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环节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ji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评价 理智德性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政课是助力完成这一使命的第一课堂,要着重发挥好铸魂育人的基本功能。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的发挥和理智德性的培育是内在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理智德性的培育正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重要助力。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工作的重要导向,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思政课要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导向。

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必要性


  历经高考而来,很多大学生形成了“考什么学什么”的认知习惯。而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之本,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内在生长,即学生的自生性发展上来。在大学教育中,智育和德育不应是严格区分开的,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涵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世界和思维品格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识能力。
  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概念。所谓德性,是指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美德或品质。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理智德性是人类精神有理性的部分,是一种与善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品质,可以由教导生成。后来这一概念被运用到知识论领域,形成了德性可靠论和德性责任论两种德性知识论,前者认为理智德性是先天获得的认知能力,后者则认为其是持久习得的认知品质。在此,我们侧重于理智德性的品质特性,因为能力是先天自然所赋予的,而品质是后天习得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包括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习得优秀的认知品质。理智德性的培育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义。
  教育不仅要传递信息和知识,更应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品德。大学教育的高阶性在于要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如果学生缺乏理智德性,容易陷入追逐认知的获益之中,而丧失持久的、内在的主观能动性,阻碍自身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完善人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工作目标之一。因此,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不断完善,以及认知品质的培育和养成。大学生理智德性的养成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贯穿高校智育和德育的始终。

思政课是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作为学校德育、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核心在于构筑牢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形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信念的养成必须通过持久的、习得的、可靠的认知品质锤炼才能真正获得。理智德性正是获得可靠信念的途径。因此,要使认知主体走向卓越,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主动获得高阶知识的探究意愿,加强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自觉体认、主动探究,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从教学任务上来说,思政课就是要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筑牢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信念,就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发展性,还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发展的知识体系。思政课对于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作用在于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渴望有机融合,形成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思政课不能仅是知识灌输式教育,还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容应对各种观点和思潮。当前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主体思政课,分别从理论思维、实践思维、历史思维、情感思维等不同角度建构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在课程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认知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要以支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为目标,通过原理推导、理论论证、实践检验、情感认同等方式方法,使学生在理智自主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理论立场、开阔的知识视野,能够旗帜鲜明地运用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剖析和批判各种观点和思潮,并持之以恒地追寻真理,进而坚定人生方向。思政课教学实践应坚持四门课程的内在统一,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最终达成理想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

