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商之道讲究的是“适者生存”, 它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密切相关。不自觉也好,不承认也罢,目前中国商人手中的生意算盘打得再好,也逃不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方式——中国文化在这方面最集中的表现即为千年的儒商传统。中国商人放眼世界的眼光不仅应具有现实的广度,而且应具有历史的深度,在“儒商”智慧的宝库中寻求现代管理的精髓。
管仲经济之策
管仲成为齐国首富的时候,他已经被拜相称侯,齐桓公管他叫“仲父”,而他朋友鲍叔牙则被称为“老师”。鲍叔牙教会了年轻的国君很多东西,但年轻人难免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比如在管仲到来之前,他就很喜欢驾着马车载着美人在临淄城的大街上裸奔。鲍叔牙告诉他你这样不行,讲了很多大道理,国君很受启发,决定胸怀天下。
事实证明齐桓公是干大事的人,他在决定听从鲍叔牙的建议而起用管仲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国家给“股份制”了,还给了管仲不少股份——临淄城里的“市”的税收三分之一归他。管仲不负众望,致力于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齐国很快就强大起来,他也很快成了首富。他为外来商人提供宾舍和交易的场所,对外商货车一乘的提供本人伙食,三乘的兼供给饲料,五乘的并供给饲养人。还在临淄城里开设了国家大妓院,让300个女子住在里面卖淫,国家向她们征税——所谓“夜合之资”——据说“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那时的商业活动,主要还是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但是,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货币已经成为齐国商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管仲对于商业活动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由国家铸造钱币,并且广泛用来推动商品流通。当时,齐国的刀币成为流通于齐、鲁、燕、赵、魏等国的硬通货,这表明齐国拥有了广泛的信用和雄厚的金融实力。齐国将货币铸成刀形,也有“商战利器”之蕴。
货币,同时也是一种信物。据考证,在海路贸易方面,管仲在当时已经建立“环渤海经济带”,将今日的辽宁、山东、河北通过渤海连通为一体;而这种海上贸易,也是通过刀币作为流通货币。
齐国的“金融战争”
齐国的国势并非得天独厚。管仲问齐桓公:“齐国有多大?”齐桓公回答:“方圆五百里。”管仲给他分析了一下,说齐国有五分之一的地基本上都不长庄稼,吃饭都困难,你能靠这个来立国?以齐国的势力,只能永远为弱国,这是后来梁启超先生的评价,但管仲是怎么改变这种局面,不但使齐国富强,而且还能一匡天下的呢?
桓公曰:“那我怎么样才能强国呢?”管子答说:“只有官山海。”桓公说:“什么是官山海?”管子答:“我们依山靠海,必须盐铁专营,并将盐商政策定为国策。”当时齐国是列国最主要的产盐地。管仲实行盐铁专营,把最优势的产业从私人手里夺过来,收为国有。
管仲说囤盐,桓公立刻照办。从十月到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齐桓公问管仲,盐都存了,干啥用?管仲说,马上就开春了,大夫们也别修墓、整那些楼台亭榭啥的了,老百姓也别煮盐了,专心忙农活。其真正目的是限产,结果盐价坐长十倍。齐桓公高兴坏了,问怎么办。管仲说下令把咱存的盐都卖到梁赵宋卫濮阳那些地方。桓公立刻照办,很快卖完,获得黄金一万一千多斤。黄金是最硬通货。
管仲以独占盐利之故,一举而撄他国之金万余斤,资本之豪,举世莫敌。
但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齐桓公把管仲叫来问他,你整这么多金子干什么用?管仲说,听我的,你下令让那些贺献、交税的,都必须用黄金。天下的黄金本来就不多,而且大部分已经被齐国赚来,而且锁国库里不拿出来流通,金价因此已经大涨了,现在可好,贺献、交税政府只收金子了,结果,金价大涨。齐国境内金价大幅上涨,其他各国持有黄金的人都纷纷跑到齐国来,卖个高价。最后,天下之金,尽归于齐。
现在,各国都严重缺乏黄金,所以金价也都向齐国看齐了,甚至比齐国还高。黄金作为最强势的衡量货币,金价越高,则物价越贱,包括民生之本的粮食的价格,也是一路走跌。
这时候,管仲再次出手。拿出国库中的金子,大肆购买国内的粮食,旁边国家的粮价要是一釜一千,我们就加倍,使齐国境内的谷价远高于邻国,邻国的商人一看,赶紧收购自己国内的粮食卖给齐国,各国的粮食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齐国,如流水入深谷。齐政府拿出其吃下的一部分黄金来买粮食,一转眼,天下大部分的粮食,又被齐国独占。
管仲以金谷御百物,并以金与谷互相御,以此控制天下。相比20世纪末金融大鳄索罗斯以国际游资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之举,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管仲之纵横,令人叹为观止。
管仲相齐就商业而言很有些起三代之衰的气势,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齐地良好的商业传统。原来姜太公被封在这里,盐碱地,人也少(地潟卤,人民寡),光靠农业很难发展,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商贾反复往来于齐与各国之间,故齐冠带衣履天下,引天下风气之先,这是何等壮观场面。
管仲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于他的《管子》一书,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最值得称道的是,管仲在《奢靡》《揆度》等篇中,系统阐述了消费对于生产和经济的促进作用。两千五百年后,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巨著《通论》问世,熟悉《管子》的人惊讶地发现,这两部跨越数千年时空的理论著作,竟然是以同样的观点阐述同一个经济学命题。
商场如战场:孙武与范蠡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517年,也就是齐景公三十一年,一个18岁的年轻人从这里离家,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去。這个闯荡世界的年轻人,叫孙武。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二人结为密友。此时的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吴王阖闾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100年前发生在齐国的管鲍之交。 孙武辅佐吴王阖闾及其后继位的夫差屡建奇功。公元前494年春天,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夫差率10万精兵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就在越王勾践陷入绝境之时,却有一个人对他不离不弃。他向勾践慨述一定要忍辱负重慢慢寻找机会,越必兴、吴必败,这个人是范蠡。勾践没办法,只好向吴国投降,在吴国厕身为奴。
孙武辅佐吴国成就了霸业。吴王夫差成为霸主。就在越王勾践厕身吴国为奴,卧薪尝胆的时候,吴王夫差却开始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报复,所以必须彻底灭掉越国,以免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于是悄然归隐,息影深山。
范蠡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归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最终灭掉吴国,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范蠡辅佐越国成就霸业,被尊为上将军。范蠡同样看到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的性格,也归隐而去。
孙武与范蠡,两个人在大概相同的时代中,各自辅佐两个邻国。他们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先后成就霸业。又殊途同归,归隐而去——范蠡的归隐,据说携西施一起泛舟适齐,在孙武的家乡,在齐鲁大地上成为一代商圣,泽被后世;而孙武隐退之后,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做《孙子兵法》,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兵家乃至商战“圣经”。这种巧合似乎在暗示我们,历史真的是别有深意——商场如战场。
《孙子兵法》全书约6000余字,作为华夏文化的代表,蕴含了丰富的东方哲学智慧。時至今日我们仍然惊叹于《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被世界各国公认为一部最具权威性的军事战略、哲学著作,并广泛涉及管理学、战略管理学等诸多领域。被世界誉为东方商战的圣经,与《周易》《论语》《道德经》一同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学者波拉克说:孙子和孔子一样有永恒的智慧,这种智慧属于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垄断。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并给自己部下规定每人必读《孙子兵法》。 号称“汽车大王”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老板罗杰·史密斯公开申言:“我成功的法宝是《孙子兵法》……”
