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樟树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工程,在不断探索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根据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狠抓规模经营”的产业化扶贫总体目标。几年来,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整合各类产业扶持资金200多万元,大力推进产业脱贫进程。基本形成了“产业支撑,龙头带动,基地辐射,农民增收”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贫困乡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一、产业扶贫现状
1、产业基地发展迅速。我市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好为中心,选择了有优势、有市场、有特色的产业,按照“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原则抓好基地建设。一是在传统产业上做文章。洲上乡的蔬菜种植、中洲乡的中药材生产一贯是当地农民传统产业。但因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等因素,经济效益一般。这几年我市着力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升级,使贫困乡道地中药材黄栀子、车前子等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优质蔬菜海南青皮冬瓜种植面积达3000亩。青皮冬瓜是洲上乡从海南引进的品种,实行统一播种、统一安排、统一指导,使洲上成为远近闻名的的冬瓜基地乡,畅销省内外。二是在新兴产业上做文章。洲上乡生猪和中洲蘑菇产业,以前都不是当地优势产业。洲上乡人均仅5分耕地,以前人吃饱肚皮都成问题,因此当地养猪很少,中洲的蘑菇种植在当地更是空白。但凭着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这两个乡的蘑菇产业和生猪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大做强。没有经验请外地师傅,没有粮食到外地调运,中洲种植蘑菇达150万平方尺。洲上生猪养殖规模一跃成为全市第一,年出栏生猪6万头。三是在特色种养上做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狠抓了珍贵毛皮动物獭兔养殖,利用扶贫资金2万元,建了一个獭兔养殖示范基地,全市獭兔养殖达5万只;种植礼品西瓜1000亩,全部实现订单销售。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建设是产业化扶贫的关键,只有龙头企业发展了,产业才会扩张、链条才会延伸、市场才会拓展、农户才会带动。我市树立了扶持产业化必须扶持龙头,扶持龙头就是扶持农民脱贫的思想。靠热情招商、给予优惠条件、长期跟踪服务,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提供贴息贷款2千万元,使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都有增加。粮食龙头企业省粮油公司,收购加工稻谷能力达10万吨;其门堂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仁和药业集团,发展订单药材种植2000多亩;顺发食用菌加工厂,对蘑菇之乡的蘑菇全部实行保护收购。全市通过建立“政府十公司十基地十农产”的运作模式,形成了一个延伸的产业链条,初步实现了各级产业链条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民从加工和流通领域享受到了一部分利益。
3、贫困群众各方面得到改善。一是生产生活条件有新变化。以扶贫产业开发为契机,我市投入300多万元资金用于交通、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乡村公路30多公里;改造兴建机电灌溉站4座,新修灌溉沟渠18公里,提高了抗旱排涝能力。二是农民收入有新的增长。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农民群众靠调优品种、调大规模、调新技术增加了种养业的收入,同时,一部分群众到基地务工,到龙头企业就业,也获得了可观的劳务收入,经测算,贫困群众在近几年人平年增收120多元,现在已有3600多人摆脱了贫困。
二、基本做法
1、转变扶贫观念、创新产业扶贫新路
我市的贫困乡村之所以贫穷落后,大多数是因为是交通不便、资源不多、基础条件不好、产业结构不合理,种养技术落后,机制不活等原因。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这些地方发展速度不快,在低水平徘徊,关键是没有立足当地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勇闯发展新路。针对此情况,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扶贫工作理念,在全面、客观分析方方面面因素之后,制定了“发挥优势、围绕市场、壮大基地、依靠科技”的产业扶贫发展新思路,好的思路决定了好的出路,从而引导贫困群众逐步迈上了致富路。
2、强化干部责任意识,加快产业发展进程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三民”好班子和开展“双加”活动为契机,以开展“三进三帮”(进基地,帮优化发展环境;进村组,帮发展一方经济;进农户,帮排忧解难)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对扶贫产业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与此同时完善了全市干部扶贫帮困责任制,对涉及到产业化扶贫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实行了“五定”,即: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定时限、定效果,使加强干部责任与开展产业化扶贫相得益彰,从而为产业化扶贫提供了组织保证,营造出产业化扶贫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设立了产业化扶贫专项奖励基金,使产业化扶贫工作得到整体推进。
