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金先生狂热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他自己就生活在那样一个封建家庭里,封建家长们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必须用他们的意志来培养乖巧的继承者,在这种精神枷锁下,很多青年男女丧失了灵魂和前途。”觉新”这个名字在这个时候突出了它的内涵:在黑暗中觉醒,在前路上开拓新的生活!我想,巴金先生也是和他的小说中的人物一起悲喜,这是巴金先生对于新青年的真切期盼!
关键词:作揖哲学;无抵抗主义;懦弱;觉醒;新生活
巴金先生在他的《激流》的序中把生活形容成一个悲剧!但是我们碰巧生活在激流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征服生命,来参与到和”激流”的搏斗里。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金先生将他的希望赋予给《激流三部曲》。
巴金先生塑造的三个兄弟分别具备了不同的性格,他们代表了三种类型的人物,这就注定了他们最后各异的命运篇章。在这三个形象中,我更愿意阅读觉字辈的老大:觉新的人生历程,不可否认的是觉民、觉慧这样的新青年激情澎湃,对未来保有美好的憧憬,可以化作暖雨去滋润冰封的世界,春意尽染,但是太有希望的新新人物越使我觉得血液中流淌的血液太过于新鲜甜腻,不免单调浑稠。而有悲有喜,落后却偶尔头脑中闪烁着进步的花火的人物形象更显得真实丰满,就像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下,从天际射出的一缕光芒,给空气带来生命的味道。当你作为读者,会不会很轻易预见到作为新青年的觉民、觉慧的结局,我的确把心思交赴在了觉新的身上,会对三部曲中觉新形象的不断丰润有更大的期待。
巴金先生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刻意的拉大了三兄弟之间的对比,他是这样安排的:三兄弟一样都受了五四新文化的熏陶,在洋式的学校里接受着进步思想的传达,然而觉新的见解的确是温和而乖巧。遗憾的是觉新对刘半农的”作揖哲学”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表示赞同,同时,他做到了学以致用,把这些”谦虚”的理论融化在这个汹涌澎湃的现实营造的大的家庭环境中。觉新在激流三部曲中给读者留下的最深刻的恐怕就是他对所谓的制度和礼教深深的作揖姿势,以及在周围人和周围事情的重重包围下采取的不抵抗的态度。他自己安慰自己,他有双重的性格:”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他神态自若,他坦然从容,他心安理得。
在这里,我们可以稍微对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做一个了解。作揖哲学:作揖就是本意是讲礼貌的意思,加上主义就是只对个别人讲礼貌的意思,在作品中的深刻含义指善于恭维长辈,阿谀奉承的一类人, “作揖主义”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不管什么天大的事情,不与别人争论,多作几个揖,留下更多的精力办自己的事情。无抵抗主义:其深意是指不用暴力去与恶势力做抵抗。即使因为别人的不公平不正确而使自己受到委屈,最后妥协,也不敢呼出自己的心声,只为了保持可怜的家人之间的和气。
一、噬·宁馨儿
觉新一出场就坠入了一种灰暗的深洞里。不难理解作家的创作目的,在这样一个频临崩溃,摇摇欲坠的封建家族里,觉新作为一个悲剧形象的出现本身就是绝望的,需要承认的是,在形象的营造上,觉新成为一个矛盾体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他具有特殊的身份:大家族里的长房长孙。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使他继承了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是怯懦,他被动的接受着为之安排好的人生,受着所谓”孝顺”的毒害,角色的约束,已经将觉新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揉扁捏圆,他委曲求全、懦弱,顺从。在真正塑造价值观的年纪却遭遇一系列变故,使得他的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被迫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他身上有太多的枷锁,他尽管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命运的悲剧结局,可是每次还总是自告奋勇地,义无反顾地把头往悬崖下跳,造成一个又一个的自己的或者是身边人的惨遇。
在《家》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他是委屈的,他表达委屈的方式不是像弟弟妹妹们大声的呼喊发泄出来,他只是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关上房门用铺盖蒙着头哭,作者这样安排:点头—唯唯诺诺—垂头丧气—回房间—用铺盖蒙头—小声哭泣。可怜的觉新,他在哭什么?他为什么不敢大声哭?他为什么不敢在众人面前哭,巴金先生的同情之意跃然纸上,我是希望他抗争的,哪怕说一句”不”也好。每当觉新含着眼泪点头答”是”,或是含着眼泪在长辈和兄弟之间委曲求全时,我心中的愤慨是多么激烈呀,我一次次的期待他能推翻,但很遗憾,他不愿意,亦或是他不敢。我对于觉新在梅死去后说的一段话有较深的感触:”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我觉得这是巴金先生借觉新之口发自内心的呼唤:”大胆,大胆,要大胆!你们可否听见我的爱与恨交织着的颤抖声音啊?蒙蔽在黑暗里的人儿啊!你们睁开眼睛,看看是谁笼罩住了你们的光明,你们有血有肉,你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精灵,你们只是暂时沉睡了,要努力复活起来啊!复活起来一起踏着旧势力的骸骨前进!”
