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念;革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A)-0068-O1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作为语言和文学相统一的一门学科,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教好语文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用新的教学理念打造全新的语文课堂,已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从本职工作做起,完成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呢?下面笔者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望闻问切。探病寻因
当前,很多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笔者曾经对高三毕业班的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喜欢语文的只有17人,不喜欢或认为语文无关紧要的有52人,有15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我讨厌语文”,其他同学则说“偶尔喜欢学”。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对语文如此敬而远之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1 高考的压力。纵观近年的高考试卷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确实体现了语文教学大纲的宗旨和精神,“大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人文精神”的教学样式也争奇斗艳,但试题弊端也逐渐显现,题型、结构、内容侧重点几乎年年在变,学生、教师穷于应付,必然导致学生失去信心,进而扼杀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2 社会的倾向、学生的偏见在作怪。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在说、在听、在读、在写,应该可以轻松地学好。社会上也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些都造成学生偏科现象严重,重理轻文,语文不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了。3 语文教学理念陈旧。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课成了传经授道的载体和死板、枯燥的方法课、技巧课、工具课。学生不再以学语文为乐,老师也失去了教学个性,语文教学不再具有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激溅智慧火花、提升学生灵魂的作用。
二、大胆革新,恢复本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言:语文天生重要。北大原校长苏步青也认为语文是基础的基础。那么,如何革新语文教学,恢复语文本位,激发学生的热情呢?
对于高考,教师不能“坐以待毙”,而应吃透《考纲》《高考说明》,摸熟它们与高考语文试题的契合点、交叉点,了解高考试题偏重阅读、加强表达、提高能力的趋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知识,从口语交际中学习语言表达,从课本内、外的文学作品中吸取养分,增强语文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高考试题和语文学习并不是背道而驰的。
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偏科现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首先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改变应试教学的理念,用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个性和智慧来恢复语文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做法有:
1 充分凋动一切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开展语文教学。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本内容、文学读本、报刊,甚至手机短信、影视剧的精彩对白、经典语录,还可采用街头巷尾的闲言俚语,让学生感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2 教师在课堂诵读中要充分体现语文文本的音乐美、节奏美。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学生乐在其中,尽情享受语言的节奏之美,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亲可近。
3 教师在讲授文本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身体语言、绘画艺术等。如,像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那样,诵读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还可以即兴绘画,即使画得并不好。教师还可结合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语文课都是艺术审美,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拥自然人怀,听风的私语,花的叹息,鸟的妙歌,河的汹涌……
如果我们确实把语文教成美文,教成艺术,那么,语文课将变成学生律动生命、放飞心灵、张扬个性的情感课、美学课、创新课,语文在学生心目中将不再“面目可憎”,惟如此,学生才会感到语文是充满情感、充满想象、充满活力的。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A)-0068-O1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作为语言和文学相统一的一门学科,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教好语文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用新的教学理念打造全新的语文课堂,已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从本职工作做起,完成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呢?下面笔者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望闻问切。探病寻因
当前,很多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笔者曾经对高三毕业班的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喜欢语文的只有17人,不喜欢或认为语文无关紧要的有52人,有15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我讨厌语文”,其他同学则说“偶尔喜欢学”。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对语文如此敬而远之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1 高考的压力。纵观近年的高考试卷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确实体现了语文教学大纲的宗旨和精神,“大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人文精神”的教学样式也争奇斗艳,但试题弊端也逐渐显现,题型、结构、内容侧重点几乎年年在变,学生、教师穷于应付,必然导致学生失去信心,进而扼杀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2 社会的倾向、学生的偏见在作怪。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在说、在听、在读、在写,应该可以轻松地学好。社会上也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些都造成学生偏科现象严重,重理轻文,语文不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了。3 语文教学理念陈旧。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课成了传经授道的载体和死板、枯燥的方法课、技巧课、工具课。学生不再以学语文为乐,老师也失去了教学个性,语文教学不再具有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激溅智慧火花、提升学生灵魂的作用。
二、大胆革新,恢复本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言:语文天生重要。北大原校长苏步青也认为语文是基础的基础。那么,如何革新语文教学,恢复语文本位,激发学生的热情呢?
对于高考,教师不能“坐以待毙”,而应吃透《考纲》《高考说明》,摸熟它们与高考语文试题的契合点、交叉点,了解高考试题偏重阅读、加强表达、提高能力的趋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知识,从口语交际中学习语言表达,从课本内、外的文学作品中吸取养分,增强语文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高考试题和语文学习并不是背道而驰的。
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偏科现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首先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改变应试教学的理念,用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个性和智慧来恢复语文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做法有:
1 充分凋动一切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开展语文教学。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本内容、文学读本、报刊,甚至手机短信、影视剧的精彩对白、经典语录,还可采用街头巷尾的闲言俚语,让学生感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2 教师在课堂诵读中要充分体现语文文本的音乐美、节奏美。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学生乐在其中,尽情享受语言的节奏之美,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亲可近。
3 教师在讲授文本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身体语言、绘画艺术等。如,像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那样,诵读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还可以即兴绘画,即使画得并不好。教师还可结合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语文课都是艺术审美,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拥自然人怀,听风的私语,花的叹息,鸟的妙歌,河的汹涌……
如果我们确实把语文教成美文,教成艺术,那么,语文课将变成学生律动生命、放飞心灵、张扬个性的情感课、美学课、创新课,语文在学生心目中将不再“面目可憎”,惟如此,学生才会感到语文是充满情感、充满想象、充满活力的。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