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一种旅游。如今自驾成为旅游首选,其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早已深入人心,自主选定旅游线路,自主做好准备,自主寻找风景,个性化游玩体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把自驾游嫁接到阅读课堂中,让学生以阅读自驾的方式展开阅读旅程,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中体会阅读和生命的美好。
一、自驾游:按图索骥
自驾游,要先定好路线,做好各种准备,按图索骥。同样,在阅读中,要从以往教师一问一答或一字一句引导学生咀嚼文本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潜能,让学生自主寻找阅读路线和方法,自己寻找鉴赏点、质疑点和感悟点,立足文本,见仁见智,培养发散性思维,提升阅读自觉。
按图索骥,“图”是什么?“图”从哪里来?“图”就是旅游前的知识经验积累,就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法。它既来源于学生自己平常的阅读积累,又来源于老师的精当点拨。当我教到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时准备先从“大处落笔”加以指导,专门上一堂阅读准备课。
先从已学课文的赏析切入,从文体切入,让学生回忆:你读到了什么?怎么读到的?对此,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有的答艺术手法,有的答内容……然后,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一张表格:1.写什么:①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②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解释;③文学作品中的形象。2.为何写: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3.怎样写:①行文思路、文章结构;②表达技巧;③语言风格等。这样,学生鉴赏就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驾游了。
旅游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旅游地点是两篇课文,让学生潜心阅读。课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表中各挑一个要点鉴赏,或从内容要点,或从艺术手法,或从炼字炼句,或从情感表现,采用自主研读文本与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按自己的直觉去读,按自己的偏好去读,读得津津有味,彰显阅读个性。课堂上,学生踊跃,气氛活跃,各美其美。
课堂的美妙在于不断地生成,就像自驾游中会发现意料之外的美景。课堂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体差异,爱护学生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阅读中全情投入,过程中充满思维碰撞和热情表达,有“我”的存在而不是千人一面,这也就完成了自主阅读的中心任务。
二、自驾游:共振悠游
自驾游,最重要的是没有导游的全程参与和讲解,游玩是主动的,碰到美景可以和原有经验共振,实现主体“我”的悠游。所以我鼓励学生读了之后大胆表达交流,展示阅读心得,这也是阅读课堂的旨归。让学生自驾,和景色共振,于文本中悠游。
1.和文本共振
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此三分钟是个概数,时间视内容而定。演讲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与同伴互动,提问、启发、争论……一环紧扣一环。学生演讲结束,“小老师”进行点评,既点评同学的演讲,又补充演讲内容,是对演讲的拓展和深化。例如,当我讲到纳兰性德的一首《长相思》时,有位学生产生共鸣,在下一节课前做了一次《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专题演讲,全面介绍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并当场背诵了纳兰性德的10首词,展示了自己仿写纳兰性德的词一首,激情澎湃,活力无限。最后,我布置学生任选一首或几首纳兰性德的诗词,写300字的读后感并背诵,让课堂对话真正走向深入。
2.和社会共振
我上到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时,先发了一组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王蒙的《苏州赋》、余秋雨的《白发苏州》、叶圣陶的《苏州园林》、陆文夫的《苏州小巷》等,让学生选一篇自己喜欢的做批注,课上交流读书心得。周末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带上相机和眼睛寻访苏州街巷风物,每人做PPT,要求有图片、文字和音乐,然后评出优秀佳作,进行展示。学生做的PPT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精美丰富,自己写的文字和自己拍的图片相得益彰,全景展示苏州传统文化,让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合渗透。
