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德”)学科综合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的特点,对品德学科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教研文化的创新,对品德学科教师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研读结合、课题引领、资源整合等教研文化,正在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引领我们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研文化;促进团队发展;智慧型品德教师
近几年,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品德教研组通过创新教研文化,进行了专项研究,较好地促进了品德教师团队的发展,也引领了学生的成长。
1.研读结合,学习日常化
“研读结合”是我们学校英语教研组的创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研方式,我们品德学科进行了移植,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1)读标准,更新思维方式。2011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版新鲜出炉,我们以主动和开放的心态,自觉开展了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一改以往的专家解读或教研组长负责导读的方式,组织全体品德教师进行自主阅读,从中发现修订版的课程标准“新”在哪里?并通过大组的交流,我们明晰了“新”的具体体现: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对实施建议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对比着读标准,使教师读的指向性更清晰,也能较快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2)读教材,完善专业结构。在前期点状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研读结合中的整体结构性。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就会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分成“品生组”和“品社组”进行教材的研读。因为课程标准更新了,但教材还是原来的教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并达成课程新目标呢?我们在研读中完善了专业认识,就是“抓教材的关键点,丰富教育内涵”“抓教材的生长点,实现资源整合”“抓教材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教学”。
2.课题引领,研究专题化
2011年4月,在前期学习、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申报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市级课题,期待通过丰富的社会文化、广阔的活动天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1)明确价值。大多数品德学科教师已经知道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会通过资料收集、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大家也都知道课后体验的重要性,但在进行课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重“安全”,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校园”,轻“社区”。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并在课后拓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责任心强的人格品质。
(2)整体实施。首先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在充分研究本校品德学科教师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分年级确定了10位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选取了1~6年级10个实验班开始了研究。其次依托三个研究平台来开展研究:一是课题组集体专项研究,重在解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问题;二是课题组成员个人自主研究,重在研究实践,形成拓展策略;三是明确了六个研究领域:课题组成员分领域从“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层面开展拓展策略的研究。
3.整合融通,资源结构化
(1)建设资源网站。首先,我们在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分“理论链接、方案计划、实践研讨、心得反思、总结提炼、师生成长”等方面进行了课题网站栏目的设计。其次,教研组每一个成员用开放的心态,把自己日常积累的所有资源及时上传到网站,实现资源的共享。最后,我们定期组织品德学科教师上网学习,把别人的资源加以整合后,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引领学生的成长。
(2)形成研究成果。当我们的品德课堂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体验的时候,我们通过开展班队、亲子、社会实践等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大组学习的过程中,各年级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日常研究成果:低年段形成了“在与亲子活动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动手和感恩”的成果资源;中年段形成了“在与班队活动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合作和创造”的成果资源;高年段则形成了“在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责任和追求”的成果资源。这些资源也通过校内平台实现了共享。
研读结合、课题引领、资源整合等策略,较好地引领了品德学科教师的成长。在后续的教研过程中,我们还将重点通过品德学科六个不同领域典型课型的研究,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关键词:创新教研文化;促进团队发展;智慧型品德教师
近几年,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品德教研组通过创新教研文化,进行了专项研究,较好地促进了品德教师团队的发展,也引领了学生的成长。
1.研读结合,学习日常化
“研读结合”是我们学校英语教研组的创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研方式,我们品德学科进行了移植,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1)读标准,更新思维方式。2011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版新鲜出炉,我们以主动和开放的心态,自觉开展了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一改以往的专家解读或教研组长负责导读的方式,组织全体品德教师进行自主阅读,从中发现修订版的课程标准“新”在哪里?并通过大组的交流,我们明晰了“新”的具体体现: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对实施建议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对比着读标准,使教师读的指向性更清晰,也能较快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2)读教材,完善专业结构。在前期点状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研读结合中的整体结构性。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就会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分成“品生组”和“品社组”进行教材的研读。因为课程标准更新了,但教材还是原来的教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并达成课程新目标呢?我们在研读中完善了专业认识,就是“抓教材的关键点,丰富教育内涵”“抓教材的生长点,实现资源整合”“抓教材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教学”。
2.课题引领,研究专题化
2011年4月,在前期学习、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申报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市级课题,期待通过丰富的社会文化、广阔的活动天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1)明确价值。大多数品德学科教师已经知道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会通过资料收集、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大家也都知道课后体验的重要性,但在进行课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重“安全”,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校园”,轻“社区”。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并在课后拓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责任心强的人格品质。
(2)整体实施。首先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在充分研究本校品德学科教师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分年级确定了10位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选取了1~6年级10个实验班开始了研究。其次依托三个研究平台来开展研究:一是课题组集体专项研究,重在解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问题;二是课题组成员个人自主研究,重在研究实践,形成拓展策略;三是明确了六个研究领域:课题组成员分领域从“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层面开展拓展策略的研究。
3.整合融通,资源结构化
(1)建设资源网站。首先,我们在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分“理论链接、方案计划、实践研讨、心得反思、总结提炼、师生成长”等方面进行了课题网站栏目的设计。其次,教研组每一个成员用开放的心态,把自己日常积累的所有资源及时上传到网站,实现资源的共享。最后,我们定期组织品德学科教师上网学习,把别人的资源加以整合后,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引领学生的成长。
(2)形成研究成果。当我们的品德课堂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体验的时候,我们通过开展班队、亲子、社会实践等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大组学习的过程中,各年级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日常研究成果:低年段形成了“在与亲子活动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动手和感恩”的成果资源;中年段形成了“在与班队活动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合作和创造”的成果资源;高年段则形成了“在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责任和追求”的成果资源。这些资源也通过校内平台实现了共享。
研读结合、课题引领、资源整合等策略,较好地引领了品德学科教师的成长。在后续的教研过程中,我们还将重点通过品德学科六个不同领域典型课型的研究,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