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日本核泄漏引发全球性恐慌。先是周边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地区、港澳地区掀起抢购风潮,后又迅速发展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甚至越过太平洋,小小药片碘化钾脱销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我国从3月14日开始出现抢盐苗头。东部沿海的绍兴、上海,成为此次我国抢盐风潮的始发地。之后,随着网络信息的扩展传播,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
出现“抢盐”风潮,原因有二:一是人们相信可以靠加碘盐中的碘预防辐射;二是人们担心核污染会影响海水水质,尽管有媒体辟谣和业内人士作出技术性解释,但是风潮还是如期发生。
实际上,近年来类似的抢盐并非孤例。
1988年,抢购风掀起,曾有人抢了足够用一年的盐和酱油,据说更有人曾抢购四百斤。2003年,非典时期,由于真实情况被隐瞒,“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听信谣言,于是,就有了“买东西买成杂货铺”“抢盐抢成小盐商”的笑话。
至于抢盐的原因,无非是民众缺乏安全感,以及对外部信息的不信任。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流言一旦散布开来,就很难根除,于是在传播和转述的过程中,演化出各种更猎奇更有噱头的版本,因此,媒体的变革使得谣言传播的方式出现了变化,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速度再次得到印证。网络疯传海水污染,是在居民缺乏真相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彻底转化为“抢盐潮”;各地正常的销售渠道纷纷告急,销售短缺进一步增加了民众的恐慌心理,抢盐迅速演化为所有带咸味的食品如酱油、咸菜等的抢购。食盐等供应系统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盐危机”引人关注,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再次接受考验。
3月17日,针对食用盐集中购买现象,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现象,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同日,工信部表示,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产量约4000万吨,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随时都可以将原盐加工成加碘食盐。此外,我国生产的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不必担忧海域受到污染而影响海盐产品安全,加碘食盐产量、质量和用盐安全完全能够得到保障。
中央电视台在全天多个时段的节目中,多次播放商务部《我国食盐供应完全有保障》的承诺。“谣盐”事件的始作俑者陈某被拘留后,各大媒体均在第一时间进行了通报。随着一批无良商家被严肃查处,3月18日,各地的抢盐风波渐渐趋于平静。
这一次能够在72小时内基本平息“盐慌”,与政府能够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并通过各种媒介予以传播有关,如介绍核辐射的知识、公布我国食盐的储备情况、发布日本核辐射对我国的影响。同时也是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实践信息公开,与公众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的结果。
政府对于此次事件的应急公关坚决有力,及时有效,体现了国家应急体制建设的水平和能力。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抢盐风潮的快速蔓延,加剧了人民的恐慌心理,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政府及时作出反应。政府增加食盐供应,打击哄抬盐价,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是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
为了平息“盐慌”,政府打击造谣惑众、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履行了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府多方组织货源、开展市场检查、及时发布信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介绍核辐射等科普知识,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政府密切监视、积极防范日本核辐射对我国的影响,提供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信息公开是政府平息“谣盐”的重要举措。政府实践信息公开,与公众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支持政府的工作,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有利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管,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作出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力的正确决策;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树立政府的权威。
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我国从3月14日开始出现抢盐苗头。东部沿海的绍兴、上海,成为此次我国抢盐风潮的始发地。之后,随着网络信息的扩展传播,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
出现“抢盐”风潮,原因有二:一是人们相信可以靠加碘盐中的碘预防辐射;二是人们担心核污染会影响海水水质,尽管有媒体辟谣和业内人士作出技术性解释,但是风潮还是如期发生。
实际上,近年来类似的抢盐并非孤例。
1988年,抢购风掀起,曾有人抢了足够用一年的盐和酱油,据说更有人曾抢购四百斤。2003年,非典时期,由于真实情况被隐瞒,“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听信谣言,于是,就有了“买东西买成杂货铺”“抢盐抢成小盐商”的笑话。
至于抢盐的原因,无非是民众缺乏安全感,以及对外部信息的不信任。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流言一旦散布开来,就很难根除,于是在传播和转述的过程中,演化出各种更猎奇更有噱头的版本,因此,媒体的变革使得谣言传播的方式出现了变化,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速度再次得到印证。网络疯传海水污染,是在居民缺乏真相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彻底转化为“抢盐潮”;各地正常的销售渠道纷纷告急,销售短缺进一步增加了民众的恐慌心理,抢盐迅速演化为所有带咸味的食品如酱油、咸菜等的抢购。食盐等供应系统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盐危机”引人关注,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再次接受考验。
3月17日,针对食用盐集中购买现象,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现象,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同日,工信部表示,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产量约4000万吨,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随时都可以将原盐加工成加碘食盐。此外,我国生产的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不必担忧海域受到污染而影响海盐产品安全,加碘食盐产量、质量和用盐安全完全能够得到保障。
中央电视台在全天多个时段的节目中,多次播放商务部《我国食盐供应完全有保障》的承诺。“谣盐”事件的始作俑者陈某被拘留后,各大媒体均在第一时间进行了通报。随着一批无良商家被严肃查处,3月18日,各地的抢盐风波渐渐趋于平静。
这一次能够在72小时内基本平息“盐慌”,与政府能够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并通过各种媒介予以传播有关,如介绍核辐射的知识、公布我国食盐的储备情况、发布日本核辐射对我国的影响。同时也是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实践信息公开,与公众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的结果。
政府对于此次事件的应急公关坚决有力,及时有效,体现了国家应急体制建设的水平和能力。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抢盐风潮的快速蔓延,加剧了人民的恐慌心理,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政府及时作出反应。政府增加食盐供应,打击哄抬盐价,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是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
为了平息“盐慌”,政府打击造谣惑众、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履行了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府多方组织货源、开展市场检查、及时发布信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介绍核辐射等科普知识,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政府密切监视、积极防范日本核辐射对我国的影响,提供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信息公开是政府平息“谣盐”的重要举措。政府实践信息公开,与公众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支持政府的工作,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有利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管,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作出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力的正确决策;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树立政府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