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开场火焰士兵冲向德国人阵地那一刻开始,本片就奠定了以蒙太奇手法渲染的惨烈巷战与唯美、残酷的爱情段落相融合的基调,极端环境的人性与情感能引起观众一种特殊的共鸣
起初一直很怀疑一部战争电影为什么要煞有介事地玩3D、 IMAX,看过之后才发现,其实这部叫做《斯大林格勒》的电影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战争片,电影以战争为背景,主题并非为了表现战争,而是像《英国病人》那样,描写了一段泣血的爱情。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整个二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与中途岛、阿拉曼一起构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更以巨大的伤亡与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
不需要文学的描绘,这天然就是产生戏剧的温床。俄罗斯或者苏联曾经无数次将斯大林格勒搬上大银幕,然而论及影视开发度,斯大林格勒远不及中途岛、珍珠港或者诺曼底。此次俄罗斯导演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拿到了索尼影业3000万美元的投资,终于有机会让“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题材焕发出新的光辉。
影片的战争场面并非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通过纪实手段描写战争的残酷性。为什么不这样做?尤其是以血腥残酷的巷战著称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什么不能给观众展示一场血肉横飞的战役?因为电影的主题和剧本限定了本片在描述战争场面的走向。
通过唯美、纯洁的爱情来反衬战争的残酷,达到对战争反思、对人性思索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反思战争的方式。
在肮脏、泥泞、布满尸体的街道和建筑中,一出出纯洁动人而结局残酷的情感描写象征着人类爱的天性。从这一点上,本片就像《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静静的顿河》那样,选择了反衬调度而不是写实角度,而这也是俄罗斯电影的长项,前苏联那几部著名的战争片都是以这个视角来表现战争的。因此,这样的题材假如采用写实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话,恐怕会乱套的。
从开场火焰士兵冲向德国人阵地那一刻开始,本片就奠定了以蒙太奇手法渲染的惨烈巷战与唯美、残酷的爱情段落相融合的基调,极端环境的人性与情感能引起观众一种特殊的共鸣。
本片的爱情线分为两条,其一便是俄国士兵与守候大楼中苏联女孩的故事。五名血气方刚的青年战士与一名美丽的少女共处一室,而在极端环境中一面要在敌占区潜伏,一面要守护自己唯一的栖身场所,这让他们在命悬一线的时候无暇顾及男女私情。而随着故事的推移,女孩的举动与情绪开始影响到战士们作战的初衷,从执行任务到完全的守卫女孩。而故事最后,影片讲述了一个道理:守卫女孩与守卫自己的祖国目标上是一致的,这是电影所极力表达的,抗战是因为人性。
以战役为背景讲述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会得到更好的释放。所有的情感成为战士守卫祖国领土的一个缩影,每一个人,对于战争的理解、对于责任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但出于对爱的坚持,战士们能够战斗到最后一刻。这个梗说实话很老套,但却是反思战争的一条途径。
第二条线是纳粹军官与苏联姑娘的虐恋。曾在《钢琴师》中扮演纳粹军官的托马斯·克列奇曼在《斯大林格勒》中饰演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这名纳粹军官没有表现出法西斯制度下残暴凶恶的一面。电影将其塑造成是一个不想待在这个战场上,更喜欢与家人喝着白酒共进晚餐的人。他有着善良仁慈的一面,他当年与斯大林格勒一名苏联姑娘产生了一段无疾而终的虐恋,这场爱情的结局注定是痛苦悲惨的。
这个创意很棒很新颖。通过对反派人物的情感渴望来达到电影反战的思想,无论是正反角色,情感是超越阵营双方唯一的共同语言。
另外一点就是用到“父辈”这个词,故事是从俄罗斯营救人员的口中说出来的,这种设定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俄罗斯战争片《古墓迷途》:几个时尚年轻人穿越到二战战场,与红军并肩作战,其中还有一个新纳粹俄罗斯青年,结尾一刻,俄罗斯青年经历战争的伤痛与老一辈战士为了救他们而死亡等事件回到现代,望着莫斯科街头那些赶时髦的新纳粹分子,画面定格在他们复杂的目光上,很具有讽刺意义。
《斯大林格勒》也有这一层意思,结尾处的独白说,感谢我们的父辈,让我们至今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这是献给老一辈以及当前青年观众的电影,这就是真正的反思战争。
当然本片的反思力度不如《古墓迷途》,本片没有让崇拜纳粹分子的青年穿越回二战时代去接受那种浴血战斗精神的洗礼。本片显得比较含蓄,是一种不夹杂任何意识形态的反战。站在战争之外看战争,人性的力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这样的战争电影其实是比较少见的,当然它也会牺牲一些吸引人的血腥战争场面。但是本片的这种态度,从一开始,就直接从情感角度入手,从战时无处安放的青春入手,就像一部油画作品一样,找到了最值得刻画的部分。