二、斗·坎坷
也许是瑞珏的死亡为觉新敲响了警钟,门里门外,生人逝者,觉新是清醒的,真正夺取妻子性命的罪魁祸首,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使人愤怒的事实是觉新陪着小心,顺着孝义,用自己的全力去毁灭了对他来说最宝贵的爱人,他不勇敢!
《春》里,我对觉新保有很大的希望,《家》中,他的善良和博爱以及觉醒的思想促使他帮助了三弟的离经叛道,巴金先生为我们勾画了一个貌似明朗的未来。但事实上,我们要失望了,觉新在对待难得的爱情时的犹豫和妥协又一次深深的将一个在悬崖边徘徊的但抱着一线希望的女子生生推了下去。疑惑的是:觉新前后承受了那么多的打击,流了那么多痛苦的眼泪,也表达了那么多次悔恨的心意,可是为什么,他依然不愿意将这些觉醒实践出来?他明白杀害他的妻子的元凶是什么,也了解自己间接的使自己亲爱的女子惠白白的牺牲了花一般的性命,但他不挣扎,依然做着苟且偷安的事情。我认为巴金先生的确已经埋下了觉新崛起的伏笔,在《春》里觉新同样帮助了二妹淑英逃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他看到惠的惨状,他愿意同情淑英,他知道如果他再继续做帮凶,这样的悲剧似乎就不会有终结,他终于在心里反抗起来了,杀人不见血的办法甚至会激怒最温良、最懦弱的心。可惜他的反抗力量终究是微弱无力的,并且姗姗来迟。
难道只是为了做出触目惊心的对比?同样清楚的认识了现状的兄弟三人,觉民、觉慧选择的是努力的抗争,大声的泄愤,勇敢的做一个新青年;而觉新,就必须作麻木消极的,固守陈旧的反面教材?
三、寻·曙光
在《秋》中,我真正的体会到了温暖,觉新的变化令人欣慰,但是书写到这里,早已腐败不堪,败絮其中的高家已经走向了崩溃。如果不想埋葬在这个坟墓里,就必须抗争。巴金先生用他的汹涌澎湃的热情写下了”正在崩坏的资产阶级的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觉新也完成了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完成了由懦弱到勇敢的蜕变。我所说的勇敢比起觉民。觉慧的勇敢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觉新来说,我认为是飞跃。《秋》的结局是较为美满的,觉新有了新的伴侣在身边,新的成员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生活,孕育着新的希望。
就像巴金先生在《激流》的序中写道: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去征服,我知道生活的激流不会停止,且看它要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参考文献:
【1】《家》.人民文学出版社.
【2】《春》.人民文学出版社.
【3】《秋》.人民文学出版社.
【4】《巴金先生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巴金先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玉瑄,女,(1993年10月20日),甘肃省兰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科学士学位,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作揖哲学;无抵抗主义;懦弱;觉醒;新生活
巴金先生在他的《激流》的序中把生活形容成一个悲剧!但是我们碰巧生活在激流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征服生命,来参与到和”激流”的搏斗里。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金先生将他的希望赋予给《激流三部曲》。
巴金先生塑造的三个兄弟分别具备了不同的性格,他们代表了三种类型的人物,这就注定了他们最后各异的命运篇章。在这三个形象中,我更愿意阅读觉字辈的老大:觉新的人生历程,不可否认的是觉民、觉慧这样的新青年激情澎湃,对未来保有美好的憧憬,可以化作暖雨去滋润冰封的世界,春意尽染,但是太有希望的新新人物越使我觉得血液中流淌的血液太过于新鲜甜腻,不免单调浑稠。而有悲有喜,落后却偶尔头脑中闪烁着进步的花火的人物形象更显得真实丰满,就像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下,从天际射出的一缕光芒,给空气带来生命的味道。当你作为读者,会不会很轻易预见到作为新青年的觉民、觉慧的结局,我的确把心思交赴在了觉新的身上,会对三部曲中觉新形象的不断丰润有更大的期待。
巴金先生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刻意的拉大了三兄弟之间的对比,他是这样安排的:三兄弟一样都受了五四新文化的熏陶,在洋式的学校里接受着进步思想的传达,然而觉新的见解的确是温和而乖巧。遗憾的是觉新对刘半农的”作揖哲学”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表示赞同,同时,他做到了学以致用,把这些”谦虚”的理论融化在这个汹涌澎湃的现实营造的大的家庭环境中。觉新在激流三部曲中给读者留下的最深刻的恐怕就是他对所谓的制度和礼教深深的作揖姿势,以及在周围人和周围事情的重重包围下采取的不抵抗的态度。他自己安慰自己,他有双重的性格:”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他神态自若,他坦然从容,他心安理得。
在这里,我们可以稍微对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做一个了解。作揖哲学:作揖就是本意是讲礼貌的意思,加上主义就是只对个别人讲礼貌的意思,在作品中的深刻含义指善于恭维长辈,阿谀奉承的一类人, “作揖主义”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不管什么天大的事情,不与别人争论,多作几个揖,留下更多的精力办自己的事情。无抵抗主义:其深意是指不用暴力去与恶势力做抵抗。即使因为别人的不公平不正确而使自己受到委屈,最后妥协,也不敢呼出自己的心声,只为了保持可怜的家人之间的和气。
