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据此,笔者尝试了品读法、精读法、略读法、摘要法、情读法、美读法等诸多教学方法,但要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又都有种“欲说还休”“怎一个难字了得”的困惑和感叹。带着这种困惑与感叹,逐渐探索出了“猜想—探究”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猜想”和“探究”?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例来谈一谈实施策略,祈教于诸位同仁和行家。
一、雾里寻花,“猜想—探究”思路与结构
作品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它的外在形式就是文章的结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通过结构分析来把握作者的思路,但学生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分析形式表现得很倦怠,一般的短文还可以接受,一旦遇到比较长的文章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如雾里看花,越看越模糊,到最后是扔到一边而不看。反思症结,笔者认为是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所造成的,不如来个雾里“猜花”,雾里“寻花”,猜想寻找一朵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花”,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把整个作品的思路给拎出来。我曾参加过一次课堂教学评比,上的是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文章,文章很长,如何在一节课上既能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又能让学生理解“看台上的美和丑”,既能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经过长期的思考,我就采用了雾里寻花,猜想探究思路与结构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小说描写的人物后,与学生共同交流感受最深刻的情节,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很活跃,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位同学读了这样一段文字——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像人的声音,倒很像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读完后,同学们感到十分奇怪,感觉这段文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我却趁机对该生表扬了一番,并说明他的感受与我的感受相同,并鼓励同学认真地进行猜想,看到学生进入了愤悱的状态,我和同学交流了我的思考——
当我读到此处时,我心中有这样几处矛盾:
1.之前,伽西莫多为什么不打破缄默,他有打破缄默的理由吗?
2.此时,伽西莫多为什么要打破“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而吼叫:“给水喝”?
3.之后,猜想会有怎样的结果?
在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我鼓励同学们进行探究,对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一致认为他有打破缄默的理由,一是罪不在他,他是受人指使,受刑是由他的养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指使他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引起的,二是刑台下的看客变本加厉的辱骂和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笑他丑陋,三是沙特雷法庭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多尔得许施行笞刑的凶狠。但他保持缄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指使他的人,是他的养父,是他最感激、最崇敬的人,因此他也觉得受惩罚的就应该是他。这样写就突出了伽西莫多的善良与忠心。
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探究的最终结果是希望的破灭——可是当神甫看到受刑的是伽西莫多的时候,“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这样写已经说明了克洛德·孚罗洛是一个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的人。
第三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明确了他第一次是用“动物的咆哮”在要求,第二次是“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在喊,然后是“喘息着喊了第三遍”,可是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遭到更严重的侮辱:有人把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有人把破瓦罐扔到他的胸脯上,连一个老妇人也向他扔了一块瓦片。
二、 咬文嚼字,“猜想—探究”词句与技巧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的文章不管是写景的,还是叙事的,不管是抒情的,还是议论的,本身就都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如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去体验、感悟这种情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特点、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当我们拿到文本,必须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点和情感点,用心揣摩,大胆猜想,深刻探究,最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味语文独有的魅力。
最能能打动人心的语言点和情感点,肯定是作品的关键词句,对于关键词句的分析与把握,许多同仁都总结了很的经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运用猜想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咬文嚼字,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即使不是一些关键词句,运用猜想探究的方法也可以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执教杜甫的《登高》,在讲解“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时,我把这句话的关键词放在了“哀”字上,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这一个“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渚、猿啸、鸟飞顿时有了浓重的伤感色彩。如果联系全诗来看,这个“哀”字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兴致正浓之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
老师,我觉得这句话当中的“风急”和“猿啸”用得有些问题,“风急”应是“风疾”,不是有个成语叫“疾风劲草”吗?“猿啸”应是“猿啼”,我记得猿的叫声应该用“啼”来形容的!
