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植被作为河岸缓冲带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维持的基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能为多种物种提供栖息地和迁移廊道。因此,本文以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缓冲带植被为对象,采用遥感解译
【机 构】
: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河南省南阳市环保局南阳
【基金项目】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T80766, 2014M5503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97, 41371195)、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GTYR2013010)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6IRTSTHN012)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作为河岸缓冲带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维持的基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能为多种物种提供栖息地和迁移廊道。因此,本文以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缓冲带植被为对象,采用遥感解译、景观连接度指标、斑块重要性评价和廊道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3年、2009年和2015年研究区的植被景观连接度和斑块重要值变化,并构建河岸缓冲带植被廊道网络,以期为黄河中下游河岸缓冲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斑块的连接度在2003—2015年呈增加趋势,且随距离阈值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距离阈值下,斑块重要值随斑块面积
其他文献
横河电机开发出可通过MEMS结构来改变面发光激光器(VCSEL)的波长的技术,并在“微机械/MEMS展”上进行了展板展示。展出元件中,通过金凸块接合技术层叠了基于磷化铟(InP)的VCSEL芯片
<正>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对人民内部还有没有阶级斗争的问题争论很多,但是有一点大家认识一致,就是谁都承认人民内部还有阶级斗争的反映。现在的问题是,对阶级斗争在人民内部的反映,从理论上应该给以怎样的解释和概括。就此问题,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休特点。”(见《列宁选集》第2卷512页)我们讨论人民内部还有没有阶级斗争和怎样
<正>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手稿》),是一部论述经济学哲学问题的著作。这部著作虽然不是一部美学专著,但是马克思在书中从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提出许多重要的美学思想。因此引起美学界的广泛注意和研究。本文粗浅地谈一下自己学习《手稿》在美学方面的点滴体会。
<正>在我国的方志史上,对于方志的性质,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专家学者们在各自的方志学论著中都在探讨、阐述方志的性质问题,但至今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从历史上看,这种意见分歧曾表现为“史地之争”。一种意见认为方志属于地理。现存的唐代至清代多种方志的修纂者及研究者,在他们所写的《序》、《跋》和评述中,多把方志认作地理,唐人刘知几、李吉甫,宋人程大昌、王象之,清代的著名学者兼方志修纂者和辑佚者钱大昕、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等人都是这种主张。这一派以戴震为代表,明确地阐述:“志以考地理,但悉
<正>“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一首绝句。用它来象征我国当前人才园地生机勃勃、人才辈出的景象,笔者认为是很恰当的。若待人才“花似锦”,人人都做育才人。只有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发现人才,才能使千万棵人才的幼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春色满园。 人才从哪里来 谈到发现人才,人们往往很自然地想到龚自珍的两句名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他希望社会重视人才,这在当时是做不到的,但他提出的“不拘一格”的原则,至今更显示出它的光辉。
<正>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任贤选能,历来为人们称诵,然而他的重国轻亲,严格要求自己亲属的史实,却不怎么为人注目。 这方面首先表现在他教子以严。由于封建社会的皇位是世袭制,皇子是皇帝的当然继承人。因而皇子在皇帝的眼中便是金枝玉叶,掌上明珠。这就导致不少封建皇帝对自己的儿子有意无意地过分溺爱、娇惯和纵容。但有远见的皇帝决不如此,他们望子成龙,心情迫切,因而对儿子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唐太宗就是这样。他的长子恒山王李承乾自幼聪敏,“颇识大体”,“太宗甚爱之”,可承乾年令大了,却爱好声色,“慢游无
日本TOKKI公司成功试制出了与美国GE(General Electric)中央研究所——GE全球研究中心(GE Global Research)共同开发的有机EL元件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CVD)薄膜封装设备,并通
随着高亮度激光器的最新发展,激光材料加工在许多全新领域中的应用机会不断增加。以技术非常成熟的宝石棒结构固体激光器为例,与其相关的2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值得关注:(1)将宝石
<正>纪昀,字晓岚,清代直隶献县人,著名学者、作家,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他出身士大夫家庭,祖上作为充实畿辅的大姓,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自南京迁来北方。父纪容舒,康熙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著有《唐韵考》、《玉台新咏考异》、《杜律疏》。兄纪昭,乾隆进士,官内阁中书,著有《毛诗正义》、《养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