卡拉库尔羊。沙雅是中国卡拉库尔羊之乡,这里拥有150万亩天然草原,优良的水草养育出了优良的卡拉库尔羊。
胎羔皮亦称羔皮,尤为珍贵,多为自然流产的羊羔的皮,毛长不超过2厘米,毛细而密,有光泽,并有明显的波状花纹,皮板轻柔,鞣制后可染成多种颜色,适宜制作皮帽、皮领等。
沙雅人用胎羔皮做帽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县志记载:沙雅古代畜牧区之一的齐满村是制作沙雅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子的发源地,后流行于马扎胡贾木(现红旗镇),然后到央达克协海尔一带,逐渐扩散于全县范围。15世纪以后,随着沙雅卡拉库尔胎羔皮向外出口,胎羔皮帽通过哈萨克斯坦流传于欧洲。克然木·卡生木说,沙雅胎羔皮帽样式有好几种,如白皮帽、光面皮帽、套面皮帽、西班牙式皮帽等等。皮帽是维吾尔民族特有的工艺品,也是民族服饰最显著的特征。戴帽子在维吾尔族看来象征着自尊和尊重他人。卡拉库尔胎羔皮制成的帽子戴上不仅美观,而且还能御寒。
卡拉库尔胎羔皮帽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卡拉库尔羊和胎羔皮是沙雅的特产,由于做工比较繁琐,原料较贵,制作胎羔皮帽的人不多,只限于满足本地的需求,还没有找到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此外,由于市场不景气,做帽子的师傅越来越少了,制作皮帽的手工技艺也面临无人继承的境况。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沙雅县已将制造胎羔皮帽子的师傅纳入“民间手工艺人”名录,并按新疆已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对卡拉库尔胎羔皮帽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