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多么复杂,如果你看到“秦香莲”这三个字,大体就能猜出来,这无非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女人牺牲自己把男人打造成功,却遭抛弃的故事。
1
忘锁房门、把水烧干、饭做糊了也不知道;“别杀我,别杀我”,伴着这样的叫喊从噩梦中醒来——刘琴的抑郁症已经严重到需住院治疗的地步。可是,她没工作,丈夫对她不管不问,根本没钱治疗。
因为病情严重生活无法自理,娘家人收留了她,时间长了也失去了耐心。刘琴的哥哥替妹妹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离婚。
以前他们劝刘琴,打死也不离婚,因为她为丈夫付出了那么多,不能说离就离,便宜了那个叫陈盛的小子。但现在,人病成这个样子,不如离婚分点钱安顿后半生。
家人想当然地认为,刘琴之所以这么惨,都是她那个“陈世美”害的,他不仅忘恩负义,还对她又打又骂。于情于理于法,这个可怜的女人都应该得到同情。
可是,打官司讲的是“证据”,除了零星的证言,刘琴没有挨打后医生或派出所出具的伤情证明,没有伤口的照片,也就是说,她无法拿出证据表明她遭受家庭暴力。更为糟糕的是,她的丈夫陈盛读过很多书,明白如何钻法律的空子——他对刘琴实施更多的是“冷暴力”,更没有痕迹可寻。
惟一的有效证明,就是在刘琴的抑郁症诊疗病历上,有医生的一句记录:疑似家庭暴力所致。但律师就此事询问陈盛时,他的回答却是:“这个女人本身就有问题!小心眼,爱钻牛角尖,喜欢自己折磨自己。这样的人不得抑郁症才怪!”
为了推翻陈盛的说法,律师去刘琴娘家取证,本来是想印证刘琴是因为长期遭受家庭暴力才得抑郁症的,但在刘琴家人的回顾中,却发现这个女人成长中存在一些问题。
2
当人从巨大的压力中突然松懈下来,寂寞就开始滋长了。
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陈盛忽然向刘琴示好。刘琴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别说朋友,连要好的同学也没有。陈盛家离刘琴家有20多里路,可为了跟刘琴说上几句话,他愣是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在乡间的路上颠簸,这让刘琴非常感动。不用什么甜言蜜语,这个淳朴的农村姑娘便认定此生非陈盛不嫁。
然而,本打算共赴前程的两个人,却因为刘琴的落榜而落单。陈盛考上了省城一所大专,他不断劝刘琴复读一年,说考不上大学没出路,到社会上会被人瞧不起……
刘琴的家境并不好,复读一年是笔不小的开销,但为了“配得上”陈盛,她只能求父母给她一个机会。
她再次落榜。
两次落榜的打击让原本就内向的刘琴更加自闭,陈盛跟她在一起越来越不自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他以“今后所走的路不同”为由向刘琴提出分手。刘琴没有怪他,她深深自责,觉得要不是自己不争气,陈盛不会这样做。她又一次祈求父母让她复读,但最终只勉强考上一所中专。
两年后刘琴中专毕业,本来想继续读书“配上”陈盛,但陈盛一改往日不咸不淡的态度,劝她找工作先在这个城市立脚,并为她描绘了美好的生活蓝图——他想从专科读到本科再读到研究生,由她供他上学,拥有高学历的起点,他们就可以过上好日子,那时,刘琴甚至不用工作在家里让他养着都行……
刘琴觉得以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即使将来考上大学也不一定混成个什么样,还不如把全部力量都倾注到陈盛身上,反正早晚他们要结婚成家,互相拥有。
3
为了多挣钱,刘琴打一份工,每天下班后,再去夜市摆地摊,周末还去餐馆做小时工。在陈盛专升本之后,两人就以夫妻的名义住在一起,在生活起居上,刘琴像母亲一样照顾陈盛。
老家的爹娘很担心刘琴,不知道女儿这样做是福是祸。内向敏感、爱面子的刘琴,总是报喜不报忧。外界的压力,使刘琴付出时更期待回报,她常常有意无意地提醒他:陈盛,你以后飞黄腾达了,可不要忘恩负义啊!