早在100多年前,有一本书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崛起。有“日本资本主义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通过对《论语》的全新诠释,写出了影响深远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为合理追求财富作了神圣解释,为日本经济的兴起奠定了精神基础。
涩泽荣一认为孔子不仅提出要富民,而且指出富民的最终目的是强国,“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孔子的这一思想,涩泽荣一指出,要使人民富裕,国家富足,必须走工商兴邦的道路。涩泽荣一的更大贡献,是在《〈论语〉与算盘》中提出了“士魂商才”的儒商人格理想。
鲁商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既在表层讲究谋略和技巧,承认商业活动中谋求利润的合理性,又要求用《论语》对谋利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实际上就是用“义”保证工商活动的合理性。“义利合一”的经营理念体现了鲁商一手握《论语》一手握《孙子兵法》的形象。
范蠡发明十六两秤
中国人往往把经商叫做“陶朱事业”或“端木生涯”。端木指的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也就是子贡。陶朱即指陶朱公,就是曾经名扬四海的越国大夫范蠡。
传说范蠡携西施来到齐国,更名鸱夷子皮。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创造了巨大财富。甚至还有齐王闻其贤,而拜他为相的说法。范蠡却再次急流勇退,觉得自己在相位上“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归还相印,尽散其财,悄悄地离开了齐国,而来到鲁国的陶地,终于又致巨富,因此被称为“陶朱公”。范蠡之所以选择齐国作为他人生第二项事业的起点,是因为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齐国有着悠久的重商传统。姜太公被封齐地,就提出“六守三宝”的治国方略。“六守”是仁、义、忠、信、勇、谋,“三宝”是大农、大工、大商。
传说范蠡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为杜绝奸商的恶行,范蠡又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在秤杆头上加福、禄、寿三颗金星,秤变为十六两为一斤。范蠡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这种镶嵌着良心印记的十六两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
范蠡贩马
范蠡经商既有道又有术。范蠡打听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难,可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很多,马匹很可能运不到吴越就被抢走。范蠡听说有个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他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榜文上说自己有马队,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果然,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范蠡因此赚了一大笔钱。
知子莫如父
范蠡也遇到“富二代”的问题。他曾经批评他小儿子生来富贵,整天玩乐泡妞,从来就不知道这钱来得多么不容易,因此才挥金如土毫不顾惜。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楚国判了死刑,决定秋后处决,范蠡闻讯,急忙准备了千两黄金和一封书信,叫小儿子到楚国去贿赂楚国宰相,希望能保儿子一命。老大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就问父亲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不让他去。范蠡对他说:“如果派你去,你二弟必死无疑;只有老三去了才能救活老二。”老大一听更不服气了:“同样有礼物,有书信,为什么我就办不成?”范蠡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去,临行嘱咐他无论事情能否办成,礼金千万都不要带回来。长子刚一起身,范蠡就叫小儿子买了一口棺材,随后到楚国去接他二哥的尸体回来。范蠡的长子到楚国后,急忙拜见了宰相,呈上礼物和书信。第二天,宰相便以楚国将有天灾为借口,上奏楚王释放在押的死囚,以免除灾难。楚王听后便下旨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儿子听说弟弟已经大赦,心想:何必白白丢掉这千两黄金,便又回到宰相那里取回千两黄金。楚国宰相非常恼怒,于是又对楚王说:“大王大赦天下,本为消灾,岂料有人说我受了范蠡的贿赂,为了范蠡的儿子才提议大赦。如果放了他民愤难平。”楚王听了,就下令斩了范蠡的儿子,等到人头落地的时候,范蠡小儿子运的棺材正好赶到。 范蠡为何能料事如神呢?原来,他的长子是在贫困时期出生的。从小历尽艰辛,深知钱财得来不易,而小儿子却是他发达后出生的,向来挥金如土,对千两黄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所以他知道大儿子一定办不成这件事。这就是“知子莫如父啊”的来历。
在财富传承方面,范蠡终究还是不错,“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遂至巨万”。可见,子孙还能传承家业,并且“修业而息”,也涉足资本运作层面。
范蠡在致富后没有忘记穷困的百姓和乡亲,他富而行其德,广散其财,热衷“公益事业”,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慈善家。《史记》记载,范蠡在齐国首次发迹以后,“尽散其财,分与知友乡党”,又记载范蠡在陶经商致富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却三次散财于贫交亲朋。范蠡的“三聚三散”成为后世永远不可磨灭的财富佳话。范蠡这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司马迁用20个字精确地进行了概括:“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富好行德,成名天下”。
子贡赎人
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出身商人世家,曾相鲁、卫两国,后经商于曹、鲁之间。善于预测市场行情,后人说他“好废举,与时转货赀”。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这样做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说:“你仍然不明白道理啊。你只看到了现在,却看不到未来。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让我来告诉你失误之处吧。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公平的道理。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现在你因为自己有钱而不领赎金,似乎是做了一件善事,但却打破了公平的规矩,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但卻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鲁国富翁少,平民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谁愿意再去救人呢?”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有一次,孔子在颠簸的马车上对子贡说:“一个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对民讲信,可也。” 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一者,去掉哪一个呢?”孔子曰:“去兵。” 子贡又问:“必不得已再舍一样呢?”孔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宁可无食,却不能无信。孔子视一个信字比生命都重要!
“恕”和“信”的理念融进了子贡的血液,也融进了他的商道之中。
子贡纵横说列国
田常要在齐国作乱,但惧怕鲍晏,因此要发兵征伐鲁国, 以分散大臣们对内政的注意力。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祖宗坟墓的所在地,你们谁去制止齐国的攻伐呢?”子路请求出使齐国,被孔子制止了;子张、子石提出要求, 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去说服田常,孔子同意了。
子贡来见田常说:“你进攻鲁国可是个大错呀!鲁国是个难伐之国,因为它的城墙又薄又矮,土地又少而且不丰饶,国君愚昧而且不仁,大臣们虚伪而无能,军卒百姓又特别不愿意打仗,因此,你可不要去进攻鲁国。你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广阔而且富饶,它的盔甲坚韧、戈矛锋利,军队很多,兵精粮足,将军勇武善战,特别易于攻打。”
田常听了,愤然变色说:“易攻打的你说难伐,难于攻打的你说好伐,你用这些是非颠倒的话来劝我,目的何在?”子贡说:“我听过,忧患在内的要攻强,忧患在外的要攻弱。如果你去攻鲁国,一战而胜,那么齐王就会更加骄横,恣意妄为,大臣也会纷纷争名夺利。齐王骄横,必然疏远你;大臣相争,必然攻讦你。这样,别说你在齐国想谋大事,就是处境也有些危险。而去征讨吴国就不同了,攻打吴国一时难于取胜,那么士卒死在国外,有能力的大臣都派到前线,百姓对齐王满怀怨恨。这样,在大臣中你没有劲敌,齐王又孤立无靠,能操纵齐国命运的,就只有你了,那时候,你想干什么都好办。”田常听了,连声称赞:“果然是好主意!可是我已经向鲁国发兵了,如果半途中转而攻吴,必然引起别人怀疑。这可怎么办呢?”子贡说:“你先下令按兵不动,我去吴国劝说吴王,让他派兵去救鲁,那时你就可以对吴国开战了。”田常非常高兴,便请子贡快去.
