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崭新理念。新的时代,新的挑战,作为育人主角的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不断反思,更新观念,注重角色新构,促进专业成长。
一、面对学生
(一)班主任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促进者
班主任应经常组织学生围绕“如何科学有效地学习”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与研讨,结合具体案例谈方法与见解,提出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与要求,同时将自己多年来的学习方法、独特的学习感受及学科学习的特长坦城地与学生交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思维兴奋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努力促成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会用”、由“会用”到“会创”的转变。
(二)班主任应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扶持者
新课程不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班主任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应秉承“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发现、唤醒、激励、感召”的理念,在教育管理中尽量避免过多强调“统一规格、统一模式”,应着眼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让每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成长。
(三)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关怀者
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是教育人性化的表现,它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劳动的性质:班主任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班主任对学生应充满关怀、爱护的感情,以精神关怀去培育学生的关怀精神。作为“精神关怀者”的班主任,对学生应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人本位”的教育,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情感、情绪,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不仅关心他们当前的精神生活与心灵自由,更关心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关心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更适合他们的发展、更能让他们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班主任应成为班级活动的设计者和参谋长
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立足点从以树立绝对权威为目的的直接管理转移到以促进发展、展示个性为价值取向的设计管理上来。作为设计师的班主任,首先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水平,能将新课程的整体培养目标化解为班级目标,并具体化为每个学生成长的个体目标;应具有运筹帷幄的设计谋略,从新课程的结构框架和实施途径入手全面设计班级的管理运行模式和组织机构。班集体设计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不断成长的过程,成长中的学生常常会面临人生的困境与迷茫,这就需要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参谋长,能及时疏导学生的煩恼,激励他们的斗志,张扬他们的个性。
(五)班主任应成为班级情绪氛围的调控者
在学生与集体的关系中,除了校规、班规对学生行为规范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学生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学生一入班,他们因对学校的“憧憬”便与班级发生了一种信任、公平和期待的心理契约关系,并转为学生个体持有的关于学生与班集体之间承诺与责任的信念。心理契约带有个人理解的主观性和组织与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交往性联系的动态性因素。它实际上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体认和确定的隐含性的心理纽带。学生与班级产生的心理契约时常因学生违规或师生之间不满意或不理解而导致双方心理期望与承诺度下降。其最终结果是,学生会失去对班级的信任和安全感,班级情绪或紧张或迷茫。当然,积极情感的调动会使双方满足和相互欣赏。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是班级顺利发展的润滑剂。班主任适时调控班级情绪氛围是一种管理智慧。调控的具体方式包括:通过谈话、问卷调查了解情况,确保学生对班级期望处于较合理的水平,班级环境良好,班级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认识等。保持班级良好的情绪氛围,就是为处于“雨季”的孩子们撑起一把成长的保护伞,让互信、自信、互尊、自尊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班级氛围对学生整体的学习影响巨大,而情绪调控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影响巨大。这一点正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所忽视或缺失的重要领域。
二、面对科任老师
在科任老师面前,班主任是学生的临时家长,应该虚心听取意见,积极配合其他老师工作,不能护短,但也应该全面慎重。
在其他科任老师眼里,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的“家长”。班上有什么问题,都会和班主任交流,比如,课堂纪律、作业情况、考试成绩、学生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家长提出的特别要求或意见等。班主任俨然是学生的“临时家长”,也应该像真正的家长一样,虚心听取各科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认为老师反映情况是伤自己的面子而包庇学生,也不能“听风就是雨”,完全不通过全面的调查就一味地批评学生,而应该将各方面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一个尽量客观公正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班主任在学生和科任老师那里才能立足,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三、面对家长
在家长面前,班主任应该是家长的知心人,努力使家长和自己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效果。
一方面,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在家要适当参与家务劳动,要尊重父母,理解父母,体谅父母,热爱父母,耐心听取父母的意见。另一方面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或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来访与家长交流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介绍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统一目标,统一教育,特别是要向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可以开展学生、家长一起参与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向家长说说心里话,让家长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期望。建立学生与家长、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的实施和班主任队伍专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为班主任角色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班主任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和反思,立足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多视角了解学生对班主任的新期待,适时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努力开创“以人为本”、班级和谐发展的管理的新局面。