对于这样的“唠叨”,陈盛越来越不耐烦,但因为还需要刘琴的支持,而且对她的付出多少还心存感激,所以只能默默地忍耐。
陈盛的学业一路顺利。研究生毕业后,他就职于某大型国企。眼看男人有了出息,自己也熬出了头,刘琴觉得好日子终于来了。
她跟陈盛商量选个吉日去领结婚证,毕竟从18岁就开始跟着他,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结婚,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她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陈盛对于结婚很犹豫,经过一番思量,他跟刘琴提出分手。
4
刘琴当然不能接受,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陈盛要把她5年多的付出,折算成人民币赔偿给她。
刘琴万念俱灰,她到陈盛的单位去闹。在听了刘琴的哭诉后,单位领导对这个当代“陈世美”的人品提出很大质疑。陈盛怕前途毁灭,勉强与刘琴重新恢复关系。
可是,只有一个空壳的婚姻又有什么意义?陈盛的心早已飞到了别处,夜夜晚归,回家面对刘琴,他只给予漠视和嘲讽。刘琴歇斯底里,跟他哭闹,一遍遍诉说她从前的辛苦和艰难。越是这样,陈盛越变本加厉,半年之后以“婚前缺少理性了解,感情基础不牢”为由起诉离婚,但法院没有判离。
辱骂和殴打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陈盛醉酒回家,掐住刘琴的脖子推向暖气片,刘琴头部严重受伤,一个月后才能勉强下地。但碍于面子,刘琴对谁也没有说这是丈夫打的。
发了工资,陈盛要么花个精光,要么把钱让自己的父母替他存下,从不放在自己的帐户里,因为他不想让刘琴在离婚时分得什么财产;单位分房子、团购房子,他都主动“发扬风格”,将机会让给别人,只“甘心”住在单位租给他的十几平米的宿舍里—他不想在离婚后给刘琴分一砖半瓦。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结婚后,刘琴已经不出去工作了,她就是要让他养着,让他偿还她那么多年的付出,就是拖也要把他拖死,赖也要把他赖死。陈盛劝她不要这样,说不是希望她给这个家挣多少钱,而是怕她闲在家里,断了跟外界接触的机会,与社会脱节,变得越来越自闭。他甚至想过有个好的了结,说白了是为了自己,能让她自食其力离婚后不要再来烦他,他还主动托关系给刘琴找了工作,但她拒绝了。
刘琴越来越恨陈盛,决心与他抗战到底,她不工作,还不洗衣、不做饭,任何家务都不做,整日蓬头垢面把自己弄得乱七八糟。
很快,陈盛就有了外遇。他当着刘琴的面给第三者打肉麻的电话,故意把发过的暧昧短信摆在桌上给刘琴看。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逼刘琴离婚。
在如此这般的折磨下,婚后五年,刘琴的精神崩溃了,患上严重的抑郁症,陈盛索性搬出去,在外租房与她分居。
房子是陈盛单位的租住房,不能以夫妻财产分割;家里没有存款,值钱的家具只有一台彩电,一张大床,一个写字台……
最终,刘琴只得到了赔偿性的5万块钱,终结了同居五年、结婚五年的破碎情感。
点评(心理咨询师 冯晓春):
在婚姻里,一对男女选择了彼此,可能有多种原因。这就像有的人爬树是因为喜欢爬树,即便面对危险,也可以尽享爬树的快乐;而有的人爬树则仅仅是因为需要躲避追来的野兽,为了活命。岂不知,正是这样的不同,决定了爬树这个动作的快乐与否。人们对婚姻的选择也是一样,只有因为爱走到一起,才有幸福可言。
显然,陈盛和刘琴选择彼此不是因为相爱,而是彼此需要生存。开始是陈盛需要刘琴供给上学,因为这个需要,他给出了很多承诺;接下来是刘琴需要陈盛供养生计,因为这个需要,她交出了全部的自我。如此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抛弃、殴打、侮辱,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是时间的早晚和情节的出入罢了。因为没有爱,是不足以让一个婚姻维持下去并且幸福的。
