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合理规划风电场、光伏电站和储能的容量是保证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经济性及可靠性的前提。提出一种依托山体的重力储能形式,联合风电场、光伏电站,建立以系统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的并网型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容量优化规划模型。然后,提出风光互补特性、供电损失率、系统贡献率等评价指标,用以衡量容量优化规划结果。在算例中,基于分时电价场景,对考虑重力储能、蓄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不同储能形式的规划模型进行仿真对比。通过利用熵权法定权的秩和比评价方法对考虑不同储能形式的容量规划结果排序评价,验证了所提模型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机 构】
: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能源互联网供需运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2177110),湖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计划项目资助(2019TP1053),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资助(5216A220000F)。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规划风电场、光伏电站和储能的容量是保证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经济性及可靠性的前提。提出一种依托山体的重力储能形式,联合风电场、光伏电站,建立以系统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的并网型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容量优化规划模型。然后,提出风光互补特性、供电损失率、系统贡献率等评价指标,用以衡量容量优化规划结果。在算例中,基于分时电价场景,对考虑重力储能、蓄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不同储能形式的规划模型进行仿真对比。通过利用熵权法定权的秩和比评价方法对考虑不同储能形式的容量规划结果排序评价,验证了所提模型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其他文献
合成生物学诞生于21世纪初,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发展迄今已将近20年。合成生物学几乎涉及生物科学研究的所有领域,结合工程学的模块化、抽象化思想,引入新的定量研究方法,提升了人们对生命系统的认知。不同于传统的基础学科或单一技术,合成生物学的复合性,极大地强化了人们对生物应用的能力,并散射到不同的应用版图。目前,合成生物学企业已撬动蓝海市场,在上游的使能技术开发,中游的技术平台建设,以及下游的医疗保健、农业食品和生物基化学品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该文从合成生物学产业的不同领域切入,结合业务类型、技术平台
现有人体行为识别算法主要依赖于粗粒度的视频特征,但这些特征不足以有效描述人体行为的动作构成,从而降低了深度学习模型对易混淆行为的识别能力。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人体部件的视频行为识别方法,通过学习人体细粒度部件的动作表示,自底向上地学习人体行为视频表征。该方法主要包含:(1)部件特征增强模块,用于增强基于图像的人体部件特征;(2)部件特征融合模块,用于融合人体各部件特征以形成人体特征;(3)人体特征
将雨生红球藻中的β-胡萝卜素酮化酶基因(bkt)和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crtR-B)经密码子优化后,通过自然转化法分别转入集胞藻PCC 6803基因组中。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显示:转入bkt基因的细胞产生角黄质的同时,海胆酮含量减少;转入crtR-B基因的细胞产生金盏花黄质的同时,玉米黄素含量减少。实验结果表明,外源的β-胡萝卜素酮化酶基因将海胆酮转化为角黄质,外源的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将玉米黄素转化为金盏花黄质。该文利用代谢工程策略,在集胞藻PCC 6803中构建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为通过代谢工程
生命系统极其复杂,难以精确描述和预测,这给高效设计合成生物系统提出了挑战,故在合成生物系统构建中往往须进行海量工程试错和优化。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其基于海量数据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在未知空间的智能探索能力有效契合了当前合成生物学工程化试错平台的需求,在复杂生物特征的挖掘与生命系统的设计方面具备巨大潜力。该文回顾并总结人工智能在合成元件工程、线路工程、代谢工程及基因组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和讨论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交叉研究在数据标准化、平台智能化、实验自动化、预测精准化方面存在的一系列挑战。人工智
细胞电穿孔技术是指通过施加一定的电场强度可逆地击穿细胞膜,在细胞膜上形成小孔或通路,从而使遗传物质引入细胞内。传统的细胞电穿孔装置往往需要几百伏到几千伏的电压,操作十分危险。该研究采用电绝缘的聚氯乙烯(PVC)薄膜,制作了一种电极间距为80μm的小间距电穿孔装置,并且可以进行高通量操作。经测试,所提出的小间距电穿孔装置实现细胞电穿孔所需的电压比1 mm标准电击杯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高通量操作也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率,但由于电穿孔转化效率比1 mm标准电击杯低了一个数量级,因此实验
光伏发电系统I-U曲线具有非线性特性,在温度变化或部分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P-U曲线出现多个功率峰值现象,增大了功率追踪的复杂性。为提升最大功率点追踪的准确性和系统动态响应能力,提出一种改进的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FCS-MPC)策略,在单级变换系统中实现MPPT和逆变器输出两方控制。在环境突变或渐变情况下,预测量和量测量对比出现漂移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跟踪决策。将跟踪决策结果作为参考量输入FCS-MPC,并将输出结果作为逆变器的开关控制信号。基于Matlab设计了相应的FCS-MPC控制器,并与扰动观察法进行
为获得可靠的高质量电能,提高电能质量扰动(Power Quality Distrubances,PQD)类型识别准确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离散余弦S变换(2D-DCST)的PQD类型识别方法。首先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生成包括7种复合扰动在内的17类不同的电能质量事件。然后将一维的PQD信号转换成行列相等的二维信号,利用2D-DCST方法从二维信号中得到其振幅矩阵,对振幅矩阵提取基于统计、能量和图像的特征。再使用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将提取的大量特征降维成少量有用的特征组。最后对所选特征
针对配电网线损精益化管理的需求,为准确把握配电线路线损率短期变化趋势,提出一种基于降噪自编码器(DAE)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相结合的配电网日线损率预测模型。首先建立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指标,挖掘日线损率影响因素近期量与其去年同期量间的相关性,选择去年同期量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辅助预测。然后以无监督的方式构建DAE模型对输入序列进行特征编码与重构,实现输入序列的特征提取与降维。最后将编码后的序列输入LSTM神经网络,经训练拟合得到日线损率预测模型。采用湖南某地市多条配电线路实测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电压源型变换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作为新能源发电的并网接口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系统。以单台VSC经线路阻抗并入无穷大电网为例,推导弱电网下VSC功率输出特性。基于VSC系统阻尼转矩模型得出阻尼系数直接决定系统静态稳定,同步系数通过影响阻尼功率相位间接影响系统稳定。根据阻尼功率与同步功率之间的相位关系解释了VSC系统静态失稳机理,并且利用Bode图研究了系统参数与运行工况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电流环比例增益越低、锁相环带宽越窄或无功功率运行不合理,VSC系统将面临静
双特高压直流(Ultra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UHVDC)馈入同一网架,通道间存在强耦合性。合理制定受电端关键断面通道检修方案及评估方法,对于防御UHVDC受端交流系统失稳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至关重要。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安全风险概率的UHVDC馈入网架关键断面通道检修评估方法。首先,在分析受端网架强度评估指标基础上提出基于多馈入短路比的网架强度评估方法,以短路比对网架结构耦合强度进行评估。然后,根据网架评估结果并综合考虑关键断面通道检修安全影响因素,提出高压直流馈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