3.和生活共振
苏教版必修一有篇文章是《十八岁和其他》,是爸爸写给儿子的一番肺腑之言,其中涉及了两代人的矛盾,涉及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父子情感是普遍的,所以我教这篇课文时,先布置家长给学生写一封信,交给教师,随后在备课时找有代表性的语句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呈现,以期产生情感共振。
上课时,我在PPT上匿名展示家长的来信,让他们的孩子谈谈感想。然后,再走进扬子爸爸的《十八岁和其他》,让他们在文中去找这位爸爸和他们父母的异同点,和学生一起讨论人生,讨论父母不一样的爱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忆与父母之间的点滴生活,揣摩背后父母深沉的爱,从而在情感上达到共振。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畅谈生活琐事,畅谈对父母的爱、不理解、迁怒、内疚等各种情愫,真诚、真切、真实。
文本阅读主张释放自己,悠游身心。同一处风景,不同自驾者有不同的到达方式,眼中心中的美景也各不相同。定期举办主题阅读周,如《雷雨》阅读周、《哈姆雷特》阅读周。学生自己举办读书沙龙,围坐在一起,面对同一本书,各陈其词,各抒己见。教师是其中一员,不是学生阅读的眼和脚,也不是权威,更不会以自己的话语覆盖学生的阅读体验。自驾者从文本研读中产生情感体验和共振,阅读成为师生心灵连接的桥梁,在文学的百花园,一路悠游,一路欣赏。
三、自驾游:审美迁移
观景时,自驾者会从黄山的“山”联想到华山的“山”,从而比较五岳风景;从拙政园的雕花镂窗联想到传统建筑艺术,进而探寻士大夫的审美品位……这就是审美迁移。学生从美好事物的形象出发,通过感受、领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面对写作,学生或一头雾水无从下笔,或向茶壶里煮饺子吞吐不畅,或词穷意平、临文长嗟。但在自驾游中,当眼前风景和已有经验对接时,会激发审美体验,让自驾者顿生此处仍有别处景、顺此开辟新路线的愿望,实现审美迁移,积累典型表达样例,启发写作思路。 1.模仿迁移法。如阅读归有光《项脊轩志》时,在分析细节描写和语淡情深的艺术特色之后,我鼓励学生写《老屋》,模仿《项脊轩志》的笔法,以屋为情结物,写人叙事抒情。模仿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阅读品评中模仿和创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2.联想迁移法。上完老舍的《想北平》,布置作业《想苏州》,学生也思接千载,或写苏州的小馄饨,或写苏州的小巷,或写苏州的昆曲等,以小见大,一瓣花上说人情,抒发乡土情结,凸显主体“我”的写作视角和情感。有同学写上一首小诗,题为《那一场江南梦》:“吱吱呀呀的摇橹声/在山塘的河面上轻轻响起/乌篷船里有我的梦/这是一个被时光忽略的女子/平江是她素色衣裙上的绣花/周庄是乌黑发髻上的荆钗/水是她的肌骨/桥是她的纤肢/她在轻吟浅唱/在莲叶间迤逦穿行/漫步在古典园林/游走在雕梁画栋/信步在迂回长廊中/那一场江南梦/醉了/醒了/留下记忆的碎片/现实的美丽成了影像/永远停留在最美的时光里。”联想给审美迁移和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
3.从阅读场向生活场迁移。学完扬子的《十八岁和其他》,我布置学生写一封给自己父母的回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悟、理解、表达。以下摘录一段:“直到上个星期,那是高一开学的第二个周末你来接我的时候,我们一起路过大厅,有人在弹钢琴,那跳跃的手指,那飞扬的旋律,那动人的故事,牵住了你的双眼,勾住了你的双足。你驻足很久,你满脸满足,你沉醉不知归路。当我把你从梦里拉回来的时候,你转过头来,微笑着对我说:‘好希望那个人就是你啊!’就是这么一句话,妈妈,你知道吗,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想起了3年没碰过的钢琴,让我忽然有一种冲动,我要继续练钢琴,不然,怎么对得起9年前那一次吵架,怎么对得起你辛苦付出的9年?”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练习,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自驾游,积累知识,设计路线,按图索骥;然后在游览的过程中,揽胜、悠游、共振;最后由此及彼,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完成审美迁移,促进阅读和写作的完美统一。这别开生面的自驾游,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充满灵性、智性和愉悦。带着干粮,带着方向盘,带着雨伞,一个人上路,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姹紫嫣红,风景入怀。这风景就是袁卫星老师所说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激荡”。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一、自驾游:按图索骥