子贡见了吴王,说:“我听说齐国已出兵攻打鲁国,我为大王担忧啊!吴、齐现在国力差不多,可一旦齐国吞并了鲁国,那吴国就处于劣势了,那时吴国要想称霸就难了。现在,你应该趁机出兵进攻齐国,宣称是为了主持正义,救援弱小的鲁国。这样在诸侯中得了好名声,又趁齐国军队对鲁作战,国内空虚,夺取它大片的土地城池。真是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做到这一步,另一个强国晋国也会向吴国屈服,吴国称霸天下的局势就形成了。”
吴王听了,连称:“好计!”但是他说:“不过,我曾经打败过越国。越国现在表面上服从我,但我听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暗中训练士兵,对我有报复之心。等我把越国消灭了再按你的计策行事吧!”子贡说:“如果你先对越国作战,等打完仗,鲁国就已经被齐国吞并了,机会就已丧失。再说越国是比鲁国更弱的国家,你已经与人家订立盟约,允许越国存在,假如你现在不攻齐而伐越,会被认为你一是欺弱怕强,二是不讲信义背弃盟约,三是见难不救。有这三条,霸业就有落空的危险。如果你实在对越国不放心的话,我可以到越国去, 让越王派兵随从你一起对齐作战。这样,不但使越国空虚了,又能让你得到勇于相助的好名声。您看好不好?”吴王听了,赶紧说:“如果越国出兵跟随我,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一定立即攻打齐国。”子贡于是动身又到越国去。
越王勾践听说孔子的高徒要来,立即修整道路,亲自到郊外迎接。子贡到了,勾践又亲自驾车,把子贡送到馆舍。勾践向子贡说:“越国是南方偏僻的小国,大夫为什么肯屈尊前来呀?”子贡说:“我刚见过吴王,他准备出兵攻打齐国,但听说越国要对他进行报复,而让人生疑心,有报复别人的打算,让人家知道,那就危险了呀!”越王说:“我被吴国打败,备受屈辱,对吴王确实恨之入骨。即使我和吴王同时死去,也心甘情愿!”并且问子贡有没有什么办法。子贡说:“吴王这个人十分骄横。你现在要用最谦恭的态度去打消他的疑心,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你主动表示要出兵跟随他去作战。这样,他就会暂时放弃对你越国的征讨,先去攻齐。如果他攻齐失败了,这是你的福气,可趁机报复他。如果他攻齐胜利了,为了霸业必然要乘胜再去攻打晋国。我打算到晋国去,请晋国做好迎击吴国的准备。那时,吴国的精锐军队已在齐国损失不少,欲攻晋必然再从国内调兵。当吴国大军远离国土和晋国激战的时候,你再趁虚攻打吴国,灭吴就必定能成功!”越王大喜过望,要用重礼酬谢子贡, 子贡谢绝了,并请越王先去向吴王报告,说越国对吴国绝无二心,欣然同意派兵跟随吴王作战。吴王遂发九郡之兵向齐宣战。 子贡又赶到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不事先考虑好方案,就不能应付突然的事变。如今吴国就要和齐国打仗了,双方不论哪一方获胜,都必然乘胜攻晋,建立霸业。”晋国国君听了很恐惧,赶紧问:“这该怎么办呢?”子贡说:“吴国取胜的可能性很大。从现在起,晋国赶紧训练军队,准备同吴国作战。”晋国君点头同意。子贡这才回到了鲁国。
果然,吴军与齐军在艾陵交战,吴军获胜,移兵攻晋。晋国已有准备,在黄池打垮了吴军。越国得到消息,出兵袭击吴国。吴王带领败兵赶回国内,与越军战于五湖,没能打退越军,都城失守。越军杀死了吴王夫差,越国灭亡了吴国,在东南一带称霸。子贡这一趟出使的结果,保存了鲁国,搞乱了齐国,使吴国灭亡,晋国强盛,越国称霸,五个国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曹邴氏: 鲁国的钢铁业巨子
据说管仲不仅当时把齐国搞得如此有声有色,而且延绵数百年而不绝,到孔子时还对他景仰不已,连称“民到于今受其赐”。这商业一脉遗风不绝。就连汉兴之后,邹、鲁也有了“好贾趋利,甚于周人”的经商习俗。当然这情形也是形势所逼,本来这“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於礼”,人民都老实巴交,颇有桑麻之业,也没有“林泽之饶”这样的自然资源,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等到不行了,这才“好贾趋利,甚于周人”。正应了穷则思变,变则通这一说。
那时候鲁地出了个大家,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比孔子还有号召力,曰曹邴氏。这曹邴氏是当时的钢铁业巨子,“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贳贷行贾遍郡国”。不止搞实业,还搞资本运作,应该是当时最出色的跨国公司。关于资本,《史记·货殖列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齐人刁间,富至巨万,经营铁业,兼营贷业……”“贷业”,也即“贷款业务”,以钱赚钱。曹邴氏与刁间的商业行为标志当时的货币已经有了“商品”的属性。曹邴氏在这“巨贾”头衔之外,他还以“俭啬”留驻青史,“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真正是不放过任何一点“商机”,从商业眼光来看,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德。而他最具号召力的,是“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大家都学他去经商而放弃读书了。好在他是在孔子之后,否则,孔子就会越发的痛心疾首。
王戎: “竹林七贤”中的另类
中国的主流文化对商业的最后的一点宽容,也在西汉到来的时候,随着“独尊儒术”的推行,被董仲舒给扼杀了。自此“重农抑商”的思想笼罩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但商业以及商业精神的发展依旧在这种遏制中努力生长,从未停息。
王戎在305年死去之前,曾经梦想着和管仲一样在政治和商业上都大有作为而名垂青史。但他不会想到,他留给历史被人所津津乐道的,不是他一生所标榜的“竹林七贤”的名声,也不是政治家王戎,而是“奸商”二字。这位西晋大臣是琅琊(今属山东)人,他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据说神采秀彻,善清谈,但实在不怎么受欢迎。每当和阮籍、嵇康他们到竹林里闲游,他一迟到,阮籍就说:“这个庸俗的东西又来扫兴了。”历史评价的“七贤”中最庸俗的这一位实在令人觉得不堪。“苟媚取宠,热衷名利”不说,作为官商,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好像永不满足。他的商业头脑体现在他卖李子上,他们家有好李子,经常拿出去卖,但害怕别人得到种子,于是就常先把核给钻了孔后再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至今。
太白楼的故事
公元746年,即唐天宝4年,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客居济宁,眷恋不去,不但在此娶妻,而且生下了第三个儿子。一天傍晚,华灯初上,李白登上运河边的这座酒楼,吟下了七言绝句: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一定程度上,流通渠道决定着中国商业发展甚至商业区域中心发展的走向。直到近代铁路兴起之前,水運一直是这种走向的关键所在。自两汉至隋运河开通之前,长江便成为中国商业史的承载之地,而南京则成为商业中心城市。齐鲁之邦便因之式微,直到隋运河开通。而此后,齐鲁商业中心便西移至运河流域,至明代方达到春秋战国之后的另一个高潮。
这期间,有一个复姓贺兰氏的人在任城(今济宁)依运河之利从事餐饮娱乐业,开了个大酒楼,名“贺兰氏酒楼”。后来这酒楼接了个有名的客人,就是李白,而且这一接就20多年。公元736年,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其居在酒楼前”,每天至此饮酒,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诗篇。贺兰氏酒楼就因明星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噪,生意兴隆。而且这一兴隆就几百年,只不过后来改了名字,成为传世经典,名曰“太白楼”。改名这事发生在李白去世99年后的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光临贺兰氏酒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又历宋、金、元三代,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实在无法探究这贺兰氏使用了什么手段把这明星效应做得如此轰动,又历数百年不绝,堪称奇迹。
尹氏不发不义之财
