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锌指基因217(ZNF217)和翻译延伸因子1α(EF1α)在病理性癜痕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瘢痕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ZNF217和EF1α的mR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
【机 构】
:
362000泉州,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整形外科,362000泉州,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整形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零医院内二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整形外科,362000泉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锌指基因217(ZNF217)和翻译延伸因子1α(EF1α)在病理性癜痕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瘢痕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ZNF217和EF1α的mR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6±0.397、1.45±0.265、4.49±0.999、5.47±0.808;0.276±0.0211、0.299±0.0150、0.743±0.0509、0.747±0.0377.EF1α的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7±0.469、1.47±0.218、5.10±1.680、5.74±1.920;0.505±0.0371、0.518±0.0153、0.780土0.0369、0.792±0.0290.病理性瘢痕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P<0.0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F1α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与EF1α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ZNF217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通过调节EF1α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而促进瘢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裂隙间固定对唇腭裂上颌复合体牵引成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Fort Ⅰ型截骨骨块及相应软组织有限元模型,在保留牙槽嵴裂隙与裂隙两侧钛板固定两种情况下,模拟临床上内置式牵引方式,使截骨块上牵引器固位点沿牵引方向前移10 mm,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 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Fort Ⅰ型截骨内置式牵引下,腭部出现压缩现象,而裂隙两侧钛板固定腭部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女大学生是否存在上眼睑软组织厚度的不对称性.方法 收集上海女大学生行重睑成形术565例.术前以3.0T磁共振成像(MRI)进行上睑的斜矢状位成像,测量睑板上缘和中央软组织厚度;测量眉下脂肪垫、眶隔脂肪及所有软组织面积.称量切除的眼轮匝肌和眶隔脂肪,计算不对称系数(eyelid asymmetry index,EAI).结果 睑板中央软组织厚度:右眼(4.46±0.90)U,左眼(
目的 观察颧骨双L形截骨联合颧弓后端截骨Z形接合术,对颧骨、颧弓过高矫治的疗效与预后.方法 32例颧骨、颧弓均过高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应用颧骨双L形截骨联合颧弓后端截骨Z形接合术进行矫治.术后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颧骨愈合及面型变化情况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32例患者截骨矫治后Ⅰ期愈合,所有患者面部消肿后颧骨、颧弓明显降低,面中份两侧颧弓间宽度明显减少.6个月后随访,骨愈合良好,所有患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检查手段的进步,很多小的乳房肿瘤都能较早发现,患者要求以手术切除而又无损于乳房外观的方法治疗[1].为此,我们自2008~2010年开展改良的乳晕缘弧形切口术式切除乳房各象限纤维瘤共计31例,克服了以往手术操作复杂、麻醉后瘤体位置难以固定、剥离范围大等缺点,对于乳房象限周边及瘤体较大、位置较深者同样适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颧骨、颧弓骨折在颌面部骨折中较为常见,可呈现颧颞部塌陷畸形及张口受限等症状.若复位固定不良,则后遗的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难获完全纠正.我们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颧骨、颧弓多发性骨折19例,采用颞部小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术后疗效满意。
人皮肤颜色的形成主要受色素沉着过程的影响.皮肤色素沉着的过程在微观上表现为黑素在黑素细胞内合成,随后转移到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并在其中分布、代谢.其中黑素小体起到重要作用,它是黑素合成、储存以及转运的细胞内场所.黑素转运的机制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就黑素转运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目前,关于黑素进入角质细胞的机制有如下几种假设:(1)黑素通过丝状伪足纳米管结构进入角质形成细胞;(2)黑素小
病例患者女,19岁,因先天性左侧多乳头畸形来院就诊.患者左侧乳房较右侧稍大,有2个乳头乳晕复合体,一个位于上方,大小外形基本正常,但位置比健侧稍高;另一个位于下方,大小、形态发育良好,接近正常乳头乳晕,乳头乳晕基底有少量异常的腺体组织(图1),提起乳头乳晕发现与正常的腺体之间有组织间隙.患者女性体征、月经正常,无特殊用药史。
目的 观察脂质体携载前列腺素E1(PGE1)对扩张皮瓣存活的干预机制.方法 采用中国小型猪为实验动物,实验分2组:脂质体携载PGE1组(实验组)及未用药对照组.在其背部形成8 cm×2 cm扩张皮瓣,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及Real-time PCR技术,观察脂质体携载PGE1对皮瓣存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存活率增高(P<0.0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iNOS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又名老年疣、基底细胞乳头瘤,直径多在0.5~1.0 cm,少数可达数厘米,极少数可>5 cm,称为巨大老年疣[1].我们于2010年收治巨大脂溢性角化病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 患者男,68岁,因左侧胸壁黑色肿物18年就诊,初起时如"黄豆"般大小,逐渐增大、隆起,无明显不适.近3年增长较快,已如"鸡蛋"大黑色肿块,体积5.0 cm×4.5
目的 探讨Cynergy双波长激光治疗儿童皮肤血管性病变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Cynergy双波长(595 nm和1064 nm)激光,对儿童皮肤血管性病变650例(草莓状血管瘤398例,鲜红斑痣252例)进行治疗,能量密度分别为5~15 J/cm2和30~80 J/cm2.并对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以及鲜红斑痣疗效与患者年龄、部位、皮损颜色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650例患者在适合的脉宽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