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情感教育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是人世间极为美丽的花朵。电影《哈利·波特》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哈利·波特魔力无比,当他得知他的魔力来自母亲为他而死而给他的爱时,他流下了热泪,观众们也落下了感动的泪水。爱让这部魔幻电影产生了情感的力量,也让这部电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感触和记忆。
  关键词:课程标准;思想品德;初中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第一教学目标,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有了很大不同,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对学生做人品质的关注和教育。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情感教育的内容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权利与责任意识,关注社会公正与世界和平,这些都是我们以往教育教学中未被充分渗透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课程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研究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一、 思想品德教学忽视情感教学的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品德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学生厌学,老师难教。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不重视的公开喊出60分万岁;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以至于近几年在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说法: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教育……形容文化水平越高,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水平越低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讽刺。缺乏“情感”的教育如一潭死水,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弱化的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为:
  (一) 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新课程改革下,首先调整了教学目标,它表现为以下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当前一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将学生变成背诵的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其结果是中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这不得不算是教育的悲哀。
  (二)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重教条式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
  作为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面无表情,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反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这边一些学生已呼呼大睡。这种课堂模式下教育出来的绝不是有智慧、有理想、有韧劲、有活力的青年一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动之以情的教育,便很难做到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境况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相背离的。
  二、 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 有利于领悟思想品德课精神实质,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用积极情感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以自身积极的情感创造性地去工作,把学生从学习生活的“殖民化”的错误中解脱出来,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激活学生内在的动力,我们就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用自己的热情、真情去设计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是一种创意,让学生有全面的收获。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責任感的世界观念,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改变和提高,效果是极不理想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知道“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因素”。因此我们应切实用情感渗透的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积极的影响。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以情感架设心灵之桥,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作者简介:
  龙海峰,贵州省贵安新区,贵安新区普贡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建模可以更好的将数学应用和数学理论紧密的融合到一起。它是数学思维的一项表现。然而,对高中学生而言,高中生受到了自身知识水平的制约,同时由于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对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方面有所忽视,进而造成了学生不能更好的发展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建模思想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扩宽学生视野以及思维,提高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以及数学知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摘 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字转换成直观的图片形式,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把数与形相融合,在形的直观感受中,深入了解数的深刻内涵,降低学习的难度,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渗透,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渗透  数与形相结合是通过直观的图像模型将数和形结合起来,通过形象的图形来理解抽象的数字概念。数字和视觉思维的结合,开拓学生思维,具有提高智力潜能的作用,
由于现行征地制度没有体现土地的级差地租,导致在征地过程中农民应有地租大量流失,出于分享级差地租的分配性努力,城市郊区出现了分享级差地租的制度创新——以土地入股为特征的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化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外转和抗战背景下的内转。孙犁的抗战小说便是典型的文化内转背景下的产物。民族解放运动的召唤,文化回归思潮的
丁伟志,1931年1月生于山东潍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编审、研究员。1948年7月起先后在华东大学、山东大学工作。1951年11月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读研究生。19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起伏跌宕、变化多样,其中一些基本因素构成文学嬗递的张力结构,并因此形成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这些张力结构包括:从时空关系看,表现为文学演进中古与今、中与
我国中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当前的制度环境与中部崛起战略不相适应的现状,文章论述了有效率的制度应是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保障,分析了中部地区制度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清末“筹备立宪”的重要事项,清政府于1911年5月间颁布新订内阁官制,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但是,这个所谓“责任内阁”只是名义上的,其大权实际集中在满族乃至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教学的有效性、德育渗透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农村初中英语班主任要对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探究,根据农村初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德育渗透的必要性、重要性、方法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一、 引言  从多方面来讲,农村
目前,中央、省、地市普遍建立了新闻阅评制度,对我国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导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闻阅评是新闻宣传和出版部门立足新闻宏观管理目的.通过对新闻媒介刊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