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杨式活步大架太极拳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a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武术界,去春发生的格斗狂人徐晓东胖揍“雷公太极”掌门人雷雷事件,致使太极拳的实战性遭到空前质疑。受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影响,我们心中的太极大师从来都是终极胜利者,在央视表演过“拍西瓜”“雀不飞”的雷雷却于10秒间被徐晓东干倒在地,打得满面桃花开……这场面让我们大跌眼镜的同时,不仅对太极大师产生了怀疑,对太极拳的认知也发生了逆转:也许,它仅仅是盛会开幕式上的美学表演项目,仅仅是红遍中老年朋友圈的养生保健运动。



  当我们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公园广场上习练太极拳的老中青朋友时,在北京朝阳区百子湾石门公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师教授的拳法却令人眼前一亮:这位老师身姿矫健,行功走架如流水般欢畅自如,却又威风八面!其动作似乎一直在走,在攻,在防守,连外行都一眼能看出这拳是可以用来打架的!我们看惯了24式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从未见过这种技击型拳术。上前打听,老师说,这是传统杨式太极拳中未曾在全国普及推广的一套拳,由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创编,故名“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
  “传统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形象体现,其本质是追求心神合一、内气带动、自然而发的境界,而其作用则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式太极拳更是如此。”老师指了指公园里习练太极拳的几个团队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拳大都是太极操、太极舞,表演成分强,已经偏离了传统。”
  老师叫宋兆亮,山东济南人,今年68岁,是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太极拳第三代得真传者。对于杨式太极拳,一般人只知道有杨露禅之孙杨澄甫定型的定步大架,却不知有杨班侯的活步大架存世。说起这份太极文化遗产的产生和传承,宋兆亮老师饱含深情,感慨万千。

“杨无敌”击掌问佛



宋兆亮演练“击掌问佛″

  64式活步大架太极拳创编人杨班侯生活的时代,正值清朝末年,其时拳师只是谋生的行当,要靠真打硬拼才能立得住脚。谁不服谁,一番比试,当场见红,立分高低。杨班侯虽是杨露禅的次子,但由于其兄凤侯在父亲严苛要求下练功过度,积郁早夭,而其弟健侯宽厚谦让,所以每逢比武,都是班侯代父应战,其拳风酷似父亲,打手很厉害,因而也承继了父亲“杨无敌”的名声。



  杨班侯20岁进京助父教拳,他性格好强,敢为人先,实战水平达到了杨氏太极的巅峰状态。在拳艺上,他创编的64式活步大架太极拳舒展灵活,最能反映出杨式太极拳早期实战风格。但这套拳中的起势“击掌问佛”,却引来当时的陈式太极拳门人与他商榷。
  “击掌问佛,显得对佛不敬,何不用‘童子拜观音’名之?”陈式门人问。
  杨班侯认为,太极拳来源于道家,与佛教无缘。“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中的这段话,其意与佛教禅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何其相似,但在杨班侯心中,杨式太极拳秉承的是道家“抱元守一”之修炼法,故坚持要击掌问佛。
  “杨班侯的64式活步大架与道教文化相融合,保持了杨式太极拳的纯正性。”宋兆亮老师说,“64式活步大架取八卦64爻之数,符合道家规矩。在动作上,杨班侯大胆采用了活步和纵跳,而用于防守的‘击掌问佛’,则为太极拳流派中绝无仅有的动作。当然,64式活步大架作为内家拳,其根本还在于‘以气运身’。腹部丹田相当于人体发动机,通过它的动静开合,调动体内之气聚集充实,周流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绷劲,气到劲到,四两足以拨千斤!”
  杨班侯享年56岁,只将64式活步大架传给了一个人——王矫宇。当时,杨班侯在京城端王府授拳,王矫宇在府中负责养马驾车,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躲在暗处偷拳学艺,被杨班侯发觉,交谈后知是广平(今河北永年县)同乡,于是行了拜师礼,杨班侯授以64式活步大架。
  清朝灭亡,王矫宇离开端王府,在北平和平门内后细瓦厂吕祖庙内设场授拳,一时轰动京城。1934年夏,《北平实报》刊发《王矫宇访问记》一文,这次宣传使王矫宇声名远播,很多人不远万里赶赴北京跟他学拳,山东肥城县新城镇的孙继先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活步大架第二代传人孫继先

孙继先“地下传授”