自驾游,要先定好路线,做好各种准备,按图索骥。同样,在阅读中,要从以往教师一问一答或一字一句引导学生咀嚼文本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潜能,让学生自主寻找阅读路线和方法,自己寻找鉴赏点、质疑点和感悟点,立足文本,见仁见智,培养发散性思维,提升阅读自觉。
按图索骥,“图”是什么?“图”从哪里来?“图”就是旅游前的知识经验积累,就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法。它既来源于学生自己平常的阅读积累,又来源于老师的精当点拨。当我教到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时准备先从“大处落笔”加以指导,专门上一堂阅读准备课。
先从已学课文的赏析切入,从文体切入,让学生回忆:你读到了什么?怎么读到的?对此,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有的答艺术手法,有的答内容……然后,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一张表格:1.写什么:①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②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解释;③文学作品中的形象。2.为何写: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3.怎样写:①行文思路、文章结构;②表达技巧;③语言风格等。这样,学生鉴赏就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驾游了。
旅游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旅游地点是两篇课文,让学生潜心阅读。课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表中各挑一个要点鉴赏,或从内容要点,或从艺术手法,或从炼字炼句,或从情感表现,采用自主研读文本与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按自己的直觉去读,按自己的偏好去读,读得津津有味,彰显阅读个性。课堂上,学生踊跃,气氛活跃,各美其美。
课堂的美妙在于不断地生成,就像自驾游中会发现意料之外的美景。课堂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体差异,爱护学生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阅读中全情投入,过程中充满思维碰撞和热情表达,有“我”的存在而不是千人一面,这也就完成了自主阅读的中心任务。
二、自驾游:共振悠游
自驾游,最重要的是没有导游的全程参与和讲解,游玩是主动的,碰到美景可以和原有经验共振,实现主体“我”的悠游。所以我鼓励学生读了之后大胆表达交流,展示阅读心得,这也是阅读课堂的旨归。让学生自驾,和景色共振,于文本中悠游。
1.和文本共振
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此三分钟是个概数,时间视内容而定。演讲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与同伴互动,提问、启发、争论……一环紧扣一环。学生演讲结束,“小老师”进行点评,既点评同学的演讲,又补充演讲内容,是对演讲的拓展和深化。例如,当我讲到纳兰性德的一首《长相思》时,有位学生产生共鸣,在下一节课前做了一次《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专题演讲,全面介绍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并当场背诵了纳兰性德的10首词,展示了自己仿写纳兰性德的词一首,激情澎湃,活力无限。最后,我布置学生任选一首或几首纳兰性德的诗词,写300字的读后感并背诵,让课堂对话真正走向深入。
2.和社会共振
我上到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时,先发了一组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王蒙的《苏州赋》、余秋雨的《白发苏州》、叶圣陶的《苏州园林》、陆文夫的《苏州小巷》等,让学生选一篇自己喜欢的做批注,课上交流读书心得。周末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带上相机和眼睛寻访苏州街巷风物,每人做PPT,要求有图片、文字和音乐,然后评出优秀佳作,进行展示。学生做的PPT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精美丰富,自己写的文字和自己拍的图片相得益彰,全景展示苏州传统文化,让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合渗透。
