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武术界,去春发生的格斗狂人徐晓东胖揍“雷公太极”掌门人雷雷事件,致使太极拳的实战性遭到空前质疑。受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影响,我们心中的太极大师从来都是终极胜利者,在央视表演过“拍西瓜”“雀不飞”的雷雷却于10秒间被徐晓东干倒在地,打得满面桃花开……这场面让我们大跌眼镜的同时,不仅对太极大师产生了怀疑,对太极拳的认知也发生了逆转:也许,它仅仅是盛会开幕式上的美学表演项目,仅仅是红遍中老年朋友圈的养生保健运动。
当我们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公园广场上习练太极拳的老中青朋友时,在北京朝阳区百子湾石门公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师教授的拳法却令人眼前一亮:这位老师身姿矫健,行功走架如流水般欢畅自如,却又威风八面!其动作似乎一直在走,在攻,在防守,连外行都一眼能看出这拳是可以用来打架的!我们看惯了24式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从未见过这种技击型拳术。上前打听,老师说,这是传统杨式太极拳中未曾在全国普及推广的一套拳,由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创编,故名“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
“传统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形象体现,其本质是追求心神合一、内气带动、自然而发的境界,而其作用则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式太极拳更是如此。”老师指了指公园里习练太极拳的几个团队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拳大都是太极操、太极舞,表演成分强,已经偏离了传统。”
老师叫宋兆亮,山东济南人,今年68岁,是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太极拳第三代得真传者。对于杨式太极拳,一般人只知道有杨露禅之孙杨澄甫定型的定步大架,却不知有杨班侯的活步大架存世。说起这份太极文化遗产的产生和传承,宋兆亮老师饱含深情,感慨万千。
“杨无敌”击掌问佛
64式活步大架太极拳创编人杨班侯生活的时代,正值清朝末年,其时拳师只是谋生的行当,要靠真打硬拼才能立得住脚。谁不服谁,一番比试,当场见红,立分高低。杨班侯虽是杨露禅的次子,但由于其兄凤侯在父亲严苛要求下练功过度,积郁早夭,而其弟健侯宽厚谦让,所以每逢比武,都是班侯代父应战,其拳风酷似父亲,打手很厉害,因而也承继了父亲“杨无敌”的名声。
杨班侯20岁进京助父教拳,他性格好强,敢为人先,实战水平达到了杨氏太极的巅峰状态。在拳艺上,他创编的64式活步大架太极拳舒展灵活,最能反映出杨式太极拳早期实战风格。但这套拳中的起势“击掌问佛”,却引来当时的陈式太极拳门人与他商榷。
“击掌问佛,显得对佛不敬,何不用‘童子拜观音’名之?”陈式门人问。
杨班侯认为,太极拳来源于道家,与佛教无缘。“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中的这段话,其意与佛教禅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何其相似,但在杨班侯心中,杨式太极拳秉承的是道家“抱元守一”之修炼法,故坚持要击掌问佛。
“杨班侯的64式活步大架与道教文化相融合,保持了杨式太极拳的纯正性。”宋兆亮老师说,“64式活步大架取八卦64爻之数,符合道家规矩。在动作上,杨班侯大胆采用了活步和纵跳,而用于防守的‘击掌问佛’,则为太极拳流派中绝无仅有的动作。当然,64式活步大架作为内家拳,其根本还在于‘以气运身’。腹部丹田相当于人体发动机,通过它的动静开合,调动体内之气聚集充实,周流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绷劲,气到劲到,四两足以拨千斤!”
杨班侯享年56岁,只将64式活步大架传给了一个人——王矫宇。当时,杨班侯在京城端王府授拳,王矫宇在府中负责养马驾车,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躲在暗处偷拳学艺,被杨班侯发觉,交谈后知是广平(今河北永年县)同乡,于是行了拜师礼,杨班侯授以64式活步大架。
清朝灭亡,王矫宇离开端王府,在北平和平门内后细瓦厂吕祖庙内设场授拳,一时轰动京城。1934年夏,《北平实报》刊发《王矫宇访问记》一文,这次宣传使王矫宇声名远播,很多人不远万里赶赴北京跟他学拳,山东肥城县新城镇的孙继先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孙继先“地下传授”
孙继先老师幼年体弱多病,习武却很有天赋。19岁便在北平师从王矫宇,学会了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孙继先在山东济南市任小学体育教师。1956年和1957年,孙继先老师先后代表山东省赴京参加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获太极拳二等奖。
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是孙老师的看家拳,他对此十分喜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然而建国后国家体委为革除武术界下跪磕头、真打实摔、神化掌门人等习俗,要求淡化武术中的实战技击和对抗性技巧色彩,减少“暴力”成分,致使传统武术面临推陈出新的大变局。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24式简化太极拳和《武术竞赛规则》应运而生,在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简化太极拳虽然以杨式太极拳为蓝本,但是为了突出“群众性”和“健身性”,增加了许多体操式的伸展性动作,在传统太极拳行家看来,会使身体露出破绽而易受攻击。而杨式太极拳的道家文化底子也被弱化,无异于脱胎换骨,经简化的太极拳成了健身表演操,与传统太极拳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简化太极拳易学、易记、易练,得到了广泛推广,而传统太极拳却被当作旧文化受到压制,济南有名的太极拳师洪均生就接受了劳动改造。“洪老师在街上扫地,把钢筋扎进扫帚,借此练功习武,不丢拳艺。”宋兆亮老师回忆说,“孙继先老师是传统太极拳的捍卫者,但他是体育老师,还是党员,所以仍然参加官方的活动,并且经常担任评委。有一次,孙老师和一位传统太极拳行家一起观看武术比赛,孙老师的学生打的简化太极拳获了奖,行家坚持认为这不是拳而是操,直骂到孙老师脸上。孙老师内心虽认同他的观点,但时势所迫,未作任何辩解,表现出一个太极拳大师的涵养和气度。”
行家不知道,其时孙老师已经开始“地下传授”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宋兆亮就是他“开小灶”的弟子之一。白天,孙继先只是个教简化拳和其他运动项目的体育老师;晚上,宋兆亮和伙伴们会准时出现在孙老师家里,悄悄跟他学习64式活步大架。
那时宋兆亮还只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因爱好习武,朋友便带他去见孙继先老师。孙老师看他打了一套拳,喜上眉梢说:“你的腰很活,腿脚很灵,很有潜力!”师父看上了徒弟,可徒弟也很想见识一下师父的水平。宋兆亮是个有心人,他右手已经能举107斤,可是和孙老师一推手,没推50下胳膊就酸了,孙老师却能连续推400下!
