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俗称“火把节”。居住在双柏县的彝族罗武人过火把节,沿袭着古老的习俗并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景观。罗武人视火把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来临,各家要接回已出嫁的女儿,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祭祖祀神、燃起火把,击响大锣,唱火把歌,跳火把舞,共祝物阜民丰。
关于火把节,在罗武人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在很久以前,罗武部落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阿辙姑娘(也称喜雀姑娘),周围众多部落首领都被阿辙姑娘的美貌所倾倒,早已垂涎三尺,欲以武力进攻罗武部落,霸占阿辙姑娘。阿辙姑娘不愿看到族人和亲人遭受战争的欺辱和蹂躏,毅然献身火海,以死回报族人。后来族人就在阿辙姑娘遇难的山上燃起篝火,敲响锣声,挥舞火把,跳起大锣笙,以示纪念,故而相沿成习。我们姑且不去考查传说的真实性,但罗武人的火把节活动却是围绕“火”与“锣”展开的,因此,罗武人的火把节在举办形式上就有别于其他民族或支系。
双柏的罗武人主要分布在大庄、法裱、雨龙、妥甸4个乡镇,集中居住在大庄镇的大哨山和法裱镇及雨龙乡的白竹山周围地区。罗武人的火把节有严格的程序和特定的仪式,主要形式有祭天(祭祖)、驱邪(跳锣笙)、送神(送火把)三个部分,以此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教育族人走人间正道,消除世间弊害,共祝族人兴旺发达、幸福安康等。从六月二十三日起至二十八日止,历时6天的节日盛大隆重,在武定,又以者科哨的火把节最具特色。
者科哨是罗武人比较集中的行政村,人口约1000人,近80%的居民均为罗武人。村子后山有火把场、锣笙场和祭天场,火把节的主要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每年都由村里统一组织,轮流安排两家承头负责当年火把活动的筹办事务,即称“当头人”。
六月二十三日准备工作正式开始,首先是杀牛祭天。用于祭天的牛,必须是牯子牛,并且要是耕牛,先由“当头人”垫钱买来,事后按份数分摊收回偿还。罗武人的祭天仪式很隆重,设祭坛两处,每处祭坛用树棍和秧草搭建一个“小房子”,再插青岗栎树和松树各一枝,两家当头人各献一升米、一块年猪脖耗肉(脖子部位的腌肉)和一杯酒,分别贡于祭坛上。先由两个“朵西”(经师)在祭坛前掷木讨卦,之后一人手摇铃铛念诵《百解经》,一人手持一把秧草挥舞驱邪。秧草分为3炷,每炷33根,共99根,不能少也不能多,无穗的不要。念完经书后,将祭牛牵到祭坛,又把3个烧得通红的鹅卵石置于牛身下,用水浇石让热气蒸腾牛身,以烫“净”牛身。接着进行举牛占吉凶,由8个剽悍小伙子把牛高高举起,据说举牛时牛背倒向的一方,将年中不顺,因此,每个小伙都不愿将牛倒向自己一方,所以牛越举越高。举牛结束就进行宰杀,再把牛肉大块切下煮熟,取牛头、膀子、肋骨、心脏、脾脏和血等献于祭坛上,“朵西”手持香火,面向西天念经祷告。祭毕举行当头人交接仪式,由当年的当头人斟酒敬下年当头人,并将牛心一剖两半分授给两个下年的当头人。
二十四日,村民们将各自在家中祭祖或到田间地头祭田亩。二十五日晚黄昏时分跳锣正式开始,各村跳锣队伍点起火把,敲击大锣,汇集到祭天山跳笙场,围着篝火尽情舞蹈,俗称“接火把”,然后成群结队进入村中挨家挨户昼夜击锣循跳,直至走遍全村。每到一村,跳锣队先在村东口舞跳一番才进入农家,出村时又在村西跳一场。跳锣时由一长老手持纸扇挥舞前导,众人击锣跟随舞跳,节奏由缓渐急,形如狂龙奔腾,即盘龙、对穿、首尾穿等,适时变化队形。舞毕,“朵西”列队面向西方念诵咒语,预示把一切邪恶赶到西天去。