如果要用一个片段来阐释这部影片的精髓,片中俄国士兵与姑娘在废弃的房子里望着远处炮火映红的天空,血色的瑰丽,即是如此。
起初一直很怀疑一部战争电影为什么要煞有介事地玩3D、 IMAX,看过之后才发现,其实这部叫做《斯大林格勒》的电影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战争片,电影以战争为背景,主题并非为了表现战争,而是像《英国病人》那样,描写了一段泣血的爱情。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整个二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与中途岛、阿拉曼一起构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更以巨大的伤亡与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
不需要文学的描绘,这天然就是产生戏剧的温床。俄罗斯或者苏联曾经无数次将斯大林格勒搬上大银幕,然而论及影视开发度,斯大林格勒远不及中途岛、珍珠港或者诺曼底。此次俄罗斯导演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拿到了索尼影业3000万美元的投资,终于有机会让“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题材焕发出新的光辉。
影片的战争场面并非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通过纪实手段描写战争的残酷性。为什么不这样做?尤其是以血腥残酷的巷战著称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什么不能给观众展示一场血肉横飞的战役?因为电影的主题和剧本限定了本片在描述战争场面的走向。
通过唯美、纯洁的爱情来反衬战争的残酷,达到对战争反思、对人性思索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反思战争的方式。
在肮脏、泥泞、布满尸体的街道和建筑中,一出出纯洁动人而结局残酷的情感描写象征着人类爱的天性。从这一点上,本片就像《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静静的顿河》那样,选择了反衬调度而不是写实角度,而这也是俄罗斯电影的长项,前苏联那几部著名的战争片都是以这个视角来表现战争的。因此,这样的题材假如采用写实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话,恐怕会乱套的。
从开场火焰士兵冲向德国人阵地那一刻开始,本片就奠定了以蒙太奇手法渲染的惨烈巷战与唯美、残酷的爱情段落相融合的基调,极端环境的人性与情感能引起观众一种特殊的共鸣。
本片的爱情线分为两条,其一便是俄国士兵与守候大楼中苏联女孩的故事。五名血气方刚的青年战士与一名美丽的少女共处一室,而在极端环境中一面要在敌占区潜伏,一面要守护自己唯一的栖身场所,这让他们在命悬一线的时候无暇顾及男女私情。而随着故事的推移,女孩的举动与情绪开始影响到战士们作战的初衷,从执行任务到完全的守卫女孩。而故事最后,影片讲述了一个道理:守卫女孩与守卫自己的祖国目标上是一致的,这是电影所极力表达的,抗战是因为人性。
以战役为背景讲述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会得到更好的释放。所有的情感成为战士守卫祖国领土的一个缩影,每一个人,对于战争的理解、对于责任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但出于对爱的坚持,战士们能够战斗到最后一刻。这个梗说实话很老套,但却是反思战争的一条途径。
第二条线是纳粹军官与苏联姑娘的虐恋。曾在《钢琴师》中扮演纳粹军官的托马斯·克列奇曼在《斯大林格勒》中饰演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这名纳粹军官没有表现出法西斯制度下残暴凶恶的一面。电影将其塑造成是一个不想待在这个战场上,更喜欢与家人喝着白酒共进晚餐的人。他有着善良仁慈的一面,他当年与斯大林格勒一名苏联姑娘产生了一段无疾而终的虐恋,这场爱情的结局注定是痛苦悲惨的。
这个创意很棒很新颖。通过对反派人物的情感渴望来达到电影反战的思想,无论是正反角色,情感是超越阵营双方唯一的共同语言。
另外一点就是用到“父辈”这个词,故事是从俄罗斯营救人员的口中说出来的,这种设定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俄罗斯战争片《古墓迷途》:几个时尚年轻人穿越到二战战场,与红军并肩作战,其中还有一个新纳粹俄罗斯青年,结尾一刻,俄罗斯青年经历战争的伤痛与老一辈战士为了救他们而死亡等事件回到现代,望着莫斯科街头那些赶时髦的新纳粹分子,画面定格在他们复杂的目光上,很具有讽刺意义。
《斯大林格勒》也有这一层意思,结尾处的独白说,感谢我们的父辈,让我们至今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这是献给老一辈以及当前青年观众的电影,这就是真正的反思战争。
当然本片的反思力度不如《古墓迷途》,本片没有让崇拜纳粹分子的青年穿越回二战时代去接受那种浴血战斗精神的洗礼。本片显得比较含蓄,是一种不夹杂任何意识形态的反战。站在战争之外看战争,人性的力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这样的战争电影其实是比较少见的,当然它也会牺牲一些吸引人的血腥战争场面。但是本片的这种态度,从一开始,就直接从情感角度入手,从战时无处安放的青春入手,就像一部油画作品一样,找到了最值得刻画的部分。
如果要用一个片段来阐释这部影片的精髓,片中俄国士兵与姑娘在废弃的房子里望着远处炮火映红的天空,血色的瑰丽,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