这个问题不仅问住了学生,也问住了我,而且还得到了一部分同学认可,我习惯性地对他的善于思考进行了一番鼓励,同时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我敏感地发现这个问题虽和我预设的教学环节不相吻合,但确实可以借此带动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特色,理解杜甫这位穷愁潦倒,忧国伤时,又身患肺病、疟疾、风痹,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冬季的悲愁形象。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上溪中学322000)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猜想”和“探究”?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例来谈一谈实施策略,祈教于诸位同仁和行家。
一、雾里寻花,“猜想—探究”思路与结构
作品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它的外在形式就是文章的结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通过结构分析来把握作者的思路,但学生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分析形式表现得很倦怠,一般的短文还可以接受,一旦遇到比较长的文章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如雾里看花,越看越模糊,到最后是扔到一边而不看。反思症结,笔者认为是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所造成的,不如来个雾里“猜花”,雾里“寻花”,猜想寻找一朵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花”,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把整个作品的思路给拎出来。我曾参加过一次课堂教学评比,上的是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文章,文章很长,如何在一节课上既能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又能让学生理解“看台上的美和丑”,既能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经过长期的思考,我就采用了雾里寻花,猜想探究思路与结构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小说描写的人物后,与学生共同交流感受最深刻的情节,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很活跃,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位同学读了这样一段文字——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像人的声音,倒很像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读完后,同学们感到十分奇怪,感觉这段文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我却趁机对该生表扬了一番,并说明他的感受与我的感受相同,并鼓励同学认真地进行猜想,看到学生进入了愤悱的状态,我和同学交流了我的思考——
当我读到此处时,我心中有这样几处矛盾:
1.之前,伽西莫多为什么不打破缄默,他有打破缄默的理由吗?
2.此时,伽西莫多为什么要打破“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而吼叫:“给水喝”?
3.之后,猜想会有怎样的结果?
在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我鼓励同学们进行探究,对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一致认为他有打破缄默的理由,一是罪不在他,他是受人指使,受刑是由他的养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指使他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引起的,二是刑台下的看客变本加厉的辱骂和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笑他丑陋,三是沙特雷法庭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多尔得许施行笞刑的凶狠。但他保持缄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指使他的人,是他的养父,是他最感激、最崇敬的人,因此他也觉得受惩罚的就应该是他。这样写就突出了伽西莫多的善良与忠心。
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探究的最终结果是希望的破灭——可是当神甫看到受刑的是伽西莫多的时候,“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这样写已经说明了克洛德·孚罗洛是一个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的人。
第三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明确了他第一次是用“动物的咆哮”在要求,第二次是“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在喊,然后是“喘息着喊了第三遍”,可是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遭到更严重的侮辱:有人把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有人把破瓦罐扔到他的胸脯上,连一个老妇人也向他扔了一块瓦片。
二、 咬文嚼字,“猜想—探究”词句与技巧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的文章不管是写景的,还是叙事的,不管是抒情的,还是议论的,本身就都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如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去体验、感悟这种情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特点、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当我们拿到文本,必须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点和情感点,用心揣摩,大胆猜想,深刻探究,最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味语文独有的魅力。
最能能打动人心的语言点和情感点,肯定是作品的关键词句,对于关键词句的分析与把握,许多同仁都总结了很的经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运用猜想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咬文嚼字,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即使不是一些关键词句,运用猜想探究的方法也可以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执教杜甫的《登高》,在讲解“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时,我把这句话的关键词放在了“哀”字上,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这一个“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渚、猿啸、鸟飞顿时有了浓重的伤感色彩。如果联系全诗来看,这个“哀”字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兴致正浓之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
老师,我觉得这句话当中的“风急”和“猿啸”用得有些问题,“风急”应是“风疾”,不是有个成语叫“疾风劲草”吗?“猿啸”应是“猿啼”,我记得猿的叫声应该用“啼”来形容的!
这个问题不仅问住了学生,也问住了我,而且还得到了一部分同学认可,我习惯性地对他的善于思考进行了一番鼓励,同时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我敏感地发现这个问题虽和我预设的教学环节不相吻合,但确实可以借此带动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特色,理解杜甫这位穷愁潦倒,忧国伤时,又身患肺病、疟疾、风痹,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冬季的悲愁形象。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上溪中学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