跳锣队伍将要到来,各家各户敬备茶酒和香案(一炷香、一碗清水、两盅酒和三五元不等的少许现钱)恭候。跳锣队进入农舍,由“朵西”高唱古歌向主人祝福报平安,主人和歌答礼并让座谢酒。锣队先在院中跳完规定的程序后,领头人进入堂屋转一圈后回到门口脚踏门坎跳三下,锣队便可进入堂屋舞跳,跳毕把大锣翻扑在堂屋正中,将香案放在其上,由“朵西”念经。经毕,主人摆出酒菜慰劳跳锣队伍,酒后提着铁链子,端一碗水,由里至外分别到每间房屋里,一边抖链子敲门板,一边洒水关上屋门,到大门外把碗翻扑在地,预示所有邪魔妖精都已被笼罩,交由天神用铁链捆送玉皇大帝惩治。然后依次到各家各户和各村各寨巡回舞跳,遇有丧事或分家,当年家中忌跳锣笙,丧偶者三年内不参与跳锣。但是无论有事或无事,要不要到家中跳锣笙均由自己决定,即使某家不跳,锣笙队也要登门抖链子,帮其“除”邪,向主人报平安。
二十七日这一天,跳锣队伍中又增加了两个神秘的人,此二人装作哑巴(一人扮男,一人扮女),头戴面具,身披草帘,手提铁链和棍棒,上窜下跳,跟随锣笙队舞跳。据说他们是天君派到凡间专门捉斩邪魔妖孽的武士。当天夜晚跳锣队会集中到火把场,先围绕事先竖好的火把树跳三圈后,将火把树点燃。随后,全村男女老少便可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把树,挥舞小火把尽情欢跳,直至烟灭火尽。
二十八日是送火把的日子,这也是整个节日活动的高潮,这一天村里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少都集结到后山的锣笙场,近邻村寨也被火把节的盛况所吸引,纷纷前来,有看热闹的、有观光的,有专门前来跳笙的,也有做买卖的,等等,多达数千人。跳锣队当天一早就从最后跳落脚的村子出发,边敲锣边跳舞,来到跳笙场舞跳。直到午后三时许,跳锣队伍才撤出跳笙场,一步一回头直跳到祭天山,把村里收来的破烂堆放点燃,在火焰中鸣锣穿梭跳跃,俗称过“火焰山”。过完火焰山遂即收锣卸装,将跳锣器具放在祭天坛,由“朵西”诵经作最后祭典。至此,节日便宣告结束,人们又恢复日常工作、生活,等待下年火把节的到来。
关于火把节,在罗武人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在很久以前,罗武部落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阿辙姑娘(也称喜雀姑娘),周围众多部落首领都被阿辙姑娘的美貌所倾倒,早已垂涎三尺,欲以武力进攻罗武部落,霸占阿辙姑娘。阿辙姑娘不愿看到族人和亲人遭受战争的欺辱和蹂躏,毅然献身火海,以死回报族人。后来族人就在阿辙姑娘遇难的山上燃起篝火,敲响锣声,挥舞火把,跳起大锣笙,以示纪念,故而相沿成习。我们姑且不去考查传说的真实性,但罗武人的火把节活动却是围绕“火”与“锣”展开的,因此,罗武人的火把节在举办形式上就有别于其他民族或支系。
双柏的罗武人主要分布在大庄、法裱、雨龙、妥甸4个乡镇,集中居住在大庄镇的大哨山和法裱镇及雨龙乡的白竹山周围地区。罗武人的火把节有严格的程序和特定的仪式,主要形式有祭天(祭祖)、驱邪(跳锣笙)、送神(送火把)三个部分,以此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教育族人走人间正道,消除世间弊害,共祝族人兴旺发达、幸福安康等。从六月二十三日起至二十八日止,历时6天的节日盛大隆重,在武定,又以者科哨的火把节最具特色。
者科哨是罗武人比较集中的行政村,人口约1000人,近80%的居民均为罗武人。村子后山有火把场、锣笙场和祭天场,火把节的主要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每年都由村里统一组织,轮流安排两家承头负责当年火把活动的筹办事务,即称“当头人”。
