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我与这座城市都还年轻,阳光正从泡桐树的缝隙里哗啦啦泼下来。我披了一身晃动的光斑,蹲在旧书摊前,捧着一本书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身后喧嚣的吗路与我无关,头顶高楼大厦的阴影也与我无关。
我往往在旧书摊前蹲到很晚,直到夜幕降临书摊的丰人开始收摊,静静地把我手中的书收走。
旧书摊实在算不上城市的风景。马路牙子上边一地的凌乱,风把满地的书页翻起来,哗哗作响。盗版的武侠小说与野史书籍堆积在一起,像一处粗陋的舞台正在上演蹩脚的杂剧。但我觉得,一个有旧书摊的城市,才显得亲切,因为那时对这座城市找还很陌生,肯接纳我的除了旧书摊,似乎没什么更合适的场所。
我有满满几大橱柜书,对我来说,阅读与其说是一种精神追求,倒不如说是消磨孤独的方式。我的阅读太寒酸了,那些被我从旧书摊上买来的书本来就破碎不堪,又被我用胶水和胶布粘了又粘,补了又补。它们待在书橱里,更像一段卑微而破旧的时光躺在那儿,蒙满了岁月与往事的尘埃。
我的大学生儿子从来不动我的那些书,你不得不承认,书是有时代期限的。“90后”理解不了“山药蛋派”的乡村,也很难接受“伤痕文学”里的悲情。可能是基因遗传,儿子也喜欢书,旧他从不逛旧书摊,他逛的是书店。
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把儿子喜欢的书买下来,从全套的《格林童话》到《哈利,波特》,再到东野圭吾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儿子的书橱里一派“洋风”劲吹。
但我依然喜欢逛旧书摊,从没觉得旧书有什么不好。当年在农村,我们村只有一本《林海雪原》。那本书连封而都没有,甚至缺了好多页,据说村支书上厕所或者卷旱烟的时候经常想起这本书,到后来还是被村里识字多的人拯救了,不知是谁用水泥袋子上的那种牛皮纸给这本书做了个封面,上面布满了全村人的手印与唾液,甚至苍蝇屎。但这丝毫没有妨碍我在小油灯底下看得津津有味。
我经常跟儿子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它更像感冒药,贵的与包装好的未必有几毛一包的小药片疗效好。旧书有旧书的好处,它们就像被人遗忘的一摞摞信件,散佚在角落里,拂去蒙尘,你又会看到许多动情的诉说。许许多多个书摊又像潮退的沙滩,一个经常逡巡在书摊边上的人会发现许多贝壳,总会挑一枚最好看的,涮洗一下泥沙,静静地欣赏那份斑斓的精彩。谁会在意一本旧书最初的主人是谁呢?一些隽秀的字迹遺留在扉页与字里行间,像许多神秘的故事带你穿越时间的幽邃。书成了漂流在人海中的心情密码,你能解读的只有书籍本身,而不知道书与主人们有什么样的情愫、缘分。
我在旧书摊上找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找到了司汤达,找到了王小波与戴望舒,我用极小的代价把他们请到家里,就像用粗茶淡饭招待高贵的客人。我把他们像神灵一样摆放在我的书橱里,有旧书摊上请来的这些大神撑腰,忽然觉得自己有了底气。
有次我在旧书摊上忽然就发现了两本小破书,出版与印刷年代都够久远的了,一本是清人笪重光的《画筌》,一本是当代山水画大师钱松岩的《砚边点滴》,这两本书只是听说过名字,网上和书店里都没有。
我发现它们时激动得心口怦怦直跳。我努力让自己表现得不动声色,漫不经心地翻动着一本文学杂志。我在想怎样避免让书摊大叔宰我一刀,一个劲地跟他砍着这本杂志的价格,到最后我跟老板说:“不便宜也行,你再给我搭两本小破书……”书摊老板看到我把那两本小破书放在一起,满脸的不屑,痛快地说了句:“拿走……”
那一刻我在想,我的这份狡黠到底是来自于长期的阅读,还是多少次与书摊老板的交锋?我想我的人生当中第一一应该感谢书,第二应该感谢书摊老板们。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书摊在我们这个城市变得很少见了。只要需要书,似乎没有从网一上买不到的。
有天晚上,我们小区的广场上一对年轻的夫妇摆起了书摊。我不由得一阵兴奋,上前扒拉一阵却又莫名地失望,都是些装帧豪华的畅销书,不是商业奇才讲他的财富帝国,就是地产大亨讲他的创业王朝。书摊面前一片冷清,闲聊几句才得知,这对夫妇本来是开了一家书店,却由于各种因素书店变成了书摊……
我胡乱挑了几本,没跟小两口儿讲价,那一刻,我真心希望他们把书摊开下去,开下去就有重新变成书店的可能。往家走去时我回头又望了一眼,两盏枯黄的电灯就像两只失望的眼睛,一对瘦弱的身影伶仃伫立,秋风一起,又是满地的凌乱,纸张哗哗作响……
阅读点击:不起眼的旧书摊,在作者笔下却熠熠生辉。作者为什么喜欢逛旧书摊?