一、面对学生
(一)班主任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促进者
班主任应经常组织学生围绕“如何科学有效地学习”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与研讨,结合具体案例谈方法与见解,提出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与要求,同时将自己多年来的学习方法、独特的学习感受及学科学习的特长坦城地与学生交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思维兴奋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努力促成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会用”、由“会用”到“会创”的转变。
(二)班主任应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扶持者
新课程不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班主任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应秉承“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发现、唤醒、激励、感召”的理念,在教育管理中尽量避免过多强调“统一规格、统一模式”,应着眼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让每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成长。
(三)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关怀者
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是教育人性化的表现,它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劳动的性质:班主任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班主任对学生应充满关怀、爱护的感情,以精神关怀去培育学生的关怀精神。作为“精神关怀者”的班主任,对学生应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人本位”的教育,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情感、情绪,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不仅关心他们当前的精神生活与心灵自由,更关心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关心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更适合他们的发展、更能让他们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班主任应成为班级活动的设计者和参谋长
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立足点从以树立绝对权威为目的的直接管理转移到以促进发展、展示个性为价值取向的设计管理上来。作为设计师的班主任,首先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水平,能将新课程的整体培养目标化解为班级目标,并具体化为每个学生成长的个体目标;应具有运筹帷幄的设计谋略,从新课程的结构框架和实施途径入手全面设计班级的管理运行模式和组织机构。班集体设计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不断成长的过程,成长中的学生常常会面临人生的困境与迷茫,这就需要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参谋长,能及时疏导学生的煩恼,激励他们的斗志,张扬他们的个性。
(五)班主任应成为班级情绪氛围的调控者
在学生与集体的关系中,除了校规、班规对学生行为规范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学生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学生一入班,他们因对学校的“憧憬”便与班级发生了一种信任、公平和期待的心理契约关系,并转为学生个体持有的关于学生与班集体之间承诺与责任的信念。心理契约带有个人理解的主观性和组织与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交往性联系的动态性因素。它实际上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体认和确定的隐含性的心理纽带。学生与班级产生的心理契约时常因学生违规或师生之间不满意或不理解而导致双方心理期望与承诺度下降。其最终结果是,学生会失去对班级的信任和安全感,班级情绪或紧张或迷茫。当然,积极情感的调动会使双方满足和相互欣赏。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是班级顺利发展的润滑剂。班主任适时调控班级情绪氛围是一种管理智慧。调控的具体方式包括:通过谈话、问卷调查了解情况,确保学生对班级期望处于较合理的水平,班级环境良好,班级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认识等。保持班级良好的情绪氛围,就是为处于“雨季”的孩子们撑起一把成长的保护伞,让互信、自信、互尊、自尊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班级氛围对学生整体的学习影响巨大,而情绪调控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影响巨大。这一点正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所忽视或缺失的重要领域。
二、面对科任老师
在科任老师面前,班主任是学生的临时家长,应该虚心听取意见,积极配合其他老师工作,不能护短,但也应该全面慎重。
在其他科任老师眼里,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的“家长”。班上有什么问题,都会和班主任交流,比如,课堂纪律、作业情况、考试成绩、学生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家长提出的特别要求或意见等。班主任俨然是学生的“临时家长”,也应该像真正的家长一样,虚心听取各科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认为老师反映情况是伤自己的面子而包庇学生,也不能“听风就是雨”,完全不通过全面的调查就一味地批评学生,而应该将各方面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一个尽量客观公正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班主任在学生和科任老师那里才能立足,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三、面对家长
在家长面前,班主任应该是家长的知心人,努力使家长和自己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效果。
一方面,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在家要适当参与家务劳动,要尊重父母,理解父母,体谅父母,热爱父母,耐心听取父母的意见。另一方面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或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来访与家长交流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介绍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统一目标,统一教育,特别是要向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可以开展学生、家长一起参与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向家长说说心里话,让家长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期望。建立学生与家长、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的实施和班主任队伍专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为班主任角色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班主任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和反思,立足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多视角了解学生对班主任的新期待,适时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努力开创“以人为本”、班级和谐发展的管理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