“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泉水汇流于大明湖,诗人吟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素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而著称。柳树被称为济南的市树,它不仅坚忍不拔婀娜多姿,而且承载着这个城市的精神。
在辑录明朝洪武至万历时期史事的史书《西园闻见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济南——当年被称为“历城”,有一户姓尹的人家,家贫,靠在路边卖米糕度日。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位远道而来的客商骑马路过,买他的米糕充饥,食罢策马而去,却将装满金子的行囊遗下。尹氏呼之不及,久等不回,只好把金子装在一个瓦罐中埋进地里,并种上一棵柳树以作标记。那位丢失金子的人原来是山西的一个大商人,遗失的是巨额的货款。他无脸再回家见父母妻子,就一直流落在外,成为一个乞丐。 若干年后,他又行乞至尹氏卖米糕处。想起旧事,悲从中来,伏地痛哭。尹氏问其原因。山西人告知当年失金之事。尹氏问其所失金数及日期,都对得上。于是就领他到柳树下,掘柳取金而出。山西人不敢相信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跪地而谢,说:“这些金子您愿取多少就取多少,给我多少也应该您说了算。”尹氏拒之。山西人又说:“我们一人一半?”尹氏也不答应,告诉他说,我穷是穷,但要是想要你的金子的话,当初不就全部据为己有了吗?最终如数奉还。
山东人最讲究一个“义”字,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绝不可发不义之财。义用之于鲁商,比黄金都贵重。历城尹氏,植柳为记。那棵柳树不仅是一个埋金的记号,而且是山东人“见利不忘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文化胎记。
台儿庄战役背后的鲁商
1938年3月,在山东运河边的商贸重镇——台儿庄,爆发了一场中国军队与日寇惊天地、泣鬼神的浴血大搏杀。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军人的血性震惊世界。当时有一位姓万的粮商,开战前,他遵照军令,已经把库存的全部粮食装船准备运走,当得知中国军队缺少构筑工事的沙包时,便同另一位盐商一道,毅然将船上的粮包、盐包统统卸下,全部捐献给守军构筑工事掩体。
这场战役的胜利,还隐藏着另一个企业的壮举。攻击台儿庄的日寇,原准备在连云港登陆,如果企图得逞,中国军队将腹背受敌。枣庄中兴煤矿得知这一情报,紧急调动17艘五千吨级轮船,全部装满煤炭开到港口,自行炸沉,阻塞航道。这一壮举,使日寇不得不改道青岛登陆,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调度部队!
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鲁商的家国情怀、舍利取义的风骨由此可见一斑。
“万国博览会”上的张裕
1915年2月20日,“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开幕。中国参展商也带来了4000多件商品。那时,外商熟悉的是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而对中国的葡萄酒还闻所未闻。面对冷冷清清的展台,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始人张弼士,倒了一杯张裕牌白兰地葡萄酒,主动向一位名叫莫纳的法国大酒商走去,说:“先生,请你品尝。”
莫纳接过酒杯,漫不经心地摇晃着。蓦地,那琥珀色液体弥漫出的酒香扑鼻而来,令他十分惊讶。他轻轻地泯上一口,醇厚的味道更令人陶醉。回味再三,他注视着酒杯,诧异地问道:“此酒产自哪里?”张弼士一笑,说:“中国烟台”。不久,经过来自世界各国科学、艺术、工商界共500人组成的评审团,严格地评审,张裕葡萄酒公司生产的“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瑶浆(味美思)”和“雷司令白葡萄酒”压倒众多名声显赫的欧洲老牌葡萄酒厂商,一举荣获4枚金质奖章。这是中国民族工業第一次获得世界金牌。
1840年,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张弼士在广东省大埔县黄堂乡出生。18岁那年,他告别家乡,远走南洋,先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纸行当学徒,之后,独自经营垦殖、采矿、航运、药材等产业,获得成功,成为南洋首富。1891年,张弼士应新任登、莱、青道尹盛宣怀之邀,到烟台商讨有关事宜。经过实地考察,他确认烟台的土壤、气候适宜栽植葡萄,开办葡萄酒厂。于是,他通过盛宣怀上奏清廷并经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公司。后来,孙中山先生到烟台,在各界欢迎大会上致词,对张弼士先生热爱国家支持共和、发展实业开办张裕酿酒公司的做法大加赞赏,并以雄劲的楷书写下四个大字:“品重醴泉”。这是中山先生毕生唯一写给企业的题词。
胶澳商埠育婴堂
1922年我国接收青岛后,随着人口增加,街头巷尾常有丢弃的婴孩。在胶澳商埠局的倡议下,青岛总商会动员地方绅商捐款,于1927年5月成立了胶澳商埠育婴堂。
育婴堂管理严格,责任明确到人,设有管理员、乳妇和医生;对婴儿的睡眠、食品、衣物等都有详细的卫生标准;育婴堂还按照规定为男女婴儿各按二十二字取名,男婴取名为“育养本旨、忠诚贤良、心存道义、志在纲常、格致精深、东西名扬、中流柱石、邦家栋梁”,女婴取名为“温恭淑巧、德容备长、幽娴贞静、举止端庄、织女作法、孟姜乃祥、为国储人、厥为后芳”,暗含着对孩子长大后前途的美好期望。
仁者爱人,鲁商把儒家仁爱精神融入企业管理实践中。
管仲经济之策
管仲成为齐国首富的时候,他已经被拜相称侯,齐桓公管他叫“仲父”,而他朋友鲍叔牙则被称为“老师”。鲍叔牙教会了年轻的国君很多东西,但年轻人难免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比如在管仲到来之前,他就很喜欢驾着马车载着美人在临淄城的大街上裸奔。鲍叔牙告诉他你这样不行,讲了很多大道理,国君很受启发,决定胸怀天下。
事实证明齐桓公是干大事的人,他在决定听从鲍叔牙的建议而起用管仲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国家给“股份制”了,还给了管仲不少股份——临淄城里的“市”的税收三分之一归他。管仲不负众望,致力于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齐国很快就强大起来,他也很快成了首富。他为外来商人提供宾舍和交易的场所,对外商货车一乘的提供本人伙食,三乘的兼供给饲料,五乘的并供给饲养人。还在临淄城里开设了国家大妓院,让300个女子住在里面卖淫,国家向她们征税——所谓“夜合之资”——据说“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那时的商业活动,主要还是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但是,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货币已经成为齐国商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管仲对于商业活动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由国家铸造钱币,并且广泛用来推动商品流通。当时,齐国的刀币成为流通于齐、鲁、燕、赵、魏等国的硬通货,这表明齐国拥有了广泛的信用和雄厚的金融实力。齐国将货币铸成刀形,也有“商战利器”之蕴。
货币,同时也是一种信物。据考证,在海路贸易方面,管仲在当时已经建立“环渤海经济带”,将今日的辽宁、山东、河北通过渤海连通为一体;而这种海上贸易,也是通过刀币作为流通货币。
齐国的“金融战争”
齐国的国势并非得天独厚。管仲问齐桓公:“齐国有多大?”齐桓公回答:“方圆五百里。”管仲给他分析了一下,说齐国有五分之一的地基本上都不长庄稼,吃饭都困难,你能靠这个来立国?以齐国的势力,只能永远为弱国,这是后来梁启超先生的评价,但管仲是怎么改变这种局面,不但使齐国富强,而且还能一匡天下的呢?
桓公曰:“那我怎么样才能强国呢?”管子答说:“只有官山海。”桓公说:“什么是官山海?”管子答:“我们依山靠海,必须盐铁专营,并将盐商政策定为国策。”当时齐国是列国最主要的产盐地。管仲实行盐铁专营,把最优势的产业从私人手里夺过来,收为国有。