3、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大力提高产业化扶贫实效。针对部分贫困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自我脱贫致富技能和手段等问题,我市把实施科技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参与产业扶贫的一项主要内容,广泛动员,切实抓好针对贫困群众的致富技能培训,着力挖掘贫困群众勤劳致富潜能,先后聘请有关专家和致富能人举办各类专业培训11期,参加培训的农民达8000余人次,为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开展造就了一批新型农业实用型人才。同时,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化扶贫的积极性,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我市把部分政府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金,吸引农民加入到扶贫基地建设中来,变“输血”为“造血”。几年来,人股产业化扶贫基地的农户达2000余户,已有近400户贫困农户通过人股产业化扶贫基地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自我发展,并已成为种养大户。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这几年,我市通过财政拨、银行贷、群众筹等途径,投入了一定产业发展资金,但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贫困农民规模种养缺资金,目前农业信贷多是短期的小额信贷,对大户而言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另一方面是龙头企业收购季节资金紧张,影响对基地农产品的收购。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贫产业基地大多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不能实现晴雨通车。基地农用物资的农产品运输受到制约,水利设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3、农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当前农村贫困户大多文化水平偏低,素质不是很强,观念难转变,良法难掌握,良种难接受。 4、土地流转越来越难。前几年粮食价钱不高,加上土地摊派过重,许多农民不愿要耕地,那时候只要有大户或老板连片开发需要土地,经乡村两级协调一般很快可与农户达成协议,实现土地流转。现在,种田不用交税,粮食价钱提高、农户都争着要耕地,因此,当自己土地要拿出去时,很多人不愿意,工作相当难做,从而对规模化经营有一定影响。
四、建议
1、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一是“引”。组织人员开展招商引资,改进服务,筑巢引风,利用好外资。二是“争”。准确把握政策,研究上级产业化扶贫重点领域。做到项目与政策相互衔接,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及其他支农民资金投入。三是“激”。我市居民存款不少,要采取激励政策,使民间资金以人股等方式参与到扶贫产业建设中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交通、水利、农业开发等部门支持,由当地政府筹资筹劳,组织群众参与,抓好道路、水利设施的建设。
3、加强农民素质培训。一抓示范引导。通过农民直接参与示范基地劳动和到基地参观学习增强本领。二抓培训教育。要举办各种种养技术培训班,组织专家讲课。印发技术资料,使群众通过培训提高素质。
4、加速土地流转。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要考虑粮价等因素,在确保农民拿出土地之后收入不减的前提下,认真细致做通群众工作,从而使土地向有经营能力的生产大户集中。
一、产业扶贫现状
1、产业基地发展迅速。我市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好为中心,选择了有优势、有市场、有特色的产业,按照“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原则抓好基地建设。一是在传统产业上做文章。洲上乡的蔬菜种植、中洲乡的中药材生产一贯是当地农民传统产业。但因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等因素,经济效益一般。这几年我市着力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升级,使贫困乡道地中药材黄栀子、车前子等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优质蔬菜海南青皮冬瓜种植面积达3000亩。青皮冬瓜是洲上乡从海南引进的品种,实行统一播种、统一安排、统一指导,使洲上成为远近闻名的的冬瓜基地乡,畅销省内外。二是在新兴产业上做文章。洲上乡生猪和中洲蘑菇产业,以前都不是当地优势产业。洲上乡人均仅5分耕地,以前人吃饱肚皮都成问题,因此当地养猪很少,中洲的蘑菇种植在当地更是空白。但凭着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这两个乡的蘑菇产业和生猪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大做强。没有经验请外地师傅,没有粮食到外地调运,中洲种植蘑菇达150万平方尺。洲上生猪养殖规模一跃成为全市第一,年出栏生猪6万头。三是在特色种养上做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狠抓了珍贵毛皮动物獭兔养殖,利用扶贫资金2万元,建了一个獭兔养殖示范基地,全市獭兔养殖达5万只;种植礼品西瓜1000亩,全部实现订单销售。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建设是产业化扶贫的关键,只有龙头企业发展了,产业才会扩张、链条才会延伸、市场才会拓展、农户才会带动。我市树立了扶持产业化必须扶持龙头,扶持龙头就是扶持农民脱贫的思想。靠热情招商、给予优惠条件、长期跟踪服务,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提供贴息贷款2千万元,使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都有增加。粮食龙头企业省粮油公司,收购加工稻谷能力达10万吨;其门堂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仁和药业集团,发展订单药材种植2000多亩;顺发食用菌加工厂,对蘑菇之乡的蘑菇全部实行保护收购。全市通过建立“政府十公司十基地十农产”的运作模式,形成了一个延伸的产业链条,初步实现了各级产业链条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民从加工和流通领域享受到了一部分利益。
