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富有成效。
【关键词】提高 农村初中 语文学习 兴趣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会发现:语文其实不难学,学生想要把语文成绩提高上去其实是件较容易的事情;可事实却不如所愿,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校的语文成绩老提高不了,后进生的面也较广,优秀学生的人数也远没有其他科目那么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才发现,这一切归根究底都是“兴趣”惹的祸,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一、兴趣对学生学好语文的作用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向往和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一種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求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动力性和指导性。兴趣并不完全是由先天决定的,而且多数是后天形成的。其产生与发展都源于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认识活动,外界的刺激只起影响作用。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发生与发展也是这样的,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富有成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好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和老师构成的双边活动,而农村学生受到地域、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到了初中,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正处在一个最佳的培养方面,而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情感易受他人感染。而所谓的后进生,其实除了一小部分是智力问题外,大多数是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的。因此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仅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还为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一)语文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角色,做一个与时俱进、学生敬佩的老师
学生对语文感不感兴趣,很大程度是由语文教师决定的。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只顾自己照本宣科,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完全把学生放一边,课后就通过题海战术强压学生。这样,即使学生之前对语文较感兴趣,也会因此而磨灭,又何谈让原来对语文不怎么感兴趣的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角色,与时俱进。
首先,语文教师要涉猎群书,有渊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得不停的更新,补充。语文教师知识渊博了,才能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这样,才能让学生敬重你、仰慕你,才有可能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语文教师要完全领会、理解、运用《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语文教师才可能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语文源自生活,语文就是对生活的反映。教师融入了社会生活,才能让自己不落伍,才能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源源不断地获取学习语文的素材。
最后,语文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尊敬、爱戴、信任教师。这样,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相处,张弛有度,彼此之间心有灵犀、心情舒畅,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
(二)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易学、乐学
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以教材为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学生学语文,对不同的教与学方式的反应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叶圣陶先生早就主张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课上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新课程的实践也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着眼于诱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三)在农村中学大力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基[2001]17 号(2001 年 6 月 7 日发布)
[2]霍懋征.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吴孝亮.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
[4]中学语文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研究[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提高 农村初中 语文学习 兴趣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会发现:语文其实不难学,学生想要把语文成绩提高上去其实是件较容易的事情;可事实却不如所愿,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校的语文成绩老提高不了,后进生的面也较广,优秀学生的人数也远没有其他科目那么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才发现,这一切归根究底都是“兴趣”惹的祸,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一、兴趣对学生学好语文的作用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向往和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一種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求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动力性和指导性。兴趣并不完全是由先天决定的,而且多数是后天形成的。其产生与发展都源于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认识活动,外界的刺激只起影响作用。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发生与发展也是这样的,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富有成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好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和老师构成的双边活动,而农村学生受到地域、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到了初中,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正处在一个最佳的培养方面,而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情感易受他人感染。而所谓的后进生,其实除了一小部分是智力问题外,大多数是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的。因此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仅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还为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一)语文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角色,做一个与时俱进、学生敬佩的老师
学生对语文感不感兴趣,很大程度是由语文教师决定的。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只顾自己照本宣科,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完全把学生放一边,课后就通过题海战术强压学生。这样,即使学生之前对语文较感兴趣,也会因此而磨灭,又何谈让原来对语文不怎么感兴趣的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角色,与时俱进。
首先,语文教师要涉猎群书,有渊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得不停的更新,补充。语文教师知识渊博了,才能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这样,才能让学生敬重你、仰慕你,才有可能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语文教师要完全领会、理解、运用《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语文教师才可能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语文源自生活,语文就是对生活的反映。教师融入了社会生活,才能让自己不落伍,才能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源源不断地获取学习语文的素材。
最后,语文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尊敬、爱戴、信任教师。这样,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相处,张弛有度,彼此之间心有灵犀、心情舒畅,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
(二)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易学、乐学
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以教材为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学生学语文,对不同的教与学方式的反应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叶圣陶先生早就主张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课上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新课程的实践也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着眼于诱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三)在农村中学大力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基[2001]17 号(2001 年 6 月 7 日发布)
[2]霍懋征.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吴孝亮.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
[4]中学语文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研究[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