“命意源头在腰隙”,这是宋兆亮后来在张三丰的《十三势歌》中看到的。“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看腰上有没有东西。而这东西,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这是孙老师教的传统太极拳与简化拳之本质区别。”
很快,宋兆亮就发现,孙老师“地下传授”的弟子,个个拳艺高强。有一年,一位体育大学教授、全国长拳冠军巡回表演来到济南,孙老师年轻的弟子信玉和一下将他推出几米远,令现场的活动主办方尴尬不已。
可见,孙老师的“地下传授”多么有成效!
宋兆亮继往开来
时光流转,进入1980年代后期,随着影视剧《霍元甲》《少林寺》的热播,中华大地掀起了新的习武浪潮。在山东济南,孙继先老师终于可以公开教授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了,德高望重的他还被推选为济南市杨式太极拳研究会首任会长。
其间,王矫宇著名弟子郭连荫遗孀美籍华人卢滢曾回国传授64式活步大架,但动作亦如体操一样双臂伸直而非自然弯曲,未得郭连荫拳架之遗风。岁月沧桑,孙继先老师的师兄弟们相继作古,人去拳亡,国内似乎仅有孙继先老师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传授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
传统太极拳不仅在技击方面高出一筹,更因为源于道家,所以养生保健功效显著。孙老师的徒弟中有一部分因身体欠佳而跟他学拳,渐渐重获健康,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乌汝森便是其中之一。这位老师眼看孙老师年过八旬,仍然教拳不辍,使自己受益匪浅,内心感佩不已。而对于孙老师演练了一生的64式活步太极拳,乌汝森深深体悟到:这是一份宝贵的太极拳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内涵和形式。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遗产,乌汝森征得孙老师同意,开始编写《杨班侯活步大架太极拳》一书。
2000年1月,84岁的孙继先老师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弟子中演练64式活步大架最出色的宋兆亮:一定要将这套拳发扬光大!
在老师指导下苦练多年,宋兆亮的传统太极拳造诣已非同寻常。一次,他经过一条小道,后面一位小伙子侧身想越过他,低头走路的宋兆亮感觉一道人影飘来,下意识地做了一个“靠”的动作,结果小伙子一下飞到了旁边的出租车上……当然,温文儒雅的宋兆亮尽量避免这类事发生,他开始在济南药山公园和无影潭边授拳,徒弟中不仅有从韩国来的朴先生,还有美籍华人,他们现在都在自己生活的国家教授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
2004年5月,乌汝森编写的《杨班侯活步大架太极拳》一书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颇为遗憾的是,乌老师仅仅在拳架上“按照孙老师意思撰写”“不敢妄动”,其他部分就都是他自己的心得体会了。乌老师认为武术理论中讲“气”是一大误导,“虚灵顶劲”“用意不用力”之类也是把人引向歧途的说法。
“乌老师是大学教授,相信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对道家和太极拳缺乏真正的了解。”宋兆亮老师说。几年前他曾去找过乌老师,试图和他商榷如何正确宣传孙老师留下的太极拳文化遗产,但乌老师坚持己见,两人只能和而不同。而网上偶尔也能看到太极拳爱好者演练64式活步大架的视频,可惜都有失偏颇。
如今,宋兆亮在北京朝陽区百子湾石门公园义务传授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圈里圈外都知道他是高手,但他觉得自己只是痴迷传统太极拳而已。尤其是64式活步大架,他认为一定要传承下去。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它特定的文化。太极拳毕竟是武术,单纯为养生娱乐,没有技击防卫功能的只能叫‘操’;既有技击防卫功能,又能强身健体的传统太极拳才可称为‘拳’。”宋兆亮老师说,“太极拳如不搞竞技,打不过人家,就不能走向高层次的世界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