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级开始,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趋势,好的愈好差的愈差,这种不均衡现象严重阻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要积极寻求新的对策,帮助数学学困生摆脱现状,这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初中数学教师极具挑战的重大课题。
一、学困生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
1. 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基础亦是动力,根据调查显示,数学学困生中大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贫乏。一旦遇上问题由于求知欲低、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会放弃,更谈不上学好数学了。
2. 学习方法问题。错误的学习方法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学习效率低下,这就是为什么部分学生学习很认真、很踏实却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3. 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思考、善于总结归纳、具有创新意识等能力都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客观因素
1. 学科性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目,部分学生懒于思考,怕动脑不善总结,照搬照抄死记硬背,一旦遇到灵活点的题型就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数学便也成了高不可及、难以学习的科目。
2. 教师问题。某些教师不自觉地产生等级划分,这无疑使学生产生消极心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某些教师依旧“一言堂”“满堂灌”,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利,让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外,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差异也加速了学生的分化趋势。
二、数学学困学生的转化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使学困生重视数学
数学教育的目标绝不只是为了应试教育,为了升学不被“淘汰”,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优先面向学困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普遍发展、共同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够努力的老师和学生,所以从七年级开始要狠抓学困生,只有足够的重视才能给予更多的压力和动力去学好数学。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亦是最大的动力。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起学困生的兴趣,使其爱上数学,重视数学,这样才能学好数学。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尊重个体差异
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思维的发散,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指导并非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控制自身的表现欲,切忌“满堂灌”,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在教学内容难度和进度上有所权衡,不能给学困生过大的压力,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困生得到鼓励和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拓展学困生思维
数学情境多种多样,有生活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质疑情境、操作情境等。教师在课堂中要巧设数学情境,激发学困生的兴趣和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时,可以设计一连串的问题:
计算并观察下列各组算式
8×8=64 10×10=100 13×13=169
7×9=63 9×11=99 12×14=168
已知25×25=625,求24×26=?
你发现什么规律,请用代数式表示并进行证明。
通过观察,推理,归纳,不难得出(用数学符号表示):若a×a=m,则(a-1)×(a+1)=m-1,然后利用多项式乘法证明猜想即可。这道题就是通过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境,创设数学情境是有力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加利用来调动和拓展学困生的思维,让学困生融入课堂,爱上数学。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能够联系生活与数学知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去学习、理解、运用、发展数学。所以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性活动。
例如,要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该块铁片应怎样剪?
学生: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探究。
教师:利用多媒体揭示操作过程,并引出一元二次方程。
学困生通过自我探究性学习不仅能更深刻地领悟数学知识内容,还能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增强数学素养。
(五)建立评价机制,增强学困生信心
及时地反馈评价有利于学困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加以改正和完善,所以全面的评价机制很重要。首先可以开展帮教计划,学优生带学困生,帮助全体学困生学习。其次对于学困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课外加以训练,多做测试或是补习工作,使其奋起直追,缩小与学优生的差距,每次练习,教师对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困生的信心和学习动力。每次阶段测试过后,教师要悉心观察学困生的心理状况,适时地进行沟通和安抚,帮助他们树立下一阶段的目标。只有不断督促学困生学习,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才能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每一次的鼓励和肯定就是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信心则是成功的基础,学困生情况慢慢就会有所好转。
一、学困生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
1. 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基础亦是动力,根据调查显示,数学学困生中大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贫乏。一旦遇上问题由于求知欲低、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会放弃,更谈不上学好数学了。
2. 学习方法问题。错误的学习方法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学习效率低下,这就是为什么部分学生学习很认真、很踏实却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3. 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思考、善于总结归纳、具有创新意识等能力都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客观因素
1. 学科性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目,部分学生懒于思考,怕动脑不善总结,照搬照抄死记硬背,一旦遇到灵活点的题型就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数学便也成了高不可及、难以学习的科目。
2. 教师问题。某些教师不自觉地产生等级划分,这无疑使学生产生消极心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某些教师依旧“一言堂”“满堂灌”,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利,让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外,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差异也加速了学生的分化趋势。
二、数学学困学生的转化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使学困生重视数学
数学教育的目标绝不只是为了应试教育,为了升学不被“淘汰”,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优先面向学困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普遍发展、共同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够努力的老师和学生,所以从七年级开始要狠抓学困生,只有足够的重视才能给予更多的压力和动力去学好数学。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亦是最大的动力。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起学困生的兴趣,使其爱上数学,重视数学,这样才能学好数学。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尊重个体差异
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思维的发散,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指导并非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控制自身的表现欲,切忌“满堂灌”,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在教学内容难度和进度上有所权衡,不能给学困生过大的压力,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困生得到鼓励和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拓展学困生思维
数学情境多种多样,有生活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质疑情境、操作情境等。教师在课堂中要巧设数学情境,激发学困生的兴趣和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时,可以设计一连串的问题:
计算并观察下列各组算式
8×8=64 10×10=100 13×13=169
7×9=63 9×11=99 12×14=168
已知25×25=625,求24×26=?
你发现什么规律,请用代数式表示并进行证明。
通过观察,推理,归纳,不难得出(用数学符号表示):若a×a=m,则(a-1)×(a+1)=m-1,然后利用多项式乘法证明猜想即可。这道题就是通过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境,创设数学情境是有力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加利用来调动和拓展学困生的思维,让学困生融入课堂,爱上数学。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能够联系生活与数学知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去学习、理解、运用、发展数学。所以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性活动。
例如,要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该块铁片应怎样剪?
学生: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探究。
教师:利用多媒体揭示操作过程,并引出一元二次方程。
学困生通过自我探究性学习不仅能更深刻地领悟数学知识内容,还能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增强数学素养。
(五)建立评价机制,增强学困生信心
及时地反馈评价有利于学困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加以改正和完善,所以全面的评价机制很重要。首先可以开展帮教计划,学优生带学困生,帮助全体学困生学习。其次对于学困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课外加以训练,多做测试或是补习工作,使其奋起直追,缩小与学优生的差距,每次练习,教师对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困生的信心和学习动力。每次阶段测试过后,教师要悉心观察学困生的心理状况,适时地进行沟通和安抚,帮助他们树立下一阶段的目标。只有不断督促学困生学习,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才能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每一次的鼓励和肯定就是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信心则是成功的基础,学困生情况慢慢就会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