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9年开始,“独生子女”政策在中国已经执行了30多年,那之后出生的绝大多数儿童不再是兄弟姐妹众多,而是独生一人。在历史上或者在将来,这都会是绝无仅有的一代人。1983年出生的摄影师范石三,从三年前开始为身边的独生子女一代拍摄肖像,他并没有采用纪实的手法来记录独生子女的日常生活状态,而是采取了一种类似于摄影术早期的“二我图”的形式,将他们以及他们的镜像并存于同一空间中。这些个体与各自镜像的并存,通过传统摄影的两次曝光完成,后期则通过Photoshop的数字处理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
问:你本人是独生子吗?这个系列的创作是怎么开始的?能否谈谈你的经历。
答:我2009年底开始拍摄这样的肖像,拍他们和他们的镜像并存于同一空间的状态。独生子女政策是从1979年开始,我出生于80年代初,我自己就是独生子女。我刚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拿起相机想要为我周围的人拍摄肖像,发现这个符号是不可忽略的,这个符号从70年代出现至今,一度变得非常的重要,人们都在讨论,一度又无足重轻,因为人人都是如此,后来它就消解在时间和日常的柴米油盐里面。我需要记录下这个符号所以开始制作这组照片。
问:你的这组作品,最早似乎叫《镜子》系列,后来为什么改成《两个我们》(Two ofUs)?现在的名字似乎赋予了影像更具体的社会的意思在里面?
答:拍摄这组作品的时间里我对并置的语言非常着迷,作品的构架都是建立在对这个语言的学习里面。从最早时候的名字到现在的名字,都是从并置的思路考虑的。最后确定下来的名字的确更具体一些,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学会了说话要更直白。拍摄的两年时间里面我也经历了很多,最早期拍摄的作品,大都不满意丢弃了,最后就是呈现在我的个人网站上的那些。
问:中国古代就有画中画的概念,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就是屏风中还有画中画,后来摄影术发明早期还出现了“二我图”这种有意思的形式,你的创作有受到过这些的影响吗?
答:这样的拍摄形式很早就有,鲁迅在他的文章里面曾提到过二我图,20世纪早期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时候就有二我图摄影。对我来说这个摄影方式不是发明而是发现,它是摄影媒介自然而然诞生出来的一个细小分支。二我图是并置的语言,好像句子里面的排比句式,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把这样的一个语言按我的能力尽量做的更极致。
问: 你曾提到美国的摄影师Ro d n e ySmith,他的作品中也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形象的出现(当然这个和你的方式完全不同),他作品中的那种感觉有影响过你吗?
答:Rodney Smith是把他的语言做到极致的人,静默,优雅,这一点让我非常敬佩。早期摄影作品里面的庄重感是现今的影像里面少见的,我一度很受影响。
问:两次曝光属于传统的摄影技法,而PS是电脑数字技术,在你的作品中这两者似乎有一种很好的结合。但是如果没有PS技术,单靠二次曝光,很难将画面合成的如此天衣无缝,你怎样看待PS与摄影的这种结合?
答:刚开始拍摄这组作品的时候我试过用数码相机,2010年我买了一台中画幅相机,直到2011年结束,大部分作品都用120胶卷拍。电脑数字技术的根源就是传统技法,工具代替不了技法本身,我觉得我做的这些作品和早期的“二我图”的技法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早期的拍摄通过底片上的遮罩实现,现在有Photoshop,把实体的遮罩换成了数字的遮罩,它们都是一样的东西。现在的数字绘景(Matte Painting)和以前的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问:Photoshop软件出现至今已经有20余年了,现在不少的艺术家或者摄影师将其作为自己主要的创作手段,你个人对PS有怎样的个人的理解?
答:Photoshop是一个庞大的软件工具集合,我们说Photoshop的时候是在谈论它的什么?因为Photoshop的出现很多传统领域的技法转移了过来。比如说到合成技法,它是一个用数字化改进了的合成工具,在Photoshop出现以前,30年代的修图师在底片上用油笔涂抹、裁剪,一样做的很好。比如二战时期用作宣传的摄影,比如苏联时期大清晰时代的摄影,比如张大力收集的“文革”时候的照片,都是非常优秀的合成作品。
问:你系列中的拍摄对象最早是在豆瓣上寻找到的,他们(她们)对你而言是陌生人,在拍摄过程中你会有一些导演的成分在里面吗?比如一些人物位置的决定,还有动作等等,会否去考虑一些后期方便制作的因素?
答:就我所了解的环境,当下中国人面临的生活压力难以乐观。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此种环境之下,再熟悉的人也不会以自由奔放的个性和“绝对的真诚”与你我打交道,与其如此,我更乐于拍摄被称为“陌生人”的和我的生活毫无瓜葛的人们。短暂的谈话和接触依赖直觉,直觉比认识的时间更为值得亲近。我在拍摄的期间慢慢学会的是更minimal,肖像的主体自然有他最合适的姿态,人是如此有趣的动物,一旦生命植入其中,就会装填满各种情感和姿态,我没有什么导演的能力,表达能力也不好,与其导演不如任其自然。如果我能消失掉,那么我就做的最好了。
问:拍完这个系列之后,会继续什么样的拍摄项目,还会用到PS吗?
