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单一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学术研究型、复合技术型、工程应用型并存的多元化培养。本文从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学创意产业园导师工作室制”模式,对其框架的构建提出了设想,并对该制度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 创意产业 导师工作室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主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给原有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了大学创意园的建设中。这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创意园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这方面,国外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QUT)与政府合作的Kevin Grove都市村庄创意社区。借鉴对国外高校创意园的调研,本文提出了“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这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模式。
一、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内涵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是在当前“新经济的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借助自身人才智力优势,纷纷建立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创意产业园的形势下,将高校创意产业园内导师工作室的运作与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导师制度。
从本质上讲,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构建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的一种顶层设计,其中大学创意园建立建设的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导师结构、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是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重点内容;而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成功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创意园管理机制、导师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
二、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
1.大学创意产业园的建立
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城市独特的文化、信息、资本、人才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创造力、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动力、就业机会的系统性活动。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强渗透性的新兴产业,是将现代文化和信息服务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产业集群现象,其技术和人才高度聚集,是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具有独特的产业、经济、文化、艺术、技术、资源、市场和管理特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及创意产业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在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下,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大学所具有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学术基础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思维源泉。清华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浙江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等“大学创意产业园”越来越多地被建立起来,这些创意园把大学的人才、学科和地方的产业、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创意时代的引领者。
2.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在遵循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2)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据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方向课程”则是为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专门性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修养都得到提高;“选修课程”主要是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丰富自己,以利于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设计教育在我国已经形成受众面极大的教育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那将是极大的浪费,诸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都是社会比较急需的。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尤为强调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特色。注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设计实践活动,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际案例,培养其在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的能力。
因此,构建有效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这就要求院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和校外的试验示范站、推广基地、合作企业等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的条件,使其学习、研究与技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导师因素。
1.对导师的挑战
(1)对培养方案制定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所以,除了要进行素质、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训练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大多数导师对社会实际和企业现场情况了解较少,在为学位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就面临一定困难。
(2)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挑战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和应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对前者和后者采取不同的教学侧重。对于前者,由于其工作经验丰富,容易理解与实践有关的课程,但其理论知识不够深入,需要多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于后者,由于其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与实践相关的内容理解相对模糊,需要导师依据职业意识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讲授与职业有关的课程,避免与实践环节有关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的随意性。
(3)对指导方式的挑战
由于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两年,第一年的前半年学生主要是上课,与导师接触较少,后半年可以进入实验室,第二年就要开始到企业去实践,这对其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挑战。
(4)对学位论文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源于应用课题,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而对形式多样学位论文,如何保证其质量和水平也是摆在导师面前的问题。
2.对导师选聘制度的挑战
(1)对选聘条件的挑战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其导师既要有较高科研水平,又要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导师的遴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考核制度的挑战
由于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大多要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在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能力时,应该考虑授课与实践的结合情况。
四、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总体构想
1.“双导师制”教学培养模式
(1)导师遴选与职责分配
校内导师一般由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具有一定相关专业水平、有丰富实际工作阅历和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
两位导师都应参与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同时,针对双方导师的优势进行分明确分工,建立紧密合作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制定相应责任书的职责分配方式。
(2)导师与学生管理
校内导师由学校来进行评价和管理,校外导师由学科委员会根据校内导师的提议聘请。学校设立校外导师信息数据库,被聘校外导师的情况将及时得到掌握和更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项目实施,校内导师主导,校外导师起主要辅导职责;对学生论文的开题、写作和中间环节的把关,校内导师负主要职责。
2.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
(1)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生与工作室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在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分配任务,而是激发研究生进行自主研究,运用创新思维寻找与工作室外单位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及项目切入口;鼓励他们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组建项目团队进行协作,并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总体把控和指导作用。
(2)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形式
