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途径探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农业类高职院校环境文化建设问题,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存在问题以及建设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农业;高职院校;环境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 S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1-10950-01
  农业类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源泉。因此,加强“重农、学农、爱农”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农业高职院校实现环境文化引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1 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服务社会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产业,粮食安全依然非常严峻,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生产至关重要。社会呼唤农业高职院校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小农场主、小牧场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因此,要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情节,激发立足农业创业激情,这已经成为农业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1.2 回应国家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明确要求,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1]。《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2]
  1.3 满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新型专业不断兴起,对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形成了很大冲击,导致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特色优势逐渐弱化。因此在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继续保持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设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十分迫切[3]
  2 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现状
  农业类高职院校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大多数人认为“农”与“土”是密不可分的,似乎成了农业院校不需要文化的思维定式,“农”的传统特色正逐渐被遗忘,因此,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差距。
  2.1 人文气息不浓郁
  农业类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农业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单一的农科专业成为学校发展根本,培养了学生朴实的品格,但缺乏人文素质培养元素,特别是校园建设缺乏财力支持,环境建设较为落后,人文气息不浓。
  2.2 校园环境不开放
  长久的农业专业办学历程和中专院校的办学历史,封闭式管理一度成为管理特色,形成了封闭式的校园,学生获得信息渠道主要来自校园,校园环境建设又比较简陋,没有吸收繁荣的文化成果,造成了封闭的较苍白的校园环境文化。
  2.3 农业文化不突出
  农科高职院校虽然以农科专业为主,特别是升格后随着大扩招,各个农科高职院校随之申报了非农业专业吸引生源,农科专业有的萎缩,有的甚至停办,农业文化氛围甚至荡然无存。坚持农业特色办学的高职院校也没有充分发掘农业文化,使得校园环境文化没有鲜明的农业特色。
  3 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途径
  3.1 校园硬件设施要突出“农”的特色
  校园硬件设施是文化的载体,突出农业特色,形成以农业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是江苏省园林式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浓郁独特。建设了占地166.7 hm2的“江苏农博园”和占地133.3 hm2的“江苏茶博园”,拥有农耕文化馆、都市农业馆、现代农业馆、百草园、百花园、百竹园、茶艺馆、垂钓中心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新生入学,参观校园和两大园区是入学教育的必要环节,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情节,奠定专业思想基础。学院建有能承担国内顶级赛事的现代化体育馆,还有高尔夫球场、素质拓展基地和各类運动场馆。校园内设立励志广场,以在农业产业中创业就业的典型激励学生奋进。
  3.2 校园文化活动要凸显“农”的特征
  校园文化活动是依托校园设施环境开展的系列有益的文化活动,在活动的策划过程中要凸显农的特征,渗透农的元素,培养学生学农、爱农、亲农的情节和良好品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一是成立舞龙、舞狮、海安花鼓等农俗社团,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突显农的特征,形成农俗特色。二是成立了葡萄、草莓、蔬菜、有机大米、食用菌等创业社团,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体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快乐,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扎根农村的信念。三是依托“科技挂县强农”,让学生深入农村,参加科技推广工作,让学生接地气,参加农业活动实践,培养热爱农村的情结。
其他文献
变电站的工作重点就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电网安全、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把“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理念,树立“除
摘要 综述了晋冀鲁豫地区不同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现状,介绍了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政府在发展林下经济中的作用。  关键词 晋冀鲁豫;林下经济;思考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2-11353-02  Reflection on the forest economy of the ShanxiHebeiShandongHenan Area  
[目的]研究渭北旱地退耕还林工程在提高土壤质量和改善土壤结构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位于渭北旱塬的长武县马坊村人工林地、荒地和农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快速湿润法测定表层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并测定全土样和水稳性团聚体各组分的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结果]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林地和荒地较农地大。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在粒级<0.05 mm的土壤团聚体中最
摘要  [目的]研究农田栽参和伐林栽参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差异。[方法]通过分析2种生产模式下的土壤N、P、K、有机质、pH及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等指标。[结果]2种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存在差异,伐林栽参土壤中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农田栽参土壤,尤其是全氮含量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1.2 g/kg,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4倍多。[结论]该研究为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了解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规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30%乙酰甲胺磷乳油在辣椒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中的
近年来,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西方学者对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极少。文章首先对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