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血管”与“掐气管”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4日,就在克里米亚公投即将举行前夕,美国能源部宣布将释放多达500万桶的战略石油储备。这一举措导致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超过2%。这被媒体看作是美国动用“石油武器”对俄罗斯的警告,因为俄罗斯最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就是石油。
  一旦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实行制裁,就等于割断了俄罗斯向美欧输送油品的“血管”,使俄罗斯的石油收入大减。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俄罗斯固然受到损失,但缺少油气供应的欧洲无疑也会遭遇“贫血”之困扰。而且美国“割血管”的做法还可能造成国际油价提高,使俄罗斯向其他地区出口石油的收益随之增加。因此,美国在这个节骨眼上释放石油储备对于俄罗斯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其实,美国之所以敢于“割血管”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借助这次机会对美国主导的“页岩气革命”的效果进行“压力测试”,并重新树立美国对欧洲的霸权。
  近年来,由于美国搞单边主义,欧洲人想摆脱美国控制由来已久。2008年,欧盟借助气候变化议题发起了欧洲人主导的“新能源革命”,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这场“革命”陷入停滞。欧洲的思路是用光伏和风力发电等技术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并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银,甚至自掏腰包建立了欧洲碳减排交易机制,从而使欧洲一举成为未来的新能源中心。但由于美国的抵制和发展中国家的疑虑,欧洲主导的新能源革命和全球减排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欧洲仍然受到石油市场的制约,需要看能源出口大国的脸色行事,这也是俄罗斯敢于向欧洲人叫板的底气所在。
  美国人则采取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近年来大搞页岩气革命,以气代油,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2009年,美国以6240亿立方米的产量首次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天然气生产国。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份额已经从2006年的1%增加到20%,五年间增长超过20倍。埃克森美孚公司的《2013年能源展望》预测,到2040年,全球天然气的需求将增长65%,而全球产量的20%将来自北美。到2025年,页岩气革命将使美国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也预测,到2030年,美国将实现能源独立。
  那么这次的乌克兰危机无疑给美国展示其“新能源肌肉”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一旦欧洲割断了与俄罗斯之间的“血管”和“气管”,美国就可以趁虚而入。这次释放的500万桶石油储备既可以看作是为欧盟打气的“见面礼”,也可以看作是未来打入欧洲天然气市场的“敲门砖”。欧洲人既然无法指望俄罗斯的油气,那么就必须义无反顾地投入美国的怀抱。
  而这次美俄交锋的背后,其实还暗藏着一场“掐气管”之争。美国企图通过控制能源操纵他国的命运。3月13日,奥地利警方宣布,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逮捕令,逮捕了乌克兰天然气寡头德米特里·菲尔塔什。亚努科维奇时代,在由俄罗斯和乌克兰组建的俄乌能源公司中,菲尔塔什拥有45%的股份,该公司和亚努科维奇关系密切,一度成为俄罗斯天然气在乌克兰的独家销售商。美国在这个节骨眼上逮捕菲尔塔什,是对“亲俄寡头”不按“西方价值观”行事的警告,可谓是掐住了俄乌之间的“气管”。而近日在乌克兰“二次革命”中“咸鱼翻身”的季莫申科,早年也是以“天然气公主”的身份起家,旗下公司曾经一度垄断了乌克兰天然气市场的80%。当年,亚努科维奇搞掉季莫申科的理由也是因为她抛开了俄乌能源公司单独和俄罗斯签订了天然气进口协议。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被普京释放的俄罗斯前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3月9日也出现在基辅的独立广场,力挺季莫申科。据2011年在柏林电影节上映的德国纪录片《霍多尔科夫斯基》披露,当年霍氏之所以被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几天,他专程赶到美国,和美国的石油公司接触,商谈卖掉尤科斯石油公司事宜,这一举动无疑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能源安全。
  如果说石油是现代工业得以维系的“血液”,那么天然气则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氧气”。从生物学角度看,无论是“割血管”还是“掐气管”都是致命的。十多年前,尽管美国入侵伊拉克时宣称不是为了石油,但事实是这场战争已经引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地缘政治大洗牌。而如今,当某国的“血管”和“气管”同时被人掐住时,除了听命于“管道帝国主义”,又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世界周刊》栏目主编)
其他文献