在安排研究生进行学术研讨活动时,应减少虚拟命题,并邀请外单位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工作室不定期地邀请合作单位的高级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富有经验的其他专业人员给研究生做项目相关情况的讲解,使研究生能全方位、多学科地了解项目的立项意义、目标、难点、重点、需要创新的部分及时间进度要求。
(3)学位论文过程监控
创意产业园区导师工作室制采用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方式。在教学及学术研讨活动等培养环节中,按个人培养计划、学术研讨计划进行授课、讲解、主持讨论、给予评定,由校内导师负责,校外导师参与;在立项研究、实验分析、论文写作、中期检查等环节中,校外导师直接进行过程指导,校内导师进行定期集中指导,接受电话及网上咨询,并给出相应辅导。导师应要求本工作室研究生将其第一阶段的学习、研究记录形成实践报告,应定期对研究生的设计成果(包括手稿、成稿及实物)等证明材料进行检查讲评,并留实物或相片存档。每学期末,工作室内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应予以公开展示;工作室教学情况应由导师进行总结,并以书面材料形式上交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
五、建设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保障措施
1.完善大学创意园管理机制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应该具备良好的营运环境。这种营运环境包括工作室自身的软、硬环境,也包括了整个大学创意园管理环境。工作室的教学软环境包括了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学习建设等;硬环境指教学需求一切设施,比如展示橱窗、实验设备、工作室内部网络平台等。而整个创意园的管理环境的健全改善则包括以下几个必须由校方与合作的政府职能部门配合协调方面:对“依托高校模式”的创意园的政策(包括专业化创业设施、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和政策指导等)支持仍需改进;加强监管力度,形成动态监管制度;正确选择产业导向,探求创意园未来发展;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诸如提供研发、经营等基础服务;提供商务办公设备服务;代办企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服务。申报认定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认定;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软件产品、软件企业认定等。培训及咨询服务;提供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财务等方面的培训及咨询服务;物业服务等。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为导向;强化导师自身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合理的校外导师引入机制;成立跨学科、跨专业方向的导师联合指导小组。
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建立导师综合培养能力评判表,应考虑: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研究方向引导;对研究生负责情况;导师素质;个人教学情况;个人科研能力。此外,校研究生部门每年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设计作品、论文质量、导师指导态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综合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组的评定建议,得出导师培养能力的考核得分。
六、结语
以上所述,是对我国例如杭州这些位于创意产业发展前端的城市中高校建立“大学创意业园导师工作室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构想与初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各高校参与创意产业、建设创意产业园活动的增加,以及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集教学、研究、创业与一体的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将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郭洪权.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导师工作室制[J].林区教学,2007,(2).
[2]汪维丁.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09,(8).
[3]杨卫.研究生教育突破传统“师徒式”[N].中国教育报,2007,(7).
[4]张景鸿.完善与改进高师美术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3,(2).
[5]王玲玲,赵群,蔡翔.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8).
[6]宁绍强,穆荣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10)
[7]齐民.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EB/OL].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2010,(5).
[8]齐晓红,蒋春晓.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的创新场[N].中国教育报,2006,(12).
论文项目来源:2009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B09WH11)、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与研究项目(YJG-M09003)、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0年度重点项目(A10WH02)、浙江理工大学教改重点项目(ZD1009)、系列课程项目(2008-2011)、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YKC-Z10007)、浙江省教育规划院项目(SCG254)。
[关键词] 创意产业 导师工作室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主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给原有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了大学创意园的建设中。这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创意园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这方面,国外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QUT)与政府合作的Kevin Grove都市村庄创意社区。借鉴对国外高校创意园的调研,本文提出了“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这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模式。
一、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内涵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是在当前“新经济的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借助自身人才智力优势,纷纷建立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创意产业园的形势下,将高校创意产业园内导师工作室的运作与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导师制度。
从本质上讲,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构建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的一种顶层设计,其中大学创意园建立建设的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导师结构、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是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重点内容;而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成功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创意园管理机制、导师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
二、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
1.大学创意产业园的建立
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城市独特的文化、信息、资本、人才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创造力、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动力、就业机会的系统性活动。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强渗透性的新兴产业,是将现代文化和信息服务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产业集群现象,其技术和人才高度聚集,是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具有独特的产业、经济、文化、艺术、技术、资源、市场和管理特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及创意产业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在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下,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大学所具有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学术基础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思维源泉。清华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浙江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等“大学创意产业园”越来越多地被建立起来,这些创意园把大学的人才、学科和地方的产业、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创意时代的引领者。
2.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在遵循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2)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据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方向课程”则是为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专门性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修养都得到提高;“选修课程”主要是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丰富自己,以利于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设计教育在我国已经形成受众面极大的教育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那将是极大的浪费,诸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都是社会比较急需的。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尤为强调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特色。注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设计实践活动,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际案例,培养其在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的能力。
