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感染的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ship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孕妇后可导致胎儿流产或小头畸形,且与成年人吉兰-巴雷综合征密切相关。细胞表面的黏多糖和C型凝集素受体在ZIKV入侵细胞时发挥黏附、募集作用。ZIKV通过其表达的多种蛋白抑制免疫应答通路,或过度激活宿主的抗原模式识别受体以破坏固有免疫应答,引发病理效应。IFN-α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能阻止ZIKV早期感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宿主清除ZIKV时均发挥重要作用。针对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结合的相关受体、病毒复制周期中的关键酶或宿主细胞内病毒增殖相关靶点的治疗药物研究已有报道,并经体外及动物实验显示有效,但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此文对ZIKV感染机制及相关治疗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在缺少快速现场评估(ROSE)的条件下,分析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结合新的巴氏细胞学分级对胰腺实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2月至2014年10月因胰腺实性病灶行EUS-FNA并得出细胞学诊断的225例患者。依据病理、影像学检查和随访结果确诊,计算EUS-FNA结合巴氏细胞学分级鉴别胰腺实性病灶是否为肿瘤性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期刊
CD22限制性表达于B细胞系,且能与其配体或相应抗体结合后以内化的方式进入细胞。这种特征使其成为利用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治疗恶性血液肿瘤极具吸引力的靶点。ADC是将强细胞毒性的药物通过连接子与特异性抗体偶联而成的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其利用单克隆抗体的强特异性和内吞性,引导药物直接进入靶细胞。此文综述了靶向CD22 ADC的靶点、抗体、连接子和药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qPCR)技术,从病毒基因组RNA复制水平研究HAV在2BS细胞中的增殖动态。方法根据HAV基因组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HAV质粒作为工作标准品,建立检测HAV的qPCR法,并验证该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同时用HAV病毒液感染2BS细胞,于感染后不同
目的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氢氧化铝佐剂的质量标准。方法制备10批疫苗用氢氧化铝佐剂,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进行外观、氯化钠含量、渗透压摩尔浓度、氢氧化铝含量、pH值的检测。参照欧洲药典第8版开展溶解度和内毒素含量检测,鉴别试验、沉降试验、无菌检查、牛血清白蛋白吸附力试验以及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铁盐、砷盐、重金属等7项杂质13个检测项目的测定。参照丹麦铝佐剂对粒径、比表面积、等电点、黏度和
全球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Glob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Vaccine Safety,GACVS)于2017年6月7—8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第36次会议。委员会审议了3种疫苗的特别安全性问题,包括在3个国家进行的疟疾疫苗RTS/AS01(RTS,S)试点实施项目的药物警戒计划;BCG和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安全性方面的进展;在GACVS会议期间为审查疫苗安全性制定标准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