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异常体温及体温-时间曲线下面积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3年9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因脓毒性休克入住重症医学科(ICU)的患者。在医院病例资料数据库中获取相关数据,如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来源、ICU住院时间、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1 d预后,ICU住院期间的最高体温(Tmax)、最低体温(Tmin)、体温极差(Tmax-min)以及入ICU 24 h内的最高体温(24 h Tmax)、最低体温(24 h Tmin)、体温极差(24 h Tmax-min)。设置不同体温线T,计算体温高于T或低于T的体温-时间曲线下面积(A>T、A<T),以及不同温度段内所覆盖的面积(AT1-T2)。根据21 d预后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体温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21 d预后的影响。
结果共纳入63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1 d内好转476例,死亡159例。死亡组年龄、SOFA评分高于好转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好转组,而两组间性别、感染来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性别、年龄、ICU住院时间、SOFA评分进行校正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max的升高、Tmin的下降及Tmax-min的增加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1 d死亡的危险因素〔Tmax:优势比(OR)=2.959,95%可信区间(95%CI)为1.620~5.398,P<0.001;Tmin:OR=0.329,95%CI为0.140~0.790,P=0.012;Tmax-min:OR=3.258,95%CI为1.840~5.471,P<0.001〕,而24 h Tmax、24 h Tmin、24 h Tmax-min与预后无关。A<36.0 ℃(OR=1.335,95%CI为1.102~1.745,P=0.014)、A>38.0 ℃(OR=1.041,95%CI为1.019~1.077,P=0.001)可使患者21 d相对死亡风险增加。设置体温线T在38.0~40.0 ℃时,A>T每增加1 ℃×h,患者21 d相对死亡风险相应增加4.1%~83.2%。
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间体温低于36.0 ℃或高于38.0 ℃时,随着体温异常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其21 d相对死亡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