管仲说囤盐,桓公立刻照办。从十月到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齐桓公问管仲,盐都存了,干啥用?管仲说,马上就开春了,大夫们也别修墓、整那些楼台亭榭啥的了,老百姓也别煮盐了,专心忙农活。其真正目的是限产,结果盐价坐长十倍。齐桓公高兴坏了,问怎么办。管仲说下令把咱存的盐都卖到梁赵宋卫濮阳那些地方。桓公立刻照办,很快卖完,获得黄金一万一千多斤。黄金是最硬通货。
管仲以独占盐利之故,一举而撄他国之金万余斤,资本之豪,举世莫敌。
但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齐桓公把管仲叫来问他,你整这么多金子干什么用?管仲说,听我的,你下令让那些贺献、交税的,都必须用黄金。天下的黄金本来就不多,而且大部分已经被齐国赚来,而且锁国库里不拿出来流通,金价因此已经大涨了,现在可好,贺献、交税政府只收金子了,结果,金价大涨。齐国境内金价大幅上涨,其他各国持有黄金的人都纷纷跑到齐国来,卖个高价。最后,天下之金,尽归于齐。
现在,各国都严重缺乏黄金,所以金价也都向齐国看齐了,甚至比齐国还高。黄金作为最强势的衡量货币,金价越高,则物价越贱,包括民生之本的粮食的价格,也是一路走跌。
这时候,管仲再次出手。拿出国库中的金子,大肆购买国内的粮食,旁边国家的粮价要是一釜一千,我们就加倍,使齐国境内的谷价远高于邻国,邻国的商人一看,赶紧收购自己国内的粮食卖给齐国,各国的粮食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齐国,如流水入深谷。齐政府拿出其吃下的一部分黄金来买粮食,一转眼,天下大部分的粮食,又被齐国独占。
管仲以金谷御百物,并以金与谷互相御,以此控制天下。相比20世纪末金融大鳄索罗斯以国际游资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之举,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管仲之纵横,令人叹为观止。
管仲相齐就商业而言很有些起三代之衰的气势,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齐地良好的商业传统。原来姜太公被封在这里,盐碱地,人也少(地潟卤,人民寡),光靠农业很难发展,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商贾反复往来于齐与各国之间,故齐冠带衣履天下,引天下风气之先,这是何等壮观场面。
管仲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于他的《管子》一书,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最值得称道的是,管仲在《奢靡》《揆度》等篇中,系统阐述了消费对于生产和经济的促进作用。两千五百年后,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巨著《通论》问世,熟悉《管子》的人惊讶地发现,这两部跨越数千年时空的理论著作,竟然是以同样的观点阐述同一个经济学命题。
商场如战场:孙武与范蠡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517年,也就是齐景公三十一年,一个18岁的年轻人从这里离家,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去。這个闯荡世界的年轻人,叫孙武。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二人结为密友。此时的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吴王阖闾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100年前发生在齐国的管鲍之交。 孙武辅佐吴王阖闾及其后继位的夫差屡建奇功。公元前494年春天,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夫差率10万精兵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就在越王勾践陷入绝境之时,却有一个人对他不离不弃。他向勾践慨述一定要忍辱负重慢慢寻找机会,越必兴、吴必败,这个人是范蠡。勾践没办法,只好向吴国投降,在吴国厕身为奴。
孙武辅佐吴国成就了霸业。吴王夫差成为霸主。就在越王勾践厕身吴国为奴,卧薪尝胆的时候,吴王夫差却开始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报复,所以必须彻底灭掉越国,以免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于是悄然归隐,息影深山。
范蠡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归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最终灭掉吴国,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范蠡辅佐越国成就霸业,被尊为上将军。范蠡同样看到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的性格,也归隐而去。
孙武与范蠡,两个人在大概相同的时代中,各自辅佐两个邻国。他们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先后成就霸业。又殊途同归,归隐而去——范蠡的归隐,据说携西施一起泛舟适齐,在孙武的家乡,在齐鲁大地上成为一代商圣,泽被后世;而孙武隐退之后,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做《孙子兵法》,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兵家乃至商战“圣经”。这种巧合似乎在暗示我们,历史真的是别有深意——商场如战场。
《孙子兵法》全书约6000余字,作为华夏文化的代表,蕴含了丰富的东方哲学智慧。時至今日我们仍然惊叹于《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被世界各国公认为一部最具权威性的军事战略、哲学著作,并广泛涉及管理学、战略管理学等诸多领域。被世界誉为东方商战的圣经,与《周易》《论语》《道德经》一同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学者波拉克说:孙子和孔子一样有永恒的智慧,这种智慧属于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垄断。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并给自己部下规定每人必读《孙子兵法》。 号称“汽车大王”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老板罗杰·史密斯公开申言:“我成功的法宝是《孙子兵法》……”
早在100多年前,有一本书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崛起。有“日本资本主义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通过对《论语》的全新诠释,写出了影响深远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为合理追求财富作了神圣解释,为日本经济的兴起奠定了精神基础。
涩泽荣一认为孔子不仅提出要富民,而且指出富民的最终目的是强国,“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孔子的这一思想,涩泽荣一指出,要使人民富裕,国家富足,必须走工商兴邦的道路。涩泽荣一的更大贡献,是在《〈论语〉与算盘》中提出了“士魂商才”的儒商人格理想。
鲁商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既在表层讲究谋略和技巧,承认商业活动中谋求利润的合理性,又要求用《论语》对谋利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实际上就是用“义”保证工商活动的合理性。“义利合一”的经营理念体现了鲁商一手握《论语》一手握《孙子兵法》的形象。
范蠡发明十六两秤
中国人往往把经商叫做“陶朱事业”或“端木生涯”。端木指的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也就是子贡。陶朱即指陶朱公,就是曾经名扬四海的越国大夫范蠡。
