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酿造大师”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yk41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科尔收获的啤酒花,不同地方生长的啤酒花有着不同的风味

  法国勃艮第的葡萄酒极受欢迎,但即使是技术最高明的酿酒大师也无法保证他做出的每瓶葡萄酒风味都相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来,在人类之前,大自然中隐藏着的“酿造大师”就已经参与调味了。

阳光如何调味


  众所周知,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而阳光除了影响植物的形态和代谢外,也改变了它的口感和香味。
  美国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光照如何改变常用香料罗勒的香气。研究人员将两组相同品种的罗勒种子种植在大棚中,提供全光谱的光照,但其中一组加强了远红光的强度,另一组加强了紫外光的强度,除此之外其他条件完全一致。种植了42天后,研究人员收获了一批新鲜的罗勒叶,他们请来一群志愿者品鉴两组罗勒的风味。为了提高结果准确度,研究人员制定了评价罗勒气味和口感的标准,要求志愿者按照标准进行品鉴,并且重复进行了9次从种植到品鉴的整个实验过程。
  结果表明,光照确实影响着风味。远红光下生长的罗勒风味更强也更单纯,志愿者们一致认为这些罗勒表现出了更强烈的青草香气;而紫外光组的罗勒的风味要更加复杂和难以辨别,不同志愿者分别给出了柑橘香、胡椒香、凝乳香或多味并存等不同判断。
  这为未来我们如何灵活运用光照“酿造”风味提供了思路,当种植者们要求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时,通过在全光谱下加强某一光谱,可以达到单一光谱改善口感和味道的目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就采用了7天24小时的紫外线照射法培育罗勒,“酿”出了气味分子更多、风味更加丰富的罗勒。

土壤酿造风味


  世界各地都在种植葡萄,生产的葡萄酒风味却大不相同,其中葡萄生长的根基——土壤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石灰石和白垩土等钙质土拥有高含量的钙和镁,还具有良好的保水性,非常适合种植葡萄。因此,世界上大多数的葡萄园土质都是钙质土,但不同地区的钙质土也有細微差别,比如法国夏布利产区的石灰石富含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它能带给葡萄酒特殊的海洋和矿物质气息;而法国香槟区的高钙白垩土种出的葡萄更酸,增强了葡萄酒的酸度。

  河流附近的冲积土养出的葡萄风味截然不同。河水不断冲刷着岸边的石头,大块的石头被磨平棱角,形成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和砾石土,小块的石头就碎裂形成了砂质的土壤。鹅卵石在白天会吸收较多热量,再在凉爽的夜间将热量反射给葡萄藤,帮助葡萄成熟。此外,砾石土还具有出色的排水性,给葡萄营造了一种高温干燥的环境。砾石土养出的葡萄香甜多汁,葡萄酒的风味更加浓烈。而石头较少的砂质土留有河水带来的大量养分,比较肥沃,葡萄容易生长出大片的叶片,遮挡住果实,使得葡萄不易成熟,酿出的葡萄酒口味清淡。
  黏土是最普遍的土壤组成部分。黏土是各种石头风化的结果,黏性很大,会吸附水分和养分,也因此透气性很差,植物根系容易腐烂,只能种植一些早熟的葡萄品种,果味较弱,酒味清淡。以花岗岩、板岩为主的岩石土壤则与之相反,岩石中蕴含的丰富矿物成份能给葡萄带来浓厚的风味。德国的摩泽尔产区以板岩土壤为主,板岩是由远古的黏土、页岩或者淤泥等经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颗粒较小,容易被吸收。此处种出的葡萄有着非常突出的矿石类气息,还兼有浓郁的花香和轻微的果香。

生物帮助调味


  蚜虫是许多植物避之不及的害虫,这些微小的昆虫善于刺穿植物的茎,吸食汁液和养分,导致植物脱水死亡。为了对付它们,植物们各出奇招,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自己的味道。
葡萄园的不同土壤

