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高考成绩的60分甚至有更高的趋势。在平日教学中,作文教学花去教师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帮助学生解决 “无米之炊”的困境——写作素材的搜集方法;帮助解决“有米不会炊”的窘迫——写作素材的应用技巧。进而来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思考;角度;个性化;独创性
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积极开发学生写作资源,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巧用手头占有的写作资源,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内外的一切资源,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学生不喜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生活枯燥,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可写;面对话题,即使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下手;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却“面目可憎”。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学生对生活关心不够,体验生活不深入,直接生活积累贫乏;阅读较少,从阅读中所吸收的营养更少,间接积累少;写作手法和技巧、语言运用能力未能过关。
二、交给学生学会思考生活是搞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捷径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和思想是一张纸的两面,没有脱离思想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想。因此,语言艺术之花只能在思考中绽放,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要作到‘辞达’,怕是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是训练思想,一方面是训练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头脑不清楚,要写的意思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稀里糊涂,那是很难作到‘辞达’的。此外,古人讲”意在笔先“、”意犹帅也“,也是强调”意“的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的遣词造句,应该发自机杼,应该闪烁着思想的灵光,应该透露出精神的底气,否则,只能是堆砌词藻,无病呻吟。
我们指导学生思考生活切入点,这就是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精神,要把世间万象与人生百态联系起来,把”物“与”我“联系起来。”感思考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联系起来了,否则花何以溅泪,鸟何以惊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联系起来了,否则,”蝉噪“、”鸟鸣“何来”静“、”幽“之感;同时,还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他们才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诞生出个性化的思想感悟。由此及彼,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伸出思维的触角。异中求同,在百态人生中寻找真谛。执果求因,从偶然中努力发现必然。平中见奇,在平凡的世界里挖掘伟大和崇高。居正思反,睁大双眼看清庐山真面目。变换角度,欣赏人生的另一道风景。去掉陈见,带着陌生感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辩证分析,公正而不偏激地阐述自己眼中的世界,对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三、交给学生学会创新是搞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动力源
作文贵有。有创新,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能使人耳目一新。正因为这样,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才有”有创新“这一条。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话虽过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道出了写作的实质。广义而言,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从哪里来?从现实生活中采撷,从前人的文章中借鉴。狭义而言,写作总是从模仿起步的,积累是关键,模仿是前提。个性化、独创性的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写作的捷径是对前人的优秀之作”依葫芦画瓢“。这其中”旧瓶装新酒“”老曲新唱“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的好,让读者口有余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考作文中有很多借鉴的范例。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构思作文。”故事新编“是指写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主旨,造成一种古今对比、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它的好处在显示出文章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底蕴,又能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既翻了花样,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神思飞扬,令人耳目一新。这种作文形式近年来在中学生作文和高考作文中异军突起,引人注目。
四、交给学生学会学会积累,善用歌曲诗词,一材多用
我们的学生手头有不少材料。可为什么还有很多同学还是说自己没有材料写?其实话题具有兼容性,写作的材料也具有互通性。一则材料,如同一块未经治理的”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雕琢出美玉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把”有限“的材料用到”无限“的话题中,这才能让自己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时,能百变手头作文材料而使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优秀流行歌曲精美、凝炼,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要用双手把自己的生命擦亮“,”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歌曲作为学生深透体验、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引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以流行歌曲引发学生记忆仓库深处的生活经历,连通生活与作文,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开拓认识领域和写作思路;或以流行歌曲中的思想意蕴、感情火花为倚傍,洞悉生活的本质内涵,培养学生发现”值得思索事物“的能力;或促使学生沉浸在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在充分感受体会的基础上审视自己以往对类似生活的认识,在比较中深化心灵无意间发生过的感动,增强意会歌曲中的深邃哲理与充沛感情的能力;或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合乎逻辑地类推引伸,从而补充、丰富歌曲对社会、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作文;思考;角度;个性化;独创性
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积极开发学生写作资源,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巧用手头占有的写作资源,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内外的一切资源,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学生不喜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生活枯燥,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可写;面对话题,即使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下手;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却“面目可憎”。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学生对生活关心不够,体验生活不深入,直接生活积累贫乏;阅读较少,从阅读中所吸收的营养更少,间接积累少;写作手法和技巧、语言运用能力未能过关。
二、交给学生学会思考生活是搞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捷径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和思想是一张纸的两面,没有脱离思想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想。因此,语言艺术之花只能在思考中绽放,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要作到‘辞达’,怕是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是训练思想,一方面是训练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头脑不清楚,要写的意思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稀里糊涂,那是很难作到‘辞达’的。此外,古人讲”意在笔先“、”意犹帅也“,也是强调”意“的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的遣词造句,应该发自机杼,应该闪烁着思想的灵光,应该透露出精神的底气,否则,只能是堆砌词藻,无病呻吟。
我们指导学生思考生活切入点,这就是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精神,要把世间万象与人生百态联系起来,把”物“与”我“联系起来。”感思考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联系起来了,否则花何以溅泪,鸟何以惊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联系起来了,否则,”蝉噪“、”鸟鸣“何来”静“、”幽“之感;同时,还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他们才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诞生出个性化的思想感悟。由此及彼,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伸出思维的触角。异中求同,在百态人生中寻找真谛。执果求因,从偶然中努力发现必然。平中见奇,在平凡的世界里挖掘伟大和崇高。居正思反,睁大双眼看清庐山真面目。变换角度,欣赏人生的另一道风景。去掉陈见,带着陌生感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辩证分析,公正而不偏激地阐述自己眼中的世界,对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三、交给学生学会创新是搞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动力源
作文贵有。有创新,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能使人耳目一新。正因为这样,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才有”有创新“这一条。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话虽过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道出了写作的实质。广义而言,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从哪里来?从现实生活中采撷,从前人的文章中借鉴。狭义而言,写作总是从模仿起步的,积累是关键,模仿是前提。个性化、独创性的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写作的捷径是对前人的优秀之作”依葫芦画瓢“。这其中”旧瓶装新酒“”老曲新唱“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的好,让读者口有余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考作文中有很多借鉴的范例。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构思作文。”故事新编“是指写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主旨,造成一种古今对比、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它的好处在显示出文章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底蕴,又能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既翻了花样,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神思飞扬,令人耳目一新。这种作文形式近年来在中学生作文和高考作文中异军突起,引人注目。
四、交给学生学会学会积累,善用歌曲诗词,一材多用
我们的学生手头有不少材料。可为什么还有很多同学还是说自己没有材料写?其实话题具有兼容性,写作的材料也具有互通性。一则材料,如同一块未经治理的”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雕琢出美玉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把”有限“的材料用到”无限“的话题中,这才能让自己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时,能百变手头作文材料而使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优秀流行歌曲精美、凝炼,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要用双手把自己的生命擦亮“,”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歌曲作为学生深透体验、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引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以流行歌曲引发学生记忆仓库深处的生活经历,连通生活与作文,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开拓认识领域和写作思路;或以流行歌曲中的思想意蕴、感情火花为倚傍,洞悉生活的本质内涵,培养学生发现”值得思索事物“的能力;或促使学生沉浸在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在充分感受体会的基础上审视自己以往对类似生活的认识,在比较中深化心灵无意间发生过的感动,增强意会歌曲中的深邃哲理与充沛感情的能力;或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合乎逻辑地类推引伸,从而补充、丰富歌曲对社会、对生活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