六月二十三日准备工作正式开始,首先是杀牛祭天。用于祭天的牛,必须是牯子牛,并且要是耕牛,先由“当头人”垫钱买来,事后按份数分摊收回偿还。罗武人的祭天仪式很隆重,设祭坛两处,每处祭坛用树棍和秧草搭建一个“小房子”,再插青岗栎树和松树各一枝,两家当头人各献一升米、一块年猪脖耗肉(脖子部位的腌肉)和一杯酒,分别贡于祭坛上。先由两个“朵西”(经师)在祭坛前掷木讨卦,之后一人手摇铃铛念诵《百解经》,一人手持一把秧草挥舞驱邪。秧草分为3炷,每炷33根,共99根,不能少也不能多,无穗的不要。念完经书后,将祭牛牵到祭坛,又把3个烧得通红的鹅卵石置于牛身下,用水浇石让热气蒸腾牛身,以烫“净”牛身。接着进行举牛占吉凶,由8个剽悍小伙子把牛高高举起,据说举牛时牛背倒向的一方,将年中不顺,因此,每个小伙都不愿将牛倒向自己一方,所以牛越举越高。举牛结束就进行宰杀,再把牛肉大块切下煮熟,取牛头、膀子、肋骨、心脏、脾脏和血等献于祭坛上,“朵西”手持香火,面向西天念经祷告。祭毕举行当头人交接仪式,由当年的当头人斟酒敬下年当头人,并将牛心一剖两半分授给两个下年的当头人。
二十四日,村民们将各自在家中祭祖或到田间地头祭田亩。二十五日晚黄昏时分跳锣正式开始,各村跳锣队伍点起火把,敲击大锣,汇集到祭天山跳笙场,围着篝火尽情舞蹈,俗称“接火把”,然后成群结队进入村中挨家挨户昼夜击锣循跳,直至走遍全村。每到一村,跳锣队先在村东口舞跳一番才进入农家,出村时又在村西跳一场。跳锣时由一长老手持纸扇挥舞前导,众人击锣跟随舞跳,节奏由缓渐急,形如狂龙奔腾,即盘龙、对穿、首尾穿等,适时变化队形。舞毕,“朵西”列队面向西方念诵咒语,预示把一切邪恶赶到西天去。
跳锣队伍将要到来,各家各户敬备茶酒和香案(一炷香、一碗清水、两盅酒和三五元不等的少许现钱)恭候。跳锣队进入农舍,由“朵西”高唱古歌向主人祝福报平安,主人和歌答礼并让座谢酒。锣队先在院中跳完规定的程序后,领头人进入堂屋转一圈后回到门口脚踏门坎跳三下,锣队便可进入堂屋舞跳,跳毕把大锣翻扑在堂屋正中,将香案放在其上,由“朵西”念经。经毕,主人摆出酒菜慰劳跳锣队伍,酒后提着铁链子,端一碗水,由里至外分别到每间房屋里,一边抖链子敲门板,一边洒水关上屋门,到大门外把碗翻扑在地,预示所有邪魔妖精都已被笼罩,交由天神用铁链捆送玉皇大帝惩治。然后依次到各家各户和各村各寨巡回舞跳,遇有丧事或分家,当年家中忌跳锣笙,丧偶者三年内不参与跳锣。但是无论有事或无事,要不要到家中跳锣笙均由自己决定,即使某家不跳,锣笙队也要登门抖链子,帮其“除”邪,向主人报平安。
二十七日这一天,跳锣队伍中又增加了两个神秘的人,此二人装作哑巴(一人扮男,一人扮女),头戴面具,身披草帘,手提铁链和棍棒,上窜下跳,跟随锣笙队舞跳。据说他们是天君派到凡间专门捉斩邪魔妖孽的武士。当天夜晚跳锣队会集中到火把场,先围绕事先竖好的火把树跳三圈后,将火把树点燃。随后,全村男女老少便可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把树,挥舞小火把尽情欢跳,直至烟灭火尽。
二十八日是送火把的日子,这也是整个节日活动的高潮,这一天村里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少都集结到后山的锣笙场,近邻村寨也被火把节的盛况所吸引,纷纷前来,有看热闹的、有观光的,有专门前来跳笙的,也有做买卖的,等等,多达数千人。跳锣队当天一早就从最后跳落脚的村子出发,边敲锣边跳舞,来到跳笙场舞跳。直到午后三时许,跳锣队伍才撤出跳笙场,一步一回头直跳到祭天山,把村里收来的破烂堆放点燃,在火焰中鸣锣穿梭跳跃,俗称过“火焰山”。过完火焰山遂即收锣卸装,将跳锣器具放在祭天坛,由“朵西”诵经作最后祭典。至此,节日便宣告结束,人们又恢复日常工作、生活,等待下年火把节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