诚然,如果仅从道德层面看,陈盛应该被谴责,而刘琴需要被同情。不过,从这个故事里,假如我们只唾弃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可怜常年挨打的“秦香莲”,这样的戏必定会世世代代演下去,不在张家,就在李家;受伤的也不仅仅只有女人——因为在婚姻的悲剧里,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挨打的人需要检讨一下自己。无疑,常年遭受暴力的刘琴是一个低自尊的女性。低自尊,说白了,就是忽视自己的重要性,放弃自己的感觉、兴趣和需要,甚至放弃自己的选择权,放弃对自己负起责任。在她的观念里,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被爱的,有个陈盛肯爱自己,也不管他是真还是假,也不管他是不是值得,就一厢情愿地交出了一切。为了和他匹配,甚至违心地复读了两年,结果自然好不到哪儿去。虽然陈盛多次提出分手,甚至打她折磨她,但刘琴完全不顾自己内心的感觉,害怕面对现实,生活在抱怨和仇恨里,一条道走到黑地踏上了不归路,直到作茧自缚,抑郁症爆发。
刘琴当然可以不挨打。对于刘琴来说,虽然抑郁症让她很痛苦,但如果她能意识到,这是身体在发出警报,提醒她不能再这样下去,她需要开始关爱自己,重新找回自我,换一种活法,就不失为一种救赎。毕竟,生活会在任何一个你想开始的地方重新开始,前提是——人要成长。
编辑·牛淑娟
1
忘锁房门、把水烧干、饭做糊了也不知道;“别杀我,别杀我”,伴着这样的叫喊从噩梦中醒来——刘琴的抑郁症已经严重到需住院治疗的地步。可是,她没工作,丈夫对她不管不问,根本没钱治疗。
因为病情严重生活无法自理,娘家人收留了她,时间长了也失去了耐心。刘琴的哥哥替妹妹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离婚。
以前他们劝刘琴,打死也不离婚,因为她为丈夫付出了那么多,不能说离就离,便宜了那个叫陈盛的小子。但现在,人病成这个样子,不如离婚分点钱安顿后半生。
家人想当然地认为,刘琴之所以这么惨,都是她那个“陈世美”害的,他不仅忘恩负义,还对她又打又骂。于情于理于法,这个可怜的女人都应该得到同情。
可是,打官司讲的是“证据”,除了零星的证言,刘琴没有挨打后医生或派出所出具的伤情证明,没有伤口的照片,也就是说,她无法拿出证据表明她遭受家庭暴力。更为糟糕的是,她的丈夫陈盛读过很多书,明白如何钻法律的空子——他对刘琴实施更多的是“冷暴力”,更没有痕迹可寻。
惟一的有效证明,就是在刘琴的抑郁症诊疗病历上,有医生的一句记录:疑似家庭暴力所致。但律师就此事询问陈盛时,他的回答却是:“这个女人本身就有问题!小心眼,爱钻牛角尖,喜欢自己折磨自己。这样的人不得抑郁症才怪!”
为了推翻陈盛的说法,律师去刘琴娘家取证,本来是想印证刘琴是因为长期遭受家庭暴力才得抑郁症的,但在刘琴家人的回顾中,却发现这个女人成长中存在一些问题。
2
当人从巨大的压力中突然松懈下来,寂寞就开始滋长了。
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陈盛忽然向刘琴示好。刘琴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别说朋友,连要好的同学也没有。陈盛家离刘琴家有20多里路,可为了跟刘琴说上几句话,他愣是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在乡间的路上颠簸,这让刘琴非常感动。不用什么甜言蜜语,这个淳朴的农村姑娘便认定此生非陈盛不嫁。
然而,本打算共赴前程的两个人,却因为刘琴的落榜而落单。陈盛考上了省城一所大专,他不断劝刘琴复读一年,说考不上大学没出路,到社会上会被人瞧不起……
刘琴的家境并不好,复读一年是笔不小的开销,但为了“配得上”陈盛,她只能求父母给她一个机会。
她再次落榜。
两次落榜的打击让原本就内向的刘琴更加自闭,陈盛跟她在一起越来越不自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他以“今后所走的路不同”为由向刘琴提出分手。刘琴没有怪他,她深深自责,觉得要不是自己不争气,陈盛不会这样做。她又一次祈求父母让她复读,但最终只勉强考上一所中专。
两年后刘琴中专毕业,本来想继续读书“配上”陈盛,但陈盛一改往日不咸不淡的态度,劝她找工作先在这个城市立脚,并为她描绘了美好的生活蓝图——他想从专科读到本科再读到研究生,由她供他上学,拥有高学历的起点,他们就可以过上好日子,那时,刘琴甚至不用工作在家里让他养着都行……
刘琴觉得以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即使将来考上大学也不一定混成个什么样,还不如把全部力量都倾注到陈盛身上,反正早晚他们要结婚成家,互相拥有。
3
为了多挣钱,刘琴打一份工,每天下班后,再去夜市摆地摊,周末还去餐馆做小时工。在陈盛专升本之后,两人就以夫妻的名义住在一起,在生活起居上,刘琴像母亲一样照顾陈盛。
老家的爹娘很担心刘琴,不知道女儿这样做是福是祸。内向敏感、爱面子的刘琴,总是报喜不报忧。外界的压力,使刘琴付出时更期待回报,她常常有意无意地提醒他:陈盛,你以后飞黄腾达了,可不要忘恩负义啊!
