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这句话为千百年来的教育教学揭示了一个有效学习的秘密,那就是学习者对学习的乐趣,当你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別人好。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还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只有借助他们的喜好乐趣才能唤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才能使他们自觉地、忘我地、乐此不疲地投入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就是课堂有效学习的“秘密”,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呢?
一、培养数学情感是催生乐趣的坚实基础
情感是人认识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开启感情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以情感为基础的学习乐趣是持久的,发自内心的。然而,学生的数学情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学中应注意有机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顺其自然、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这部分知识时,可引入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学习数学并成名的故事。小时候,陈景润在一次数学课上,清华大学博士沈元教授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多年前有个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他把这个发现写信告诉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从此,这道数学题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引起了世界上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乐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连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后来,他以严格的证明证实了哥德巴赫的猜想是正确的:即一个偶数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和两个质数的积,这个证明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定理,陈氏定理是我国现代数学界的骄傲。从此,陈景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又如,教学加法运算定律时,可以不失时机地介绍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教学圆周率时,介绍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一千年后,德国数学家才有了同样的结果,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领先了世界一千多年。通过这样巧妙地结合名人故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小以名人为榜样,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现代化技术是滋养乐趣的重要手段
面向21世纪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堂上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出直观形象、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的特点,一个个新颖独特、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激发学生的乐趣。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统计知识时,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一段小动物的搞笑视频。学生一看到动物,注意就被吸引了过来,再加上小动物滑稽、搞笑的表演,学生看得捧腹大笑。紧接着,老师问学生刚才的画面中出现了哪些动物,由于刚才学生都在认真地观看,自然都知道画面中有哪些动物,因此,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争先恐后地抢着举手发言。接着再问:在这几种动物中,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能猜出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进而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统计。又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有趣的动画:许多大公鸡和兔子在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留下一个又一个脚印,看到这样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肯定能被吸引到课堂上来。接着出示问题:这里有鸡和兔子,它们的头一共是80个,但它们的脚印却有220个,这是为什么呢?谁知道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学生立刻就能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投入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生动形象化,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魅力,滋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乐趣。
三、数学活动是孕育乐趣的主要摇床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要高度活动;在活动中让儿童动脑、动手,进行探索,通过活动逐步丰富儿童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儿童探究、发现知识。”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刻板的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是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知识,进而发展他们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圆柱体的物体,课堂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与圆柱体一样高的长方形的纸,绕着圆柱体卷一圈,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长方形纸(侧面)展开。这样反复多次,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推导出: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圆柱侧面积 =底面圆周长×高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表达、分析,既清楚学习到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培养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又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也就孕育而生了。
一、培养数学情感是催生乐趣的坚实基础
情感是人认识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开启感情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以情感为基础的学习乐趣是持久的,发自内心的。然而,学生的数学情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学中应注意有机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顺其自然、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这部分知识时,可引入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学习数学并成名的故事。小时候,陈景润在一次数学课上,清华大学博士沈元教授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多年前有个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他把这个发现写信告诉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从此,这道数学题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引起了世界上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乐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连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后来,他以严格的证明证实了哥德巴赫的猜想是正确的:即一个偶数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和两个质数的积,这个证明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定理,陈氏定理是我国现代数学界的骄傲。从此,陈景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又如,教学加法运算定律时,可以不失时机地介绍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教学圆周率时,介绍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一千年后,德国数学家才有了同样的结果,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领先了世界一千多年。通过这样巧妙地结合名人故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小以名人为榜样,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现代化技术是滋养乐趣的重要手段
面向21世纪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堂上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出直观形象、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的特点,一个个新颖独特、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激发学生的乐趣。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统计知识时,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一段小动物的搞笑视频。学生一看到动物,注意就被吸引了过来,再加上小动物滑稽、搞笑的表演,学生看得捧腹大笑。紧接着,老师问学生刚才的画面中出现了哪些动物,由于刚才学生都在认真地观看,自然都知道画面中有哪些动物,因此,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争先恐后地抢着举手发言。接着再问:在这几种动物中,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能猜出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进而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统计。又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有趣的动画:许多大公鸡和兔子在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留下一个又一个脚印,看到这样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肯定能被吸引到课堂上来。接着出示问题:这里有鸡和兔子,它们的头一共是80个,但它们的脚印却有220个,这是为什么呢?谁知道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学生立刻就能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投入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生动形象化,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魅力,滋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乐趣。
三、数学活动是孕育乐趣的主要摇床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要高度活动;在活动中让儿童动脑、动手,进行探索,通过活动逐步丰富儿童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儿童探究、发现知识。”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刻板的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是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知识,进而发展他们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圆柱体的物体,课堂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与圆柱体一样高的长方形的纸,绕着圆柱体卷一圈,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长方形纸(侧面)展开。这样反复多次,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推导出: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圆柱侧面积 =底面圆周长×高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表达、分析,既清楚学习到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培养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又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也就孕育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