3.和生活共振
苏教版必修一有篇文章是《十八岁和其他》,是爸爸写给儿子的一番肺腑之言,其中涉及了两代人的矛盾,涉及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父子情感是普遍的,所以我教这篇课文时,先布置家长给学生写一封信,交给教师,随后在备课时找有代表性的语句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呈现,以期产生情感共振。
上课时,我在PPT上匿名展示家长的来信,让他们的孩子谈谈感想。然后,再走进扬子爸爸的《十八岁和其他》,让他们在文中去找这位爸爸和他们父母的异同点,和学生一起讨论人生,讨论父母不一样的爱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忆与父母之间的点滴生活,揣摩背后父母深沉的爱,从而在情感上达到共振。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畅谈生活琐事,畅谈对父母的爱、不理解、迁怒、内疚等各种情愫,真诚、真切、真实。
文本阅读主张释放自己,悠游身心。同一处风景,不同自驾者有不同的到达方式,眼中心中的美景也各不相同。定期举办主题阅读周,如《雷雨》阅读周、《哈姆雷特》阅读周。学生自己举办读书沙龙,围坐在一起,面对同一本书,各陈其词,各抒己见。教师是其中一员,不是学生阅读的眼和脚,也不是权威,更不会以自己的话语覆盖学生的阅读体验。自驾者从文本研读中产生情感体验和共振,阅读成为师生心灵连接的桥梁,在文学的百花园,一路悠游,一路欣赏。
三、自驾游:审美迁移
观景时,自驾者会从黄山的“山”联想到华山的“山”,从而比较五岳风景;从拙政园的雕花镂窗联想到传统建筑艺术,进而探寻士大夫的审美品位……这就是审美迁移。学生从美好事物的形象出发,通过感受、领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面对写作,学生或一头雾水无从下笔,或向茶壶里煮饺子吞吐不畅,或词穷意平、临文长嗟。但在自驾游中,当眼前风景和已有经验对接时,会激发审美体验,让自驾者顿生此处仍有别处景、顺此开辟新路线的愿望,实现审美迁移,积累典型表达样例,启发写作思路。 1.模仿迁移法。如阅读归有光《项脊轩志》时,在分析细节描写和语淡情深的艺术特色之后,我鼓励学生写《老屋》,模仿《项脊轩志》的笔法,以屋为情结物,写人叙事抒情。模仿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阅读品评中模仿和创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2.联想迁移法。上完老舍的《想北平》,布置作业《想苏州》,学生也思接千载,或写苏州的小馄饨,或写苏州的小巷,或写苏州的昆曲等,以小见大,一瓣花上说人情,抒发乡土情结,凸显主体“我”的写作视角和情感。有同学写上一首小诗,题为《那一场江南梦》:“吱吱呀呀的摇橹声/在山塘的河面上轻轻响起/乌篷船里有我的梦/这是一个被时光忽略的女子/平江是她素色衣裙上的绣花/周庄是乌黑发髻上的荆钗/水是她的肌骨/桥是她的纤肢/她在轻吟浅唱/在莲叶间迤逦穿行/漫步在古典园林/游走在雕梁画栋/信步在迂回长廊中/那一场江南梦/醉了/醒了/留下记忆的碎片/现实的美丽成了影像/永远停留在最美的时光里。”联想给审美迁移和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
3.从阅读场向生活场迁移。学完扬子的《十八岁和其他》,我布置学生写一封给自己父母的回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悟、理解、表达。以下摘录一段:“直到上个星期,那是高一开学的第二个周末你来接我的时候,我们一起路过大厅,有人在弹钢琴,那跳跃的手指,那飞扬的旋律,那动人的故事,牵住了你的双眼,勾住了你的双足。你驻足很久,你满脸满足,你沉醉不知归路。当我把你从梦里拉回来的时候,你转过头来,微笑着对我说:‘好希望那个人就是你啊!’就是这么一句话,妈妈,你知道吗,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想起了3年没碰过的钢琴,让我忽然有一种冲动,我要继续练钢琴,不然,怎么对得起9年前那一次吵架,怎么对得起你辛苦付出的9年?”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练习,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自驾游,积累知识,设计路线,按图索骥;然后在游览的过程中,揽胜、悠游、共振;最后由此及彼,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完成审美迁移,促进阅读和写作的完美统一。这别开生面的自驾游,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充满灵性、智性和愉悦。带着干粮,带着方向盘,带着雨伞,一个人上路,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姹紫嫣红,风景入怀。这风景就是袁卫星老师所说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激荡”。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