我往往在旧书摊前蹲到很晚,直到夜幕降临书摊的丰人开始收摊,静静地把我手中的书收走。
旧书摊实在算不上城市的风景。马路牙子上边一地的凌乱,风把满地的书页翻起来,哗哗作响。盗版的武侠小说与野史书籍堆积在一起,像一处粗陋的舞台正在上演蹩脚的杂剧。但我觉得,一个有旧书摊的城市,才显得亲切,因为那时对这座城市找还很陌生,肯接纳我的除了旧书摊,似乎没什么更合适的场所。
我有满满几大橱柜书,对我来说,阅读与其说是一种精神追求,倒不如说是消磨孤独的方式。我的阅读太寒酸了,那些被我从旧书摊上买来的书本来就破碎不堪,又被我用胶水和胶布粘了又粘,补了又补。它们待在书橱里,更像一段卑微而破旧的时光躺在那儿,蒙满了岁月与往事的尘埃。
我的大学生儿子从来不动我的那些书,你不得不承认,书是有时代期限的。“90后”理解不了“山药蛋派”的乡村,也很难接受“伤痕文学”里的悲情。可能是基因遗传,儿子也喜欢书,旧他从不逛旧书摊,他逛的是书店。
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把儿子喜欢的书买下来,从全套的《格林童话》到《哈利,波特》,再到东野圭吾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儿子的书橱里一派“洋风”劲吹。
但我依然喜欢逛旧书摊,从没觉得旧书有什么不好。当年在农村,我们村只有一本《林海雪原》。那本书连封而都没有,甚至缺了好多页,据说村支书上厕所或者卷旱烟的时候经常想起这本书,到后来还是被村里识字多的人拯救了,不知是谁用水泥袋子上的那种牛皮纸给这本书做了个封面,上面布满了全村人的手印与唾液,甚至苍蝇屎。但这丝毫没有妨碍我在小油灯底下看得津津有味。
我经常跟儿子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它更像感冒药,贵的与包装好的未必有几毛一包的小药片疗效好。旧书有旧书的好处,它们就像被人遗忘的一摞摞信件,散佚在角落里,拂去蒙尘,你又会看到许多动情的诉说。许许多多个书摊又像潮退的沙滩,一个经常逡巡在书摊边上的人会发现许多贝壳,总会挑一枚最好看的,涮洗一下泥沙,静静地欣赏那份斑斓的精彩。谁会在意一本旧书最初的主人是谁呢?一些隽秀的字迹遺留在扉页与字里行间,像许多神秘的故事带你穿越时间的幽邃。书成了漂流在人海中的心情密码,你能解读的只有书籍本身,而不知道书与主人们有什么样的情愫、缘分。
我在旧书摊上找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找到了司汤达,找到了王小波与戴望舒,我用极小的代价把他们请到家里,就像用粗茶淡饭招待高贵的客人。我把他们像神灵一样摆放在我的书橱里,有旧书摊上请来的这些大神撑腰,忽然觉得自己有了底气。
有次我在旧书摊上忽然就发现了两本小破书,出版与印刷年代都够久远的了,一本是清人笪重光的《画筌》,一本是当代山水画大师钱松岩的《砚边点滴》,这两本书只是听说过名字,网上和书店里都没有。
我发现它们时激动得心口怦怦直跳。我努力让自己表现得不动声色,漫不经心地翻动着一本文学杂志。我在想怎样避免让书摊大叔宰我一刀,一个劲地跟他砍着这本杂志的价格,到最后我跟老板说:“不便宜也行,你再给我搭两本小破书……”书摊老板看到我把那两本小破书放在一起,满脸的不屑,痛快地说了句:“拿走……”
那一刻我在想,我的这份狡黠到底是来自于长期的阅读,还是多少次与书摊老板的交锋?我想我的人生当中第一一应该感谢书,第二应该感谢书摊老板们。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书摊在我们这个城市变得很少见了。只要需要书,似乎没有从网一上买不到的。
有天晚上,我们小区的广场上一对年轻的夫妇摆起了书摊。我不由得一阵兴奋,上前扒拉一阵却又莫名地失望,都是些装帧豪华的畅销书,不是商业奇才讲他的财富帝国,就是地产大亨讲他的创业王朝。书摊面前一片冷清,闲聊几句才得知,这对夫妇本来是开了一家书店,却由于各种因素书店变成了书摊……
我胡乱挑了几本,没跟小两口儿讲价,那一刻,我真心希望他们把书摊开下去,开下去就有重新变成书店的可能。往家走去时我回头又望了一眼,两盏枯黄的电灯就像两只失望的眼睛,一对瘦弱的身影伶仃伫立,秋风一起,又是满地的凌乱,纸张哗哗作响……
阅读点击:不起眼的旧书摊,在作者笔下却熠熠生辉。作者为什么喜欢逛旧书摊?