  为了研究啤酒花风味的影响因素,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植物化学家塔兰·莫科尔在华盛顿州的亚基马河谷和爱达荷州的库特奈河谷分别种植了23种不同的啤酒花。在他的预测中,基因和环境对啤酒花的风味都有所影响,而基因的作用应该更大,但结果却不尽然。
  莫科尔测量了啤酒花中四种决定气味的化学物质的含量,其中三种物质都与预测相符,两地中相同品种的啤酒花的物质含量相似,不同品种差别较大。但一种叫己基糖苷的化合物恰恰相反,库特奈河谷的所有啤酒花的己基糖苷含量都很低,而亚基马河谷的啤酒花的己基糖苷普遍含量较高。
  莫科尔观察了两个地方的环境差异后发现,与库特奈河谷相比,亚基马河谷生活着更多的蚜虫,而己基糖苷是啤酒花抵御蚜虫的重要武器,它的青草香味能吸引其他以蚜虫为食的昆虫。可以说,在抵御蚜虫侵害的过程中,啤酒花“酿”出了更浓厚的青草香。
  微生物也参与着风味的酿造。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凯特·霍威尔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葡萄酒产区的土壤和葡萄植株中生存着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使得最终酿出的葡萄酒风味各不相同。在霍威尔研究的15个澳大利亚葡萄园中,不同地区的微生物种类和比重大不相同。她分析了相应产区的葡萄酒中88种与风味相关的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现约70种物质的含量因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葡萄酒的风味也大相径庭。例如,青霉菌少的葡萄含有更多的酸味,酿出来的葡萄酒闻起来带有浓厚的蘑菇的气味。
  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酿造大师”,如何酝酿出这么多各具风味的作物,人类还没有完全搞懂。
其他文献
不是所有病毒都像你想象的那么坏,它们也有对人友善的一面——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善于驾驭。譬如,2017年在南美洲大流行的寨卡病毒,或可用来治疗人类的恶性脑瘤。  寨卡病毒最早发现于非洲,通过蚊子或性途径传播。它对孕妇尤为危险,妇女在怀孕期间若被其感染,将会生下脑袋特别小的婴儿——长大后会有严重的智力障碍。巴西2017年因寨卡的流行,新生儿中小头畸形的比例与往年相比上升了20倍。此外,寨卡也会让流产率
期刊
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老年人更容易被新冠病毒击倒,死亡率也更高,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男性更容易发展成重症,死亡率也比女性高。  这种“重男轻女”的迹象首先出现在武汉,在封城后不久,一个研究小组公布了2020年1月1日至20日收治的99例重症患者的报告。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重症患者中,男女比例超过2:1。  死亡率也存在性别差异。例如,2020年1月
期刊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原本再简单不过的自由出行、亲密接触一夜之间变得困难且危险。我们迫切希望新冠疫情早日结束,尽快回到原先的生活中去,这个心愿可以实现吗?疫苗开发还在路上  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终结疫情呢?如果说人类有什么武器能真正击退病毒,大家立刻想到的一定是疫苗。  但是疫苗没有那么容易获得。疫苗研发过程非常耗时,所以在紧急的情
期刊
未来的太空战指挥中心(想象图)  浩瀚无垠的黑色幕布上,大小不一的卫星和飞船分列两端,奇形怪状、五彩缤纷的激光束从飞船中发出,卫星群发着各式各样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信号,被击中的飞船爆开了一朵朵耀眼的“烟花”……  许多太空游戏和科幻影视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经典的太空大战的场景。事实上,世界各大强国也已经意识到,太空将成为21世纪的战场,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了太空,必将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他们在太空
期刊
新冠病毒肆虐的这一年,不仅搅得人类社会天翻地覆,也让动物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经济萎缩,动物受害  为了遏制病毒的传播,人类停工停学,保持社交距离,这首先对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GDP将萎缩4.4%,2021年的全球经济前景也将暗淡,只有中国一枝独秀,转为正增长。而在新冠疫情极为严重的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其经济萎缩程度更加严重,失业率高企不下,社会陷入动
期刊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曾写下这样一句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即使在现在看来,这仍然是一个非常浪漫又夸张的幻想,因为离地球最近的外星球——月球,也距离我们约38万千米,不可能有任何一幢建筑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但话说回来,早在50多年前,地球人已经成功登陆了月球。他们真正踏上了“星辰”的土地,也算是变相实现了李白的幻想。那么“手摸星辰”是什么感觉呢?能不能“手摸”星辰?  我們都曾看过许许多多宇航员的照片
期刊
人为什么要睡眠?长期以来有一种猜测,认为睡眠可以帮助人巩固记忆。现在,我们终于第一次观察到大脑在睡眠时是如何储存记忆的。  研究人员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先教他们练习弹一首曲子,待他们学会记住之后,每人戴上一顶EEG电极帽(用来监测他们大脑的电活动),然后平躺着进入fMRI扫描仪。扫描仪用于检测大脑的哪些区域在活动。  当志愿者被要求在脑中想象弹奏刚才的曲子时,研究小组从EEG收集的信号中,观察到一个
期刊
美国自1969年成功登月以来,一直没停下前进的步伐:“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美国人又开始着手下一个名为“阿尔忒弥斯”的登月计划,该计划打算在2024年再送一名宇航员登月。不过这个计划要想更顺利地进行,一件更好的宇航服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宇航局不已研制出更高级的宇航服全称叫“舱外探索机动装置”,英文简称xEMU。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件宇航服究竟有哪些升级吧。升级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宇航服的终极目标是
期刊
全地球人都知道,地球只有一颗卫星,即月球。但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有人就提出地球可能還有两颗“卫星”,只不过它们不是致密的岩石质卫星,而是两团稀薄的尘埃云。  在地球-月球系统中,存在5个特殊的点,假如你在这些点上放置一个物体,那么地球对它的引力和月球对它的引力刚好抵消,物体既不会被拉向地球,也不会被拉向月球,可以长久地被困在这些点上。这些点叫做拉格朗日点。不过,因为拉格朗日点跟月球引力有关,而月球又
期刊
一只蜗牛缓缓爬过,身后留下一条亮晶晶的痕迹,这是它分泌的黏液,也是它的“轮椅”,如果没有这些黏液,蜗牛将寸步难行。一条黄鳝在河里游来游去,它身上有一层滑溜溜的黏液,那是它的“铠甲”,可以抵抗病菌的攻击。我们身上也有许多黏液,唾液、鼻涕、消化道黏液等,它们是保卫健康的“无名英雄”。黏液制约人体内微生物  黏液,顾名思义,是一种黏稠的不易流动的水凝胶。我们把唾液、鼻涕、泪液和消化道黏液等统称为人体黏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