传说范蠡携西施来到齐国,更名鸱夷子皮。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创造了巨大财富。甚至还有齐王闻其贤,而拜他为相的说法。范蠡却再次急流勇退,觉得自己在相位上“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归还相印,尽散其财,悄悄地离开了齐国,而来到鲁国的陶地,终于又致巨富,因此被称为“陶朱公”。范蠡之所以选择齐国作为他人生第二项事业的起点,是因为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齐国有着悠久的重商传统。姜太公被封齐地,就提出“六守三宝”的治国方略。“六守”是仁、义、忠、信、勇、谋,“三宝”是大农、大工、大商。
传说范蠡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为杜绝奸商的恶行,范蠡又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在秤杆头上加福、禄、寿三颗金星,秤变为十六两为一斤。范蠡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这种镶嵌着良心印记的十六两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
范蠡贩马
范蠡经商既有道又有术。范蠡打听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难,可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很多,马匹很可能运不到吴越就被抢走。范蠡听说有个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他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榜文上说自己有马队,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果然,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范蠡因此赚了一大笔钱。
知子莫如父
范蠡也遇到“富二代”的问题。他曾经批评他小儿子生来富贵,整天玩乐泡妞,从来就不知道这钱来得多么不容易,因此才挥金如土毫不顾惜。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楚国判了死刑,决定秋后处决,范蠡闻讯,急忙准备了千两黄金和一封书信,叫小儿子到楚国去贿赂楚国宰相,希望能保儿子一命。老大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就问父亲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不让他去。范蠡对他说:“如果派你去,你二弟必死无疑;只有老三去了才能救活老二。”老大一听更不服气了:“同样有礼物,有书信,为什么我就办不成?”范蠡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去,临行嘱咐他无论事情能否办成,礼金千万都不要带回来。长子刚一起身,范蠡就叫小儿子买了一口棺材,随后到楚国去接他二哥的尸体回来。范蠡的长子到楚国后,急忙拜见了宰相,呈上礼物和书信。第二天,宰相便以楚国将有天灾为借口,上奏楚王释放在押的死囚,以免除灾难。楚王听后便下旨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儿子听说弟弟已经大赦,心想:何必白白丢掉这千两黄金,便又回到宰相那里取回千两黄金。楚国宰相非常恼怒,于是又对楚王说:“大王大赦天下,本为消灾,岂料有人说我受了范蠡的贿赂,为了范蠡的儿子才提议大赦。如果放了他民愤难平。”楚王听了,就下令斩了范蠡的儿子,等到人头落地的时候,范蠡小儿子运的棺材正好赶到。 范蠡为何能料事如神呢?原来,他的长子是在贫困时期出生的。从小历尽艰辛,深知钱财得来不易,而小儿子却是他发达后出生的,向来挥金如土,对千两黄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所以他知道大儿子一定办不成这件事。这就是“知子莫如父啊”的来历。
在财富传承方面,范蠡终究还是不错,“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遂至巨万”。可见,子孙还能传承家业,并且“修业而息”,也涉足资本运作层面。
范蠡在致富后没有忘记穷困的百姓和乡亲,他富而行其德,广散其财,热衷“公益事业”,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慈善家。《史记》记载,范蠡在齐国首次发迹以后,“尽散其财,分与知友乡党”,又记载范蠡在陶经商致富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却三次散财于贫交亲朋。范蠡的“三聚三散”成为后世永远不可磨灭的财富佳话。范蠡这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司马迁用20个字精确地进行了概括:“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富好行德,成名天下”。
子贡赎人
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出身商人世家,曾相鲁、卫两国,后经商于曹、鲁之间。善于预测市场行情,后人说他“好废举,与时转货赀”。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这样做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说:“你仍然不明白道理啊。你只看到了现在,却看不到未来。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让我来告诉你失误之处吧。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公平的道理。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现在你因为自己有钱而不领赎金,似乎是做了一件善事,但却打破了公平的规矩,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但卻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鲁国富翁少,平民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谁愿意再去救人呢?”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有一次,孔子在颠簸的马车上对子贡说:“一个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对民讲信,可也。” 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一者,去掉哪一个呢?”孔子曰:“去兵。” 子贡又问:“必不得已再舍一样呢?”孔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宁可无食,却不能无信。孔子视一个信字比生命都重要!
“恕”和“信”的理念融进了子贡的血液,也融进了他的商道之中。
子贡纵横说列国
田常要在齐国作乱,但惧怕鲍晏,因此要发兵征伐鲁国, 以分散大臣们对内政的注意力。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祖宗坟墓的所在地,你们谁去制止齐国的攻伐呢?”子路请求出使齐国,被孔子制止了;子张、子石提出要求, 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去说服田常,孔子同意了。
子贡来见田常说:“你进攻鲁国可是个大错呀!鲁国是个难伐之国,因为它的城墙又薄又矮,土地又少而且不丰饶,国君愚昧而且不仁,大臣们虚伪而无能,军卒百姓又特别不愿意打仗,因此,你可不要去进攻鲁国。你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广阔而且富饶,它的盔甲坚韧、戈矛锋利,军队很多,兵精粮足,将军勇武善战,特别易于攻打。”
田常听了,愤然变色说:“易攻打的你说难伐,难于攻打的你说好伐,你用这些是非颠倒的话来劝我,目的何在?”子贡说:“我听过,忧患在内的要攻强,忧患在外的要攻弱。如果你去攻鲁国,一战而胜,那么齐王就会更加骄横,恣意妄为,大臣也会纷纷争名夺利。齐王骄横,必然疏远你;大臣相争,必然攻讦你。这样,别说你在齐国想谋大事,就是处境也有些危险。而去征讨吴国就不同了,攻打吴国一时难于取胜,那么士卒死在国外,有能力的大臣都派到前线,百姓对齐王满怀怨恨。这样,在大臣中你没有劲敌,齐王又孤立无靠,能操纵齐国命运的,就只有你了,那时候,你想干什么都好办。”田常听了,连声称赞:“果然是好主意!可是我已经向鲁国发兵了,如果半途中转而攻吴,必然引起别人怀疑。这可怎么办呢?”子贡说:“你先下令按兵不动,我去吴国劝说吴王,让他派兵去救鲁,那时你就可以对吴国开战了。”田常非常高兴,便请子贡快去.
