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成为“三大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而传统文化中“大同小康”、“和而不同”、“民本”等思想潜移默化于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自信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来源,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大力重视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实现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对待外来文化秉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态度,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实现我国社会长足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自觉自信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精华。“富国富民”的思想在我国春秋时期就有记载。同时国家的强大指的是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等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层面的“平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深有体现。“为政以仁”就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为人处世之道。在推行教育时,孔子更主张“有教无类”的做法。作为个人层面的“爱国”从孔子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代仁人志士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国情怀。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与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牢固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①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够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民实践活动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我国人民特有的道德伦理与人生价值观。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同时在经济与对外交流中,我国能够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发掘利用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实现文化高度自觉自信。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主要表现
(一)“大同与小康”社会的理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礼运·大同》、《桃花源记》也有描述小康社会是达到大同社会的必经阶段,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是古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不同朝代的劳动人民对小康社会也有不同的要求和设想。我国目前提出的“小康社会”是对传统文化“大同小康”的深刻提炼与超越,是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小康社会的建设这一构想无不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和”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
老子崇尚“和”的文化、孔子的“讲信修睦”等思想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我国主张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对以邻为壑,武力征服的做法。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各个国家通过不同发展道路、不同的文明形式来获得国家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也依赖于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我国提出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做法深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向世界各国传递“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经验
(一)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民贵君轻”、“事异备变”等思想都是我国人民思想价值观主要来源,是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加以坚持和弘扬。在对待传统的文化中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需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要求,在实践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自我更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不断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重要的支撑,实现创新发展。
(二)合理对待外来文化
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世界各国文明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维护各国优秀文化的发展。珍惜本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同时支持他国文化存在合理性。世界各国文化丰富多彩,我们要加强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学习别国优秀的文化,吸收他国优秀的文化思想、体制机制等,加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鑒,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受他国的文化思想。对于外来优秀文化的认可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要科学对待各国文化。
四、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党立足于当前我国时代特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与精华部分而形成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又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源和基础。我们要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注释:
①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4日第1版。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学术研究,2007,(12).
[2]董振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6(05).
[3]徐剑雄.论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的作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1).
作者简介:
范虹邑,浙江师范大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自觉自信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精华。“富国富民”的思想在我国春秋时期就有记载。同时国家的强大指的是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等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层面的“平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深有体现。“为政以仁”就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为人处世之道。在推行教育时,孔子更主张“有教无类”的做法。作为个人层面的“爱国”从孔子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代仁人志士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国情怀。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与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牢固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①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够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民实践活动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我国人民特有的道德伦理与人生价值观。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同时在经济与对外交流中,我国能够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发掘利用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实现文化高度自觉自信。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主要表现
(一)“大同与小康”社会的理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礼运·大同》、《桃花源记》也有描述小康社会是达到大同社会的必经阶段,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是古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不同朝代的劳动人民对小康社会也有不同的要求和设想。我国目前提出的“小康社会”是对传统文化“大同小康”的深刻提炼与超越,是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小康社会的建设这一构想无不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和”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
老子崇尚“和”的文化、孔子的“讲信修睦”等思想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我国主张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对以邻为壑,武力征服的做法。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各个国家通过不同发展道路、不同的文明形式来获得国家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也依赖于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我国提出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做法深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向世界各国传递“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经验
(一)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民贵君轻”、“事异备变”等思想都是我国人民思想价值观主要来源,是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加以坚持和弘扬。在对待传统的文化中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需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要求,在实践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自我更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不断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重要的支撑,实现创新发展。
(二)合理对待外来文化
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世界各国文明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维护各国优秀文化的发展。珍惜本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同时支持他国文化存在合理性。世界各国文化丰富多彩,我们要加强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学习别国优秀的文化,吸收他国优秀的文化思想、体制机制等,加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鑒,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受他国的文化思想。对于外来优秀文化的认可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要科学对待各国文化。
四、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党立足于当前我国时代特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与精华部分而形成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又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源和基础。我们要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注释:
①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4日第1版。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学术研究,2007,(12).
[2]董振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6(05).
[3]徐剑雄.论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的作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1).
作者简介:
范虹邑,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