答:2011年底我停止拍摄这组照片,随着年龄增长我的状态改变了,后来拍摄了一些纪实的题材,在中国跑了很多地方。Photoshop也许将来需要的时候还会在使用到创作里面,也许不会,就顺其自然了。
问:你本人是独生子吗?这个系列的创作是怎么开始的?能否谈谈你的经历。
答:我2009年底开始拍摄这样的肖像,拍他们和他们的镜像并存于同一空间的状态。独生子女政策是从1979年开始,我出生于80年代初,我自己就是独生子女。我刚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拿起相机想要为我周围的人拍摄肖像,发现这个符号是不可忽略的,这个符号从70年代出现至今,一度变得非常的重要,人们都在讨论,一度又无足重轻,因为人人都是如此,后来它就消解在时间和日常的柴米油盐里面。我需要记录下这个符号所以开始制作这组照片。
问:你的这组作品,最早似乎叫《镜子》系列,后来为什么改成《两个我们》(Two ofUs)?现在的名字似乎赋予了影像更具体的社会的意思在里面?
答:拍摄这组作品的时间里我对并置的语言非常着迷,作品的构架都是建立在对这个语言的学习里面。从最早时候的名字到现在的名字,都是从并置的思路考虑的。最后确定下来的名字的确更具体一些,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学会了说话要更直白。拍摄的两年时间里面我也经历了很多,最早期拍摄的作品,大都不满意丢弃了,最后就是呈现在我的个人网站上的那些。
问:中国古代就有画中画的概念,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就是屏风中还有画中画,后来摄影术发明早期还出现了“二我图”这种有意思的形式,你的创作有受到过这些的影响吗?
答:这样的拍摄形式很早就有,鲁迅在他的文章里面曾提到过二我图,20世纪早期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时候就有二我图摄影。对我来说这个摄影方式不是发明而是发现,它是摄影媒介自然而然诞生出来的一个细小分支。二我图是并置的语言,好像句子里面的排比句式,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把这样的一个语言按我的能力尽量做的更极致。
问: 你曾提到美国的摄影师Ro d n e ySmith,他的作品中也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形象的出现(当然这个和你的方式完全不同),他作品中的那种感觉有影响过你吗?
答:Rodney Smith是把他的语言做到极致的人,静默,优雅,这一点让我非常敬佩。早期摄影作品里面的庄重感是现今的影像里面少见的,我一度很受影响。
问:两次曝光属于传统的摄影技法,而PS是电脑数字技术,在你的作品中这两者似乎有一种很好的结合。但是如果没有PS技术,单靠二次曝光,很难将画面合成的如此天衣无缝,你怎样看待PS与摄影的这种结合?
答:刚开始拍摄这组作品的时候我试过用数码相机,2010年我买了一台中画幅相机,直到2011年结束,大部分作品都用120胶卷拍。电脑数字技术的根源就是传统技法,工具代替不了技法本身,我觉得我做的这些作品和早期的“二我图”的技法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早期的拍摄通过底片上的遮罩实现,现在有Photoshop,把实体的遮罩换成了数字的遮罩,它们都是一样的东西。现在的数字绘景(Matte Painting)和以前的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问:Photoshop软件出现至今已经有20余年了,现在不少的艺术家或者摄影师将其作为自己主要的创作手段,你个人对PS有怎样的个人的理解?
答:Photoshop是一个庞大的软件工具集合,我们说Photoshop的时候是在谈论它的什么?因为Photoshop的出现很多传统领域的技法转移了过来。比如说到合成技法,它是一个用数字化改进了的合成工具,在Photoshop出现以前,30年代的修图师在底片上用油笔涂抹、裁剪,一样做的很好。比如二战时期用作宣传的摄影,比如苏联时期大清晰时代的摄影,比如张大力收集的“文革”时候的照片,都是非常优秀的合成作品。
问:你系列中的拍摄对象最早是在豆瓣上寻找到的,他们(她们)对你而言是陌生人,在拍摄过程中你会有一些导演的成分在里面吗?比如一些人物位置的决定,还有动作等等,会否去考虑一些后期方便制作的因素?
答:就我所了解的环境,当下中国人面临的生活压力难以乐观。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此种环境之下,再熟悉的人也不会以自由奔放的个性和“绝对的真诚”与你我打交道,与其如此,我更乐于拍摄被称为“陌生人”的和我的生活毫无瓜葛的人们。短暂的谈话和接触依赖直觉,直觉比认识的时间更为值得亲近。我在拍摄的期间慢慢学会的是更minimal,肖像的主体自然有他最合适的姿态,人是如此有趣的动物,一旦生命植入其中,就会装填满各种情感和姿态,我没有什么导演的能力,表达能力也不好,与其导演不如任其自然。如果我能消失掉,那么我就做的最好了。
问:拍完这个系列之后,会继续什么样的拍摄项目,还会用到PS吗?
答:2011年底我停止拍摄这组照片,随着年龄增长我的状态改变了,后来拍摄了一些纪实的题材,在中国跑了很多地方。Photoshop也许将来需要的时候还会在使用到创作里面,也许不会,就顺其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