因此,构建有效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这就要求院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和校外的试验示范站、推广基地、合作企业等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的条件,使其学习、研究与技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导师因素。
1.对导师的挑战
(1)对培养方案制定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所以,除了要进行素质、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训练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大多数导师对社会实际和企业现场情况了解较少,在为学位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就面临一定困难。
(2)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挑战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和应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对前者和后者采取不同的教学侧重。对于前者,由于其工作经验丰富,容易理解与实践有关的课程,但其理论知识不够深入,需要多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于后者,由于其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与实践相关的内容理解相对模糊,需要导师依据职业意识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讲授与职业有关的课程,避免与实践环节有关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的随意性。
(3)对指导方式的挑战
由于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两年,第一年的前半年学生主要是上课,与导师接触较少,后半年可以进入实验室,第二年就要开始到企业去实践,这对其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挑战。
(4)对学位论文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源于应用课题,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而对形式多样学位论文,如何保证其质量和水平也是摆在导师面前的问题。
2.对导师选聘制度的挑战
(1)对选聘条件的挑战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其导师既要有较高科研水平,又要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导师的遴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考核制度的挑战
由于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大多要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在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能力时,应该考虑授课与实践的结合情况。
四、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总体构想
1.“双导师制”教学培养模式
(1)导师遴选与职责分配
校内导师一般由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具有一定相关专业水平、有丰富实际工作阅历和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
两位导师都应参与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同时,针对双方导师的优势进行分明确分工,建立紧密合作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制定相应责任书的职责分配方式。
(2)导师与学生管理
校内导师由学校来进行评价和管理,校外导师由学科委员会根据校内导师的提议聘请。学校设立校外导师信息数据库,被聘校外导师的情况将及时得到掌握和更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项目实施,校内导师主导,校外导师起主要辅导职责;对学生论文的开题、写作和中间环节的把关,校内导师负主要职责。
2.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
(1)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生与工作室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在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分配任务,而是激发研究生进行自主研究,运用创新思维寻找与工作室外单位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及项目切入口;鼓励他们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组建项目团队进行协作,并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总体把控和指导作用。
(2)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形式
在安排研究生进行学术研讨活动时,应减少虚拟命题,并邀请外单位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工作室不定期地邀请合作单位的高级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富有经验的其他专业人员给研究生做项目相关情况的讲解,使研究生能全方位、多学科地了解项目的立项意义、目标、难点、重点、需要创新的部分及时间进度要求。
(3)学位论文过程监控
创意产业园区导师工作室制采用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方式。在教学及学术研讨活动等培养环节中,按个人培养计划、学术研讨计划进行授课、讲解、主持讨论、给予评定,由校内导师负责,校外导师参与;在立项研究、实验分析、论文写作、中期检查等环节中,校外导师直接进行过程指导,校内导师进行定期集中指导,接受电话及网上咨询,并给出相应辅导。导师应要求本工作室研究生将其第一阶段的学习、研究记录形成实践报告,应定期对研究生的设计成果(包括手稿、成稿及实物)等证明材料进行检查讲评,并留实物或相片存档。每学期末,工作室内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应予以公开展示;工作室教学情况应由导师进行总结,并以书面材料形式上交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
五、建设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保障措施
1.完善大学创意园管理机制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应该具备良好的营运环境。这种营运环境包括工作室自身的软、硬环境,也包括了整个大学创意园管理环境。工作室的教学软环境包括了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学习建设等;硬环境指教学需求一切设施,比如展示橱窗、实验设备、工作室内部网络平台等。而整个创意园的管理环境的健全改善则包括以下几个必须由校方与合作的政府职能部门配合协调方面:对“依托高校模式”的创意园的政策(包括专业化创业设施、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和政策指导等)支持仍需改进;加强监管力度,形成动态监管制度;正确选择产业导向,探求创意园未来发展;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诸如提供研发、经营等基础服务;提供商务办公设备服务;代办企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服务。申报认定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认定;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软件产品、软件企业认定等。培训及咨询服务;提供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财务等方面的培训及咨询服务;物业服务等。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为导向;强化导师自身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合理的校外导师引入机制;成立跨学科、跨专业方向的导师联合指导小组。
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建立导师综合培养能力评判表,应考虑: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研究方向引导;对研究生负责情况;导师素质;个人教学情况;个人科研能力。此外,校研究生部门每年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设计作品、论文质量、导师指导态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综合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组的评定建议,得出导师培养能力的考核得分。
六、结语
以上所述,是对我国例如杭州这些位于创意产业发展前端的城市中高校建立“大学创意业园导师工作室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构想与初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各高校参与创意产业、建设创意产业园活动的增加,以及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集教学、研究、创业与一体的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将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郭洪权.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导师工作室制[J].林区教学,2007,(2).
[2]汪维丁.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09,(8).
[3]杨卫.研究生教育突破传统“师徒式”[N].中国教育报,2007,(7).
[4]张景鸿.完善与改进高师美术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3,(2).
[5]王玲玲,赵群,蔡翔.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8).
[6]宁绍强,穆荣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10)
[7]齐民.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EB/OL].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2010,(5).
[8]齐晓红,蒋春晓.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的创新场[N].中国教育报,2006,(12).
论文项目来源:2009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B09WH11)、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与研究项目(YJG-M09003)、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0年度重点项目(A10WH02)、浙江理工大学教改重点项目(ZD1009)、系列课程项目(2008-2011)、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YKC-Z10007)、浙江省教育规划院项目(SCG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