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对旅游服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我们有必要确立现代旅游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便使我们的中职旅游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一、课程结构设置的构想
1.课程分类
(1)文化课类:政治、语文、数学、体育;(2)工具类:基础英语、旅游实用英语、计算机操作、普通话;(3)公共关系类:礼节礼貌、形体礼仪、饭店、公共关系、旅游心理学、服务语言艺术;(4)专业技术类: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概论、旅游地理、导游学、市场营销学。
2.教学模式(分阶段教学实践)
第一阶段:基础教学阶段(一年级)
(1)本阶段学习可使学生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开设语言语文、数学、政治、英语、计算机应用、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普通话、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多读,学、写、算能力相当于高中阶段教育水平,为学生继续升入高一年级学习创造条件。(2)在这一阶段还应强调让学生掌握通用技能,例计算机操作等级、普通话等级、基本礼仪规范。
第二阶段:专业教学阶段(二年级)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应有一个主攻方向,发展自己的专长,同时兼顾1—2门技能,以适应今后的职业选择。
专业课的开设,主要体现在技能方面,根据现代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主要课程有: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导游学、公共关系、服务语言艺术、学生在精通一门技能的同时选定1—2项技能来学习相应课程。
第三阶段:职业专业教学阶段(三年级)
根据教学安排,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准备参加对口升学,复习迎考,另外的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学生实习可能有几种选择:
(1)自行择业。
(2)由学校人才办介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进行专业对口实习,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然后顶岗就业。专业实习要求周密计划,精心安排,使实习教学更加规范化、具体化、科学化,有利于对学生进一步的教育提高,应有相应的业务指导,保证实习为“锦上添花”之笔。
二、专业素质教育标准及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开拓创新拼搏竞争意识;能遵守社会公德,诚实谦虚,做到心灵美与语言美、行为美、仪容美的和谐统一;热爱现代旅游服务事业,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奉献精神。
2.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丰富社会、自然、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等知识,文化水平相当于普通高中学历,兴趣广泛并有一定的能力。
3.专业素质。(1)专业理论方面:掌握旅游服务礼貌用语及文明规范;掌握宾馆业(或旅游社业、营销业)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服务方法;掌握分类旅游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需求及接待方法;知晓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旅游胜地的有关知识及民情风俗等特色。(2)专业技能素质:掌握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如做床、吸尘、地板打蜡等;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如托盘、摆台、分菜、斟酒等;掌握饭店、商场、旅游景点等场合的服务语言技巧与艺术;掌握站立、行走、待人接物的技巧与礼节。(3)专业能力素质:具备对各类旅游者“察言观色”的能力,善于揣摸客人的不同心理需求;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一般的英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具有一定的灵活待客、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开展创造性服务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各种水平。
三、旅游服务专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十年来教育教学实践的摸索,本人以为:旅游服务专业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初中级管理和服务人员。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学校教育与待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特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要做到将学校教育特点与行业需求特点相结合,只有做到将学校教育与待业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教学效益。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特色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所谓学校教育特色,就是指要发挥学校优势,形成特色,以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如,旅游业需要导游人员,也需要宾馆人员,如果学校不能够从自己学校的师资、设备与意向单位优势出发,形成自己的拳头专业及学科优势。
2.坚持就业顶岗能力与就业应变能力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就业顶岗能力和就业应变能力相结合,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人才市场竞争的迫切需求,更是现代生存和发展的终身学习观念体现。对于旅游专业而言,就是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胜任宾馆、酒店的某些具体岗位,还要具备在这些岗位之间的转换,还应具备公关、礼仪、营销等其他相关岗位的工作。
3.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素质和性格的差异或者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就必然导致职业能力的个性化色彩,所以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必须注重能力目标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发展。
总之,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职教法,培养目标必须体现职教教学思想,以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
一、课程结构设置的构想
1.课程分类
(1)文化课类:政治、语文、数学、体育;(2)工具类:基础英语、旅游实用英语、计算机操作、普通话;(3)公共关系类:礼节礼貌、形体礼仪、饭店、公共关系、旅游心理学、服务语言艺术;(4)专业技术类: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概论、旅游地理、导游学、市场营销学。
2.教学模式(分阶段教学实践)
第一阶段:基础教学阶段(一年级)
(1)本阶段学习可使学生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开设语言语文、数学、政治、英语、计算机应用、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普通话、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多读,学、写、算能力相当于高中阶段教育水平,为学生继续升入高一年级学习创造条件。(2)在这一阶段还应强调让学生掌握通用技能,例计算机操作等级、普通话等级、基本礼仪规范。
第二阶段:专业教学阶段(二年级)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应有一个主攻方向,发展自己的专长,同时兼顾1—2门技能,以适应今后的职业选择。
专业课的开设,主要体现在技能方面,根据现代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主要课程有: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导游学、公共关系、服务语言艺术、学生在精通一门技能的同时选定1—2项技能来学习相应课程。
第三阶段:职业专业教学阶段(三年级)
根据教学安排,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准备参加对口升学,复习迎考,另外的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学生实习可能有几种选择:
(1)自行择业。
(2)由学校人才办介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进行专业对口实习,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然后顶岗就业。专业实习要求周密计划,精心安排,使实习教学更加规范化、具体化、科学化,有利于对学生进一步的教育提高,应有相应的业务指导,保证实习为“锦上添花”之笔。
二、专业素质教育标准及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开拓创新拼搏竞争意识;能遵守社会公德,诚实谦虚,做到心灵美与语言美、行为美、仪容美的和谐统一;热爱现代旅游服务事业,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奉献精神。
2.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丰富社会、自然、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等知识,文化水平相当于普通高中学历,兴趣广泛并有一定的能力。
3.专业素质。(1)专业理论方面:掌握旅游服务礼貌用语及文明规范;掌握宾馆业(或旅游社业、营销业)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服务方法;掌握分类旅游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需求及接待方法;知晓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旅游胜地的有关知识及民情风俗等特色。(2)专业技能素质:掌握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如做床、吸尘、地板打蜡等;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如托盘、摆台、分菜、斟酒等;掌握饭店、商场、旅游景点等场合的服务语言技巧与艺术;掌握站立、行走、待人接物的技巧与礼节。(3)专业能力素质:具备对各类旅游者“察言观色”的能力,善于揣摸客人的不同心理需求;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一般的英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具有一定的灵活待客、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开展创造性服务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各种水平。
三、旅游服务专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十年来教育教学实践的摸索,本人以为:旅游服务专业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初中级管理和服务人员。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学校教育与待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特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要做到将学校教育特点与行业需求特点相结合,只有做到将学校教育与待业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教学效益。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特色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所谓学校教育特色,就是指要发挥学校优势,形成特色,以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如,旅游业需要导游人员,也需要宾馆人员,如果学校不能够从自己学校的师资、设备与意向单位优势出发,形成自己的拳头专业及学科优势。
2.坚持就业顶岗能力与就业应变能力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就业顶岗能力和就业应变能力相结合,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人才市场竞争的迫切需求,更是现代生存和发展的终身学习观念体现。对于旅游专业而言,就是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胜任宾馆、酒店的某些具体岗位,还要具备在这些岗位之间的转换,还应具备公关、礼仪、营销等其他相关岗位的工作。
3.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素质和性格的差异或者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就必然导致职业能力的个性化色彩,所以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必须注重能力目标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发展。
总之,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职教法,培养目标必须体现职教教学思想,以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