  孙继先老师幼年体弱多病,习武却很有天赋。19岁便在北平师从王矫宇,学会了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孙继先在山东济南市任小学体育教师。1956年和1957年,孙继先老师先后代表山东省赴京参加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获太极拳二等奖。
  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是孙老师的看家拳,他对此十分喜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然而建国后国家体委为革除武术界下跪磕头、真打实摔、神化掌门人等习俗,要求淡化武术中的实战技击和对抗性技巧色彩,减少“暴力”成分,致使传统武术面临推陈出新的大变局。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24式简化太极拳和《武术竞赛规则》应运而生,在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简化太极拳虽然以杨式太极拳为蓝本,但是为了突出“群众性”和“健身性”,增加了许多体操式的伸展性动作,在传统太极拳行家看来,会使身体露出破绽而易受攻击。而杨式太极拳的道家文化底子也被弱化,无异于脱胎换骨,经简化的太极拳成了健身表演操,与传统太极拳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乌汝森编《杨班侯活步大架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易学、易记、易练,得到了广泛推广,而传统太极拳却被当作旧文化受到压制,济南有名的太极拳师洪均生就接受了劳动改造。“洪老师在街上扫地,把钢筋扎进扫帚,借此练功习武,不丢拳艺。”宋兆亮老师回忆说,“孙继先老师是传统太极拳的捍卫者,但他是体育老师,还是党员,所以仍然参加官方的活动,并且经常担任评委。有一次,孙老师和一位传统太极拳行家一起观看武术比赛,孙老师的学生打的简化太极拳获了奖,行家坚持认为这不是拳而是操,直骂到孙老师脸上。孙老师内心虽认同他的观点,但时势所迫,未作任何辩解,表现出一个太极拳大师的涵养和气度。”
  行家不知道,其时孙老师已经开始“地下传授”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宋兆亮就是他“开小灶”的弟子之一。白天,孙继先只是个教简化拳和其他运动项目的体育老师;晚上,宋兆亮和伙伴们会准时出现在孙老师家里,悄悄跟他学习64式活步大架。
  那时宋兆亮还只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因爱好习武,朋友便带他去见孙继先老师。孙老师看他打了一套拳,喜上眉梢说:“你的腰很活,腿脚很灵,很有潜力!”师父看上了徒弟,可徒弟也很想见识一下师父的水平。宋兆亮是个有心人,他右手已经能举107斤,可是和孙老师一推手,没推50下胳膊就酸了,孙老师却能连续推400下!
  “命意源头在腰隙”,这是宋兆亮后来在张三丰的《十三势歌》中看到的。“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看腰上有没有东西。而这东西,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这是孙老师教的传统太极拳与简化拳之本质区别。”
  很快,宋兆亮就发现,孙老师“地下传授”的弟子,个个拳艺高强。有一年,一位体育大学教授、全国长拳冠军巡回表演来到济南,孙老师年轻的弟子信玉和一下将他推出几米远,令现场的活动主办方尴尬不已。
  可见,孙老师的“地下传授”多么有成效!

宋兆亮继往开来


  时光流转,进入1980年代后期,随着影视剧《霍元甲》《少林寺》的热播,中华大地掀起了新的习武浪潮。在山东济南,孙继先老师终于可以公开教授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了,德高望重的他还被推选为济南市杨式太极拳研究会首任会长。
  其间,王矫宇著名弟子郭连荫遗孀美籍华人卢滢曾回国传授64式活步大架,但动作亦如体操一样双臂伸直而非自然弯曲,未得郭连荫拳架之遗风。岁月沧桑,孙继先老师的师兄弟们相继作古,人去拳亡,国内似乎仅有孙继先老师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传授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



  传统太极拳不仅在技击方面高出一筹,更因为源于道家,所以养生保健功效显著。孙老师的徒弟中有一部分因身体欠佳而跟他学拳,渐渐重获健康,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乌汝森便是其中之一。这位老师眼看孙老师年过八旬,仍然教拳不辍,使自己受益匪浅,内心感佩不已。而对于孙老师演练了一生的64式活步太极拳,乌汝森深深体悟到:这是一份宝贵的太极拳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内涵和形式。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遗产,乌汝森征得孙老师同意,开始编写《杨班侯活步大架太极拳》一书。
  2000年1月,84岁的孙继先老师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弟子中演练64式活步大架最出色的宋兆亮:一定要将这套拳发扬光大!
  在老师指导下苦练多年,宋兆亮的传统太极拳造诣已非同寻常。一次,他经过一条小道,后面一位小伙子侧身想越过他,低头走路的宋兆亮感觉一道人影飘来,下意识地做了一个“靠”的动作,结果小伙子一下飞到了旁边的出租车上……当然,温文儒雅的宋兆亮尽量避免这类事发生,他开始在济南药山公园和无影潭边授拳,徒弟中不仅有从韩国来的朴先生,还有美籍华人,他们现在都在自己生活的国家教授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
  2004年5月,乌汝森编写的《杨班侯活步大架太极拳》一书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颇为遗憾的是,乌老师仅仅在拳架上“按照孙老师意思撰写”“不敢妄动”,其他部分就都是他自己的心得体会了。乌老师认为武术理论中讲“气”是一大误导,“虚灵顶劲”“用意不用力”之类也是把人引向歧途的说法。
  “乌老师是大学教授,相信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对道家和太极拳缺乏真正的了解。”宋兆亮老师说。几年前他曾去找过乌老师,试图和他商榷如何正确宣传孙老师留下的太极拳文化遗产,但乌老师坚持己见,两人只能和而不同。而网上偶尔也能看到太极拳爱好者演练64式活步大架的视频,可惜都有失偏颇。