子贡见了吴王,说:“我听说齐国已出兵攻打鲁国,我为大王担忧啊!吴、齐现在国力差不多,可一旦齐国吞并了鲁国,那吴国就处于劣势了,那时吴国要想称霸就难了。现在,你应该趁机出兵进攻齐国,宣称是为了主持正义,救援弱小的鲁国。这样在诸侯中得了好名声,又趁齐国军队对鲁作战,国内空虚,夺取它大片的土地城池。真是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做到这一步,另一个强国晋国也会向吴国屈服,吴国称霸天下的局势就形成了。”
吴王听了,连称:“好计!”但是他说:“不过,我曾经打败过越国。越国现在表面上服从我,但我听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暗中训练士兵,对我有报复之心。等我把越国消灭了再按你的计策行事吧!”子贡说:“如果你先对越国作战,等打完仗,鲁国就已经被齐国吞并了,机会就已丧失。再说越国是比鲁国更弱的国家,你已经与人家订立盟约,允许越国存在,假如你现在不攻齐而伐越,会被认为你一是欺弱怕强,二是不讲信义背弃盟约,三是见难不救。有这三条,霸业就有落空的危险。如果你实在对越国不放心的话,我可以到越国去, 让越王派兵随从你一起对齐作战。这样,不但使越国空虚了,又能让你得到勇于相助的好名声。您看好不好?”吴王听了,赶紧说:“如果越国出兵跟随我,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一定立即攻打齐国。”子贡于是动身又到越国去。
越王勾践听说孔子的高徒要来,立即修整道路,亲自到郊外迎接。子贡到了,勾践又亲自驾车,把子贡送到馆舍。勾践向子贡说:“越国是南方偏僻的小国,大夫为什么肯屈尊前来呀?”子贡说:“我刚见过吴王,他准备出兵攻打齐国,但听说越国要对他进行报复,而让人生疑心,有报复别人的打算,让人家知道,那就危险了呀!”越王说:“我被吴国打败,备受屈辱,对吴王确实恨之入骨。即使我和吴王同时死去,也心甘情愿!”并且问子贡有没有什么办法。子贡说:“吴王这个人十分骄横。你现在要用最谦恭的态度去打消他的疑心,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你主动表示要出兵跟随他去作战。这样,他就会暂时放弃对你越国的征讨,先去攻齐。如果他攻齐失败了,这是你的福气,可趁机报复他。如果他攻齐胜利了,为了霸业必然要乘胜再去攻打晋国。我打算到晋国去,请晋国做好迎击吴国的准备。那时,吴国的精锐军队已在齐国损失不少,欲攻晋必然再从国内调兵。当吴国大军远离国土和晋国激战的时候,你再趁虚攻打吴国,灭吴就必定能成功!”越王大喜过望,要用重礼酬谢子贡, 子贡谢绝了,并请越王先去向吴王报告,说越国对吴国绝无二心,欣然同意派兵跟随吴王作战。吴王遂发九郡之兵向齐宣战。 子贡又赶到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不事先考虑好方案,就不能应付突然的事变。如今吴国就要和齐国打仗了,双方不论哪一方获胜,都必然乘胜攻晋,建立霸业。”晋国国君听了很恐惧,赶紧问:“这该怎么办呢?”子贡说:“吴国取胜的可能性很大。从现在起,晋国赶紧训练军队,准备同吴国作战。”晋国君点头同意。子贡这才回到了鲁国。
果然,吴军与齐军在艾陵交战,吴军获胜,移兵攻晋。晋国已有准备,在黄池打垮了吴军。越国得到消息,出兵袭击吴国。吴王带领败兵赶回国内,与越军战于五湖,没能打退越军,都城失守。越军杀死了吴王夫差,越国灭亡了吴国,在东南一带称霸。子贡这一趟出使的结果,保存了鲁国,搞乱了齐国,使吴国灭亡,晋国强盛,越国称霸,五个国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曹邴氏: 鲁国的钢铁业巨子
据说管仲不仅当时把齐国搞得如此有声有色,而且延绵数百年而不绝,到孔子时还对他景仰不已,连称“民到于今受其赐”。这商业一脉遗风不绝。就连汉兴之后,邹、鲁也有了“好贾趋利,甚于周人”的经商习俗。当然这情形也是形势所逼,本来这“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於礼”,人民都老实巴交,颇有桑麻之业,也没有“林泽之饶”这样的自然资源,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等到不行了,这才“好贾趋利,甚于周人”。正应了穷则思变,变则通这一说。
那时候鲁地出了个大家,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比孔子还有号召力,曰曹邴氏。这曹邴氏是当时的钢铁业巨子,“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贳贷行贾遍郡国”。不止搞实业,还搞资本运作,应该是当时最出色的跨国公司。关于资本,《史记·货殖列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齐人刁间,富至巨万,经营铁业,兼营贷业……”“贷业”,也即“贷款业务”,以钱赚钱。曹邴氏与刁间的商业行为标志当时的货币已经有了“商品”的属性。曹邴氏在这“巨贾”头衔之外,他还以“俭啬”留驻青史,“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真正是不放过任何一点“商机”,从商业眼光来看,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德。而他最具号召力的,是“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大家都学他去经商而放弃读书了。好在他是在孔子之后,否则,孔子就会越发的痛心疾首。
王戎: “竹林七贤”中的另类
中国的主流文化对商业的最后的一点宽容,也在西汉到来的时候,随着“独尊儒术”的推行,被董仲舒给扼杀了。自此“重农抑商”的思想笼罩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但商业以及商业精神的发展依旧在这种遏制中努力生长,从未停息。
王戎在305年死去之前,曾经梦想着和管仲一样在政治和商业上都大有作为而名垂青史。但他不会想到,他留给历史被人所津津乐道的,不是他一生所标榜的“竹林七贤”的名声,也不是政治家王戎,而是“奸商”二字。这位西晋大臣是琅琊(今属山东)人,他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据说神采秀彻,善清谈,但实在不怎么受欢迎。每当和阮籍、嵇康他们到竹林里闲游,他一迟到,阮籍就说:“这个庸俗的东西又来扫兴了。”历史评价的“七贤”中最庸俗的这一位实在令人觉得不堪。“苟媚取宠,热衷名利”不说,作为官商,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好像永不满足。他的商业头脑体现在他卖李子上,他们家有好李子,经常拿出去卖,但害怕别人得到种子,于是就常先把核给钻了孔后再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至今。
太白楼的故事
公元746年,即唐天宝4年,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客居济宁,眷恋不去,不但在此娶妻,而且生下了第三个儿子。一天傍晚,华灯初上,李白登上运河边的这座酒楼,吟下了七言绝句: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一定程度上,流通渠道决定着中国商业发展甚至商业区域中心发展的走向。直到近代铁路兴起之前,水運一直是这种走向的关键所在。自两汉至隋运河开通之前,长江便成为中国商业史的承载之地,而南京则成为商业中心城市。齐鲁之邦便因之式微,直到隋运河开通。而此后,齐鲁商业中心便西移至运河流域,至明代方达到春秋战国之后的另一个高潮。