3、贫困群众各方面得到改善。一是生产生活条件有新变化。以扶贫产业开发为契机,我市投入300多万元资金用于交通、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乡村公路30多公里;改造兴建机电灌溉站4座,新修灌溉沟渠18公里,提高了抗旱排涝能力。二是农民收入有新的增长。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农民群众靠调优品种、调大规模、调新技术增加了种养业的收入,同时,一部分群众到基地务工,到龙头企业就业,也获得了可观的劳务收入,经测算,贫困群众在近几年人平年增收120多元,现在已有3600多人摆脱了贫困。
二、基本做法
1、转变扶贫观念、创新产业扶贫新路
我市的贫困乡村之所以贫穷落后,大多数是因为是交通不便、资源不多、基础条件不好、产业结构不合理,种养技术落后,机制不活等原因。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这些地方发展速度不快,在低水平徘徊,关键是没有立足当地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勇闯发展新路。针对此情况,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扶贫工作理念,在全面、客观分析方方面面因素之后,制定了“发挥优势、围绕市场、壮大基地、依靠科技”的产业扶贫发展新思路,好的思路决定了好的出路,从而引导贫困群众逐步迈上了致富路。
2、强化干部责任意识,加快产业发展进程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三民”好班子和开展“双加”活动为契机,以开展“三进三帮”(进基地,帮优化发展环境;进村组,帮发展一方经济;进农户,帮排忧解难)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对扶贫产业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与此同时完善了全市干部扶贫帮困责任制,对涉及到产业化扶贫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实行了“五定”,即: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定时限、定效果,使加强干部责任与开展产业化扶贫相得益彰,从而为产业化扶贫提供了组织保证,营造出产业化扶贫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设立了产业化扶贫专项奖励基金,使产业化扶贫工作得到整体推进。
3、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大力提高产业化扶贫实效。针对部分贫困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自我脱贫致富技能和手段等问题,我市把实施科技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参与产业扶贫的一项主要内容,广泛动员,切实抓好针对贫困群众的致富技能培训,着力挖掘贫困群众勤劳致富潜能,先后聘请有关专家和致富能人举办各类专业培训11期,参加培训的农民达8000余人次,为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开展造就了一批新型农业实用型人才。同时,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化扶贫的积极性,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我市把部分政府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金,吸引农民加入到扶贫基地建设中来,变“输血”为“造血”。几年来,人股产业化扶贫基地的农户达2000余户,已有近400户贫困农户通过人股产业化扶贫基地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自我发展,并已成为种养大户。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这几年,我市通过财政拨、银行贷、群众筹等途径,投入了一定产业发展资金,但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贫困农民规模种养缺资金,目前农业信贷多是短期的小额信贷,对大户而言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另一方面是龙头企业收购季节资金紧张,影响对基地农产品的收购。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贫产业基地大多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不能实现晴雨通车。基地农用物资的农产品运输受到制约,水利设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3、农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当前农村贫困户大多文化水平偏低,素质不是很强,观念难转变,良法难掌握,良种难接受。 4、土地流转越来越难。前几年粮食价钱不高,加上土地摊派过重,许多农民不愿要耕地,那时候只要有大户或老板连片开发需要土地,经乡村两级协调一般很快可与农户达成协议,实现土地流转。现在,种田不用交税,粮食价钱提高、农户都争着要耕地,因此,当自己土地要拿出去时,很多人不愿意,工作相当难做,从而对规模化经营有一定影响。
四、建议
1、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一是“引”。组织人员开展招商引资,改进服务,筑巢引风,利用好外资。二是“争”。准确把握政策,研究上级产业化扶贫重点领域。做到项目与政策相互衔接,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及其他支农民资金投入。三是“激”。我市居民存款不少,要采取激励政策,使民间资金以人股等方式参与到扶贫产业建设中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交通、水利、农业开发等部门支持,由当地政府筹资筹劳,组织群众参与,抓好道路、水利设施的建设。
3、加强农民素质培训。一抓示范引导。通过农民直接参与示范基地劳动和到基地参观学习增强本领。二抓培训教育。要举办各种种养技术培训班,组织专家讲课。印发技术资料,使群众通过培训提高素质。
4、加速土地流转。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要考虑粮价等因素,在确保农民拿出土地之后收入不减的前提下,认真细致做通群众工作,从而使土地向有经营能力的生产大户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