推手

  如今,宋兆亮在北京朝陽区百子湾石门公园义务传授杨班侯64式活步大架,圈里圈外都知道他是高手,但他觉得自己只是痴迷传统太极拳而已。尤其是64式活步大架,他认为一定要传承下去。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它特定的文化。太极拳毕竟是武术,单纯为养生娱乐,没有技击防卫功能的只能叫‘操’;既有技击防卫功能,又能强身健体的传统太极拳才可称为‘拳’。”宋兆亮老师说,“太极拳如不搞竞技,打不过人家,就不能走向高层次的世界赛场。”
其他文献
朋友送我一本《童年与故乡》,一看封面拙朴的字,大片的空白,浅黄的纸质,就让我十分的惊奇,十分的欢喜:呵呵,稚拙可爱得就像曾经感受到的自家女儿生动的童心啊!一点没有成年人习惯中对童年、故乡这两个词赋予的甜蜜和煽情色彩。  书名下面写着:古尔布兰生作,吴朗西译,丰子恺书。难怪字这么有特色,原来都是丰子恺手书,实在难得。而译者吴朗西,是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翻译家。书打开来,又是几页厚实的空白纸,可真精
期刊
陶瓷的起源有着许多优美的传说,虽然人物各异、情节不同,但无外乎由于森林大火煅烧了用粘土和水捏制的盛水和食物的容器。  众多传说都有科学的依据。陶瓷是地壳表层的岩石经分化分解后形成的粘土,经高温煅烧制成的。粘土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氧化物,它们占有很高的比例,另外还有铁、钾、钠、镁、钙、钛的氧化物。这八种元素是烧制陶瓷的最重要的元素,其中硅和铝烧成以后质地坚硬,是陶瓷的骨架材料,其余六种元素的金属氧化
期刊
致敬抗疫一线的逆行者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的回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主席在61年前气吞山
期刊
那天,在魏宁的“别国落”书架前,我顺手取下一本书——《梵高自传》,随便翻了翻,一个惊人的发现把我镇住了: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充满美、想象力和丰富的感情,其内心世界既不“古怪”也不“疯狂”,而是浸透了爱和悲悯。其中有关风景的描写不亚于《蒙田随笔》《猎人笔记》,以及老托尔斯泰和安徒生作品中的任何经典片段。而他对于历史、人生和艺术的深刻见解更是强烈地吸引着我……尽管“别国落”的服务员表示书从不外借,但
期刊
遏制疫情  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时候谈经济学概念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因为现在最需要的是人文精神,而经济学给人的印象是一切活动都通過货币化来体现价值。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个人、企业、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很多问题的反思和讨论。这篇短文从一个小的角度谈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即如何看待口罩价格上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口罩成为稀缺品,价格大幅上涨,甚至有价无市。这自然带来一些讨论,口罩价格上涨是
期刊
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区块链技术在2020年将全面落地,引发社会经济全方位变革。其技术价值会通过切实帮助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体现出来。区块链已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周期,未来10年,区块链将会呈现大发展大变革,区块链进入3.0时代,进入大放异彩的十年。即将到来的区块链大规模产业应用将释放巨额的市场空间,而2020年就会出现百亿级规模的产业区块链案例。区块链释放巨额
期刊
便利手机外卖点餐  新冠肺炎具有强烈的传染性,隔离是最普遍、可能也是最为有效的应对之道。人员流动受到限制,消费需求自然就大幅度减少,加上疫情爆发正逢春节假期,餐饮、旅馆、游乐园、博物馆以及影剧院等行业影响很大,延期举行的大大小小的论坛、会议,更是不计其数。这一波经济冲击已经蔓延到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及中国香港。经济冲击将持续到什么时候,首先取决于疫情何时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不过在应对这次疫情
期刊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赴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亲自部署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原图出处:新华社记者 谢还驰 摄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中国鏖战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但依然面临诸多困难、风险和挑战。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入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武汉指挥部署,传递打赢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鲜明信号:“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要慎终如始
期刊
这是瓜港,  此刻,留下我足迹的瓜港,  醒目地躺在波斯湾附近。  为建港牺牲的中国烈士纪念碑,  也静静地矗立在这里,  矗立成一支笔。  应该是一支巨笔,  沿着喀喇昆仑公路书写,  汲取高山的白雪,  向南,化而为淡水,  从这里泄入大海,  在海上庄重地写成了“一”,  一生二、二生三……  于是,  举重若轻的巨人列队排开,  中国的白衣天使无私无畏,  商务中心的大楼拔地而起,  ……
期刊
石玉喜(右一)与同事在漠河顶风冒雪抢进度  无论是相隔万里的南海,还是少有人烟的荒漠、高不可攀的珠峰,我们的手机信号都能畅通无阻。从1987年我国第一个移动通讯基站诞生到今天,短短32年的時间里,三大通讯运营商已在祖国大地上建立基站637万个,平均每2平方公里就会有一个基站,在信号覆盖率上,中国实力足以傲视全球。  其间,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移动通信的4次代际变迁。第一代“大哥大”,体积庞大费用高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