思政課教学评价改革是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评价的词根是价值,教学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我们对教学活动或课程学习作出“好”或“坏”的评价,还在于对教学活动或课程学习进行进一步的价值提升、选择及延续。好的教学评价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不仅可以督促教师有效教学,还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过于重视结果性评价,当前思政课教学仍存在以考代评的问题,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智德性的培育和生成,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进展和效果。
  教学评价是有效引导教学方向的指挥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思政课教学评价作为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环节,必须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心。同时,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的评价方法应与其他知识型课程评价方法有所不同。随着社会多元化、复杂化发展,价值观教育的形势、对象、内容、任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评价对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对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创新。   通过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助推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要更新教育理念和认知理念。思政课要实现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目标,必须要打动学生,引发其认同与共鸣。因而,要培养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身份意识,引导其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持久习惯,拒绝做知识的容纳器,摒弃抄袭、懒惰的认知恶习,重理解、重实践。
  通过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助推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要提升教师的理论和认知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信仰坚定、视野宽广,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认知素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以学理说服学生、以学识吸引学生、以品格赢得学生。
  通过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助推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要坚持评价结果的内隐性和外显性相结合,实行多元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知识能力和技巧往往是外显性的,但德性品格和价值理念却是内隐性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这样的知识体系,又有思维工具、方法论运用、价值观塑造这样的理智德性培育体系,因而评价结果要注重内隐性和外显性的结合。评价服务于教学,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体现在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更多是对思想意识、价值理念、责任信念的认同和行为实践,因而要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受教育后的理智德性发展水平纳入考核评价,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认知活动。多元化考核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师生良性互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通过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助推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学评价要改变以教师或学生为中心的单一标准,走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创新形式。要以“教会学生如何爱上学习并终身学习”为主要任务,以提升认知品质为目标,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师生良性互动中完成教育活动,在更深层次上实现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教学评價不仅是结果考核,还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形成科学的过程性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三个维度六项指标进行设计:其一,教学设计维度,主要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项指标。教学内容指标包括阐述概念的背景知识,介绍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理论架构及科学方法论,引导学生理解原理,并根据不同情境转换思维与视角。教学方法指标包括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式教学法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开展合作式专题讨论。评价标准在于是否能引导学生形成理智自主的品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演绎的发展历程,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自主形成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理智谦逊的品质,强化思维训练,敢于承认自我局限性。其二,课堂氛围维度,主要包含互动交流和师生关系两项指标。互动交流情况包括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回答问题、提出疑问;对学生问题及时有效反馈;鼓励学生打开视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探究问题;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关系融洽,教师尊重和欣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相互尊重,公平审视同伴观点;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评价标准在于是否能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公正和勇气,以及面对各方观点与质疑的能力,能否理智公正地考察和评判,遵循严谨逻辑推理与论证,坚守马克思主义,不断反思总结,寻求真理。其三,教学成效维度,主要包含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两项指标。学习效果包括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己思考认识事物生成自我信念;学会将教师的讲解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学会从已知信息中推断结论;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学会基于所学知识提出假设,依据逻辑线索和科学论证解决问题。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对探究性学习充满兴趣,勤于思考。评价标准在于以成效反馈理智德性养成的过程,最终形成对学生的增值性评价认定。如此,不仅有助于高品质学习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教师完成高质量教学活动,实现理智德性培育的教学目标。
  (作者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思政专项课题“多元化的思政课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探索研究”(项目编号:XJYS21012)和2021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专项”重点项目“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育人共同体的纵向生成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21-XKZX-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寒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2期。
  ②马海军、张秀荣:《立德树人需要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人民论坛》,2021年第9期。
  责编/邓楚韵 美编/陈琳
其他文献
骗取网络虚拟财产构成诈骗罪并不是一个当然的结论,抛开对网络虚拟财产本身法律属性的争论,仍需要关注诈骗罪的教义学结构。“认识错误”是诈骗罪教义学结构的核心要素,当诈骗行为直接对象为物、机器、网络等“非人对象”时,只要其最终可被转化为自然人,便能满足诈骗罪所要求的“陷入认识错误”这一要素。仅以隐瞒真相的方式无法在网络空间中实施诈骗,其行为所要求的告知义务在网络空间并不存在,因而骗取网络虚拟财产的不法行为只能依靠虚构事实来实现。
【关键词】竞争政策 基础性地位 体制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几乎所有涉及体制改革的政策文件都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同时,国内外几乎所有的有关中国体制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学术研究都认为,在中国发展模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结构性产业政策主导的政策体系要相应地向竞争政策主导的政策体系转变。虽然政策界和学术界在确立竞争政策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指导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理论,其中的监察法治思想具有特别地位。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旨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并因此形成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有为政府”模式。为防止权力集中导致的腐化,需要强大的监察权对所有公职人员特别是“关键少数”进行监察。但监察制度本身必须法治化,构建内部的自我分权,并置于党的监督、民主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监督和舆论监督等体系当中,具备强大的制度自我净化功能。习近平有关监察法治的论述勾勒出了监察法治的中国逻辑,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走出历史周期率
〔摘要〕 公益慈善传播工具创新效应明显,对普及公益慈善知识、扩大公益慈善影响以及弘扬公益慈善文化等都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当前公益慈善传播中的一些事件凸显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缺陷,也反映出传播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存在鸿沟,导致传播工具创新并不能有效服务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因此,应当通过构筑现代公益慈善价值认同的共识桥梁和基石、营造面向社会团结的公益慈善理性传播共同体、完善公益慈善理性传播的制度规范
利他合同存在真正利他合同与不真正利他合同两种类型,具有保护第三人信赖、降低订约及履约成本、保障当事人意思自治等多重价值功能。《民法典》第522条为利他合同制度之规范,仅适用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为合同之债的情形。当事人约定利益第三人条款可通过明示或默示方式,认定利益第三人约款须考虑合同目的及履行情况。第三人行使拒绝权必须以明示方式,但可向合同当事人任何一方发出。受益第三人在合同履行完毕前不享有所获利益的处分权。债权人行使合同法定解除权,须经第三人同意;债务人行使法定解除权则无此要求。
互联网在赋予传统电子商务新属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新的衍生模式,社交电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蕴含了一系列的刑事风险。为了平衡电子商务的创新效用和风险管控,对于社交电商刑事风险的治理,应当秉持行政规制先行、刑法谨慎介入的谦抑理念,同时确立投资者权益先于金融风险防控的法益保护观念,充分利用行政立法和刑法解释机制,促进社交电商的合规化发展。基于实质解释的立场,社交电商本质上仍属于数字经济创新,在认定其涉罪行为时应当极其谨慎,只有利用社交电商进行非法经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侵犯公民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基本原理,始终坚持把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主人”主体、历史主体、价值主体、评判主体的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过程和结果受人民监督和检验,将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紧紧
冲突法作为行为规范必须具有确定性,同时灵活性也是现代冲突法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确定性与灵活性并非不可协调,法官自由裁量作为调节器,除化解法律适用僵化问题之外,还是冲突法软化背景下实现实质正义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平衡冲突法确定性与灵活性的最佳工具。同时应注意到我国冲突规范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留下较大发挥空间,若权力沦为法官的恣意,无疑会破坏冲突法确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平衡。因此通过相应程序及制度的完善,给予法官自由裁量权适度的空间对涉外司法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干部监督 诬告陷害 检举控告 监督体系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地方各级领导班子也将陆续开始集中换届。为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和良好政治生态,调动一线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段时间以来,多个省级纪检监察机关制定了查处诬告陷害行为的办法;河南信阳市纪委通报5起跑官卖官、在干部选拔任用期间诬告陷害他人等典型案例;湖北省首例因诬告陷害公职人
公司实施污染环境罪的刑事责任较之于自然人有其独特性。梳理200个刑事判决发现,人民法院对公司实施的污染环境罪判决的数量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再到逐步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刑事判决机制运行良好,事实认定清楚,证据运用科学,刑事责任合理。判决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基本实现了罪刑均衡,发挥了跨职能协同控制犯罪的作用,彰显了绿色司法理念,有效遏制了这类犯罪的增长势头。但判决尚存在省市之间数量不平衡、被追刑责公司规模不大且性质单一、“双罚制”落实有偏差、个别判决过于轻缓化等问题。应当通过统一适用定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