一、噬·宁馨儿
觉新一出场就坠入了一种灰暗的深洞里。不难理解作家的创作目的,在这样一个频临崩溃,摇摇欲坠的封建家族里,觉新作为一个悲剧形象的出现本身就是绝望的,需要承认的是,在形象的营造上,觉新成为一个矛盾体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他具有特殊的身份:大家族里的长房长孙。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使他继承了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是怯懦,他被动的接受着为之安排好的人生,受着所谓”孝顺”的毒害,角色的约束,已经将觉新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揉扁捏圆,他委曲求全、懦弱,顺从。在真正塑造价值观的年纪却遭遇一系列变故,使得他的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被迫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他身上有太多的枷锁,他尽管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命运的悲剧结局,可是每次还总是自告奋勇地,义无反顾地把头往悬崖下跳,造成一个又一个的自己的或者是身边人的惨遇。
在《家》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他是委屈的,他表达委屈的方式不是像弟弟妹妹们大声的呼喊发泄出来,他只是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关上房门用铺盖蒙着头哭,作者这样安排:点头—唯唯诺诺—垂头丧气—回房间—用铺盖蒙头—小声哭泣。可怜的觉新,他在哭什么?他为什么不敢大声哭?他为什么不敢在众人面前哭,巴金先生的同情之意跃然纸上,我是希望他抗争的,哪怕说一句”不”也好。每当觉新含着眼泪点头答”是”,或是含着眼泪在长辈和兄弟之间委曲求全时,我心中的愤慨是多么激烈呀,我一次次的期待他能推翻,但很遗憾,他不愿意,亦或是他不敢。我对于觉新在梅死去后说的一段话有较深的感触:”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我觉得这是巴金先生借觉新之口发自内心的呼唤:”大胆,大胆,要大胆!你们可否听见我的爱与恨交织着的颤抖声音啊?蒙蔽在黑暗里的人儿啊!你们睁开眼睛,看看是谁笼罩住了你们的光明,你们有血有肉,你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精灵,你们只是暂时沉睡了,要努力复活起来啊!复活起来一起踏着旧势力的骸骨前进!”
二、斗·坎坷
也许是瑞珏的死亡为觉新敲响了警钟,门里门外,生人逝者,觉新是清醒的,真正夺取妻子性命的罪魁祸首,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使人愤怒的事实是觉新陪着小心,顺着孝义,用自己的全力去毁灭了对他来说最宝贵的爱人,他不勇敢!
《春》里,我对觉新保有很大的希望,《家》中,他的善良和博爱以及觉醒的思想促使他帮助了三弟的离经叛道,巴金先生为我们勾画了一个貌似明朗的未来。但事实上,我们要失望了,觉新在对待难得的爱情时的犹豫和妥协又一次深深的将一个在悬崖边徘徊的但抱着一线希望的女子生生推了下去。疑惑的是:觉新前后承受了那么多的打击,流了那么多痛苦的眼泪,也表达了那么多次悔恨的心意,可是为什么,他依然不愿意将这些觉醒实践出来?他明白杀害他的妻子的元凶是什么,也了解自己间接的使自己亲爱的女子惠白白的牺牲了花一般的性命,但他不挣扎,依然做着苟且偷安的事情。我认为巴金先生的确已经埋下了觉新崛起的伏笔,在《春》里觉新同样帮助了二妹淑英逃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他看到惠的惨状,他愿意同情淑英,他知道如果他再继续做帮凶,这样的悲剧似乎就不会有终结,他终于在心里反抗起来了,杀人不见血的办法甚至会激怒最温良、最懦弱的心。可惜他的反抗力量终究是微弱无力的,并且姗姗来迟。
难道只是为了做出触目惊心的对比?同样清楚的认识了现状的兄弟三人,觉民、觉慧选择的是努力的抗争,大声的泄愤,勇敢的做一个新青年;而觉新,就必须作麻木消极的,固守陈旧的反面教材?
三、寻·曙光
在《秋》中,我真正的体会到了温暖,觉新的变化令人欣慰,但是书写到这里,早已腐败不堪,败絮其中的高家已经走向了崩溃。如果不想埋葬在这个坟墓里,就必须抗争。巴金先生用他的汹涌澎湃的热情写下了”正在崩坏的资产阶级的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觉新也完成了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完成了由懦弱到勇敢的蜕变。我所说的勇敢比起觉民。觉慧的勇敢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觉新来说,我认为是飞跃。《秋》的结局是较为美满的,觉新有了新的伴侣在身边,新的成员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生活,孕育着新的希望。
就像巴金先生在《激流》的序中写道: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去征服,我知道生活的激流不会停止,且看它要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参考文献:
【1】《家》.人民文学出版社.
【2】《春》.人民文学出版社.
【3】《秋》.人民文学出版社.
【4】《巴金先生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巴金先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玉瑄,女,(1993年10月20日),甘肃省兰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科学士学位,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