对于这样的“唠叨”,陈盛越来越不耐烦,但因为还需要刘琴的支持,而且对她的付出多少还心存感激,所以只能默默地忍耐。
陈盛的学业一路顺利。研究生毕业后,他就职于某大型国企。眼看男人有了出息,自己也熬出了头,刘琴觉得好日子终于来了。
她跟陈盛商量选个吉日去领结婚证,毕竟从18岁就开始跟着他,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结婚,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她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陈盛对于结婚很犹豫,经过一番思量,他跟刘琴提出分手。
4
刘琴当然不能接受,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陈盛要把她5年多的付出,折算成人民币赔偿给她。
刘琴万念俱灰,她到陈盛的单位去闹。在听了刘琴的哭诉后,单位领导对这个当代“陈世美”的人品提出很大质疑。陈盛怕前途毁灭,勉强与刘琴重新恢复关系。
可是,只有一个空壳的婚姻又有什么意义?陈盛的心早已飞到了别处,夜夜晚归,回家面对刘琴,他只给予漠视和嘲讽。刘琴歇斯底里,跟他哭闹,一遍遍诉说她从前的辛苦和艰难。越是这样,陈盛越变本加厉,半年之后以“婚前缺少理性了解,感情基础不牢”为由起诉离婚,但法院没有判离。
辱骂和殴打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陈盛醉酒回家,掐住刘琴的脖子推向暖气片,刘琴头部严重受伤,一个月后才能勉强下地。但碍于面子,刘琴对谁也没有说这是丈夫打的。
发了工资,陈盛要么花个精光,要么把钱让自己的父母替他存下,从不放在自己的帐户里,因为他不想让刘琴在离婚时分得什么财产;单位分房子、团购房子,他都主动“发扬风格”,将机会让给别人,只“甘心”住在单位租给他的十几平米的宿舍里—他不想在离婚后给刘琴分一砖半瓦。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结婚后,刘琴已经不出去工作了,她就是要让他养着,让他偿还她那么多年的付出,就是拖也要把他拖死,赖也要把他赖死。陈盛劝她不要这样,说不是希望她给这个家挣多少钱,而是怕她闲在家里,断了跟外界接触的机会,与社会脱节,变得越来越自闭。他甚至想过有个好的了结,说白了是为了自己,能让她自食其力离婚后不要再来烦他,他还主动托关系给刘琴找了工作,但她拒绝了。
刘琴越来越恨陈盛,决心与他抗战到底,她不工作,还不洗衣、不做饭,任何家务都不做,整日蓬头垢面把自己弄得乱七八糟。
很快,陈盛就有了外遇。他当着刘琴的面给第三者打肉麻的电话,故意把发过的暧昧短信摆在桌上给刘琴看。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逼刘琴离婚。
在如此这般的折磨下,婚后五年,刘琴的精神崩溃了,患上严重的抑郁症,陈盛索性搬出去,在外租房与她分居。
房子是陈盛单位的租住房,不能以夫妻财产分割;家里没有存款,值钱的家具只有一台彩电,一张大床,一个写字台……
最终,刘琴只得到了赔偿性的5万块钱,终结了同居五年、结婚五年的破碎情感。
点评(心理咨询师 冯晓春):
在婚姻里,一对男女选择了彼此,可能有多种原因。这就像有的人爬树是因为喜欢爬树,即便面对危险,也可以尽享爬树的快乐;而有的人爬树则仅仅是因为需要躲避追来的野兽,为了活命。岂不知,正是这样的不同,决定了爬树这个动作的快乐与否。人们对婚姻的选择也是一样,只有因为爱走到一起,才有幸福可言。
显然,陈盛和刘琴选择彼此不是因为相爱,而是彼此需要生存。开始是陈盛需要刘琴供给上学,因为这个需要,他给出了很多承诺;接下来是刘琴需要陈盛供养生计,因为这个需要,她交出了全部的自我。如此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抛弃、殴打、侮辱,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是时间的早晚和情节的出入罢了。因为没有爱,是不足以让一个婚姻维持下去并且幸福的。
诚然,如果仅从道德层面看,陈盛应该被谴责,而刘琴需要被同情。不过,从这个故事里,假如我们只唾弃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可怜常年挨打的“秦香莲”,这样的戏必定会世世代代演下去,不在张家,就在李家;受伤的也不仅仅只有女人——因为在婚姻的悲剧里,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挨打的人需要检讨一下自己。无疑,常年遭受暴力的刘琴是一个低自尊的女性。低自尊,说白了,就是忽视自己的重要性,放弃自己的感觉、兴趣和需要,甚至放弃自己的选择权,放弃对自己负起责任。在她的观念里,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被爱的,有个陈盛肯爱自己,也不管他是真还是假,也不管他是不是值得,就一厢情愿地交出了一切。为了和他匹配,甚至违心地复读了两年,结果自然好不到哪儿去。虽然陈盛多次提出分手,甚至打她折磨她,但刘琴完全不顾自己内心的感觉,害怕面对现实,生活在抱怨和仇恨里,一条道走到黑地踏上了不归路,直到作茧自缚,抑郁症爆发。
刘琴当然可以不挨打。对于刘琴来说,虽然抑郁症让她很痛苦,但如果她能意识到,这是身体在发出警报,提醒她不能再这样下去,她需要开始关爱自己,重新找回自我,换一种活法,就不失为一种救赎。毕竟,生活会在任何一个你想开始的地方重新开始,前提是——人要成长。
编辑·牛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