这期间,有一个复姓贺兰氏的人在任城(今济宁)依运河之利从事餐饮娱乐业,开了个大酒楼,名“贺兰氏酒楼”。后来这酒楼接了个有名的客人,就是李白,而且这一接就20多年。公元736年,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其居在酒楼前”,每天至此饮酒,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诗篇。贺兰氏酒楼就因明星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噪,生意兴隆。而且这一兴隆就几百年,只不过后来改了名字,成为传世经典,名曰“太白楼”。改名这事发生在李白去世99年后的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光临贺兰氏酒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又历宋、金、元三代,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实在无法探究这贺兰氏使用了什么手段把这明星效应做得如此轰动,又历数百年不绝,堪称奇迹。
尹氏不发不义之财
“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泉水汇流于大明湖,诗人吟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素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而著称。柳树被称为济南的市树,它不仅坚忍不拔婀娜多姿,而且承载着这个城市的精神。
在辑录明朝洪武至万历时期史事的史书《西园闻见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济南——当年被称为“历城”,有一户姓尹的人家,家贫,靠在路边卖米糕度日。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位远道而来的客商骑马路过,买他的米糕充饥,食罢策马而去,却将装满金子的行囊遗下。尹氏呼之不及,久等不回,只好把金子装在一个瓦罐中埋进地里,并种上一棵柳树以作标记。那位丢失金子的人原来是山西的一个大商人,遗失的是巨额的货款。他无脸再回家见父母妻子,就一直流落在外,成为一个乞丐。 若干年后,他又行乞至尹氏卖米糕处。想起旧事,悲从中来,伏地痛哭。尹氏问其原因。山西人告知当年失金之事。尹氏问其所失金数及日期,都对得上。于是就领他到柳树下,掘柳取金而出。山西人不敢相信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跪地而谢,说:“这些金子您愿取多少就取多少,给我多少也应该您说了算。”尹氏拒之。山西人又说:“我们一人一半?”尹氏也不答应,告诉他说,我穷是穷,但要是想要你的金子的话,当初不就全部据为己有了吗?最终如数奉还。
山东人最讲究一个“义”字,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绝不可发不义之财。义用之于鲁商,比黄金都贵重。历城尹氏,植柳为记。那棵柳树不仅是一个埋金的记号,而且是山东人“见利不忘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文化胎记。
台儿庄战役背后的鲁商
1938年3月,在山东运河边的商贸重镇——台儿庄,爆发了一场中国军队与日寇惊天地、泣鬼神的浴血大搏杀。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军人的血性震惊世界。当时有一位姓万的粮商,开战前,他遵照军令,已经把库存的全部粮食装船准备运走,当得知中国军队缺少构筑工事的沙包时,便同另一位盐商一道,毅然将船上的粮包、盐包统统卸下,全部捐献给守军构筑工事掩体。
这场战役的胜利,还隐藏着另一个企业的壮举。攻击台儿庄的日寇,原准备在连云港登陆,如果企图得逞,中国军队将腹背受敌。枣庄中兴煤矿得知这一情报,紧急调动17艘五千吨级轮船,全部装满煤炭开到港口,自行炸沉,阻塞航道。这一壮举,使日寇不得不改道青岛登陆,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调度部队!
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鲁商的家国情怀、舍利取义的风骨由此可见一斑。
“万国博览会”上的张裕
1915年2月20日,“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开幕。中国参展商也带来了4000多件商品。那时,外商熟悉的是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而对中国的葡萄酒还闻所未闻。面对冷冷清清的展台,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始人张弼士,倒了一杯张裕牌白兰地葡萄酒,主动向一位名叫莫纳的法国大酒商走去,说:“先生,请你品尝。”
莫纳接过酒杯,漫不经心地摇晃着。蓦地,那琥珀色液体弥漫出的酒香扑鼻而来,令他十分惊讶。他轻轻地泯上一口,醇厚的味道更令人陶醉。回味再三,他注视着酒杯,诧异地问道:“此酒产自哪里?”张弼士一笑,说:“中国烟台”。不久,经过来自世界各国科学、艺术、工商界共500人组成的评审团,严格地评审,张裕葡萄酒公司生产的“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瑶浆(味美思)”和“雷司令白葡萄酒”压倒众多名声显赫的欧洲老牌葡萄酒厂商,一举荣获4枚金质奖章。这是中国民族工業第一次获得世界金牌。
1840年,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张弼士在广东省大埔县黄堂乡出生。18岁那年,他告别家乡,远走南洋,先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纸行当学徒,之后,独自经营垦殖、采矿、航运、药材等产业,获得成功,成为南洋首富。1891年,张弼士应新任登、莱、青道尹盛宣怀之邀,到烟台商讨有关事宜。经过实地考察,他确认烟台的土壤、气候适宜栽植葡萄,开办葡萄酒厂。于是,他通过盛宣怀上奏清廷并经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公司。后来,孙中山先生到烟台,在各界欢迎大会上致词,对张弼士先生热爱国家支持共和、发展实业开办张裕酿酒公司的做法大加赞赏,并以雄劲的楷书写下四个大字:“品重醴泉”。这是中山先生毕生唯一写给企业的题词。
胶澳商埠育婴堂
1922年我国接收青岛后,随着人口增加,街头巷尾常有丢弃的婴孩。在胶澳商埠局的倡议下,青岛总商会动员地方绅商捐款,于1927年5月成立了胶澳商埠育婴堂。
育婴堂管理严格,责任明确到人,设有管理员、乳妇和医生;对婴儿的睡眠、食品、衣物等都有详细的卫生标准;育婴堂还按照规定为男女婴儿各按二十二字取名,男婴取名为“育养本旨、忠诚贤良、心存道义、志在纲常、格致精深、东西名扬、中流柱石、邦家栋梁”,女婴取名为“温恭淑巧、德容备长、幽娴贞静、举止端庄、织女作法、孟姜乃祥、为国储人、厥为后芳”,暗含着对孩子长大后前途的美好期望。
仁者爱人,鲁商把儒家仁爱精神融入企业管理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