在美国看来,阿富汗战场历时八年有余而不能搞定,跟阿富汗政府不能独立运作有着重要关系;  美阿分歧近期虽集中爆发,但应该看到,双方的根本利益仍有极大的重合。    4月上旬,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闭门会议上发泄了他的不满:“如果外国势力再逼我,我也许会加入塔利班”。此语一出,即被迅速传向外界,把他与美国之间自去年大选以来的摩擦推向高潮,舆论一片哗然。随后,阿富汗与美国政府都急忙出面灭火,两国戏剧般恢复
英国凯特王妃5月2日在伦敦圣玛丽医院顺利诞下一名女婴。英国王室已经多年未添女孩,查尔斯王子曾两次吐露想要抱孙女的心声。  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为小公主取名为夏洛特·伊丽莎白·戴安娜,其官方头衔则是剑桥公主,目前是英国王位排名第四的继承人,在她之前的继承人为她的爷爷查尔斯王储、父亲威廉王子以及哥哥乔治王子。有专家分析,王室新添公主,对英国旅游业和零售业而言都相当于一笔横财。如果再添一名王子,大家会把注
截至今年10月,黎巴嫩议会已经连续30次推迟总统选举投票,致使总统职位空缺达17个月之久,国家机器濒于瘫痪。  近来,黎巴嫩局势颇不太平,“垃圾危机”引发的大规模民众示威如火如荼。在教派林立的黎巴嫩,街头示威、游行、抗议可谓家常便饭,甚至零星武装冲突也并不稀奇,但自今年7月以来的这次街头运动与以往有明显区别,折射出黎巴嫩社会在当前内忧外患中对国家未来的新思考。  “垃圾围城”引爆街头运动  贝鲁特
美国会放弃其世界霸主地位吗?事实上,美国有能力并应当争取维护其作为全球当权者的地位。“美国霸权”这一概念的出现甚至和伟大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一样历史悠久。  一战后美国强势崛起,在经济、政治、科技等各方面均占主导力量。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都先后在这片土地上扎根。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才得以在真正意义上掌握世界霸权,并处在国际体系的顶端。美国制定出让全球经济得以顺利运转的普遍规
自2011年3月爆发以来,叙利亚危机已持续整整三周年。时至今日,叙利亚内战僵局依然胶着难解,政治解决更是遥遥无期。战火硝烟不仅彻底改变了大马士革、改变了叙利亚,也让整个中东陷入无尽的痛苦与动荡。  危机脉络:从政治动荡到全面内战  三年来,叙利亚危机经历了一个从点及面、由浅入深、跌宕起伏的复杂过程,这场危机并非从一开始便不可收拾,根据性质、烈度、战况可分成三阶段。  阶段一:双方冲突升级。受突尼斯
据英国路透社8月27日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协议,将在该国建立全球首家核能银行,以确保核电站的燃料供应,并鼓励防止核扩散。  据报道,这家用于储存浓缩铀的银行将在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建立。它将受哈萨克斯坦法律的管制,并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全权负责运行。报道称,原料储存设施预计于2017年开始投入使用。这家银行将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各成员国的核电站提供稳定的燃料供应。  哈萨
本书以日本为案例,阐述了能源安全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二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能源安全经历了以能源生产安全为主要矛盾的时期;以能源来源安全为主要矛盾的时期;以能源运输安全为主要矛盾的时期。在漫长的战后时代,日本能源安全经历了战后初期的困难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石油供应黄金期;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的能源安全稳定期等。在2011年3.11大地震引
“伏地魔”是什么?当我前些天晚上到广播电台做访谈节目时,在开场前问了主持人这个问题。当天的节目主题涉及这样一个背景: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针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称日本军国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伏地魔”。而日本驻英大使则在同一个报纸上反唇相讥,称中国才是威胁亚洲和平的“伏地魔”。熟悉英国畅销小说《哈利波特》的人可能会嘲笑我的无知,但主持人说她也不太清楚。大多数中
在独立200余年的发展沿革中,拉丁美洲地区长期未能逃脱出军人干政这一历史宿命。有人曾对这一现象有过这样的描述:“世界上没有任何地区在过去的150年中有着如此大规模的军人统治。”  内忧外患:“官僚威权主义”兴起  自19世纪初独立战争开始,在整个拉美200多年的政治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军人一直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尤其对国家的政治领域。独立战争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他们骁勇善战,为各国独
在澳门工作,好处之一是经常有机会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剧目。纽约百老汇的音乐剧《西贡小姐》便是其中之一。  《西贡小姐》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作者是一对“黄金搭档”:法国著名作曲家勋伯格与剧作家彼佛里尔。这是他们继音乐剧《悲惨世界》之后打造的又一杰作,首演在英国伦敦,不久便成为百老汇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越战结束时南越的悲剧  《西》剧故事并不复杂。1975年美军从越南西贡撤出前夕,在美国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